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2098993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最新疫情速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其中临床诊断5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疑似病例338例,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全国病例分布,全国病例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性别分布:,男性304例,女性308例,职业分布:,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年龄分布:,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10例患者病情通报,舟山岱山6例,台州仙居1例,绍兴新昌1例,金华义乌1例,奉化1例,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10例患者病情通报,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为农民或者家务待业。,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症状。WBC 4.9,PLT 63,尿蛋白阳性,谷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排除检查,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潜伏期12,周,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5-10月为多发季节,报告病例分布分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12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情经过:,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11,月,3,日,,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11,月,4,日,,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宣布死亡。,1.,安徽疫情,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17,继发病例,11月17,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人发病,其中医务人员4名(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家属5,名,继发病例11月17日,18,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死亡,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发病,5,人,罹患率,23.81%,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人),没有发病,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发病,4,人,罹患率,16.67%,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没有发病,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19,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 h,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所有,9,例继发感染病例均没有蜱叮咬病史,也没有野外动物接触史,只有,1,例回忆有近期野外活动史。,在原发患者死亡前,12 h,(出血抢救时段)与其有过近距离(,50 cm,)密切接触的,28,人中,,9,例感染。,接触时间超过,2 h,的,20,人中,9,例感染发病。,所有,9,例感染患者均回忆接触过患者的血液,,7,例接触过分泌物。,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 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 h,20,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8,县交界处,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以丘陵为主,新杭镇,位于广德县东北部,距县城,30,多公里,人口,7.8,万人,独山村,居民,400,余人,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21,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其他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诊断成立+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传播途径问题:人-人传播?,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22,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引起的新发人兽共患性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为,G-,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2.,发现,:,无形体最初发现于,1932,年,但直到,1990,年,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才被发现。病人中性粒细胞内所见的成簇细菌最初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但针对查菲埃立克体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是阴性。,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23,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与查菲埃立克体遗传亲缘关系较远,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24,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kindom of prokaryote),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变形菌纲,亚群,(, subdivision of proteobacteria),立克次体目,(order of Rickettsiales ),立克次体科,(family of Rickettsiae),无形体科,(family of Anaplasmataceae),立克次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属,无形体属 埃立克体属,人嗜粒细胞无形体,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生物学特性,(Microbiology),(Taxonomy of anaplasma),genera of Rickettsia genera of orientia tsutsugamushi,genera of Anaplasma genera of,Ehrichia,Human granuloctytic,anaplasma,(HGA,formerly known as human,granulocytotropic ehrlichiosis or HGE),Human monocytotropic (or 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Typhus group spotted feve group,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R.prowazakii R.typhi,传统立克次体病,新发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 (kindom of p,25,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信阳市72例,死亡9例;,南阳市7例,死亡1例,疑似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3例,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地表形态复杂,基本地形可分为北部平原,中部丘陵,西南部山区,气候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特征,夏季降雨较多,占全年的54%,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分布,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28,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79例病例分布在信阳市所属4县、1区和南阳市的桐柏县,该5县1区属山区和丘陵地貌。河南省其它市县尚未发现类似病例。,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40,5,7,12,50,7(1),23(5),30(6),60,3(1),19(2),22(3),70,6,5,11,80,1,2,3,合计,23(3),56(7),79(10),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30,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乏力,46,58.2,恶心,32,40.5,腹痛,27,34.2,腹泻,19,24.1,呕吐,16,20.3,腹胀,15,18.9,黑便,12,15.2,头痛,11,13.9,口腔出血,8,10.1,紫癜,5,6.3,皮疹,4,5.1,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31,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PLT减少,64,81.0,尿蛋白阳性,79,100.0,肝功能异常,79,100.0,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32,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查菲埃立克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份恢复期血清进行SARS的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另两份咽拭子进行人禽流感特异性核酸realtime PCR检测,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33,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出现无形体特异性扩增产物。但和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不是非常理想。,14份血清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4份抗体滴度达到1:256,6例病例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24例病例单份血清抗体滴度为1:64。,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34,原因到底是什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35,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CDC研究认为存在一种新的病原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2010年5月以后,设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36,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调查研究。,监测点,湖北随州市曾都、随县和广水3个区(市、县),河南信阳市新县、息县、罗山、光山、商城5个区(县,210家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监测,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37,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在5-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96%;,年龄分布在39到83岁之间,75%的患者50岁以上;56%的患者为女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别;,97%患者为农民,生活在林木覆盖的丘陵地区,发病前曾在田间劳作。,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38,季节分布,季节分布,39,年龄分布,湖北,年龄分布湖北,40,临床症状,临床症状,41,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升高,降低,频数,比例(,%,),频数,比例(,%,),频数,比例(,%,),血小板,(PLT),61,4,6.6,57,93.4,白细胞,(WBC),62,8,12.9,2,3.2,52,83.9,尿蛋白,(PRO),43,7,83.7,36,83.7,尿隐血,(BLD),46,19,41.3,27,58.0,大便潜血,19,15,78.9,4,21.1,谷丙转氨酶,(ALT),52,10,19.6,41,80.4,谷草转氨酶,(AST),51,4,7.7,48,92.3,白球比例,(A/G),51,6,11.8,45,88.2,碱性磷酸酶,(AKP),52,39,73.6,3,5.7,11,20.8,乳酸脱氢酶,(LDH),39,1,2.6,37,94.9,1,2.6,磷酸肌酸激酶,(CKP),37,12,32.4,22,59.5,3,8.1,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19,54.3,16,45.7,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升高降低频数 比例(%)频,42,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27/46,58.7,大便潜血,4/16,25.0,黑便,6/69,8.7,皮肤瘀斑,5/69,7.2,皮肤粘膜出血,2/69,2.9,针刺部位瘀斑,2/69,2.9,血样便,1/69,1.4,牙龈出血,1/69,1.4,出血倾向,34/70,48.6,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43,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18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样本以及54份疑似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样本中,没有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核酸及特异性抗体。,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44,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86个蜱标本中,有10份在病家豢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在收集的5900份蚊标本中没有检测到新病毒。,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45,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蜱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羊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狗血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啮齿动物中检出病毒核酸,媒介,宿主,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46,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护理,处理接触尸体,47,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47,47,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48,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48,48,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49,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4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50,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治疗,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于蜱虫病有一定作用,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轻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试用病毒唑,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治疗,51,小 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FTS),小 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52,四、认识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53,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5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55,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 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布尼亚病毒科,56,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57,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58,五、疾病离我们有多远?,风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59,(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蜱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我国已知存在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6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61,硬蜱,硬蜱,62,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63,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63,(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64,(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64,64,风险评估,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65,风险评估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65,风险评估,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6月)。,分离到病毒的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位于该类生境的农村及城镇周边的居民,以及进入该环境的其他人员有感染的风险。,目前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由于自然生境、居民生活、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发生根本改变,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区将会继续有病例发生,赴该类地区旅游者中也有可能发生病例。,66,风险评估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66,风险评估,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告病例数将会明显增加。,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67,风险评估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67,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2.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3.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4.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5.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68,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69,谢 谢!,谢 谢!,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