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86081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7.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1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毒素细菌的致病因素 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与扩散的能力。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有毒性作用的产物。菌毛等粘附因子荚膜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细菌的侵入数量细菌的侵入门户2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毒素细菌的致病因素 是指病原菌突破一、细菌的毒力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力称为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 机体内定居、繁殖与扩散的能力。菌毛等粘附因子荚膜 侵袭性酶3一、细菌的毒力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力称为细菌的毒力。(一)侵袭与毒力相关的细菌表面结构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菌毛细菌的普通菌毛作用: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不易被机体排出体外。其他表面结构沙门氏菌Vi抗原、大肠杆菌K抗原、链球菌表面的M抗原等都有抗吞噬作用。结合杆菌表面特别的脂类与毒力相关的细菌表面结构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45侵袭性酶:协助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如致病性葡萄球菌会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包绕在菌体表面,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作用 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及其毒素的扩散。5侵袭性酶:协助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6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与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截了当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与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1.外毒素2.内毒素(二)毒素 6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与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截了当或间接损伤71、外毒素某些细菌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G+菌产生白喉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霍乱毒素:G-痢疾志贺菌:G-肠产毒型大肠杆菌G-铜绿假单胞菌G-大多数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胞外,也有细菌溶解后释放71、外毒素某些细菌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8外毒素的特点1、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2、性质不稳定,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C经12h可被破坏。破伤风外毒素在60C经20min可被破坏。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C30min。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制备抗毒素与类毒素4、毒性强:l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8外毒素的特点1、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9类毒素与抗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能够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与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在防治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9类毒素与抗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10类毒素与抗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能够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与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在防治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抗毒素:对毒素具有中与作用的抗体10类毒素与抗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11 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与性及作用方式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外毒素的作用机制11 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与性及作用方式分为:外毒素的作122 内毒素122 内毒素13内毒素的特点1.化学本质LPS Lipid A: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与主要成分2.性质稳定,抵抗力强:加热100经1h不被破坏;需加热至160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灭恬。3.毒性弱,无选择性4.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 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与作用较弱。13内毒素的特点化学本质LPS14 鲎14 鲎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15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件1617内毒素的检测鲎试验鲎血液中的有核变形细胞含有凝固酶原与可凝固蛋白;与待检标本中的内毒素接触,凝固酶原成为凝固酶,使可凝固蛋白凝集成凝胶状态。17内毒素的检测鲎试验18内毒素引起的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shwart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18内毒素引起的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A)(A)热源性热源性(pyrogenecity)(pyrogenecity)(C)(C)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ndotoxemia)与休克与休克(D)(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B)(B)白细胞数目改变白细胞数目改变 (A)热源性(pyrogenecity)(C)内毒素血症(e19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 外 毒 素 内 毒 素来 源存在部位化学成份稳定性免疫原性毒性作用G+菌与部分G-菌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少数菌裂解后释出。蛋白质不稳定,60-8030min30min被破坏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别症状。G-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出。脂多糖稳定,1602-4h2-4h才被破坏弱,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作用弱,经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DIC等。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 2021二、细菌的侵入数量鼠疫耶尔森菌沙门菌21二、细菌的侵入数量鼠疫耶尔森菌22三、细菌的侵入门户破伤风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枝杆菌22三、细菌的侵入门户破伤风杆菌感谢您的聆听!感谢您的聆听!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