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643604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李娟娟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和趋势。【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病理生理学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二、病理生理学二、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主要讨论患病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与生理学(注重正常机体功能)、生物化学(注重正常机体代谢)、病理学(注重患病机体形态改变)和内科学(注重具体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等课程密切联系。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部分。四、主要学习方法:四、主要学习方法:掌握重点内容;体会课程的特点;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重视实验课;重视临床实践和社会调查。第二章第二章 疾病概论疾病概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判别标准和意义。2、熟悉疾病的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调节机制。3、了解“植物状态”、“临终关怀”和“安乐死”。【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一、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疾病、健康、亚健康、病因、条件、诱因、发病学、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脑死亡。二、疾因的分类二、疾因的分类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2.因果交替;3.局部和整体四、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四、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1.神经机制;2.体液机制;3.细胞机制;4.分子机制五、康复与死亡五、康复与死亡死亡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康复包括: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度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诊断脑死亡的意义:协助医务人员判定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终止复苏抢救。节省卫生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有利于器官移植。第三章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低渗性、高渗性和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水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各类水肿的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骨骼肌的影响,包括超极化阻滞和去极化阻滞的概念和机制;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包括心电图变化和机制。熟悉正常的水、钠平衡和调节,掌握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熟悉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熟悉钾的正常代谢和调节,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熟悉镁的正常代谢和调节,掌握镁代谢紊乱(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熟悉钙磷的正常代谢、调节和功能,掌握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9、了解各类水、钠、钾、镁和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体内水的容量及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是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窄的范围内(稳态),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常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从而导致体液的容量、分布、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的变化。这些紊乱得不到及时纠正,常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故水和电解质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输液疗法是临床上经常使用和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有脱水(低渗、高渗、等渗),水中毒、水肿、钾代谢紊乱、镁和钙磷代谢紊乱等。一、水、钠代谢障碍一、水、钠代谢障碍(一)水、钠平衡(一)水、钠平衡1.体液的容量和分布2.体液的电解质成分3.体液的渗透压4.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1)水的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发挥其复杂的生理功能。(2)水平衡: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5.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主要功能是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6.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实现的: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对水钠代谢的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调节作用。(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根据体液容量、渗透压和血钠的浓度及可分为: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水肿;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三)水、钠代谢障碍(三)水、钠代谢障碍1.脱水脱水(dehydration,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指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即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补充液体及相关电解质来纠正和治疗。脱水常伴有血钠和渗透压的变化,指根据这些变化可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这三种脱水常见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2.水中毒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患者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故又称之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水中毒的常见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3.水肿水肿(edema):患者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故又称之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水肿的分类、发病机制、各类水肿的特点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二、钾正常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二、钾正常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一)钾正常代谢(一)钾正常代谢摄入钾的90经肾随尿排出,排钾量与摄入量相关,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不吃也排。说明肾虽有保钾能力,但不如保钠能力强;摄入钾的10随粪便和汗液排出。(二)钾代谢紊乱(二)钾代谢紊乱1.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低钾血症导致的骨骼肌的超极化阻滞、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特别是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2.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低钾血症导致的骨骼肌的超极化阻滞、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特别是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三、镁正常代谢及镁代谢紊乱三、镁正常代谢及镁代谢紊乱(一)镁正常代谢(一)镁正常代谢体内镁总量大约2128g,其中60在骨骼中,其余大部分在骨骼肌和其它组织器官的细胞内,只有12在细胞外液中。成人每天从饮食摄取镁1020 mmol,其中约l3在小肠内吸收,其余随粪便排出。正常情况下体内镁平衡主要靠肾调节。(二)镁代谢紊乱(二)镁代谢紊乱1.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血清镁浓度低于0.75mmoIL。导致低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原则。2.高镁血症(hypermagnesemia):血清镁浓度高于1.25mmolL。导致高镁血症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四、钙磷代谢障碍四、钙磷代谢障碍(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钙(calcium)和磷(phosphorus)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正常成人,钙总量约为7001400g,磷总量约400800g。正常成人每日摄取钙约1g、磷约0.8g。儿童、孕妇需要量增加。1.钙主要含于牛奶、乳制品及蔬菜、水果中。食物中的钙必须转变为游离钙(Ca2+)才能被肠道吸收。食物中的有机磷酸酯,在肠管内被磷酸酶分解为无机磷酸盐(Pi)后被肠道吸收。2.人体Ca2+约20%经肾排出,80%粪便排出。肾是排磷的主要器官,肾排出的磷占总磷排出量的70%,余30%由粪便排出。3.钙和磷的分布:体内约99%钙和86%磷以羟磷灰石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其余呈溶解状态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血钙指血清中所含的总钙量,正常成人为2.252.75mmol/L,儿童稍高。血钙分为非扩散钙和可扩散钙。正常时,二者的乘积(CaP)为3040(mg/dl)。如40,则钙磷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组织;若35,则骨铬钙化障碍,甚至发生骨盐溶解。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形式存在。有机磷酸醋和磷脂存在于血细胞和血浆中,含量大。血磷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无机磷,正常人为1.11.3mmol/L,婴儿为1.32.3mmol/L,血浆无机磷酸盐的80%85%以HPO42-式存在。血浆磷的浓度不如血浆钙稳定。4.钙磷代谢的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主要由甲状旁腺激素、1,25-(OH)2D3和降钙素三种激素作用于肾脏、骨骼和小肠三个靶器官调节的。5.钙磷的生理功能:(1)共同参与的生理功能:成骨;凝血。(2)Ca2+的其他生理功能: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细胞外Ca2+是重要的第一信使,细胞内Ca2+是重要的第二信使;调节酶的活性;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其他。(3)磷的其他生理功能:调控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核心反应;生命重要物质的组分;其他。(二)钙、磷代谢异常(二)钙、磷代谢异常1.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当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低于2.2mmol/L,或血清Ca2+低于lmmol/L,称为低钙血症。导致低钙血症的原因和机制(VitD代谢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低镁血症、急性胰腺炎等)、对机体(神经肌肉、骨骼、心肌等)的影响以及防治的原则。2.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当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大于2.75mmol/L,或血清Ca2+大于1.25mmol/L,称为高钙血症。导致高钙血症的原因和机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转移,VitD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对机体(神经肌肉、心肌、肾等)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第四章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2.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掌握四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4.熟悉四种单纯性酸碱中毒的代偿调节。5.熟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原因和特点。6.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7.了解各型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一)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指许多因素可以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二)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3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液、肺、细胞、肾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和阴离子间隙的意义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根据AG值的变化分类 3.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4.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改变特点(二)呼吸性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机体的代偿调节 急慢性两个方面调节的特点及血气变化特点 3.对机体的影响 CO2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改变特点(三)代谢性碱中毒 1.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根据给予生理盐水后代谢性碱中毒能否得到纠正分类。3.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4.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血红蛋白氧离曲线改变、神经肌肉和钾代谢改变特点(四)呼吸性碱中毒 1.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和肾两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3.对机体的影响 与代谢性碱中毒的异同点(五)各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的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和特点五、主要知识点五、主要知识点1.血气变化在各种酸碱平衡紊乱中的变化特点2.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代偿在各种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特点3.钾代谢变化与各种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4.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五章第五章 糖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高糖血症、低糖血症、胰岛素抵抗的概念、高糖血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低糖血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熟悉糖代谢紊乱时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4.了解糖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糖代谢紊乱的概念一、糖代谢紊乱的概念正常机体的内在调节系统能够保持糖代谢平衡,使血糖浓度的变化局限于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任何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平衡失调,称为糖代谢紊乱。根据血糖浓度的高低分为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二种类型。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指空腹时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上限6.9 mmol/L(125mg/dl),当血糖高于其肾阈值9.0mmol/L(160mg/dl)时,则出现尿糖。高糖血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高血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是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50mg/dl),由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症有三个特点:血糖低于上述极限;出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症候群;给予葡萄糖治疗,症状即缓解。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障碍 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前缺陷、受体水平缺陷和受体后缺陷。3.胰高血糖素失调 肝葡萄糖生成过多是高血糖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4.其它因素 严重肝脏疾病、应激、严重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肥胖等。(二)低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低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营养不良、肝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障碍、肾脏的糖异生作用减弱、升高血糖激素缺乏或不足等,使血糖来源减少,引起低糖血症。2.血液中胰岛素增高、胰岛素-葡萄糖偶联机制缺陷、葡萄糖利用过多,增加了血糖去路,使血糖降低。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胰岛素缺乏和/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加强,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引起渗透性脱水,出现糖尿、多尿、口渴;脂肪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则加速,导致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长期高血糖,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化蛋白质与糖化分子相互结合交联,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晶体混浊变性和神经病变等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多脏器损害的基础。低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交感神经和脑部,最初表现为心智、精神活动轻度受损,继之出现大脑皮质受抑制症状,随后皮质下中枢和脑干相继受累,最终累及延髓而致呼吸循环功能改变。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减少低血糖发作的警觉症状,促发无察觉性低血糖产生。低血糖昏迷时,分泌物或异物误吸入气管易继发肺脓肿或其他肺部感染,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血糖症,应减轻体重,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应用降糖药、补充胰岛素。低血糖症,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关键。五、主要知识点五、主要知识点1.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2.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多器官组织损伤、病变。3.胰岛素分泌障碍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绝对降低的主要原因。4.低血糖症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5.糖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六章第六章 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各型血脂代谢紊乱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熟悉脂代谢紊乱的分型,脂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了解脂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和难点:血脂代谢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概述一、概述(一)脂质的概念及脂代谢紊乱的定义(一)脂质的概念及脂代谢紊乱的定义 脂质(lipid)是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一大类中性的脂溶性化合物。脂代谢紊乱是指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干扰正常脂代谢造成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脂类及其代谢产物的异常。(二)脂蛋白的概念、组成及分类二)脂蛋白的概念、组成及分类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与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亲水性的球形大分子复合体,才能在血液中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这种球形大分子复合体被称为脂蛋白。成熟的脂蛋白是球形颗粒,由含CE和TG的疏水性核和含磷脂、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的亲水性外壳组成。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四类: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除上述四类脂蛋白外,还有一种VLDL代谢产生的中间密度脂蛋白,其组成和密度介于VLDL和LDL之间。(三)载脂蛋白的概念及功能(三)载脂蛋白的概念及功能脂蛋白颗粒中的蛋白质起到运载脂质的作用而被命名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与血浆脂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脂类的载体;(2)作为配基与脂蛋白受体结合,使脂蛋白被细胞摄取和代谢;(3)是多种脂蛋白代谢酶的调节因子。(四)脂蛋白的代谢途径(四)脂蛋白的代谢途径1.外源性代谢途径2.内源性代谢途径3.胆固醇逆转运(五)胆固醇逆转运的概念(五)胆固醇逆转运的概念胆固醇逆转运是指外周组织细胞中脂质以HDL为载体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的过程。(六)高脂血症及分型(六)高脂血症及分型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上限即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我国一般以成人空腹12至14小时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2mmol/L(240 mg/dL),TG2.26mmol/L(200 mg/dL)为高脂血症的标准。高脂血症分型1.病因分型: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与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2.表型分型 分为、a、b、共六型。3.简易分型 分为:(1)高胆固醇血症;(2)高甘油三酯血症;(3)混合型高脂血症。二、高脂蛋白血症二、高脂蛋白血症(一)病因及影响因素(一)病因及影响因素1.遗传性因素2.营养性因素3.疾病性因素4.其它因素(二)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1.脂质或其它相关物质摄取增加2.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3.脂质转运或分解代谢异常(三)对机体的影响(三)对机体的影响1.动脉粥样硬化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肥胖4.对大脑的影响5.对肾脏的影响(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消除病因学因素2.控制血脂3.防止靶器官损伤三、低脂蛋白血症三、低脂蛋白血症(一)发生机制(一)发生机制1.脂质摄入不足2.脂质代谢增强3.脂质合成减少4.脂蛋白相关基因缺陷(二)对机体的影响(二)对机体的影响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七章第七章 缺氧缺氧【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缺氧、紫绀(发绀)和肠源性紫绀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因素;缺氧的类型、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变化特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改变2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组织细胞的变化。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内容要点】缺氧的概念:缺氧是由于组织供氧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一、常用血氧指标一、常用血氧指标常用的血氧指标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等。二、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二、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与代谢变化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与代谢变化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缺氧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缺氧。【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3.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第八章第八章 发热发热【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发热的概念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时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非调节性体温升高)。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二)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二)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等。(三)内生致热原:(三)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等。(四)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四)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1、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2、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2)负调节介质(五)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五)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1体温上升期2高温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发热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代谢和功能,体温升高,基础代谢率提高。持续或长期发热使体内物质消耗,糖、蛋白、脂肪分解增多,维生素消耗过多。严重者可因乳酸和酮体增多,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四、治疗原则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低于38.5)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高热(超过40)病例、心脏病患者和妊娠期妇女,须及时解热。解热措施包括药物解热和物理降温。五、主要知识点五、主要知识点1.发热和过热2.发热的发生机制3.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4.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及作用部位5.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第九章第九章 应激应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应激的概念和生理病理意义2、掌握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和意义3、掌握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病机制4、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5、熟悉热休克蛋白反应和急性期反应的概念6、熟悉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变化7、熟悉心理性应激的概念和心理应激对机体的影响8、了解应激时的其他神经内分泌反应9、了解细胞应激的概念【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应激的概念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躯体或心理刺激)作用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适度应激有利于机体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稳态,提高机体应对不利环境的能力,但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产生身心疾病。二、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二、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应激原是能导致应激的因素,包括理化和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根据应激原的种类、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可将应激分为:躯体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病理性应激。三、应激时的躯体反应三、应激时的躯体反应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的基本反应是以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改变,表现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糖皮质激素水平急剧升高。此外,还有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内啡肽等水平增多和胰岛素的分泌减少。(二)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是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血浆中一些蛋白质浓度的迅速变化,其中多数浓度增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P)。A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如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A蛋白和一些蛋白酶抑制物,它们具有抗感染、抗损伤、抑制蛋白酶、参与凝血和纤溶等作用。(三)细胞应激当原核或真核单细胞遭遇各种明显的环境变化(如冷、热、低氧、营养缺乏)或遭遇射线、活性氧等导致大分子损伤时,能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增强细胞抗损伤能力和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这种反应称为细胞应激。细胞应激分为热应激、氧化应激、基因毒性应激、低氧应激、渗压性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等。热休克反应是指生物体在热刺激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以基因表达改变和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反应。四、心理性应激四、心理性应激 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遭遇不良事件或主观感觉到压力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改变的心理紧张状态。能导致人类心理应激的应激原包括强烈的职业竞争和紧张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失业、人事纠纷、重大或突发的生活事件、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适度的心理性应激可导致积极的心理反应,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断和应对能力。但是严重心理应激或慢性心理应激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害怕、孤独、易怒、甚至出现抑郁、自闭和自杀倾向。心理应激还可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使得机体功能和代谢紊乱,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五、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五、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系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可以导致高代谢率,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和负氮平衡。强烈的应激和慢性应激还可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变,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发生和发展。习惯上仅将那些由应激引起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而将可由应激诱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抑郁症等称其为应激相关疾病。应激性溃疡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或/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和出血。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肠粘膜屏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肠粘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机制。2.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及调节。3.熟悉细胞信号转导不同环节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4.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章第十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内容要点】【内容要点】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cell signal transduction)是指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通过细胞内复杂的级联信号转导,进而调节胞内蛋白酶活性或基因表达,使细胞发生相应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二、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过程是将细胞信号通过受体或类似物质(膜受体和核受体)将信号(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导入细胞内并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的构象、活性或功能变化,从而实现调控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三、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一)信号调节(二)受体调节(受体数量的调节和受体亲和力的调节)(三)受体后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快速调节靶蛋白的活性、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产生较为缓慢的生物效应)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信号异常(一)体内细胞信号异常(糖代谢信号异常及体液因子异常)(二)体外细胞信号异常(生物损伤性刺激、理化损伤性刺激)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一)受体异常遗传性受体病(受体数量改变引发的疾病、受体结构异常引发的疾病);自身免疫性受体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重症肌无力);继发性受体异常(二)受体后信号转导成分异常 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多由基因突变所致的信号转导蛋白失活或异常激活引起,主要见于遗传病和肿瘤(型糖尿病、霍乱)。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障碍、增强均会导致细胞功能代谢的紊乱而引起疾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以局限于单个信号或信号转导成分,如家族性肾性尿崩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重症肌无力、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Laron型侏儒症、巨人症等;亦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多个环节甚至多条信号转导途径,造成调节信号转导的网络失衡,使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及功能调控失常而引发疾病,如肿瘤、炎症、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肌肥大等。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基础 迄今为止,在临床上已试用了“信号转导疗法”治疗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主要知识点主要知识点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转导的受体及受体后调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及凋亡小体的概念;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差异。2.掌握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常见疾病,包括细胞增殖过度和缺陷导致疾病的机制。3.掌握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常见疾病,包括细胞凋亡不足和过度导致疾病的机制。4.熟悉细胞周期的自身调控,包括细胞周期驱动力量、抑制力量和检查点。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5.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包括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信号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基因和酶。6.了解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原则。7.了解细胞凋亡的信号;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原则。【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概念一、概念(一)细胞增殖的概念细胞增殖是指细胞分裂及再生的过程,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保持物种的延续性和数量增多。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实现的。细胞周期是多阶段和多因素参与的有序调节过程,以使各类细胞可依机体需要进行增殖或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二)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 是指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形式之一。二、细胞周期的分期和调控二、细胞周期的分期和调控(一)细胞周期的自身调控1.细胞周期运转的驱动力量 包括周期素(cyclin)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的分类及调控特点。2.细胞周期运转的抑制力量 主要为CDK抑制因子(CKI),包括CKI的分类、Ink4和Kip家族各自的作用。3.细胞周期检查点作用机制和意义。(二)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周期的调控1.增殖信号2.抑制信号三、细胞凋亡的调控三、细胞凋亡的调控(一)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信号1.生理性凋亡信号2.病理性凋亡信号(二)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1.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2.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3.其他,如内质网应激启动的凋亡通路(三)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基因1.Bcl-2家族 主要成员及Bcl-2抗凋亡机制2.p53 野生型p53的作用。3.其它,如癌基因C-myc(四)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酶1.半胱天冬酶(Caspase)2.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3.其它,如转谷氨酰胺酶四、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四、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一)细胞增殖过度与肿瘤1Cyclin过表达 癌发生与细胞周期驱动力量cyclin(主要是cyclinD、E)过表达有关2.CDK增多 多种癌细胞或组织CDK4和CDK6等常呈过表达3CKI表达不足和突变 包括InK4和Kip失活或和含量减少4检查点功能障碍 如DNA损伤检查点的调控(二)细胞增殖缺陷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系膜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机制1.p27过表达2.pRb低磷酸化五、细胞凋亡控异常与疾病五、细胞凋亡控异常与疾病(一)细胞凋亡不足与肿瘤1.调控凋亡相关信号的异常 包括促凋亡(TNF和Fas)和抑凋亡信号的异常。2.诱导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障碍 包括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介导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异常。3.实施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异常 包括抑凋亡基因和促凋亡基因的异常。4执行凋亡相关酶活性的异常 包括caspase和核酸内切酶等活性异常。(二)细胞凋亡过度与艾滋病HIV感染CD4+淋巴细胞后触发细胞凋亡,阻止病毒复制和表达的相关机制及作用六、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六、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1.合理利用增殖相关信号2.抑制cyclin或和CDK的表达和活性3.提高CKI的表达和活性4.修复或利用缺陷的细胞周期检查点七、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七、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1.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2.干预凋亡信号转导3.调节凋亡相关基因4.控制凋亡相关的酶 核酸内切酶和caspases八、主要知识点八、主要知识点1.细胞周期的调控 周期素、CDK和CKI2.细胞周期检查点3.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差异4.凋亡小体5.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6.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2.掌握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及白细胞增多的机制。3.掌握自由基、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4.熟悉白细胞增多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5.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脑功能代谢的变化。6.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7.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8.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缺血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休克治疗、溶栓治疗、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肺脑复苏、断肢再植器官移植等,使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重建,功能得到恢复。但有时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未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二、缺血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疏通,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某些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如冠脉搭桥术,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溶栓疗法、心、肺、脑复苏等。常见的条件包括:缺血时间、缺血程度、再灌注的条件。再灌注时的压力大小、灌注液的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的浓度与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三、缺血三、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制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黄嘌呤氧化酶增加:再灌注时,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黄嘌呤及尿酸的两步反应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可生成白三烯及C3片段,并促使中性粒细胞激活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即呼吸爆发或氧爆发而损伤组织细胞。线粒体膜损伤:缺氧时细胞内氧分压降低及ATP生成减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以致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加。四、缺血四、缺血-再灌注导致钙超载的机制再灌注导致钙超载的机制 再灌注时钙超载的发生机制:Na+-Ca2+交换异常(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再灌注虽然恢复了能量供应和 pH值,但又促进Na+-Ca2+交换而引起胞外Ca2+大量内流,导致钙超载。蛋白激酶C激活:再灌注时,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既作用于1受体,促进胞外Ca2+内流;又作用于受体,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L型钙通道的开放而促进胞外Ca2+内流。生物膜损伤:包括细胞膜损伤、线粒体膜损伤、溶酶体膜损伤以及肌浆网膜损伤,最终导致钙超载。五、缺血五、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其机制:黏附分子生成增多: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多种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引起中性粒细胞与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广泛黏附、聚集。趋化因子生成增多:组织损伤时,细胞膜磷脂降解,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补体及激肽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可吸引大量白细胞进入组织或黏附于血管内皮,并可释放趋化因子,如LTB4使微循环中白细胞进一步增加。六、缺血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自由基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膜脂质过氧化增强:自由基可使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如线粒体、溶酶体等液态性、流动性降低及通透性升高而促进Ca2+内流。自由基可促进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壁、影响血管舒缩反应、促进组织因子的释放、减少ATP生成而加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蛋白质功能抑制:通过直接抑制或间接抑制作用导致胞浆Na+、Ca2+浓度升高,造成细胞肿胀和Ca2+超载。核酸及染色体破坏: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2.钙超载导致缺血钙超载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细胞膜损伤:细胞内Ca2+增加可激活磷脂酶类,促使膜磷脂降解,造成细胞膜结构受损。线粒体膜损伤:聚集于胞浆内的Ca2+既干扰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又损伤线粒体膜而加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蛋白酶激活:激活蛋白酶可促进细胞膜和结构蛋白的分解;激活核酶,引起染色体的损伤。加重酸中毒: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导致细胞高能磷酸盐水解,释放出大量H+,加重细胞内酸中毒。3.白细胞介导缺血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微血管损伤:当白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而黏附、嵌顿、堵塞微循环血管时,可导致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更易形成无复流现象。血管内皮肿胀、缩血管物质增多、扩血管物质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可使微血管口径狭窄。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水肿和血液浓缩有利于形成无复流现象。细胞损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大量致炎物质,可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而导致周围组织细胞损伤。氧自由基可使细胞内蛋白质交联而丧失活性,使细胞DNA断裂而丧失功能。七、缺血七、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再灌注损伤时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化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器官功能代谢的变化的程度因缺血程度、再灌注时的条件及组织器官的不同而异。心脏的变化:心功能变化表现为心肌舒缩功能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肌能量代谢变化表现为ATP减少,ADP和AMP升高以致核苷类及碱基增多。心肌结构变化,可见严重收缩带、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损伤肿胀、嵴断裂、空泡形成等。脑的变化:脑能量代谢障碍与缺血时脑组织中 cAMP含量增加,cGMP含量下降,以及再灌注时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有关。脑组织形态学最明显的改变是脑水肿和脑细胞坏死,是大量脂质过氧化物使脑细胞膜结构破坏和钠泵功能障碍的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自由基以及钙超载三方面。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如肺、肝、肾以及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八、缺血八、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早恢复血流与控制再灌注条件、清除自由基与减轻钙超载、细胞保护剂与细胞抑制剂的应用、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的应用,后者又包括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两方面。九、主要知识点九、主要知识点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再灌注时自由基增多的机制3.再灌注时钙超载的机制4.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 5.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6.再灌注损伤时心脑功能代谢变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2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类。3掌握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包括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的微循环改变特点、临床表现及微循环变化的机制和意义;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的机制。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休克休克4熟悉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5熟悉休克时重要器官肾、肺、心脏、脑、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的特点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型。6熟悉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7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休克的概念一、休克的概念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二、休克的发生机制二、休克的发生机制(一)微循环机制1.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变化机制、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临床表现。2.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变化机制、微循环变化的失代偿及恶性循环的产生、临床表现。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变化机制、微循环变化的严重后果、临床表现。(二)细胞分子机制1.细胞损伤: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变化以及细胞死亡特点。2.炎症细胞活化及炎症介质泛滥: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介质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三、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三、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一)物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组织氧债增大。(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或混合性酸碱失衡和高钾血症。(三)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时各器官功能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微循环功能障碍和炎症介质泛滥有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四、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四、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分期较明显,临床症状典型,是休克研究的基础模型。失血后是否引起休克,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高,其发生与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均有关。按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分为两种类型:高动力型休克和低动力型休克。过敏性休克属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急骤,如不紧急使用缩血管药,可导致死亡。它的发生主要与血管扩张和血浆外渗有关。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心泵功能障碍导致的心输出量迅速减少,早期就有明显的血压下降。可分为两型:低排高阻型和低排低阻型。五、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五、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休克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应注意改善微循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保护细胞等发病学环节的治疗。六、主要知识点六、主要知识点1.休克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始动环节2.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其意义3.炎症细胞活化及炎症介质泛滥对休克发生发展的影响4.休克与SIRS、MODS和DIC的关系5.休克发病学治疗原则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其功能2.掌握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3.掌握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4.掌握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5.掌握DIC的功能代谢变化6.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7.了解DIC的分期分型8.了解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一、DIC的概念的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重的综合征。二、病因和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机制引起DIC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疾病,其次为恶性肿瘤,再次为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等。DIC的发生机制包括:(一)TF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二)VEC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三、影响三、影响DIC发生生发展的因素展的因素(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二)肝功能严重障碍。(三)血液高凝状态。(四)微循环障碍。四、分期四、分期(一)高凝期(二)消耗性低凝期(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五、主要功能代五、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化(一)出血(二)器官功能障碍(三)休克(四)贫血六、六、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防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三)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学【学习目目标】1.掌握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病因及诱因。2.掌握心功能不全时机体代偿调节的方式和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3.掌握心力衰竭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4.熟悉心力衰竭的分类5.了解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6.了解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的作用原理【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心功能不全的概念一、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心功能不全,在临床上表现为静脉淤血和心排血量减少的综合征。二、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二、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心功能不全是多种循环系统及非循环系统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共同结果,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心肌收缩性降低、心室负荷过重和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三、心力衰竭的三、心力衰竭的诱因因凡是能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和/或供氧减少的因素皆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的诱因。常见的诱因有:感染、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妊娠与分娩、心律失常、输液过多过快、用药不当和情绪紧张激动等。四、心力衰竭的分四、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可按不同标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常见的是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按心肌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按心输出量分为低输出量性和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按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还常按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五、心功能不全五、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机体的代偿六、心功能不全的六、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病机制七、低心排血量引起的七、低心排血量引起的临床表床表现及机制及机制八、静脉淤血引起的八、静脉淤血引起的临床表床表现及机制及机制九、主要知九、主要知识点点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诱因2.心功能不全的代偿及机制3.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4.前向衰竭的表现和机制5.后向衰竭的表现和机制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学学习目目标】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呼吸衰竭时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熟悉ARDS的发病机制;3.熟悉COPD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4.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了解两类呼吸衰竭氧疗的异同点。【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一、呼吸衰竭的概念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当吸入气的氧浓度(FiO2)不是20%时,用呼吸衰竭指数(RFI)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指标。二、病因和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机制(一)肺通气功能障碍(二)肺换气功能障碍(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功能衰 竭的机制三、主要的代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功能变化化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代谢和功能,首先是引起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反应,以改善组织的供氧,调节酸碱平衡,和改变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以适应新的内环境。呼吸衰竭严重时,如机体代偿不全,则可出现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包括: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循环、肾、胃肠及中枢系统改变。四、治四、治疗原原则 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改善血气指标和内环境。五、主要知五、主要知识点点1.等压点与等压点上移2.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呼吸困难3.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解剖分流增加4.肺性脑病5.、型氧疗原则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学【学习目目标】1了解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2掌握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