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632542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试模块内容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2、教育学基础知识3、心理学基础知识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孔子论语1、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因材施教原则4、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萌芽阶段)乐克正学记1、出现于战国时期2、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3、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lie)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雄辩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捷克教育家2、世界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3、主要教育观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卢梭爱弥儿1、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2、小说体教育名著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康德1、德国著名哲学家2、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的教授(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1806年 德国 赫尔巴特2、他接替了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席3、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洛克教育漫话1、英国教育家洛克2、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瑞士教育家2、“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1、教育思想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2、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独立形态阶段)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发展多样化阶段)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创建者2、“三中心说”: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3、“五步教学法”4、“教育无目的论”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发展多样化阶段)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1930年以 李浩吾的化名发表的2、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学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2、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理论深化阶段)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吧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士中学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教育的涵义广义概念: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狭义概念: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涵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 客体 活动对象 活动目标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 历史性 独立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国 利托尔洛英国 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国 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的发展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方法单一教育的发展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2、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3、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封建社会教育1、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社会主义教育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共产党统一创办2、更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交流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中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再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教育与人的发展什么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心理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特征1、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具有未完成性。2、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遵循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2、遵循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适应不平衡性4、适应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遵循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6、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与人的发展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4、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事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与人的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1、身体外形2、体内机能3、性的发育和成熟4、脑的发育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反应国民教育水平的核心教育制度西方现代学制类型1、双轨制(欧洲)2、单轨制(美国)3、分支型学制(苏联)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学制1、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1904年“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部反应资产阶级要求的学制4、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教育制度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2、1958年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原则3、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的责任教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制度4、1995年教育法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5、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学制主要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八年制义务教育。6、2010年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教育制度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态 从层次上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含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层次。从类型上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制度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既是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权利。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2、免费性(公益性)3、普及型(统一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1、导向: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激励: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的西方教育目的理论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等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教育目的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道德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1、20世纪50年代1957年 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8年2、20世纪80年代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6年3、20世纪90年代1996年4、新世纪2006年、2010年教育目的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1、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互独立、缺一不可的。2、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的掌握索要研究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操作步骤1、事前准备,制定计划2、按计划进行观察,及时记录3、整理材料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操作步骤1、针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准备,规划调查程序及方法。2、按计划进行调查。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调查报告。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法通过对人类已有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分析,认识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步骤1、收集资料2、史料的鉴别3、史料的分类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认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在研究对象的分组上可分为单组法、等组法、循环法研究步骤1、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计划2、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3、进行实验,精确操作,详尽记录4、处理实验结果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工作者自自己工作环境中,魔球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步骤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设计研究方案4、实施研究方案5、评价与总结6、修正方案进一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