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7071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血液就是生命血液就是生命血液就是生命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2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血细胞比容: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血量:约占体重的78血细胞比容:3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液的理化性质n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n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n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n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n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二、血液的理化性质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4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二节 血 浆n成分血浆水(91%-92%)溶质(8%-9%)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其他第二节 血 浆成分血浆水(91%-92%)溶质(8%-95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6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n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n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7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渗透压的生理作用n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细胞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n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血管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3)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8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9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1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1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红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1.数量:成年男性:红细胞(RBC)(4.5-5.5)1012/L;血红蛋白(Hb)120-16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RBC)(3.8-4.6)1012/L;血红蛋白(Hb)110-150g/L 新生儿:红细胞6.0 1012/L 血红蛋白(Hb)200g/L RBC或Hb 低于正常值为贫血贫血 2.形态:正常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m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血细胞一、红细胞第三节 血细胞12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1 1)红红细细胞胞渗渗透透脆脆性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2)红红细细胞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概念:血沉指红细胞下沉的快慢率。正常值: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沉降的速度。魏氏法检测血沉 男:015mm/h;女:020mm/h。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引自 Greger R.1996,p.1655)(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13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影响血沉因素分析:血沉大小取决于血浆成分变 化,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血沉加快。2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作用。影响血沉因素分析:血沉大小取决于血浆成分变 14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Hb合成必须原料。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5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16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BFU-E: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7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血管外破坏血管外破坏血管内破坏血管内破坏所占比例90%10%破坏部位血管外(脾、骨髓)血管内破坏机制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坏主要产物 铁、氨基酸-重新利用血红蛋白 胆红素-肝脏-胆汁-体外血红蛋白与触珠蛋白结合被肝摄取红细胞寿命与破坏红细胞寿命与破坏平均寿命 120天。破坏在血管内、外进行。血管外破坏血管内破坏所占比例90%10%破坏部位血管外(脾、18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白细胞三、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50%-70%2、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三、白细胞19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抗感染;吞噬和清除衰老 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2、单核细胞: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合成、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其它细胞生长;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 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 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症状。、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2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四、血小板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功能特性:粘附和聚集 释放和收缩 吸附 四、血小板2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血小板生理功能血小板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作用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正常成人出血时间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1-3分钟分钟血小板生理功能:22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一、血血液液凝凝固固概概念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血清血浆血浆(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1.概概念念: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2.种种类类:12种,即凝血因子FIFX(无FVI)。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见PP64 表3-23.3.特点特点:(1)本质:除因子为Ca2+,其余均为蛋白质。第四节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3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存在形式:因子、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丝氨酸蛋白酶,但正常情况下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后才有活性。(3)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中合成,有些因子(、)合成还需要Vit K存在,故严重肝病或缺乏Vit k均能导致出血倾向。24(2)存在形式:因子、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25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三个基本步骤: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凝血酶原酶激活物形成第二步:凝血酶的形成 第三步:纤维蛋白的生成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这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二)凝血过程:三个基本步骤26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来自 于血液内。其始动因子是因子。例如:损伤血管内膜或抽血至玻璃管内时发 生的血液凝固。外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 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外源性凝 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其始动因子是 组织因子 F FIII。内源性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来自 27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分分 类类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参与酶数量 多多 少少凝血时间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慢、约数分钟 快、快、约十几秒钟约十几秒钟凝血小结(形成凝血块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复合物复合物激活因子激活因子因子因子X X激活因子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结合因子 凝 血 小 28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n2,凝血酶的形成n3,纤维蛋白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29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 概念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过程过程:_ _激激 活活 物物血管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依赖因子激活物激活物抑抑 制制 物物抗活化素抗活化素抗纤溶酶抗纤溶酶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 _+二、纤维蛋白溶解_激 活 物抑 制 物纤 溶 酶纤溶酶原3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血量一、血量 血量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7%-8%,相当于每千克,相当于每千克 体重体重70-80ml70-80ml.循环血量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贮存血量第五节血型与输血第五节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第五节血型与输血3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型二,血型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一)ABO血型系统1,分型原则,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二,血型32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33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凝集反应n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2,凝集反应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34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血型的鉴定,血型的鉴定3,血型的鉴定35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 4、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结论:供血者结论:供血者RBC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4、交叉配血试验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36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37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5,输血原则避免发生凝集反应,首选同型输血5,输血原则避免发生凝集反应,首选同型输血38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二、Rh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一)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 (二)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二、Rh血型系统 39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4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三)临床意义:4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课件42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谢谢 thanks谢谢 thanks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