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2155436 上传时间:2024-08-14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梦 境,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中医基础理,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5,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与内经大体相仿,作者秦越人。全书共有81个问题,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等方面优于内经。,是当时与内经相媲美的一部著作。,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全书共记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且总结了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汤、酒等剂型。,它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与内经大体,6,4、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系统地论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4、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系统地论述了,7,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8,(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王叔和的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9,2、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化火”,为“寒凉派”。,张从正提出“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为“攻下派”。,李杲提出“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补土派”。,朱丹溪提出“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补阴派”。,2、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10,3、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法。,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法。,薛已湿热病篇,王孟英温热经纬,3、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11,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2,(一)整体观念,1、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2、内容:,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一)整体观念1、概念:,13,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五体,九窍,五脏,心,肝,脾,肺,肾,这样,人体就以心为中心,分别由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了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大系统。五大系统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组成人体这个统一的整体。,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五体九窍五脏心肝脾肺肾这样,人体就以心为中心,14,(二)辨证论治,1、病、证和症的概念,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二)辨证论治1、病、证和症的概念,15,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2)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的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16,3、病治异同,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二种情况。,(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治法也就不同。,(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3、病治异同,17,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8,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气和气一元论的含义,(一)气的含义:,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是无形的,但是可以构成有形的体。元气、正气等。,(二)气一元论的含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这一种元素所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气和气一元论的含义,19,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始物质。庄子,知北游指出:“通天下一气耳”。,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的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的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之说。,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20,(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一元论认为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是不断运动的,不会停止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和变化(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等)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无形之气充斥其间,正是这些充斥于它们之间的无形之气,保持了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宇宙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21,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为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产物,也源于气。并且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22,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1、阴阳既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属性,又包括同一个事物和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属性。,2、阴阳有名而无形,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对立的本质属性。,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3,(二)阴阳属性的区分,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般是指:,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 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气),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 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血),(二)阴阳属性的区分,24,(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高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消耗精气,常可转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阴寒证。,2、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上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3、,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双方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例如:60度的水与20度的水比较则为阳,而与90度的水比较则为阴。,理解阴阳概念时要注意:阴阳标示的对象之间一定要有关联性,没有关联性的双方是不能分阴阳的。,(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5,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的哲学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的,26,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其含义有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阴阳对立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阴阳对立可引起阴阳的相互排斥,这种排斥往往在阴阳双方的盛衰相差很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27,(二)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例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二)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28,(三)阴阳消长,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例如:四季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2.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三)阴阳消长,29,正常范围,阴阳消长平衡,正常范围,阴阳消长不平衡,正常范围阴阳消长平衡正常范围阴阳消长不平衡,30,(四)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转化的条件量增长到极限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1)渐变如昼夜的阴阳转化,(2)突变如气候的骤冷骤热,病情的突变等,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综上所述,以上五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四)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31,上图就很好的说明了阴阳之间的这四种关系,上图就很好的说明了阴阳之间的这四种关系,32,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例如:,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 阳,下部、体内、腹、躯干 阴,生理特点:,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 阴,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 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33,(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气,邪气分阴阳;,2、解释病机:,中医学把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阴阳偏胜(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虚),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3 )阴阳转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34,(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例如:,阳证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阴证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疼痛喜按,尿清便溏,脉数,再例如:,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四)用于疾病的诊断,35,(五)确立治疗原则,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指导养生,顺四时而养生,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以延年益寿。,. 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则: “损其有余”或“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B,、,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或,“,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五)确立治疗原则,36,(六)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性能也可用阴阳的属性来说明:,四气:,寒,凉阴用于治疗热证,热,温阳用于治疗寒证,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升降浮沉:,升,浮,阳,沉,降,阴,(六)归纳药物性能,37,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材的概念逐步被引伸,用以概括、归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时的五行已不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38,二、五行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1“ 木曰曲直 ” 指木有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的特性。,2.,“,火曰炎上,”,指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3.,“,土爰稼穑,”,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4.,“,金曰从革,”,指金有肃降、清洁、收敛的特性。,5.,“,水曰润下,”,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二、五行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39,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合称五行制化。,(1)五行相生:: 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克我”和“我克”的关系。,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我克我所胜,克我我所不胜,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生克制化,40,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41,(二)五行的乘侮,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1、,五行相乘:,相乘的含义: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克”的一方太过,二是“被克”的一方太弱。,2、,五行相侮:,相侮的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二)五行的乘侮,42,引起相侮的原因:,A 、,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B、,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不及,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向克制。,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 相乘是克制太过。 相侮是反向克制。,联系:,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引起相侮的原因:,43,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1) 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2) 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3)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4) 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5)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肾属水。,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生。,(2)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44,(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病情较轻),如:肾病及肝,(2)子病及母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病情较重),如:心病及肝,2. 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2)相侮传变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45,(三)指导诊断和治疗,1. 用于指导四诊,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肝病,2、确定治则和治法,(1)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补母用于母子两脏虚证。 “虚则补其母”,泻子用于母子两脏实证。,“,实则泻其子,”,(三)指导诊断和治疗,46, 确定治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按五行相生理论,是温心阳以助脾阳的方法。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多指温肾阳而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之证。,、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气虚弱,不能益肺气所致的脾肺气虚证,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金水相生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 确定治法,47,(2)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抑强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临床常将二者结合使用。, 确定治法,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肃肺气以抑制肝旺的方法,适用于肝火犯肺之证。,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之证。,(2)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48,第二章 脏象,第二章 脏象,49,1藏象的概念:,藏,即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藏象,即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脏腑的分类:,(1)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盛传化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1藏象的概念:,50,第一节 五脏,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总称。,第一节 五脏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51,一、心,(一),整体观:,心居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呈尖圆形,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应在虚里,在志为喜。,一、心(一)整体观:,52,(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宰血和血脉,表现在:,A,心行血 心气能推动血在血脉中运行,B,心生血 心阳能将水谷精微化赤为血,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则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否则,心行血无力或心血不足,则心悸,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脉细或弱或面色灰暗,唇青舌紫,脉涩或脉来间歇。,(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宰,53,2、心主神志 心主宰人的,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即是心能主宰整个人的生命活动。,心藏神的功能表现在:,A,心神对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统一协调作用。全身的脏腑组织各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但均需在心神的调节和主宰下才能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B,心的“任物”作用。“任”即接受接纳的意思。是指心接受客观外界的信息,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表现为精神振奋意识清楚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则精神萎顿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神志不宁谵语狂乱或昏迷不醒人事。,2、心主神志 心主宰人的人体一切生理,54,二、肺,(一),整体观:肺位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上连气道,以喉为门户。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应在胸膺,肺藏魄,在志为悲。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又称,“,娇脏,”,。,二、肺(一)整体观:肺位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上连气道,以喉,55,(二)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 主,主宰。即肺能主宰着气和呼吸运动。,肺主呼吸之气吸入的清气和呼出的浊气,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人的呼吸运动是由肺来完成的。,(2)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参与气的生成与调节全身的气机两个方面。,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少气憋闷、声低乏力等。,(二)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 主,主宰。,56,2、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即是上升和发散;肃降,即是清洁和下降。肺主宣发肃降即是肺气具有向上和向外的发散以及向下、保持呼吸道清洁的功能。,肺主宣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排出体内的浊气。,B、,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C、,通过宣发卫气,调节着腠理的开合。,肺主肃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输布。,C,、,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畅。,2、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即是上升和发散;肃降,,57,3、肺朝百脉 朝,会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脉都会聚到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肺气还有协助心行血的作用。,4、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能保持水道的畅通。也就是肺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故有,“,水之上源,”,的称呼。,5、肺主治节 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和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肺能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着全身的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是身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3、肺朝百脉 朝,会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脉,58,三、脾,(一)整体观:脾位于腹腔,与胃相表里,其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藏意,其应在大腹。,三、脾(一)整体观:脾位于腹腔,与胃相表里,其在体合肉,主四,59,(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即是脾具有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并且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二)脾的生理功能,60,A、,运化水谷:,宣发肃降 脾之运化 脾之运化,全身 肺 水谷精微 全身,脾之运化,食物(水谷) 胃 小肠 大肠 排出,(腐熟) (化物)(传化),B、,运化水液(运化水湿),宣发肃降 脾之运化 脾之运化 汗,全身 肺 津液 肺,(濡润、滋养) 正常津液 脾之运化 多余津液 尿,水液 胃 小肠 大肠 排出,(吸收),(吸收)(传化),A、运化水谷:,61,2、脾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即是脾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成气 气摄血。,2、脾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即,62,四、肝,(一),整体观:位于腹腔,与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其应在胁,在志为怒。,四、肝(一)整体观:位于腹腔,与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63,(二)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 疏,疏通;泄,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反应了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对气机的影响。 肝气郁结,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对胆汁排泄的影响。,对,情志的影响。,对血和津液运行的影响。血:血瘀;津液,水肿、梅核气。,对生殖机能的影响。,(二)肝的生理功能,64,2、肝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具体地说即肝将体内多余的血藏之于内,当活动等需血量多时,肝将所藏之血向外输布;当安静等需血量少时,肝将多余之血藏之。,肝藏血主要有以下作用:,发挥血液的濡润营养作用。,防止出血的作用。主要靠肝气的收摄和肝血制约肝阳的作用。,协调肝之阴阳,养血柔肝,2、肝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65,五、肾,(一),整体观: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相表,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其应在腰,在志为恐(惊),。,五、肾(一)整体观: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相,66,(二)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 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肾精,先天之精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后天之精滋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藏精的主要作用:,促进生殖繁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二)肾的生理功能,67,2、肾主水 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水脏”、“水之下源”。,肾主水的生理功能,体现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推动着胃、小肠、肺、脾等脏腑代谢水液的过程,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3、肾主纳气,纳,收纳、固摄。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也就是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才正常。,2、肾主水 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68,第二节 六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的总称。,第二节 六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69,一、胆 中精之腑,1、储存和排泄胆汁。受肝主疏泄的影响。,2、胆主决断勇怯。,胆与六腑的解剖结构相同,都为中空之腑,并且能排泄胆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是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又属于奇恒之腑。,二、胃 太仓、水谷之海,1、受纳和腐熟水谷。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一、胆 中精之腑,70,三、小肠,(1)主受盛化物 是指接受和进一步消化胃转输来的食物。,(2)主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在消化食物的同时还随之进行区分精微和糟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肠还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参与了人体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的说法。,四、大肠,1、传导糟粕。受肾的气化作用的影响,有“肾主二便”之说。,2、吸收津液。,五、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受肾固摄和气化作用的影响。,三、小肠,71,六、三焦,1、概念:三焦是分布在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焦是人体中最大的腑,有“孤腑”之称。,2、生理功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是指三焦是全身气运行的通道,全身的气的运动和气化都是在三焦中来完成的。,运行水液。 三焦是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有“水道”之称。,六、三焦,72,3、三焦各自的位置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一般认为胸膈以上的为上焦,包括心、肺,还有头面和上肢。生理功能:上焦如雾。 是指上焦主要体现的是肺的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将水谷精微上下布散。,中焦:一般认为胸膈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是中焦,包括脾胃。生理功能:中焦如沤。 是指中焦是气和津液升降的枢纽。,下焦:一般认为肚脐以下的部位是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胆、膀胱等,还有下肢。生理功能:下焦如渎。 是指下焦是排泄二便的。,3、三焦各自的位置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73,第三节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第三节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74,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75,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 主要反映为气血之间的互根互用的关系。,1、心主血,血养肺,2、肺主气,生成宗气,宗气助心行血,并且肺朝百脉以助心行血。,(二)心与脾 主要反映为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相辅相成。,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生成充足,则心有所主。,2、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脾主统血,使血不溢出脉外,也起到了维持正常血行的作用。,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 主要反映为,76,(三)心与肝 主要反映为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两个方面。,1、肝藏血正常则心有所主;心行血以养肝。,2、人的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也受肝主疏泄的影响。,(四)心与肾 主要反映为心肾相交。(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心肾相交:心火(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防止肾水泛滥;肾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防止心火亢盛。,(五)肺与脾 主要反映为气的生成与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1、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2、津液的输布代谢则包括脾运化水液与肺通调水道两个方面的协调作用。,(三)心与肝 主要反映为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77,(六)肺与肝 主要反映为气机的升降协调和血运行上的协同作用。,1、肺在上具有肃降之性,肝居下其气升发,两者相互协调,对全身的气机调畅是一个重要环节。,2、肺主气,生成宗气,朝百脉,能促进血的运行;肝主疏泄,也能促进血的运行。,(七)肺与肾 主要反映为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1、肺主通调水道与肾主水是水液代谢的两个方面。,2、肾主纳气能协助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八)脾与肝 主要反映为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运行、储藏两个方面。,1、脾主运化消化饮食物受肝主疏泄的影响。,2、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不使其溢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肝主疏泄与脾主统血都能影响血的运行。,(六)肺与肝 主要反映为气机的升降协调和血运,78,(九)脾与肾 主要反映为先天与后天的资生促进关系和水液代谢的协同作用。,1、肾为先天之本,促进后天之本的运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又滋养着先天之精。,2、脾主运化水液与肾主水的功能共同协调水液代谢。,(十)肝与肾 主要反映为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同源:精和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并且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推动,肾中精气有赖于血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两者的这种关系我们称为“精血同源”。,(九)脾与肾 主要反映为先天与后天的资生促进,79,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1、生理联系:心阳温煦小肠,发挥其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吸收水谷精微以资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2、病理影响:心火下移小肠。,(二)肺与大肠,1、 生理联系:肺气肃降以通肠气;大肠之气通有利于肺气肃降。,2、病理影响:肺不肃降导致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可影响到肺气。,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80,(三)脾与胃,1、生理联系: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2、病理影响:纳运失调升降失调燥湿不济,(四)肝与胆,1、生理联系:疏泄相关。,2、病理影响:肝失疏泄可以导致胆汁排泄失常。,(五)肾与膀胱,1、生理联系:膀胱的储藏与排泄尿液取决于肾的封藏作用和气化作用。,2、病理影响:肾气不利则膀胱失常。,(三)脾与胃,81,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化水谷”的配合关系,(二)行津液的配合作用,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化水谷”的配合关系,82,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它们的本源还是气。根据其相对属性,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精神气血津液是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生成都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但脏腑组织器官又必须依靠气血精津液的推动、温煦以及滋润、濡养。所以无论从生理还是病理,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83,第一节 气,一、气的含义,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气的生成,(一)气的来源,1、先天之精气,2、水谷之精气,后天之精气,3、自然界中的清气,第一节 气一、气的含义,84,(二)与气的生成有关的脏腑,与气的生成有关的有肾、脾、胃、肺。,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代谢。,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卫气护卫全身的肌表,防止外邪的入侵。,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固护、统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同时固摄脏腑在正常位置,防止下垂的作用。,5、气化作用:,气化即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的说是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转化。,6、联系调节作用:使人体本身和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完整性、统一性的作用,并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使其达到阴阳相对平衡。,(二)与气的生成有关的脏腑,85,四、气的运动,(一)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叫气机。,(二)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即气由下向上运动;降是气由上向下运动;出是气由内向外运动;入是气由外向内运动。气在四种运动形式下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脏腑组织器官是气生降出入运动的场所。,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和位置不同,其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心肺在上,其气下降;脾胃居中,为升降的枢纽;肝肾在下,其气上升。,气的升降出入,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86,气的运动畅通无阻,气的升降出入正常,称为“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不正常,称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常见的有:,气滞:气的运动局部停滞。,气郁:气郁结于内而不通达。,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气脱:气不内守而脱失。,气的运动畅通无阻,气的升降出入正常,称为“气机调畅”;气的升,87,五、气的分类与分布,(一)元气,1、生成: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2,、分布:元气下藏于肾,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至形体百,骸,无处不到。,3,、主要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五、气的分类与分布,88,(二)宗气,1、生成: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2、分布:宗气聚集于胸中,贯入心脉并布散周身;同时上出咽喉,下蓄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下行于足。,3、生理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嗅觉的灵敏与否,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2,)贯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心博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宗气,89,(三)营气(营阴),1、生成:来自于水谷精气。,2、分布:出于中焦,注入血脉之中,营运于全身。(多称营血),3、生理功能:(1)营养机体。 (2)化生血液。,(四)卫气(卫阳),1、生成:来自于水谷精气。,2、分布:卫气不受脉道的约束,行于脉外,内至胸腹脏腑之间,外达皮肤肌腠,无处不到。,3、生理功能:,(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3,)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三)营气(营阴),90,第二节 血,一、血的概念,血是循行于脉道中的富有营养的赤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生成:来自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血的生成与脾、胃、肾、心关系最密切。,三、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四、血的运行:血液运行于脉中,脉为,“,血府,”,,血的运行与心、肝、肺、脾的关系密切。,第二节 血一、血的概念,91,第三节 精,一、精的概念,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一切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肾精等。狭义的精是指肾精。,先天之精 受之父母,二、生成,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后天之精 水谷精微,三、精的功能,(一)繁衍生殖,(二)生长发育,(三)生髓化血,第三节 精一、精的概念,92,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分泌物。,津液以水液为主体,同时还包括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生成来源:水谷精微。,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输布和排泄与脾、肺、肾、三焦的关系比较密切。,三、津液的生理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二)参与血的生成,调节血液浓度,(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四)排泄废物,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概念,93,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二、气与精的关系,精依赖气生,气能化精(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可以化生肾精),精能化气(元气就是由肾精所化生)。,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94,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 (二)气能行津 (三)气能摄津 (四)津能载气,四、血与精的关系,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即“精血同源”。,五、血和津液的关系,(一)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来自于水谷精微,津与血也可以相互化生。,(二)津血互化:津液由脉外注入脉内则构成血,血中的津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三、气与津液的关系,95,第四章 经络,第四章 经络,96,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四部分。,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部分。十二经别能加强十二经脉在深部的联系。,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有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能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孙络是最小的经络;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于筋肉、关节的联系。,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于皮肤的联系。,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97,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命名原则和名称,(一)命名原则:每一条经脉都是按分布在手足内外和所属的脏腑的名称、阴阳属性等而命名的。,(二)十二经脉的名称,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其流注次序,(一)走向与交接规律,1、走向规律:阴经走内侧,阳经走外侧。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2、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阴经在胸腹部相接。,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命名原则和名称,98,(二)分布规律,1、在四肢部:手足三阴经分布在内侧,从前到后分别为太阴、厥阴、少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外侧,从前到后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2、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其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面。,3,、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行于胸腹面,少阳经行于侧,面,太阳经行于背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三)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组成六对“表里”关系。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阴与太阳分别相表里。,(四)流注次序,(二)分布规律,99,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含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二、主要作用,(一)交叉贯穿与十二经脉之间,密切同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三)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其脑、髓、女子胞的联系较为密切。,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含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100,第六章 病因,病因是指凡是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第六章 病因病因是指凡是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101,第一节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病因。常见的有六淫和疠气。,第一节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侵入机,102,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致病的共同特点:,1、季节性 2、地域性 3、相兼性,4、转化性 5、外入性,(三)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1、风,(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动,属阳。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为病易使腠理疏松开放而出汗。易袭阳位是指风邪更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头面、肺等)和肌表。,(2)风性主动,善性而数变。 是指风邪善动而不居,游走,动摇不定的特点。风邪致病常表现为病位游走,行无定处,表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风为百病之长。 是指风邪为病多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寒、湿、热等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袭人体致病,。,一、六淫,103,2、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阳病”,出现寒象。如恶寒或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泄泻,蜷卧等。,(2)寒性凝滞 是指寒邪易使气血运行不畅或局部不通,出现疼痛。阳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的主要动力。,(,3,)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可导致气机收敛,腠理关闭,经络不通,筋脉收缩挛急等。气机不敛则气郁气滞;腠理关闭则恶寒、无汗;经络不通则疼痛;经脉挛急则肢体痉挛,屈伸不利。,3、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是指暑邪致病会出现阳热症状,如发热,面赤,心烦,口渴等。,(,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是指暑为阳邪,易蒸发外散,开泄腠理,使人汗出。易伤津耗气是指容易耗伤津液和气,出现口渴、唇干、小便少、大便干、全身乏力等症状。,2、寒,104,(3)暑多夹湿 是指暑邪多与湿邪同时致病,称为暑湿。故暑邪致病常兼见四肢困倦、不思饮食、头痛如裹、身体酸痛等湿邪致病的症状。,4、湿,(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与水同类,为阴邪,易伤阳气,主要是脾阳。湿困脾胃,损伤脾阳,则脾阳不升,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腹泻、不思饮食、腹胀等。,(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浊,即秽浊。湿性重浊是指湿邪致病症状多见沉重感或重浊不移的特征;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洁。湿邪致病多见头重如裹、身重如负重物,肢体酸痛,关节疼痛,重浊难举、大便溏泄、下痢赤白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等。,(3)湿性粘滞 粘滞,即粘腻停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湿为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出现气滞。二,湿邪致病,症状粘腻,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症状多见腹胀、肛门粘腻不爽等。,(3)暑多夹湿 是指暑邪多与湿邪同时致病,称为,105,(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类水,且其质重浊,有下趋之势。所以湿邪为病多伤及下部或以下部症状较为突出。如水肿以下部为重、小便混浊、泄泻、下部湿疹、妇女带下等。,5、燥,(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是指湿邪致病多见津液不足的表现,如口干、咽干、两目干涩、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是指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直接伤肺,从而出现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口鼻干燥等症状。,(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类水,且其质重,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