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945078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黎昌金2010年5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黎昌金1一、教学改革的意义w教改的特点(1)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2)本次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20C80年代以来,教改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3)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20C80年代以来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一、教学改革的意义教改的特点2 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本次改革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3本次教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w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育观念;w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转变;w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教学教学管理和评价的重建。管理和评价的重建。本次教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4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问题。教学与课程的关系问题。w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1)课程)课程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规范性的教学内容。(2)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了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了学校“教什么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学校,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接受者和吸收者。二、教学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5w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念:(1)课程由)课程由“专制专制”走向民主,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走向民主,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不只是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文本课程”,而,而更是更是“体验课程体验课程”。(2)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相同的内容都有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相同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是他们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是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开发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念:6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w传统教学观: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传统教学观: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单向的“培养培养”活动。活动。(1)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2)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新课程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新课程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念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念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的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二、教学观与学生观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7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教学中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学中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问题。(1)从学科本身来看,过程体现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从学科本身来看,过程体现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即概念原理体系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如果说概念原结论即概念原理体系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如果说概念原理是学科的理是学科的“肌体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则是学科的,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则是学科的“灵魂灵魂”;(2)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新课程把过程与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体现了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体现了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3)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体现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体现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和迫切性。二、教学观与学生观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教学中的结8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w传统观念: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w新课程观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二、教学观与学生观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9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5.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w学生是发展的人;w学生是独特的人;w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二、教学观与学生观5.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0二、教学观与学生观w6.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w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应努力做到:树立民主意识;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w体现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二、教学观与学生观6.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1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w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w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的促进者;w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w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w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12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w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w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w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w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w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13四、学习方式w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w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w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四、学习方式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4四、学习方式w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w主动性;w独立性;w独特性;w体验性;w问题性。四、学习方式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5五、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w现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表现:w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w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w以“权”为本,权力至上。w新课改强调和致力于:w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w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w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五、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现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表现:16六、现代教学技术w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w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之间的协同互补,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六、现代教学技术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17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件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