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940755 上传时间:2024-08-06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病害棉花病害 COTTON DISEASESCOTTON DISEASES本章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1.1.棉花病害的种类和危害;棉花病害的种类和危害;2.2.棉苗病害棉苗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3.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 及防治技术;及防治技术;4.4.棉铃病害棉铃病害的种类、发病因素和防治技术的种类、发病因素和防治技术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病害概述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世界上有120多种棉花病害,中国有4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多种。棉棉花花病病害害每每年年损损失失约约10-20%10-20%,严严重重年年份份高高达达30-50%30-50%,局部地区绝收。,局部地区绝收。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病害概述1.1.苗期病害:苗期病害:棉苗根病棉苗根病 (立枯、红腐、炭疽、猝倒等)棉苗叶病棉苗叶病 (黑斑、轮纹斑、褐斑、角斑、茎枯等),危害:危害:造成烂种烂芽,黑根死苗,僵苗迟发,造成烂种烂芽,黑根死苗,僵苗迟发,缺苗断垄缺苗断垄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病害概述2.2.成株期病害成株期病害 种类:种类:主要有:枯萎病、黄萎病等 危害:危害:造成植株叶片早落,萎焉死亡,产量低,品质差,甚至毁种绝收。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病害概述3.3.铃期病害:铃期病害:原发性病害:原发性病害:主要有疫病、红腐病、炭疽、黑果等,继发性病害:继发性病害:红腐、红粉、曲霉、软腐等 危害:造成烂铃僵瓣,影响产量和品质。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病害概述4.4.其他病害:其他病害: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角斑病、叶斑病、茎枯病等角斑病、叶斑病、茎枯病等 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红叶茎枯病等主要包括红叶茎枯病等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年份也造成一定损失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年份也造成一定损失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第二节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Cotton Cotton Fusarium Fusarium and and VerticilliumVerticillium Wilt Wilt分布与危害:分布与危害:1892、1891 分别发现于美国,1934、1935传入我国,已遍布各产棉区。损失严重(1993,1995)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枯萎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目前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黄萎病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1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二二.症状症状(Symptoms)(Symptoms):系统侵染,全株发病,但二者症状不同。可以从发病时期、株型、叶片症状、维发病时期、株型、叶片症状、维管束变色、病征管束变色、病征等方面加以区别 1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枯萎病症状枯萎病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1.黄色网纹型黄色网纹型:2.黄化型黄化型:3.紫红型:紫红型:4.凋萎型:凋萎型:5.矮缩型:矮缩型:1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枯萎病株枯萎病株黄萎病株黄萎病株健株健株1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黄萎病症状黄萎病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1普通型普通型:“掌状斑驳”,“西瓜皮花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1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病害病害枯萎病枯萎病黄萎病黄萎病发病时间发病时间子叶期始发,现蕾期盛发3-4叶叶期始发,花铃期盛发株型变化株型变化明显矮化不明显叶片症状叶片症状黄色网纹、黄化、紫红、皱缩等西瓜皮状花叶、叶枯,急性落叶维管束变色维管束变色深褐色或墨绿色浅褐色或黄褐色病征病征枯死部位潮湿时可见粉红色霉层枯死叶片背后在潮湿时可见白色霉层1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三三.病原物(病原物(Pathogens Pathogens):):1 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枯萎病: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黄萎病: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Verticillium dahliae 大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 1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图图6-1 6-1 棉花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1.小型分生孢子梗;2.大型分生孢子梗3.大型孢子;4小型孢子2 2 病原形态病原形态 枯萎病菌病菌可产生3种类型的孢子,即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小型型分分生生孢孢子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假头状着生。大大型型分分生生孢孢子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厚厚垣垣孢孢子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1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黄萎病菌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微菌核分生孢子梗和微菌核1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图图6-2 6-2 棉花黄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生状;3.湿度大十分生孢子着生状(假头状着生)4.膨胀菌丝;5.厚垣孢子;6.拟菌核2 2 病原形态病原形态 黄萎病菌黄萎病菌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菌有2个种,即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经研究我国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属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2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3.生理分化生理分化 枯萎病菌枯萎病菌棉花枯萎菌菌株根据其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生理型: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但不侵染亚洲棉;型:只侵染海岛棉,不侵染陆地棉和亚洲棉。陈其瑛等人采用国际鉴别寄主,查明我国存在3、7、8号3个生理小种,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麦盖提地区,8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湖北新洲、麻城和江苏南京等地;7号小种在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其中3号和8号小种致病力较弱,而而7号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最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号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最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理小种。2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黄萎病菌:黄萎病菌:从病害症状类型上将黄萎病菌分为从病害症状类型上将黄萎病菌分为普通型(非落叶型)和落叶普通型(非落叶型)和落叶型菌系。型菌系。落叶型菌系(T-9)毒力大于非落叶型菌系10倍。普通型黄萎病菌中又存在致病性差异,国际上分为0、1、2号3个生理小种,0号小种致病力弱,2号致病力强,1号致病力中等。我国根据10个菌系在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三大棉种9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不同,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型:生理型生理型1号:号:致病力最强,如陕西泾阳菌系,对所有鉴别品种都严重感染。生理型生理型2号:号:致病力最弱,如新疆和田菌系,对所有品种感染都很轻。生理型生理型3号:号:致病力中等,如河南安阳、河北栾城和永年、辽宁辽阳、江苏丰县等菌系。2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4.4.寄主范围寄主范围枯枯萎萎病病菌菌:过去认为只为害棉花、甘薯、蕹菜和决明。近年发现,还能侵染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甜菜、大豆、赤豆、碗豆、烟草、西瓜、甜瓜、黄瓜、笋瓜、红花、茄子、辣椒、葵花、芝麻、红麻、番茄、扁豆等作物,但但不不显显症症。野苋、苍耳、野茄等是杂草寄主野苋、苍耳、野茄等是杂草寄主。黄黄萎萎病病菌菌: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38科660种植物。大田作物包括向日葵、茄子、辣子、番茄、烟草、马铃薯、甜瓜、西瓜、黄瓜、花生、菜豆、绿豆、大豆、芝麻、甜菜等,一一般禾本科作物不受侵害。般禾本科作物不受侵害。2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5.5.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枯枯萎萎病病菌菌: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适温温2530;大部分菌株在25左右生长最快,35以上生长受抑制。pH范围为2.59.0。最适pH为3.55.3,也有人认为pH47.5最适。黄黄萎萎病病菌菌: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生生长长的的最最适适温温度度为为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所以一旦定殖下来,很难根除。2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6.致病机制:致病机制: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机制,有二种理论: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机制,有二种理论:1.毒素作用:毒素作用:该菌可产生镰刀菌酸镰刀菌酸(Fusaricacid,FA),又称萎蔫酸,它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由于毒素的毒害作用,使寄主的防卫系统受到破坏,改变了细胞原生原膜的透性,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从而出现萎蔫;同时镰刀菌酸又能与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螯合,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2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导管堵塞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小型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使高分子多聚糖醛酸和其他化合物的降解物堵塞了导管,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果胶物质的破坏,能使酚类化合物分离出来,为多元酚氧化酶所氧化,从而使导管变褐。2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花黄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对棉花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所致。已经查明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轮枝菌素对寄主体内CO2的固定、水的光解、辅酶I的还原等均起破坏作用,因而严重影响植株代谢,导致发病。关于导管堵塞,一是菌丝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凝胶体、树胶和侵填体,三是病菌侵入后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2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四四.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s Cycle Diseases Cycle)病原越冬场所;传播方式;侵染途径;再侵染;2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1.初侵染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另外,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采用热榨处理(7280,经45h)的棉籽饼不带菌,而冷榨处理的带菌。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用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仍可成为初侵染来源。2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传播: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新疆棉田秸秆还田解决了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的问题,但病田秸秆经机械粉碎后撒到田间,加快了病害的扩散和传播。3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侵入:侵入: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梢直接侵入。在自然情况下根部所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土壤线虫较多的棉田,它所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先在表皮细胞和皮层中扩展,45天后便会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其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产生吸胞伸入导管壁内,并在菌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病菌不仅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向上方扩散,分布到整个棉株,同时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3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4.再侵染再侵染:两种病害虽有再侵染,但均以初侵染为主。北方及长江流域棉区,逢秋季多雨,重病株枯死后,在病秆及节部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但对其作用研究较少。当年受再侵染的病株,外部没有症状,仅导管变色。3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五五 流行因素(流行因素(EpidemiologyEpidemiology)包括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因素和棉株生育期;品种抗病性:土壤和根际线虫;3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一)枯萎病(一)枯萎病:发生与流行主要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1.棉种和品种抗病性棉种和品种抗病性:棉花的种和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亚洲棉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较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棉花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危害较重,主要是主栽品种抗病性差。1972年后,随着大量抗病品种如陕401、86-1、中12等育成和大面积推广,于80年代末该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从生育期来看,苗期易感病,后期较抗。3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一般多雨年份发病重一般多雨年份发病重3.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连作病重,缺肥地块重,连作病重,缺肥地块重,4.土壤线虫:土壤线虫:正相关,复合侵染正相关,复合侵染3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二)棉花黄萎病(二)棉花黄萎病:与土壤菌量、气候条件、病菌的致病性变异、品种抗病性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关。1.土壤菌源数量:土壤菌源数量:属属积积年年流流行行病病害害,土壤中菌源数量是黄萎病能否流行的先决条件。每克土壤只需含有0.03个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就可造成发病,增加到0.31.0个时,病株率为20%50%,3.5个或更多时,发病率可达100%。另有资料认为土壤中引致棉花发病的临界菌量为0.5个/克土。连年种植棉花或与其寄主作物轮种,使土壤含菌量逐年增加,发病日趋严重。3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低于22,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5即可发生隐症。我国南北棉区由于夏季高温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我国南北棉区由于夏季高温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多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北方棉区一般在现蕾初期开始发病,即播种后40天出现症状,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以后因夏季高温使病害发展受抑制,甚至出现隐症,8月份后随气温降低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3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种和品种抗病性种和品种抗病性:棉花不同种和品种间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以海岛棉海岛棉抗病性最强,陆地棉次之,亚洲棉较弱。在陆地棉中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明显区别。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育成的中棉12号,90年代河南农业科学院经作所育成的豫棉豫棉19号(春矮早)和豫棉号(春矮早)和豫棉21号对黄萎病都具有较好的抗性,对减轻黄萎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品种都达不到高抗的水平,特别对落叶型黄萎病菌抗病品种更少。3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4.病菌致病性变异及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出现病菌致病性变异及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出现:新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产生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目前我国棉区黄萎病菌的增强和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出现,是近年来黄萎病多次流行的重要因素。3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5.耕作与栽培措施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病重。病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内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如玉米、高梁、小麦、大麦等轮作发病轻,特别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深耕可以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并使病菌窒息死亡,发病减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钾肥或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的棉田病重;而肥力充足的棉田,特别是氮、磷、钾合理配合的棉田发病较轻。以苜蓿作基肥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明显减轻病害发生。缩节胺化控对棉花黄萎病有较显著抑制作用。4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六六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Control)(Control)防防治治原原则则: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4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一)(一)枯萎病防治枯萎病防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保护无病区目前我国无病区仍有一定面积,因此应控制病区棉种向无病区大引大调。必须引种时,应消毒处理(种子经硫酸脱绒后,再在80%402抗菌剂5560药液中浸0.5h,或用有效成分0.3%的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泡毛籽14h)。严防随调种将致病力更强的菌株引到新区。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棉种。4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多数棉花品种均比较抗病。60年代我国育成以陕401为代表的13个抗病品种,70年代育成了以86-1为代表的29个抗病品种,使棉花枯萎病在重病区的危害初步得到控制。80年代育成以中棉所12号为代表的48个抗枯耐黄品种,到1990年全国推广面积120万hm2,由此我国南北棉区的枯萎病基本得到控制。90年代后,我国南北棉区育成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抗枯萎病的,对控制枯萎病的发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4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在重病田采取玉米、小麦、大麦、高梁、油菜等与棉花轮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实行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4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棉田增施底肥和有机肥、磷钾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在棉苗23片真叶时喷施1%尿素液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均具有减轻发病的作用。在棉花育苗移栽地区用无病土育苗可明显减轻枯萎病的危害。液氮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用生防菌和诱导剂防治枯萎病的报道。(TK7a,菌根菌,BTH等)4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二)(二)黄萎病防治黄萎病防治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加强强植植物物检检疫疫,保保护护无无病病区区应严格禁止落叶型病区黄萎病随调种传入无病区和普通黄萎病区。2.培培育育和和种种植植抗抗病病品品种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地都相继育成一批适于当地种植的抗耐黄萎病的优良品种。如20世纪70年代育成耐黄萎病品种辽棉5号,20世纪80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中棉所12号,20世纪90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豫棉19号和21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对减轻当地黄萎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4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在棉花开花期连续2次喷施40mg/kg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病有明显效果,在25叶期喷施1.5%的尿素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多菌灵、抗枯威、抗菌素402等有一定效果。4.消灭病点消灭病点对个别零星病区特别是落叶型黄萎病的零星病区,除拔除病株烧毁外,可采取氯化苦土壤薰蒸,或棉隆、液氮处理土壤。5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育苗移栽,适当密植,增施P、K肥和有机肥,田间卫生。4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6.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5406、木霉菌、棉康宁、放线菌、弱致病株系等 4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第三节第三节棉花苗期病害棉花苗期病害 Cotton seedling diseasesCotton seedling diseases1.1.分布与危害:分布与危害:各个产棉区普遍发生;苗期低温多雨易发生,种类多,危害大4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苗病害种类很多,大约4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区,常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棉区分布很广,已发现的棉苗病害有20余种,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其棉苗病害种类和为害程度也存在差别。北方棉区过去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红腐病发生也比较普遍,近年来,红腐病发生更加严重,已占第一位。4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 2 症状症状 Symptoms:Symptoms:危害部位危害部位症状类型症状类型症状特点症状特点病征病征 5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1)立枯病)立枯病:症状类型:症状类型:烂种、烂芽、烂根、死苗。幼苗出土后,被病菌感染的幼苗,则在根部和近地面茎基部出现黄褐色长条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呈黑褐色,并包围整个根茎部位,形成黑褐色环状缢缩,病苗很快萎蔫枯死,即烂根。有时病斑凹陷不明显,但上下扩展较快,并产生长短不等的纵裂。拔出病苗,在病部可见由菌丝体和小土粒纠结在一起。5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红腐病)红腐病:棉苗出土前感染也可造成烂籽和烂芽。出土后感病,一般先侵入根尖,使根尖呈黄褐色,以后扩展到全根和茎基部,病部变褐腐烂;病斑一般不凹陷,其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常略肥肿,后呈黑褐色干腐,群众称“大脚苗”,也可产生褐色纵向的条纹状病斑,有时侧根坏死形成肿胀的“光根”。子叶感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高湿条件下,在病部可见粉红色霉状物。5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炭疽病:)炭疽病:出土前可造成烂芽;出土后感染,则在幼苗根茎部或茎基部产生黑褐色条纹,以后扩展成黑褐色、稍凹陷的梭形大斑,严重时纵裂、下陷,四周缢缩,幼苗枯死。子叶受害,多在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天气潮湿时可扩展到整个子叶。真叶被害初为褐色小型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大斑。5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 3 病原菌病原菌 Pathogens Pathogens 立枯立枯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solani 红腐红腐 Fusarium moniliforme F.Fusarium moniliforme F.spp.spp.炭疽炭疽 Colletotrichum gossypii Colletotrichum gossypii C.indicum C.indicum 5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立枯病菌立枯病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ephorus cucumeris,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发达,初期无色、较细,近似直角分枝,离分枝点不远处生有一个隔膜;经染色观察,一般每个细胞内有316个细胞核,多为45个。老熟菌丝黄褐色,较粗壮,宽812m,常形成一连串的桶形细胞,分枝处也多呈直角分枝。菌核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由许多桶状细胞交织而成。立枯丝核菌寄主范围极广,可寄生50科200余种植物。近年来经融合群测定,我国立枯丝核菌在不少棉区以AG4融合群融合群为主,该融合群在我国棉区分布最广,致病力较强。5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红红腐腐病病菌菌:由多种镰刀菌(Fusariumspp)侵染所致,它们都属半知菌亚门镰刀属。我国为害棉苗的镰刀菌主要有8种,即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 病 镰 刀 菌 F.solani、半 裸 镰 刀 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eguiseti、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它们所占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别,总总的的来看以串珠镰刀菌为主,其次为茄病镰刀菌。来看以串珠镰刀菌为主,其次为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可产生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多34隔,少数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量大,卵形、梭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少数有1个隔膜,串生于分生孢子梗上。不产生厚垣孢子。寄主范围较广,除棉花外,还为害水稻、麦类、玉米、高梁、甘蔗、甜菜等作物。但对棉苗致病性较丝核菌弱。5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炭疽病菌炭疽病菌:有 性 态 为 棉 小 丛 壳 菌 Glomerella gossypii.,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无性态为棉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ossypii.,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病菌的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盘,盘上生有许多单胞、无色、棍棒状的分生孢子梗。梗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短棒形,无色、单胞,孢子大量堆集时多呈粉红色黏质物。在分生孢子盘周围生有许多暗褐色,且有23个分隔的刚毛,有时在刚毛顶端也可产生分生孢子。印度炭疽菌(C.indium),也危害棉花,较前者少见。图图6-5 6-5 棉花炭疽病菌棉花炭疽病菌1.分生孢子盘;2.分生孢子梗;3.分生孢子4.刚毛5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4 4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Diseases cycle1.以土传为主(立枯、猝倒、红腐):菌丝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残体上越冬为主,田间靠耕作流水等方式传播,伤口或直接侵入;2.以种传为主(炭疽、黑斑、红腐):菌丝分生生孢子等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主,田间靠雨水昆虫等方式传播,直接或伤口侵入;5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1.初侵染来源:初侵染来源:棉花苗期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病株残体和种子。土壤、病株残体和种子。立立枯枯丝丝核核菌菌属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及其病残体上存活23年之久。土壤及其病残体是其主要侵染来源。炭炭疽疽病病菌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外越冬,病铃种子带菌率可达30%80%,棉种内部带菌率可达2.1%,其分生孢子在棉子上可存活13年,故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来源,但病菌也可在病残体上存活。红红腐腐病病菌菌既能在土壤及其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外越冬。棉子上红腐病菌的带菌率可高达30%,种子内部带菌率可达1.6%。另外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寄主范围较广,田间罹病植物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次年播种后,带菌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也随之萌动,进行初侵染。5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传播:传播:红腐病菌和炭疽病菌红腐病菌和炭疽病菌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立枯丝核菌则通过流水、耕作活动等传播。3.侵入:侵入: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4.再侵染:再侵染:多次6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5 5 流行条件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Epidemiology气候因素,棉种质量,栽培措施,种植方式等6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一个月内若遇持续低温多雨,特别是遇寒流,常诱发棉苗病害严重发生。多数棉苗病菌都是土壤及病残体上生活的半腐生菌,它们多在幼苗抗性降低的情况下乘虚而入,由腐生转为寄生。若土壤温度较长时间处在15以下,土壤湿度又较高,特别是温度先高骤然降温、气候剧烈变化时,幼苗易受损伤、生活力明显降低、抗病性明显下降,苗病易大量发生。6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种子质量种子质量:成熟度好、子粒饱满、纯度高的种子,生活力强,播种后出苗迅速、整齐而茁壮,不易遭受病菌侵染,故发病轻。质量差的种子,特别是具有较多秕子、破子的种子,播后很易被病菌侵染,并向周围扩散,形成发病中心,从而造成缺苗断垄,甚至随补随烂,多次重播的现象。6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播期和播种深度播期和播种深度:播种过早或过深,使出苗延迟,棉苗弱小,抵抗力差,容易感病。露地栽培播深以45cm为宜,地膜覆盖以23cm为宜。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与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均报道黏土发病重6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耕作栽培措施:耕作栽培措施:多年连作会使土壤中病菌越积越多,加重病害的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过多,土壤温度偏低,通气性差,棉苗出土时间延长,长势弱,发病较重。地膜与发病地膜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依土壤湿度而定,若播种时土壤湿度偏低,铺膜后有提墒促苗的作用,会减轻棉苗病害的发生;若播种时土壤湿度偏高,铺膜后会加重棉苗病害的发生。6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6 6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Control Control1.种子处理(1)选种晒种 (2)温汤浸种 (3)硫酸脱绒 (4)药剂拌种 棉花保苗剂甲基立枯磷 (5)药剂浸种 多菌灵 (6)种子包衣 适乐时 卫福2.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轮作,适期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3.喷药保护:甲托,代森锰锌等 6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苗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管理为基础,种子处理和喷药保护为辅助”的策略。1选选种种晒晒种种:一定要选种子饱满、发芽率高和发芽势强的良种做为种用。生活力强的种子会明显降低棉苗病害的发生。播种前应晒种。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1)拌种)拌种选用种子量0.5%的70%五氯硝基苯0.5%的50%多菌灵、0.5%的甲基立枯磷、1%的棉花保苗剂0.5%的50%甲基硫菌灵0.5%的拌种双等(2)浸种:)浸种:80%抗菌素“402”1500倍,50%多菌灵8001000倍(2)包衣:)包衣:采用种衣剂(适乐时 卫福)包衣或生防菌拌种等措施。6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1)减减少少菌菌源源:秋季应进行秋耕冬灌,并尽量深翻2530cm,将表层病菌和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使其腐烂分解,减少表层病原,利于出苗。冬灌还可避免春灌造成的土壤过湿、地温较低。播前耙地整地,使其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可促使出苗整齐迅速,减少病菌侵染。(2)适期播种适期播种:过早播种容易引起烂种死苗,早而不全;过晚播种又全而不早,不能发挥应有的增产作用,所以掌握适期早播非常重要。确定最佳播期取决于地温和终霜期,一般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2,即可露地播种;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则膜下5cm地温可达12以上,即可铺膜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应及早中耕松土,雨后注意中耕,破除板结,使土壤通气良好,提高地温,可减轻发病。棉苗病害发生较重的条田应增加中耕次数;间苗时应剔除病苗和弱苗;重病田定苗时应增加留苗密度。低洼棉田应注意开沟排水,重病田应进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6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若苗期发病,可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喷雾,以控制病害扩展和蔓延。5.田间卫生:田间卫生:及时剔除病死苗,减少传染。6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第四节第四节棉铃病害棉铃病害CottonBollRotDiseases为害棉铃的病菌有40余种,常见的有10余种。我国棉铃病害发生也比较普遍。黄河流域棉区以棉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为主。铃病常年的发病率在10%30%,严重田块达40%,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还使纤维品质变坏,衣分下降,种子质量变劣,给棉花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我国棉铃病害主要是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红粉病。棉铃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高达30%以上。7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棉铃疫病棉铃疫病:主要为害棉株下部的大铃。发病时多先从棉铃基部、铃缝和铃尖侵入,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不断扩散,使全铃变青褐色至黄褐色,35d整个铃面呈青绿色或黑褐色,一般不发生软腐。潮湿时,铃面生出一层稀薄的白色至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囊梗。7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炭疽病炭疽病:棉铃被害后,在铃面初生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呈边缘暗红色的黑褐色斑。潮湿时病斑上生橘红色或红褐色黏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可扩展到铃面一半,甚至全铃腐烂,使纤维成黑色僵瓣。7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红腐病红腐病:病菌多从铃尖、铃面裂缝或青铃基部易积水处侵入,发病后初成墨绿色、水渍状小斑,迅速扩大后可波及全铃,使全铃变黑腐烂。潮湿时,在铃面和纤维上产生白色至粉红色的霉层(大量分生孢子聚积而成)。重病铃不能开裂,形成僵瓣。73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红粉病:红粉病:在不同大小铃上都可发生,病菌多从铃面裂缝处侵入,发病后先在病部产生深绿色斑点,78d后产生粉红色霉层,后随病部不断扩展,可使铃面局部或全部布满粉红色厚而紧密的霉层。高湿时腐烂,铃内纤维上也产生许多淡红色粉状物,病铃不能开裂,常干枯后脱落。黑果病黑果病:棉铃被害后僵硬变黑,铃壳表面密生突起的黑色小点,后期表面布满煤粉状物。病铃内的纤维也变黑僵硬。软腐病:软腐病:棉铃被害后变软腐烂,铃上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74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病原病原棉铃疫病:病原为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孢囊梗无色,单生或呈假轴状分枝。孢子囊初无色,成熟后无色或淡黄色,卵圆形或近球形,顶端有一个明显的半球形乳头状突起,偶尔2个,遇水后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2根鞭毛。静止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红腐病:同棉苗红腐病菌。炭疽病:同棉苗炭疽病菌。图图6-5 6-5 棉花炭疽病菌棉花炭疽病菌1.分分生生孢孢子子盘盘;2.分分生生孢孢子子梗梗;3.分生孢子分生孢子4.刚毛刚毛75棉花病害专题知识红粉病:病原为玫红复端孢Cephalothecium roseum,属半知菌亚门复端孢属。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而不分枝,顶端略弯曲,有23个隔膜,分生孢子簇生于梗端。分生孢子梨形或卵形,无色至淡粉色,双胞,分隔处略缢缩。有资料报道,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am也可危害棉铃。黑果病:病原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开始无色、单胞,后变为深褐色双胞。图图6-6棉花红粉病菌棉花红粉病菌(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76棉花病害专题知识侵染循环侵染循环1.越冬越冬棉铃病害种类较多,但多数寄生性较弱,除炭疽病菌、红腐病菌等可在种子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来源外(见棉苗病害),其他多在土壤及其病残体上越冬,所以土壤及其病残体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另外有些棉铃病菌寄主范围较广,田间一些感病寄主植物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2.侵入:侵入:棉铃疫菌、炭疽病菌和红腐病菌都可在苗期感染幼苗,前期感染也可为中后期的铃病发生提供菌源。其侵染途径与病菌种类及其寄生性有关:寄生性较强的,如炭疽病菌、棉铃疫菌等,除伤口侵入外,还可直接侵入,其他多由伤口或棉铃裂缝等处侵入。3.传播和再侵染传播和再侵染:发病后,病菌则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大,再侵染次数多,铃病便会严重发生。77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发病条件发病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尤以气候条件影响最大。8、9月份如温度偏低,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有利棉铃病害发生,通常平均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易造成铃病流行;特别是骤然降温、阴雨连绵的天气,对铃病的发生更为有利。2.虫害:虫害:虫害严重的棉田,因造成大量伤口,棉铃病害较重,特别是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等钻蛀性害虫为害棉铃造成蛀孔、伤口能诱发多种棉铃病害的发生,刺吸式口器害虫如棉蚜等造成的伤口,也能导致病菌入侵,加重铃病发生。78棉花病害专题知识3.铃期与结铃部位:铃期与结铃部位:铃期与棉铃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如炭疽病菌较易侵染2530d以上的棉铃,25d以内的幼铃受害较少,特别是吐絮前1015d的棉铃最易受害。疫霉菌也是多侵染棉株下部的大铃。4.栽培措施:栽培措施:过量施用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导致中后期棉花徒长,棉田荫蔽,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有利于多种棉铃病害的发生。氮、磷、钾肥配合适当的棉田,棉株生长健壮,发病率较低。适时整枝打顶,既可促使上部结铃,防止旺长,又可加强通风透光,从而减轻铃病的发生。采取浅水沟灌的棉田发病较轻,大水漫灌的棉田和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棉田发病较重,多年连作也有利于棉铃病害的发生。79棉花病害专题知识防治策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策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及时化控。各地都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留合适的密度。及时化控,以防棉株徒长、棉田荫蔽,诱发棉铃病害发生。合理施肥和灌水。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的原则,同时氮、磷、钾要配合施用,使棉株生长稳健,不徒长,不早衰,通风透光好,并采取浅水沟灌,切忌大水漫灌,地下水位高的棉田要注意排水,均可减轻铃病的发生。80棉花病害专题知识及时打顶、整枝、摘叶。生长过旺的棉田,打顶时要剪除空枝、老叶,并结合打边心,推株并拢等措施,使棉田通风透光,可减轻铃病发生。巧用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棉株生长,减少烂铃危害。及时采摘烂铃,减少损失。棉田铃病发生后,应及时采摘,并将烂铃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减少再侵染来源。轮作也有减轻铃病发生的作用。81棉花病害专题知识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棉田铃病发生初期,应及时防治。根据具体病害种类,可选用以下药剂:0.5%的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50%福美双,80%大富丹,64%杀毒矾,40%乙磷铝,25%瑞毒霉,25%甲霜灵等,后几种药剂主要针对棉铃疫病。另外要加强对棉铃虫、红铃虫和金钢钻等害虫的防治,减轻这些害虫的为害,可以达到治虫防病的目的。3.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一般具有窄卷包叶,小苞叶或无苞叶、无蜜腺(没有花外蜜腺)以及早熟性好的的品种,铃病发生较轻。82棉花病害专题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