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奥林匹克运动及政治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706868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奥林匹克运动及政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十章奥林匹克运动及政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十章奥林匹克运动及政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体育系教授:徐虎泼第十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冲突与斗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困难、挫折,甚至灾难,但同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奥林匹克运动是在阶级社会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它所存在的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对这一运动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第一节 政治介入奥林匹克运动的表现形式尽管国际奥委会坚决反对政治对奥林匹克事务的干预,如奥林匹克宪章第61款规定“在奥林匹克区域内不准进行任何示威或政治的、宗教的或种族的宣传”,国际奥委会的领导人也强调体育与政治的分离,如布伦戴奇认为“我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育完全脱离政治”,基拉宁也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必须避免任何形式的政治、宗教或种族的干预”,但是,舆林匹克运动无法摆脱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在奥林匹克运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以多种形式介入这一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与民族主义及国家主权有关的政治介入“民族”(nation)的最初含义是指出生于其中并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到了17世纪,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民族的概念合二为一,出现民族国家(nation-state)。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独立自治的愿望,纷纷走上以谋求主权为象征的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之路。当代世界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构成的。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时只有51个成员国,至2002年已达190个。尽管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表示,奥运会是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体系中,脱离于民族属性和游离于国家政府管辖之外的个人,不仅无法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实际上,早在1894年在巴黎索邦举行的恢复奥运会的体育代表大会上在确定奥运会的指导原则时,顾拜旦就提出“政府的支持”是运动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井要求国家选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从而清楚地表明运动员是国家的代表。顾拜旦重建奥运会的韧始目的之一,就是试图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振奋法国青年,通过国际体育比赛,培养他们对法兰西的忠诚与自豪。在1896年首届奥运会结束不久,他写道:“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的俱乐部或学院在全国比赛中获胜会感到一种满足。当他看到自己的国家获胜,这种感觉将是何等的强烈!就是出于这些想法,我寻求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二、与国际冲突有关的政治介入综观百年历史,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国际社会纷争不已,从美、苏之间两大阵营的对抗,到领土和资源之争,各种类型的国际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处于纷坛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也无法超然于国际政治冲突之外,形形色色的政治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这一领域,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进程(表101)。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从20世纪初期即开始,并在60年代后达到高潮。奥运会中出现种族歧视的现象,可追溯到1904年第3届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期间组委会搞的“人类学日”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韧,希特勒在上台前就十分仇视和反对奥运会,称之为“犹太人与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还斥责德国运动员在1932年爽运会上与黑人比赛有损日耳曼民族的尊严。1933年纳粹上台后,企图利用1936年柏林奥运会给法西斯主义蒙上一层和平的面纱,同时为显示其德国的种族主义日哥星种族与众不同的“优越性”制造证据。这届爽运会由于希特勒上演了种种种族歧视的丑剧,严重违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被后人称为“纳粹运动会”。1954年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印周年时,国际奥委会曾为自己的错误进行检讨,并发表了公报,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这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20世纪60年代后,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开始登上奥林匹克舞台,在其后的20多年中高潮迭起,核心问题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1964年东京奥运会拒绝奉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参加。1968年2月国际爽委会曾允许南非参加奥运会,后因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抵制和举办国墨西哥拒发南非入境签证而改变了决定,撤销了让南非参加奥运会的邀请书。这届奥运会还出现了向美国国内种族歧视表示抗议的“黑权事件”。1970年5月召开的国际爽委会第70次全会上,根据表决结果决定,将南非国家奥委会驱逐出奥林匹克运动。1972年募尼黑奥运会开幕前夕,在非洲国家集体抵制下,国际奥委会举行非常会议,取消了奉行种族主义的罗得西亚的参赛资格。1975年罗得西亚被逐出奥林匹克运动。第二节 政治介入奥林匹克的原因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人,决不是偶然的,是外部国际环境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内在规定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纷争不已的国际环境二、民族主义的动因三、奥运会场景与媒体效应四、竞技运动的特点与仪式设置五、奥运会商业的推波助澜一、纷争不已的国际环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牛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刚结束自由竞争的阶段,成长在充满政治纷争的不安定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管国际臭委会反复重申体育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主张,但战争、意识形态的冲突、强权政治、各国外交政策、恐怖主义却不愿独立于臭林匹克运动之外,它们不断向臭林匹克运动提出新的挑战。1925年7月顾拜且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时,他深深地感到,要使臭林匹克立于大国纷争之外,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政体模式多元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化的国家竞争共处的时代。既有南北之间的经济矛盾,又有东西之间的政治冲突。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主体依然是独立的、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政治实体国家,国际政治中的聚焦点是国家利益。一方面,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由于相同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而相互结合,协调行动,形成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另一方面,由于相反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而成为仇敌,相互对立、相互敌视、形成复杂的国际冲突。国际社会既不可能有统接全球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标准,也难有能够约束各国政策、调整国际关系的强制性组织。因此,国际事态是以“竞争摩擦协调再摩擦再协调”的方式发展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50多年中,虽然没有爆发新的大规模战争,但局部地区民族纠纷、国内政治冲突、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不断发生,构成了对国际社会安全的新挑战。二、民族主义的动因在政治介入奥运会的诸多原因中,最强大也是最为持久的是民族主义这股力量。所谓民族,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产生的一种社会心态和运动,民族主义心态即指个人对民族或民族国家无上忠诚,把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感情”。民族主义是以民族观念为基础的。它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作为殖民主义者的工具,使民族压迫成为国际现象,为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扩张制造伤口,又可以作为强化民族内部凝聚与团结,鼓舞民族独立与平等,争取民族自由与解放的旗帜和内在动力。从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开始,欧美各国逐渐兴起民族主义运动。20世纪以后,亚非各国也先后进入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是从1830年到1914年影响西方世界历史的员强大的力量之一。它从现代员初几个世纪里的一种模糊情绪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信仰。”而这一时期正是现代樊林匹克运动孕育、诞生,并初具形态的时期。基于民族主义情结而爆发的各种政治风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和平共处与矛盾对立共存的世界上,民族主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号召力,成为一种比宗教更为强大的力量。在奥运会这一最高级别的国际体育比赛场上,在充满竞争的竞技较量中,这种力量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和充分的释放。三、奥运会场景与媒体效应不管围绕奥运会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原因、目的、形式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事件的制造者将奥运会当做一个政治舞台,以期引起人们对该事件的注意,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轰动效应,以表明白己的政治态度或显示自己的民族形象。在国际政治环境中,能够实现政治目的的途径是多种的,但从成本效益角度而言,恐怕再也没有比樊运会更为适宜的途径了。众所周知,奥运会是举世阳目的国际性盛大聚会,在参与者人数之多、地区之广、文化共享性之强、影响作用力之大,尤其是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亲和力之高等方面,没有其他任何国际文化活动可以与樊运会匹敌。奥运会上,不仅聚集着世界上则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数万名观众,而且世界各大传媒集团蜂拥而至,新闻大军云集。媒体无所不包的新闻采访,通过遍布全球的电视网络、广播网络和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将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信息在顷刻之间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奥运会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是整个国际社会几十亿人关注的焦点。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在瞬息之间就合成为世界性新闻。在政治家眼里,这正是进行政治信息表达的绝好时机,通过电波或电磁波这一便捷、高效、省钱、省力的空中通道,措助电视集声、光、电和音、字、形于一体的传播优势,利用传媒这一极具“穿透力”的宣传工具,可以将隐含在赛场中的政治资讯和价值理念,巧妙、自然、自由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外交或文化的屏障,迅速地跨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受众(个体和群体)产生展城力与影响力,形成政治舆论共振效应。通过这种做法来实现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或显示国家和制度的利与弊,或揭示文化和民族的兴与衰,或表达政治态度的赞同与反对,或反映对某种价值系统的接受与排斥等。随着奥运会自身兢力及其辐射力的不断增大,奥运会与大众媒介亲和力的不断加强,奥运会将继续成为国际国内政治热切关注的焦点舞台,国际政治力旦对奥运会的渗透、干预、利用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因此,有学者认为,奥运会的政治化是与电视的普及同步发展的。奥远会是一种特殊的国际文化交流形式,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竞技比赛。竞技比赛是一种特殊的竞争,表现为竞争地点的“隔离性”、竞争时间的“有限性”、竞争方式的“秩序性”、竞争结果的“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它以严格的规则,为竞争者提供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理想的、对等的公平竞争环境。在这里一切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或种族的差别而引起的不平等消失了,竞争对手在同等的比赛条件下,胜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发挥。因此,竞技比赛的胜负作为这种公平竞争的结果具有不可争辩性。四、竞技运动的特点与仪式设置五、奥运会商业化的推波助澜奥运会商业化对政治介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报波助澜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而,其一,在商业化的刺激下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迅速扩大,从而为政治的介入提供了适宜的舞台;其二,商业性的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利用围绕奥运会展开的政治事件的新闻价值,大加渲染,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如对慕尼黑流血事件的报道使奥运会的电视观众大大增加,对历次政治抵制的报道也是如此。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奉行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奥林匹克运动对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一、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当顾拜且创立现代奥运会的时候,他希望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国家间的关系。1894年1月在他给各国际体育组织的信中,表示希望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通过和平的竞争促进国际间的团结。从历史上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作为国际和平运动的一个部分而出现的。正如匈牙利史学家拉斯洛孔指出的: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垄断组织导致了帝国主义时代基本矛盾的产生。与此同时,一些消除这些矛盾的对立倾向也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手段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一些负有促进民族合作使命的国际组织,如红十字会(1863年)。奥林匹克运动也是这种国际和平运动的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就其性质来说,是非政治的。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强调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联系、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因此,它寻求的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另外,奥林匹克运动采用可供人们共享的活动形式竞技运动作为各民族间沟通的工具。这是一种国际化的身体语言,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人们就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地竞争。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对政治的谈化,才使之成为完成一些极为困难而敏感的政治任务的适宜工具。回顾国际政治的历程,奥林匹克运动几度成为解决历史件政治“难题”的先导。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台北参加奥运会为契机,为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参加国际活动开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对峙已久的朝鲜南北双方,以探讨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可能性为平台,开始了直接的对话,并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合队入场,表达其民族统一的愿望;南非是以重新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为标志,来表明白己抛弃种族隔离政策,从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事实似乎要证实这样一个好像是矛盾的道理: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以它极其淡薄的政治色彩,发挥着强大而又难以替代的政治功能。反对政治干扰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实现祟高的政治目的。换言之,为了达成更重要的政治目的而排除小的政治干扰,这确是绝妙的辩证逻辑。国际奥委会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的政治使命,正是以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为依据的。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许多国家的民族构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一个国家中,如何将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融合为一体,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这有助于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引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现代化的,它们必须高速前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要高速前进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其国家社会内部的自我更新,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民族的凝聚力是这些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又通过向人们显示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各个国家运动员的出类拔萃的身体能力和精神风貌,打开人们的眼界,教育人们值得自己的祖国固然可爱,其他国家也同样值得尊敬,从而避免让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盲目地走向极端,发展为夜郎自大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正如顾拜且说的:“国际主义,这是各民族的互相尊重和祟高的欢乐之倩二者的体现。”在奥运会的仪式中也体现了这种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融为一体的用意,如果说为优胜者奏国歌、升国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那么在闭幕式上,所有运动员不分国家,联抉携手而行,在奥运圣火的辉映下,载歌载舞,亲如手足,又使人们感到世界是一个家庭。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两个难以把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难以掌握。但是,奥林匹克运动以浅显易懂、生动而鲜明的方式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关系揭示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三、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就是各主权国家追求主权平等、独立自由的历史。但是缔造国际民主的难度远远大于国内民主的构建。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迟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上仍然大行其道。国际关系仍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中。不平等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种族主义是民族间平等的一大障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围绕着反对还是允许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存在以南非为代表的种族主义,在奥林匹克运动内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奥林匹克运动经过这场斗争、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正义事业,而且使奥林匹克理想大大普及开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层在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立场鲜明、态度积极,并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反对种族歧视委员会等,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国际公正事业,促进了国际问民族的平等。四、促进国际关系准则的确立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现代社会中,国家之间应当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它们的关系,国家之间的交往应当依据什么原则,是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随着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联合国宪章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相继出台,规定了规范国家间的平等、民主、合作与和平相处的基本准则,如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原则等。可以说,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凝聚了现代条件下公认的世界民主、平等、正义和国际道德,但是如何遵守这些准则,还缺乏具体的实例。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尊重对手,肯定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提倡公平竞争,并以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一原则的贯彻。于是,奥林匹克运动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范例,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促进国际关系准则的确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妇女解放性(sex)是指区分一个种群的男性和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性别是指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其含义随着时间和社会的不同而变化。性别角色是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正如社会存在着种族和民族不平等的现象一样,社会也同样存在着性别的不平等。性别歧视是一种支持性别不平等,使男性统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其依据是男人和女人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平等。性别歧视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植根于各种文化,并反映在社会的语言、大众媒体、婚姻、职业、政治、休闲和体育运动中。妇女要获得解放,就必须彻底清除性别歧视这个主要障碍。奥林匹克运动对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妇女参与体育来实现的。回顾历史,奥运会对妇女参与体育的态度,经历了由反对到支持、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一、体育运动中的性别歧视与反歧视(一)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排斥(二)妇女解放运动与体育运动中的女性介入二、妇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过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妇女(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妇女三、奥林匹克运动性别平等化的趋势(一)参赛人数上的性别平等化(二)参赛项目上的性别平等化(三)管理层次上的性别平等化(三)管理层次上的性别平等化1.在国际奥委台和国际奥委会专门委员会中的妇女2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台会决策层中的妇女3在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决策层中的妇女本章小结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但是它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动荡的国际环境、经久不衰的民族主义、奥运会的焦点场景、大众传播的轰动效应、奥林匹克竞技的本质特点等方面的原因,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人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的介入既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又给这一运动带来种种困难。奥林匹克运动也给予当代社会政治以极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国家问的了解、维护世界和平、教育人们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促进各民族问的平等,以及促进国际间正常关系淮则的确立。奥林匹克运动为争取男女平等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提供了一个舞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在人类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