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41600539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 【摘 要】“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这个结论听起来有些恐怖,有些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但电影浪潮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可行性。从自由散漫的,到最终走上“独裁”道路,整个过程中,群体的种种表现,以及背后的群体心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浪潮”;群体;独裁 一、引 言 1976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教师Ron Jones通过一项实验,论证了法西斯主义具有一种“吸引力”。他用了五天的时间向班级内的学生灌输纪律、团结、一致性、集体主义等等这类的观念,于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天里,一个小型纳粹组织便逐渐成型。影片浪潮就是根据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在2008年将故事搬上银幕。 与日本不同,德国导演们向来不避讳法西斯主义题材的作品,以此为主题的德国电影数不胜数,例如玫瑰围墙、忧郁的星期天等等,无论思想表达还是艺术刻画,这些都是成功的电影作品。然而不同于上述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丹尼斯甘塞尔让浪潮的故事发生在当今社会,选择了让学生来承载“独裁”这一沉重的主题。 浪潮并不是丹尼斯甘塞尔的第一部以学生为主角的反法西斯主义题材电影。在2004年,他导演了希特勒男孩。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国家精英学校中两个男孩的友情。希特勒男孩的故事中,两个男孩尽管身处纳粹的洗脑学校,尚有警醒。而浪潮中,享有高度自由与民主的当代青年高中生,却为什么一头扎进“独裁”的圈套,并沉迷其中? 二、“浪潮”“纳粹速成班” 浪潮的叙事采取一种忠于史实的态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事态的发展过程。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老师、学生、甚至是这个“浪潮”群体以外的人们对于这门课程,抑或是这次试验的态度都在逐渐改变。 (一)“浪潮”的形成去个体化和注意力趋同的结果 一些偶然出现在同一场合的人是无法构成群体的。任何一个群体的形成都是有前提条件的,缺少了这个前提,就无法构成群体。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影片中的教师文格尔也正是采取了这个步骤来逐步进行他的实验。文格尔用了三天时间促成了“浪潮”。 第一天,面对着自由散漫气氛弥漫的教室,在课间休息后,文格尔让同学将无序摆放的课桌,一排一排重新摆放整齐,有序排列,同时给同学们重新安排座位,拆散他们的原有社交圈。之后他又纠正了坐姿、定下举手起立发言的规矩,并通过要求大家称呼他为“文格尔先生”,运用他教师的身份,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领袖”。 第二天,文格尔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同学们站起来如军人般整齐地踏步,通过一系列“口号”的鼓舞,让班上的同学逐渐产生一种“优越感”,他让同学们认为自己身处的“独裁班”优于楼下的“班”。接着文格尔和大家讨论统一的着装,最后定下了白衬衫和牛仔裤成为“制服”。 第三天,大家穿着统一的“制服”上课。外表上,每个学生的个性已经消失。大家开始讨论给这个班级起个名字,最终定下“浪潮”。这时,唯一没有统一着装的女孩卡罗被孤立,男友马尔科说她自私,文格尔也故意无视她的存在,大家都不喜欢她所取的“变革者”这个名字。文格尔让锡南做一个“浪潮”的标志,其他的同学也开始为“浪潮”出谋划策,想办法扩大“浪潮”的影响力。 至此,“浪潮”形成。就在第三天当晚,“浪潮”的成员们开始在整个城市张贴、喷涂“浪潮”的标志,成员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浪潮”中的狂热份子蒂姆甚至不顾危险,爬到正在建设中的大厦顶端,喷涂了巨型的“浪潮”标志,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集体的肯定。其他成员也确实觉得他的做法很“酷”,因为这样可以让“浪潮”受到全市人的关注。在这个时候,已经有着相当数量的人开始共同考虑同一个问题,而这种极为激烈的情感的促动,使得原本独立的个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 “独裁政治”这门课为“浪潮”提供了一个契机。原本散漫的这些学生因为“浪潮”聚集起来,这时的成员们开始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以自己身为“浪潮”一员而感到激动和骄傲,他们的行为也再无区别,继而“浪潮”这一群体也就形成。成员们在“浪潮”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归属感。 (二)“浪潮”的发展偏执而专横 群体十分容易产出偏执与专横的情绪,一旦这种情绪被煽动,那么群体就随时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决不允许旁人对他们所坚信的“真理”有所质疑,当然也就绝对不允许旁人持他们所认为是谬误的观点。这种偏执的情绪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浪潮”的发展也不列外。就当这些学生们开始认同各自“浪潮”成员的身份后,他们在获得了强烈归属感的同时,也被激发出了超强的“创造力”。就在实验的第四天,“浪潮”有了专属的打招呼方式以右手在胸前划波浪,而这一行为也得到了“领袖”文格尔的认同。成员们开始以是否做这个手势,来与他人划清界限。甚至卡罗的痞子小弟弟也加入,在教学楼门口替“浪潮”把关,不使用“浪潮”方式打招呼的同学,就不许进入教学楼。 强烈的排外情绪开始无限蔓延,最终导致了暴力的出现。在第五天的水球比赛上,全体“白衬衫军”大打出手,场面一片混乱。“领袖”文格尔对这次群暴力体事件的发生感到很生气,他要求“浪潮”成员们回家去写一份参加“浪潮”之后的心得体会交给他。这天晚上,马尔科认为女友卡罗散发反“浪潮”传单损害了“集体荣誉”,导致了他的队伍在水球比赛中失败。两人之间积蓄了多天的不和情绪终于爆发出来,马尔克打了卡罗一个耳光。 这个时候的“浪潮”认为自己是强大的。而当群体意识到自己的强大时,偏执就会发生变化。强大的“浪潮”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所具有的破坏性,这二者结合,便产生专横的情绪。这个时候的“浪潮”不能够接受任何与“集体精神”相悖的意见。而根据我们已知的事实,在许多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即便以最谦和、最卑微的态度对主题做出哪怕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的小小反驳时,也只会招来无尽的怒吼和粗野的叫骂,而在一片驱逐声中,演说者最终只有败退。现实中,理性的个人是可以接受矛盾的,个体愿意和平讨论不同意见,但群体绝不会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三)“浪潮”的结局极端狂热后的悲剧收场 当这种恶劣的、偏执而专横的情绪在群体中蔓延时,群体成员所表现出的情感,不管是好是坏,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一旦它表现出来,就会通过心理暗示和传染效果来加速传播过程,它所造成的效果就会成倍加强。 假如一种厌恶的情绪或反对意见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产生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这个人一旦处于群体之中,却能立刻引起勃然大怒。 第五天晚上,在马尔科打了自己的女友卡罗后,后悔不已的他找到文格尔,希望他能终止这一种“法西斯”的“实验”。文格尔通过阅读“浪潮”成员对于加入组织的感受,以及感受到同事、妻子对他所进行试验的不满,他也终于意识到,是该停止的时候了。 第六天,在学校的礼堂中,文格尔读了学生对加入“浪潮”的感悟,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演讲。在台下如潮的呼声中,马尔科突然站起来指责“浪潮”,文格尔则立刻命令同学将他拖到讲台上来。没有预谋。没有煽动,昔日的好友们怀着对“浪潮”的忠诚和热爱,将“叛徒”马尔科揪上主席台,打算“制裁”他,这时的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再自然不过的举动,他们认为“叛徒”就应该受到“制裁”。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