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风湿三项一,类风湿因子二,抗“O”三,C反应蛋白风湿三项一,类风湿因子1一,类风湿因子1,概念及生理作用2,检测方法3,临床意义一,类风湿因子1,概念及生理作用2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它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IgM型RF阳性率为60%-78%。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3类风湿因子的生理作用1、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因子的生理作用1、调节体内免疫反应;4类风湿因子的检测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类风湿因子的检测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5类风湿因子的检测胶乳凝集试验: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类风湿因子的检测胶乳凝集试验:6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加,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7透射光和散射光测定比较透射光和散射光测定比较8在上述比浊法中,少量的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极难形成浊度,除非放置较长时间;如形成较大的复合物,则抗原和抗体用量也较大,显然不符合微量化的要求。于是发展了免疫胶乳浊度测定,其基本原理是:将抗体吸附在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粒上,当遇到相应抗原时,则使胶乳颗粒发生凝集。单个胶乳颗粒在入射光波之内不阻碍光线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胶乳颗粒凝聚时则使透过光减少,这种减少的程度与胶乳颗粒凝聚的程度呈正比,当然也与待测抗原量呈正比。在上述比浊法中,少量的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极难形成浊度,除非放9载体胶乳免疫比浊原理(a)带抗体的胶乳在波长之内可透过光线;(b)结合后,则形成光线衰减载体胶乳免疫比浊原理10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浊度测定亦有其弱点。其一是抗原或抗体量大大过剩时易出现可溶性复合物,造成测定误差,测定单克隆蛋白时这种更易出现。其二是应维持反应管中抗体蛋白量始终过剩,这个值要预先测定,使仪器的测定范围在低于生理范围到高于正常范围之间;其三是受血脂的影响,尤其是低稀释度时,脂蛋白的小颗粒可形成浊度,使测定值假性升高。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浊度测定亦有其弱点。其一是抗原或抗体量大11“前带现象”,即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最强的反应.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前带现象”,即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12类风湿因子的检测1,抗原过剩2,叠氮钠3,检测极限类风湿因子的检测1,抗原过剩13临床意义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临床意义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14二,ASO1,概念2,各疾病检测ASO临床意义二,ASO1,概念15概念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机体因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风湿热等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Anti-Streptolysin O(ASO)”。概念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16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变(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风湿病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课件17各疾病检测ASO临床意义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二,急性风湿热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疾病检测ASO临床意义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8一,急性肾小球肾炎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以儿童及青年多见。绝大多数发生在感染后。其中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病理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一,急性肾小球肾炎概述19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1,常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因体内产生的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抗原结合成IC,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此型肾炎占肾小球肾炎的80%以上。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20急性肾小球肾炎2,A族12型溶血型链球菌与人类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与肾小球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此类肾炎又称“肾毒型肾炎”,约占肾小球肾炎的15%左右。急性肾小球肾炎2,A族12型溶血型链球菌与人类肾小球基底膜有21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测ASO的临床意义:此检测可提示前驱的链球菌感染。但ASO滴度升高,仅表明近期内曾有链球菌感染,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可能性及疾病的严重性不直接相关。ASO滴度不高也不能排除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如感染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可影响其阳性率。脓包病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滴度可不升高;某些链球菌菌株因不产生溶血素,ASO可始终为阴性;高脂血症也可以影响ASO检测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测ASO的临床意义:22二,急性风湿热概述 风湿热是指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为全身结缔组织呈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和关节,其次为皮肤,浆膜和血管,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炎,关节炎,环形红斑和舞蹈症等,常伴有发热。二,急性风湿热概述23急性风湿热发病机制(以风湿性心肌炎为例)A族链球菌蛋白质抗原与心肌细胞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与心肌细胞发生交叉反应,引起风湿性心肌炎。急性风湿热发病机制(以风湿性心肌炎为例)24急性风湿热1,检测ASO的临床意义 为诊断风湿热最常用的辅助检验项目,患者一般可出现抗体滴度升高,但抗体升高并不能确诊风湿热,且升高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呈正比。2,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风湿热活动期C反应蛋白阳性,病情缓解后可转阴性,为风湿热疗效观察指标之一。急性风湿热1,检测ASO的临床意义25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 在病毒,细菌,支原体持续感染的情况下,体内IgG分子发生了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了抗变性IgG的IgM类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与变性IgG结合,形成IC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后引起炎症损害。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26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咽峡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较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遗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27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28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一、病因不同:风湿病多数应称风寒湿性关节痛,寒冷地区绝大部分是这类风湿病,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从中医角度看风湿病属寒痹症,而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有少数风湿热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二、病理和症状不同:风湿病是脉道内血液循环不畅阴寒而痛。类风湿是脉道外有异物压迫脉道不通而痛。从外观看风湿病初期不肿,后期关节也不变形。类风湿初期手指、足趾小关节呈现对称性肿胀,后期关节变形,风湿病脉象常见沉迟,类风湿脉象常见细数。三、治疗法则不同:风湿病用一般抗风湿西药或中医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药常能速愈,而类风湿用一般抗风湿中西药不但不能治愈,有时反而会越治越重。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一、病因不同:风湿病多数应29ASO临床意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ASO临床意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30ASO临床意义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分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了抗“O”。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还有部分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抗“O”并不能像血沉、C反应蛋白一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中不作为常规项目。ASO临床意义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31ASO临床意义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在及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ASO临床意义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32三,CRP1,概念及生物学功能2,CRP与超敏CRP临床意义三,CRP1,概念及生物学功能33概念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930年Tillet和Francis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能在钙离子存在时与肺炎球菌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是人类重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急性期浓度可升高上千倍,循环中的CRP半衰期为19小时。人类CRP是由肝脏产生,由五个相同的亚基依靠非共价键形成的环状五聚体,这一特征性结构使其归类于五聚素(一组具有免疫防御特性的钙结合蛋白)家族。低等动物同样存在CRP,如在鲎、河蚌等中也发现过,但并不一定起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作用。CRP特征反应是能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磷酸胆碱基团。概念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34CRP主要生物学功能通过与配体(凋亡与坏死的细胞,或入侵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磷酰胆碱)结合,激活补体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将载有配体的病理物质或病原体清除。识别外来物质,激活补体系统。增强条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与血小板激活因子(RAF)结合,降低炎症反应。与染色体结合,消除坏死组织里的细胞DNA。CRP主要生物学功能通过与配体(凋亡与坏死的细胞,或入侵的细35CRP在医学疾病中的应用CRP是人类急性反应蛋白,没有特异性,目前已经作为医院常规检测项目,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依据。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不仅是炎症标志物,本身直接参与炎症过程。最近(2006)有研究发现CRP是糖尿病人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06 Nature报道英国Mark B.Pepys领导的小组设计新药1,6-双磷酸胆碱乙烷可抑制CRP对人体损伤,降低心脏病风险。CRP在医学疾病中的应用CRP是人类急性反应蛋白,没有特异性36CRP临床意义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50mg/L,其阳性率为8090。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CRP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CRP又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炎症缓解期和用抗风湿药后,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且在贫血和心力衰竭时不象血沉那样易受影响。CRP亦于r球蛋白和RF呈平行关系。CRP和后二者都是阴性而ASO升高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良好;三者都是阳性且含量高,而ASO降低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CRP临床意义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50mg/37hs-CRP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是临床实验室采用了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的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血清hs-CRP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CRP升高者预后不佳;hs-CRP 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而且CRP也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ACI 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低水平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同时,CRP 升高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因此,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关的促炎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hs-CRP 水平升高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健康人的2 倍,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正常者的3 倍。2003 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推荐,高血压患者需检测hs-CRP水平。hs-CRP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38临床意义CRP常规的和超敏的不能互相代替,但是有种全量程的CRP可以代替常规和超敏的CRP。CRP: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感染、组织损伤程度及疗效观察的首选指标之一。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手术后患者C反应蛋白增高,术后7-10 天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C反应蛋白不降低或再次增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性栓塞等并发症。超敏C反应蛋白:当超敏C反应蛋白大于2.1mg/L时:1、初发心肌梗死危险度增加3倍 2、发生缺血卒中危险度增加2倍 3、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肾移植等方面。临床意义CRP常规的和超敏的不能互相代替,但是有种全量程的C3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