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942708 上传时间:2024-08-0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7章-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7章-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7章章 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引引 言言7.1 7.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7.2 7.2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7.2.1 7.2.1 区域覆盖区域覆盖7.2.2 7.2.2 信道(频率)分配信道(频率)分配7.37.3网络结构网络结构7.3.1 7.3.1 基本网络结构基本网络结构7.3.2 7.3.2 模拟蜂窝网与数字蜂窝网模拟蜂窝网与数字蜂窝网7.3.3 7.3.3 多服务区的蜂窝网多服务区的蜂窝网7.3.47.3.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7.4 7.4 信令系统信令系统7.4.1 7.4.1 接入信令接入信令7.4.2 7.4.2 网络信令网络信令7.57.5越区切换越区切换本章小结本章小结2024/8/61引引 言言移动通信在追求最大容量的同时,还要追求最大的覆盖面积,也就是无论移动用户移动到什么地方,移动通信系统都应该覆盖到。当然,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它应能够在其覆盖的区域内提供良好的语音和数据通信。而要实现移动用户在其覆盖范围内的良好通信,就必须有一个通信网支撑,这个通信网就是移动通信网。2024/8/62为了实现移动用户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有效通信,必须解决移动通信组网的问题。组网过程中必须解决如下一系列技术问题,才能使网络正常运行:(1)频率资源有限,如何解决频率利用低的问题;(2)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如何构成;(3)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如何分配?如何共用信道;(4)如何保证移动用户通信过程的连续性,实现有效的越区切换;(5)移动通信网络如何管理移动用户;(6)移动通信网中采用什么样的信令系统。2024/8/63【案例7.1】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纽约开通的IMTS(I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系统,仅能提供12对信道。也就是说,网中只允许12对用户同时通话,倘若同时出现第13对用户要求通话,就会发生阻塞。2024/8/64图7.1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IMTS示意图2024/8/657.1 移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网是承载移动通信业务的网络,主要完成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移动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网络由两部分组成:空中网络和地面网络。空中网络是移动通信网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1)多址接入。在给定的频率资源下,如何提高系统的容量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问题。多址接入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的频率资源下如何共享,以使得有限的资源能传输更大容量的信息。由于采用何种多址接入方式直接影响到系统容量,所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2024/8/66(2)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是一种蜂窝组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的。蜂窝的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3)切换和位置更新。采用蜂窝式组网后,切换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多址接入方式不同,切换技术也不同。位置更新是移动通信所特有的,由于移动用户要在移动通信网中任意移动,网络需要在任何时刻联系到用户,以实现对移动用户的有效管理。地面网络主要包括:(1)服务区内各个基站的互相连接。(2)基站与固定网(PSTN、ISDN和PDN等)的连接。2024/8/677.2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无线电波的传输损耗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并且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由VHF和UHF的传播特性可知,一个基站只能在其天线高度的视距范围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这样的覆盖区称为一个无线电区,或简称小区。为了使服务区达到无缝覆盖,就需要采用多个基站来覆盖给定的服务区。根据服务区域覆盖方式的不同可将移动通信网划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虽然目前大区制的应用不多,但对于容量小、用户密度低的宏小区等蜂窝网都具有大区制移动通信网的特点,所以本节将分别探讨大区制和小区制的网络覆盖问题,同时还将讨论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的分配问题。2024/8/687.2.1 区域覆盖区域覆盖1.大区制大区制是指在一个服务区域(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内只设置一个基站,由它负责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大区制适用于用户少的地区。大区制的覆盖区域大,基站的发射机输出功率也较大,一般在200W左右,覆盖半径约30-50km。要求基站的天线架设很高,当移动台离基站较远时,能较好的接收基站发来的信号,但基站收不到移动台的信号,这是因为移动台发射功率小的缘故。为了解决两个方向上信号强度不一致的问题,可以在适当的地点设立若干个分集接收站,接收附近移动台的信号,然后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将信号转发给基站。在大区制中,每个移动台使用的频率都不相同,否则会产生严重的相互干扰,这种体制下频率的利用率和容量都受到限制,满足不了用户增长的需要。大区制的优点是建网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在用户较少的地域非常适宜。在经济发达的市或县预计远期规划时可以考虑小区制,但从初期用户不太多和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应先采用大区制。2024/8/692.小区制小区制就是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内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同时还要在几个小区间设置移动交换中心,统一控制各小区之间用户的通信接续,以及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的联系。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发射功率为5-10W的小功率基站,覆盖半径一般为5-10km。可以给每个小区分配不同的频率,但这样需要大量的频率资源,且频谱的利用率低,为了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需要将相同的频率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区中重复使用,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同频小区)之间的干扰足够小,这种技术称为同频复用。2024/8/610根据服务对象、地形分布及干扰等因素的不同,可将小区制移动通信网划分为带状网和蜂窝网。1)带状网对于公路、铁路、水运航道、海岸等的覆盖可采用带状网,其服务区域内的用户分布呈带状分布,如图7.2所示。带状网的天线若采用定向天线,服务覆盖区为扁圆形,如图7.2(a)所示。基站天线若为全向天线辐射,服务覆盖区形状是圆形的,如图7.2(b)所示。带状网可以进行频率再用。若以采用不同信道组的两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如图7.2(a)所示,称为双频制。若以采用不同信道组的三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如图7.2(b)所示,称为三频制。从造价和频率资源的利用而言,当然双频制最好;但从抗同频道干扰而言,则双频制最差,还应该考虑多频制。2024/8/611图7.2 带状网图7.3 带状网的同频干扰2024/8/612设n频制的带状网如图7.3所示。每一个小区的半径为r,相邻小区的交叠宽度为a,第n+1区与第1区为同频道小区。据此,可算出信号传输距离dS和同频道干扰传输距离dI之比。若认为传输损耗近似与传输距离的四次方成正比,则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可得到相应的干扰信号比见表7-1。由表可见,双频制最多只能获得19dB的同频干扰抑制比,这通常是不够的。2024/8/6132024/8/6142)蜂窝网在平面区域内划分小区,通常组成蜂窝式的网络。在带状网中,小区呈线状排列,区群的组成和同频道小区距离的计算都比较方便,而在平面分布的蜂窝网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1)小区的形状我们知道,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是个圆形。为了不留空隙地覆盖整个平面的服务区,一个个圆形辐射区之间一定含有很多的交叠。在考虑了交叠之后,实际上每个辐射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按交叠区的中心线所围成的面积形状看,区域的形状可分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三种,小区形状如图7.4所示。可以证明,要用正多边形无空隙、无重叠地覆盖一个平面的区域,可取的形状只有这三种。那么这三种形状中哪一种最好呢?在辐射半径r相同的条件下,计算出三种形状小区的邻区距离、小区面积、交叠区宽度和交叠区面积如表7-2所示。2024/8/615图7.4 小区的形状2024/8/616(2)区群的组成相邻小区显然不能用相同的信道。为了保证同信道小区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附近的若干小区都不能用相同的信道。这些不同信道的小区组成一个区群,只有不同区群的小区才能进行信道再用。区群的构成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区群可以彼此邻接,且无空隙无重叠进行覆盖;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相邻同信道小区的距离相等。满足上述条件的区群形状和区群内的小区数不是任意的。可以证明,区群内的小区数N应满足下式:(7-1)式中,i,j为正整数。由此可算出N的可能取值见表7-3,相应的区群形状如图7.5所示。2024/8/6172024/8/618图7.5 区群的组成2024/8/619(3)同频小区的距离区群内小区的数目N也称作区群的大小,N减小而小区数目保持不变,则需要更多的区群来覆盖给定的范围。移动台或基站可以承受的干扰主要体现在由于频率复用所带来的同频干扰。考虑同频干扰首先想到的是同频距离,因为电磁波的传输损耗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所以距离增加干扰必然减小。区群内小区数不同的情况下,同频(信道)小区的位置和复用距离D可用下面的办法来确定。如图7.6所示,由某一小区A出发,先沿边的垂线方向跨j个小区,再向左(或向右)转60,再跨i个小区,这样就到达同信道小区A。在正六边形的六个方向上,可以找到六个相邻同信道小区,所有A小区之间的距离都相等。2024/8/620图7.6 同频(信道)小区的确定2024/8/621(4)激励方式在划分区域时,若基站位于小区的中心,则采用全向天线实现小区的覆盖,通常称这种方式为“中心激励”,如图7.7(a)所示。如果服务区内有大的障碍物,中心激励难免会出现电波辐射的阴影区。若在每个正六边形相同的三个顶点上设置基站,每个基站采用三幅120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小区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小区由三幅120扇形天线共同覆盖,通常称这种方式为“顶点激励”,如图7.7(b)所示。由于顶点激励方式采用定向天线,除对消除障碍物阴影有利外,对来自天线方向图主瓣之外的干扰能有一定的隔离度,因而允许同信道小区的距离可以减小些,进一步提高频率利用率。2024/8/622图7.7 两种激励方式2024/8/623(5)小区的分裂以上分析是假定整个服务区的地形地物相同,用户密度均匀分布的情况。但是一个实际的移动通信网,其服务区内各部分用户密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例如,市区密度高一些,郊区就低一些。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用户密度高的市中心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小一些,在用户密度低的市郊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大一些,如图7.8所示,图中的数字表示信道数。2024/8/624图7.8 用户密度不等时的小区结构2024/8/625另外,对于已经设置好的蜂窝通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低用户密度区域可能变成高用户密度区域。当原有小区的用户密度高到出现话务阻塞时,可在该地区设置新的基站,将原有小区面积划小。解决以上问题可用小区分裂的方法。以扇形辐射的顶点激励方式为例,如图7.9所示,在原小区内分设三个发射功率更小一些的新基站,就可以形成几个面积更小一些的正六边形小区,如图中虚线所示。2024/8/6262024/8/6277.2.2 信道(信道(频率)分配率)分配信道(频率)分配是频率复用的前提,主要解决给定的信道(频率)如何分配给在一个区群内的小区的问题。在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使用相同的工作频率因而无需进行频率配置。频率配置主要针对FDMA和TDMA系统。1固定固定频道分配道分配固定频道分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确定频道组数和每组的频道数,以及频道的频率指配。这里只讨论蜂窝网固定频道分配,固定频道分配方法有两种:一是分区分组配置法;二是等频距配置法。1)分区分组配置法分区分组配置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尽量减小占用的总频段,以提高频段的利用率;同一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的信道,以避免同频干扰;小区内采用无三阶互调的相容信道组,以避免互调干扰。2024/8/628例如,给定的频段以等间隔划分为信道,按顺序分别标明各信道的号码为:1,2,3,。若每个区群有7个小区,每个小区需6个信道,按上述原则进行分配,可得:第一组 1 5 14 20 34 36第二组 2 9 13 18 21 31第三组 3 8 19 25 33 40第四组 4 12 16 22 37 39第五组 6 10 27 30 32 41第六组 7 11 24 26 29 35第七组 15 17 23 28 38 42上述每一组信道分配给区群内的一个小区,这里使用42个信道,而且只占用了这42个信道的频段,这是最佳的分配方案。信道分配的前提是要避免三阶互调,但未考虑同一信道组中的频率间隔,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邻道干扰,这是分区分组配置法的主要缺点。2024/8/6292)等频距配置法等频距配置法是按等频率间隔来配置信道的,只要频距选得足够大,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邻道干扰。这样的频率配置可能正好满足产生互调的频率关系,但正因为频距大,干扰易于被接收机输入滤波器滤除而不易作用到非线性器件上,所以也就避免了互调的产生。等频距配置时可根据群内的小区数N来确定同一信道组内各信道之间的频率间隔,例如,第一组用(1,1+N,1+2N,1+3N,),第二组用(2,2+N,2+2N,2+3N,)等。假设N=7,则信道的配置为:第一组 1 8 15 22 29 第二组 2 9 16 23 30 第三组 3 10 17 24 31 第四组 4 11 18 25 32 第五组 5 12 19 26 33 第六组 6 13 20 27 34 第七组 7 14 21 28 35 这样同一信道组内的信道最小频率间隔为7个信道间隔,若信道间隔为25kHz,则其最小频率间隔可达175kHz,这样,接收机的输入滤波器便可有效地抑制邻道干扰和互调干扰。如果是采用定向天线进行顶点激励,每个基站配置三组信道,向三个方向辐射。例如N=7,每个区群就需有21个信道组,整个区群内各基站信道组的分布如图7.10所示。2024/8/6302024/8/6312.动态频道分配道分配动态频道分配是根据移动用户话务量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对频道进行分配,也就是说,不将频道固定地分配给某一个小区,移动台可在小区内使用系统的任何一个频道。这种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有限的频道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事实上,移动台业务的地理分布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如早上从住宅区向商业区移动,到了傍晚又返回住宅区;发生交通事故或集会时会向某一处集中,此时这一小区的业务量增大,若按固定频道分配方式,原来配置的信道可能就不够用了。采用动态分配频道方式,可以从相邻小区的频道中挑选出空闲的。但是,采用动态分配频道方式,需要混合使用任意信道的天线共用设备,而且在每次呼叫时,需要采用高速处理横跨多个基站的庞大算法。为了解决庞大算法问题,目前正在进行神经元网络处理方法的研究。3.柔性柔性频道分配道分配对于某些预先可预测的话务量变动的情况,可以采用柔性频道的分配方式。所谓柔性频道分配,是指首先分配给多个小区共用信道,利用这些小区话务量最高峰时间段的移动,控制话务量最高峰小区顺序地使用话务量最小的小区不使用的共用信道,为话务量最高峰的小区服务。2024/8/6327.3网网络结构构7.3.1 基本网基本网络结构构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如图7.11所示。基站通过传输链路和交换机相连,交换机再与固定的电信网络相连,这样就可形成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固定网络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基站移动用户等不同情况的通信链路。2024/8/633图7.11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2024/8/634基站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固定网络之间可采用有线链路,如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也可以采用无线链路,如微波链路、毫米波链路等。这些链路上常用的数字信号形式有两类标准:一类是北美和日本的T1系列标准,可同时支持24路、48路、96路、672路和4032路数字语音的传输,传输速率分别为1.544Mb/s、3.152Mb/s、6.312Mb/s、44.736Mb/s和274.176Mb/s;另一个是欧洲的E1标准系列,可同时支持30路、120路、480路、1920路和7680路数字语音的传输,传输速率分别为2.048Mb/s、8.448Mb/s、34.368Mb/s、139.264Mb/s和565.148Mb/s。通常,每个基站要同时支持50路语音呼叫,每个交换机可以支持近100个基站,交换机到固定网络之间需要5000条话路的传输容量。2024/8/6357.3.2 模模拟蜂蜂窝网与数字蜂网与数字蜂窝网网模拟蜂窝网是指第一代无线网,基于模拟通信技术,采用调频(FM)技术。在一个小区中,一个频率只能用于一个用户。一般来说,模拟蜂窝网主要由移动终端、基站及移动交换中心组成,其中移动交换中心负责每个覆盖区的系统管理。模拟蜂窝网主要提供基站和移动用户间的模拟语音和低速率数据通信。语音信号通常通过标准的数字时分复用后,在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及移动交换中心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之间传递。移动终端的移动切换和漫游,由移动交换中心完成。移动台需要一直监测附近信号最强的控制信道,通过周期性地读取和传送其注册信息实现自动注册,将其方位和移动识别号(MIN)及电子序列号(ESN)告知所在服务区的移动交换中心,实现自动漫游。2024/8/636认证中心是认证移动用户的身份以及产生相应认证参数的功能实体。这些参数包括随机号码RAND、期望的响应SRES(Signed Response)和密钥Kc等。认证中心对任何试图入网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接入网中并得到服务。在构成实际网络时,根据网络规模、所在地域以及其它因素,上述功能实体可有各种配置方式。通常将MSC和VLR设置在一起,而将HLR、EIR和AUC合设于另一个物理实体中。在某些情况下,MSC、VLR、HLR、AUC和EIR也可以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中。2024/8/637图7.12 网络结构示意图2024/8/6387.3.3 多服多服务区的蜂区的蜂窝网网在蜂窝移动网络中,为便于网络组织,将一个移动通信网分为若干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又分为若干个MSC区,每个MSC区又分为若干个位置区,每个位置区由若干个基站小区组成。一个移动通信网由多少个服务区或多少个MSC区组成,这取决于移动通信网所覆盖地域的用户密度和地形地貌等。多个服务区的网络结构如图7.13所示。每个MSC(包括移动电话端局和移动汇接局)要与本地的市话汇接局、本地长途电话交换中心相连。MSC之间需互连互通才可以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2024/8/6392024/8/6407.3.4移移动通信系通信系统的网的网络接口接口图7.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2024/8/641为了保证不同供应商生产的移动终端、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等设备能纳入同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网运行和使用,以及与其他固定电信网络、数据网络等的互联互通,需要将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进行定义和标准化。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数量较多,从位置上来划分可分为移动通信系统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两类,而移动通信系统的内部接口又分为交换子系统内部接口和接入子系统内部接口两类,如图7.14所示。1)移动通信系统的外部接口(1)人机接口(Sm接口):用户与移动网之间的接口,在移动设备中包括键盘、液晶显示屏以及实现用户身份卡识别功能的部件。2024/8/642(2)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电信网间的接口:可以将移动通信网作为一种接入网,即接入移动用户与其他电信网用户之间的呼叫,因此需定义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电信网的接口。(3)移动通信系统与运营者的接口:提供对NSS、BSS设备管理和运行管理,实现运营商对网络的管理,包括纳入统一的TMN管理的接口。2)移动交换子系统内部接口(1)B接口:MSC与VLR之间的接口。VLR是移动台在相应MSC控制区域内进行漫游时的定位和管理数据库。每当MSC需要知道某个移动台当前位置时,就查询VLR。当移动台启动与某个MSC有关的位置更新程序时,MSC就会通知存储着有关信息的VLR。同样,当用户使用特殊的附加业务或改变相关的业务信息时,MSC也通知VLR。需要时,相应的HLR也要更新。2024/8/643(2)C接口:MSC与HLR之间的接口。C接口用于传递管理与路由选择的信息。呼叫结束时,相应的MSC向HLR发送计费信息。当固定网不能查询HLR以获得所需要的位置信息来建立至某个移动用户的呼叫时,有关的GMSC(网关MSC)就应查询此用户归属的HLR,以获得被呼叫移动台漫游号码,并传递给固定网。(3)D接口:VLR与HLR之间的接口。用于交换有关移动台位置和用户管理信息,保证移动台在整个服务区内能建立和接收呼叫。VLR通知HLR某个归属它的移动台的当前位置,并提供该移动台的漫游号码;HLR向VLR发送支持对该移动台服务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当移动台漫游到另一个VLR服务区时,HLR应通知原先为此移动台服务的VLR消除有关信息。当移动台使用附加业务,或者用户要求改变某些参数时,也要用D接口交换信息。(4)E接口:相邻区域的不同MSC之间的接口。用移动台在一个呼叫进行过程中,从一个MSC控制的区域移动到相邻的另一个MSC控制的区域时,为了不中断通信,需完成越区信道切换过程,此接口用于在进行MSC间切换时交换有关信息,以及在两个MSC间建立用户呼叫接续时传递有关的信息。2024/8/644(5)F接口:MSC与EIR之间的接口。用于交换有关移动设备管理的信息,例如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等。(6)G接口:VLR之间的接口。当某个移动台使用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在新的VLR中登记时,G接口用于在VLR之间交换有关信息。此接口还用于向分配TMSI的VLR检索此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3)移动接入子系统内部接口(1)Um接口:移动台(MS)与基站收发信机(BTS)之间的无线接口,它传递的信息包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2)A接口:A接口是网络中的重要接口,因为它连接着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站(B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此接口所传递的信息主要有:基站管理、呼叫处理与移动性管理等。(3)Abis接口:基站控制器(BSC)与基站收发信机(BTS)之间的接口,此接口支持所有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并支持对BTS无线设备的控制和对无线资源的分配。2024/8/6457.4 信令系信令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完成网络控制、状态检测和信道共用,必须有完善的控制功能。信令是用于表示控制目的和状态的信号,为了区别需要传输的有用信号,我们把语音信号和数据以外的信号指令统称为“信令”。信令是用户及通信网中各个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共同语言,是整个通信网的神经系统。信令不同于用户信息,用户信息是直接通过通信网络由发信者传输到收信者,而信令通常需要在通信网络的不同环节(如基站、移动台和移动控制交换中心等)之间传输,各环节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交互作用而形成一系列的操作和控制,以保证用户信息有效且可靠的传输,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信令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户到网络节点间的信令(称为接入信令);另一种是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称为网络信令)。在ISDN网中,接入信令称为1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DS1;在移动通信中,接入信令是指移动台到基站之间的信令。网络信令称为7号信令系统(SS7)。2024/8/6467.4.1 接入信令接入信令接入信令是用户到网络节点间的信令,在移动通信中是指移动台到基站之间的信令。根据空中接口标准的不同,物理信道中传输信令的方式有多种形式,有的设有专用控制信道,有的不设专用控制信道。按信号形式的不同,信令又可分为数字信令和模拟信令两类。由于数字信令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可靠性高等一系列明显的优点,它已成为目前公用移动通信网中采用的主要形式。1.数字信令格式数字信令格式在传送数字信令时,为了便于收端解码,要求数字信令按一定格式编排。信令格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通信系统的信令格式也各不相同。常用的信令格式如图7.15所示,它包括前置码(P)、字同步(SW)、地址或数据(A或D)、纠错码(SP)等四部分。2024/8/647前置码(P):提供位同步信息,以确定每一码位的起始和终止时刻,以便接收端进行积分和判决。为便于提取位同步信息,前置码一般采用1010的交替码。接收端用锁相环路即可提取出位同步信息。字同步码(SW):字同步码用于确定信息(报文)的开始位,相当于时分制多路通信中的帧同步,因此也称为帧同步。适合作字同步的特殊码组很多,它们都具有尖锐的自相关函数,便于与随机的数字信息相区别。在接收时,可以在数字信号序列中识别出这些特殊码组的位置来实现字同步,最常用的字同步码是著名的巴克码。地址或数据码(A或D):通常包括控制、选呼、拨号等信令,各种系统都有其独特的规定。2024/8/648纠错码(SP):也称作监督码。用于检测和纠正传送过程中产生的差错,主要是指纠、检信息码的差错。不同的纠错编码有不同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基带数字信令常以二进制0、1表示,只有通过调制才能发射出去。考虑到与现在模拟系统的兼容性,数字信令要适应信道间隔要求,能够在一定带宽的信道内可靠传输,用于数字信令的调制方式有ASK、FSK、PSK三类。ASK方式抗干扰和抗衰落性能差,在移动通信中基本上不予采用。FSK和PSK方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选择调制方式时,主要从信令速率、调制带宽和抗干扰能力上来考虑。通常使用的调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带调制,它适用于高速率;另一种是副载波二次调制,适用于较低速率。2024/8/649在数字蜂窝系统中,均有严格的帧结构。例如TDMA系统的帧结构中,通常都有专门的时隙用于信令传输,或在每个时隙中设有专门的比特域用于信令传输。一种用于TACS系统反向信道的信令格式如图7.16所示。图中由若干个字组成一条消息,每个字采用BCH(48,36,5)进行纠错编码,然后重复5次,以提高消息传输的可靠性。图7.16 TACS系统反向信道的信令格式 2024/8/6502.模模拟信令信令模拟信令目前常用的有双音多频(DTMF)、CTCSS信令、五音调信令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搭配混合使用。(1)DTMF信令:电话系统中电话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一种用户信令,通常用于发送被叫号码。它是一种带内信令,在3003400Hz音频范围内,选择8个单音频率,分为高频率群(4个或3个频率)和低频率群(4个频率),每次从高频率群和低频率群各取出一个频率,由高低两个频率信号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DTMF信号。(2)CTCSS信令:指亚音频控制静噪选呼信令,又称为音锁或单音静噪。它是多个通信系统公用一个信道,为防止互相干扰而使用的一种亚音频信令。它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CTCSS信令是在发射载波上叠加低电平亚音频单音,每个系统有自己特定的单音,用户每次呼叫开启发射机时发出该频率的单音,并在整个通话期间持续发送。在简单的集群通信系统中,常用该信令实现组呼或作为系统识别音。(3)五音调信令:五音调信令属于单音顺序编码信令。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规定五音调非序码单音频率稳定度应优于510-3,标准码长时间为10010ms,码字之间不间断排列,间断误差时间约为20ms。2024/8/6513.信令信令传输协议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空中接口的信令分为三个层次,如图7.17所示。在空中接口Um协议中,第三层包括三个模块:呼叫管理、移动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它们产生的信令,经过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进行传输。根据空中接口标准的不同,物理信道中传输信令的方式有多种形式,有的设有专用控制信道,有的不设专用控制信道。前者适合于大容量的公用通信网,后者适合于小容量的专用网络。为了传输信令,物理层在物理信道上形成了许多逻辑信道,如广播信道(BCH)、随机接入信道(RACH)、接入允许信道(AGCH)和寻呼信道(PCH)等。这些逻辑信道按照一定的规则复接在物理层的具体帧的具体突发中。2024/8/652在这些逻辑信道上传输链路层的信息。链路层信息帧的基本格式如图7.18所示,它包括地址段、控制字段、长度指示段、信息段和填充段。不同的信令可对这些字段进行取舍。控制字段定义了帧的类型、命令或响应。2024/8/6532024/8/6547.4.2 网网络信令信令网络信令是指交换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在移动通信中网络常用的信令是7号信令(SS7)。主要用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数据库(如HLR、VLR、AUC)之间交换信息。7号信令系统被划分为一个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Message Transfer Part,MTP)和若干ISDN用户部分(ISDN-UP),如图7.19所示。2024/8/6552024/8/656MTP只负责消息的传递,不负责消息内容的分析,提供一个无连接的消息传输系统。它可以使信令跨越网络到达其目的地,MTP中的功能可以避免网络中发生的系统故障对信令信息传输产生不利影响。MTP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信令数据层,它定义了信号链路的物理和电气特性,是在一种传输速率下传送信令的双向数据通道,即双工链路;第二层是信令链路层,它提供数据链路的控制,负责提供信令数据链路上的可靠数据传送;第三层是信令网络层,它的功能是保证网络单元间信令消息的正确传输。网络层按功能划分为信令消息处理和信令网管理两部分。信令消息处理的作用是当本节点为消息目的地时,将消息送往指定的用户部分;当本节点为消息转接点时,将消息转送至预定的信令链路。信令网管理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在信令网故障时提供的信令网重组结构能力。其中也包括启用和定位新的信令链路。随着信令网的扩大及信令链路负荷的增加,信令网可能出现拥塞,因此信令网管理功能中也包括控制拥塞的功能。2024/8/657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提供用于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业务所需的对MTP的附加功能。SCCP提供地址的扩展能力和4类业务。这4类业务是:0类是基本的无连接型业务;1类是有序的无连接型业务;2类是基本的面向连接型业务;3类是具有流量控制的面向连接型业务。ISDN-UP是MTP的用户,其功能是处理信令信息。对于不同的通信业务类型用户,ISDN-UP控制处理信令消息的功能是不同的。ISDN-UP支持的业务包括基本的承载业务和许多ISDN补充业务,基本承载业务就是建立、监视和拆除发送端交换机和接收端交换机之间64kb/s的电路连接。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TCAP,Transaction Capabilities Application Part)提供使与电路无关的信令应用之间交换信息的能力,TCAP提供操作、维护和管理部分(OMAP)和移动应用部分(MAP)应用等。作为TCAP的应用,在MAP中实现的信令协议有IS-41、GSM应用等。2024/8/6587号信令的网络结构如图7.20所示。7号信令网络是与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平行的一个独立网络。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信令点(SP)、信令链路和信令转移点(STP)。信令点(SP)是发出信令和接收信令的设备,它包括业务交换点(SSP)和业务控制点(SCP)。SSP是电话交换机,它们之间由SS7链路互连,完成在其交换机上发起、转移或到达的呼叫处理。移动网中的SSP称为移动交换中心(MSC)。SCP包括提供增强型业务的数据库,SCP接收SSP的查询,并返回所需的信息给SSP。在移动通信中SCP可包括一个HLR或一个VLR。在SS7信令网络中共有六种类型的信令链路,图7.20中仅给出A链路(Access Link)和D链路(Diagonal Link)。STP是在网络交换机和数据库之间中转SS7消息的交换机。STP根据SS7消息的地址域,将消息送到正确的输出链路上。为了满足苛刻的可靠性要求,STP都是成对提供的。2024/8/6592024/8/6607.5越区切越区切换越区切换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该过程也称为自动链路转移。越区切换通常发生在移动台从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进入到另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将移动台与当前基站之间的链路转移到移动台与新基站之间的链路。越区切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越区切换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越区切换的准则,也就是何时需要进行越区切换;(2)越区切换如何控制;(3)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2024/8/661研究越区切换算法所关心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越区切换的失败概率、因越区失败而使通信中断的概率、越区切换的速率、越区切换引起的通信中断的时间间隔以及越区切换发生的时延等。1.越区切越区切换的准的准则在决定何时需要进行越区切换时,通常根据移动台处的接收平均信号强度,也可以根据移动台处的信噪比(或信号干扰比)、误比特率等参数来确定。假定移动台从基站1向基站2运动,其信号强度的变化如图7.21所示。2024/8/662判断何时需要越区切换的准则如下:(1)相对信号强度准则:在任何时间都选择具有最强接收信号的基站。如图7.21中的A处将要发生越区切换。这种准则的缺点是:在原基站的信号强度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会引发太多不必要的越区切换。(2)具有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仅允许移动用户在当前基站的信号足够弱(低于某一门限),且新基站的信号强于本基站的信号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越区切换。如图7.21所示在门限为Th2时,在B点将会发生越区切换。在该方法中,门限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图7.21中,如果门限太高取为Th1,则该准则与相对信号强度准则相同。如果门限太低取为Th3,则会引起较大的越区时延。此时,可能会因链路质量较差导致通信中断。另一方面,它会引起对同道用户的额外干扰。(3)具有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仅允许移动用户在新基站的信号强度比原基站信号强度强很多(即大于滞后余量)的情况下进行越区切换,如图7.21中的C点。该技术可以防止由于信号波动引起的移动台在两个基站之间来回重复切换,即“乒乓效应”。(4)具有滞后余量和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仅允许移动用户在当前基站的信号电平低于规定门限,且新基站的信号强度高于当前基站一个给定滞后余量时进行越区切换。2024/8/663图7.21 越区切换示意图2024/8/664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准则,例如通过预测技术(即预测未来信号电平的强弱)来决定是否需要越区切换。另外,在上述准则中还可以引入一个定时器,即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允许进行越区切换,采用滞后余量和定时相结合的方法。2.越区切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的控制策略越区切换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越区切换的参数控制;二是越区切换的过程控制。参数控制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程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2024/8/665越区切换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越区切换的参数控制;二是越区切换的过程控制。参数控制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程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移动台控制的越区切换。在该方式中,移动台连续监测当前基站和几个越区时的候选基站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在满足某种越区切换准则后,移动台选择具有可用业务信道的最佳候选基站,并发送越区切换请求。DECT(欧洲无线电话系统)等小系统常采用,在大系统中容易引起切换冲突。(2)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基站监测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当信号低于某个门限后,网络开始安排向另一个基站的越区切换。网络要求移动台周围的所有基站都监测移动台的信号,并把测量结果报告给网络。网络选择一个基站作为越区切换的新基站,并把结果通过旧基站通知移动台和新基站。缺点是若移动台失去联系,将造成信号中断,第一代模拟系统采用此方法。(3)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网络要求移动台测量周围基站的信号质量并把结果报告给旧基站,网络根据测试结果决定何时进行越区切换以及切换到哪一个基站。第二代的GSM、CDMA系统都采用此方法。2024/8/6663.越区切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的信道分配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解决的问题是当呼叫要转换到新小区时,新小区如何分配信道以减小越区失败的概率。常用的做法是在每个小区预留部分信道专门用于越区切换。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因新呼叫使可用信道数减小,要增加呼损率,但减小了通话被中断的概率,从而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2024/8/667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区域覆盖、信道配置、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多信道共用技术、网络结构、信令系统和越区切换等。力图建立一个移动通信网的系统级概念,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移动通信多采用小区制服务,利用路径损耗提供的隔离,同一个工作频率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区可以重复使用,这就是频率复用的概念。相互邻接不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组成一个区群,区群的大小由系统对同频干扰比的要求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通常采用小区分裂、小区扇区化等措施。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完成网络控制、状态检测和信道共用,必须有完善的控制功能,信令就是用于表示控制目的和状态的信号。小区覆盖方式使得越区切换的处理成为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工作,越区切换方案的确定应保证平滑切换、掉话率低及避免不必要的切换等。2024/8/668习题7.1 填空题(1)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从位置上可分为_、_和_接口三类。(2)网络子系统(NSS)与基站子系统(BSS)之间的通信接口为_接口。(3)越区切换的三种控制方式是_、_、_。(4)空闲信道的选取方式有_和标明空闲信道方式,其中,标明空闲信道方式又分为_和_。7.2 组网技术包括哪些主要问题?7.3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网络结构包括哪些功能?7.4 为什么说最佳的小区形状是正六边形?7.5 目前蜂窝网常用的频率复用方式有哪些?7.6 什么叫中心激励?什么叫顶点激励?采用顶点激励方式有何优点?两者在信道的配置上有何不同?2024/8/6697.7 什么是多址接入协议?常用的多址接入协议有哪些?7.8 设某小区移动通信网中,每个区群有7个小区,每个小区有5个信道。试用等频距配置法完成群内小区的信道配置。7.9 通信网中交换的作用是什么?移动通信网中的交换与有线通信网中的交换有何不同?7.10 设某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小区辐射半径为8km,根据同频干扰抑制的要求,同信道小区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0km,问该网的区群应如何组成?试画出区群的构成图、群内各小区的信道配置以及相邻同信道小区的分布图。7.11 什么叫信令?信令的功能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7.12 什么叫DTMF?试举一例说明之。7.13 解释移动性管理的含义。7.14 什么叫越区切换?越区切换包括哪些主要问题?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差别是什么?2024/8/6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