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z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47063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181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神经系统z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z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z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端脑端脑间脑间脑中脑中脑脑桥脑桥延髓延髓小脑小脑脊髓脊髓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躯体神经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内脏神经内脏神经)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干脑干丘脑,下丘脑丘脑,下丘脑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前脑前脑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端脑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躯体神经脑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丘脑,下丘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一)神经元(neuron)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大鼠脑片中的神经元大鼠脑片中的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大鼠脑片中的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1.神经元的形态神经元的形态树突树突髓鞘髓鞘细胞核细胞核细胞体细胞体轴突轴突轴轴突突末末梢梢始段始段: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释放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的部位的部位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神经元的形态树突髓鞘细胞核细胞体轴突轴突末梢始段:产生动作电神经元的功能分类:神经元的功能分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神经元的功能分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神经元神经元胞体:核胞体:核突起突起树突:树突棘树突:树突棘轴突:始段轴突:始段、突触小体、突触小体接受信息传入接受信息传入传出信息传出信息接受和传递信息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激素分泌激素2)主要功能)主要功能1)结构)结构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神经元胞体:核突起树突:树突棘轴突:始段、突触小体接受信息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1)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传导兴奋)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传导兴奋影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因素有影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因素有: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有髓纤维传导速度=6直径(微米)直径(微米)温度温度完整性完整性: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绝缘性绝缘性: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彼此隔绝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彼此隔绝双向性双向性:局部电流在刺激点二端发生,传向远端局部电流在刺激点二端发生,传向远端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连续刺激时,神经能长时间保持其传连续刺激时,神经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导兴奋的能力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9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3)周围神经纤维的分类周围神经纤维的分类多用于传出纤维多用于传出纤维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03)周围神经纤维的分类多用于传出纤维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多用于传入纤维多用于传入纤维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1多用于传入纤维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1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流动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对维持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流动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对维持神经元的结果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元的结果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快速轴浆运输:速度为快速轴浆运输:速度为410/d。如线粒体,囊泡运输。如线粒体,囊泡运输。慢速轴浆运输:速度为慢速轴浆运输:速度为1 12/d。如微管、微丝的延伸。如微管、微丝的延伸。分类分类顺向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antergrade anxoplasmic transport)逆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nxoplasmic transport):如如NGF、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辣根过氧化物酶,205mm/d。(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自末梢到胞体自末梢到胞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2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运图图10-1驱动蛋白沿微管运输细胞器的示意图驱动蛋白沿微管运输细胞器的示意图微管结合蛋白微管结合蛋白头部头部(横桥横桥,ATP酶酶)+(颈部扭动颈部扭动)(顺向快速运输顺向快速运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3图10-1驱动蛋白沿微管运输细胞器的示意图微管结合蛋白头部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神经末梢经常性的释放某些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神经末梢经常性的释放某些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该作用与冲动无关。该作用与冲动无关。5.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rophin,NT)组织和胶质细胞可分泌一些具有促进神经生长、发育和组织和胶质细胞可分泌一些具有促进神经生长、发育和维持其功能完整性作用的蛋白质。维持其功能完整性作用的蛋白质。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4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神经营养神经营养性因子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和交感对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和交感 神经元,前脑基底和纹状体胆碱神经元,前脑基底和纹状体胆碱 能神经元的生长和支持起作用。能神经元的生长和支持起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NT-4/5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FGF):bFGF,aFGF对中枢和外对中枢和外 周有营养作用周有营养作用,促进神经元存活和,促进神经元存活和 突起生长,促进胶质细胞分裂。突起生长,促进胶质细胞分裂。视网膜神经营养因子:视网膜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运动神经元促进运动神经元存活和生长并防存活和生长并防止它受损和死亡。止它受损和死亡。现已发现神经末梢含现已发现神经末梢含Trk A,Trk B,Trk C三种受体,每种三种受体,每种受体含两种蛋白质,即受体含两种蛋白质,即P75NTR,P140NTR,为酪氨酸激酶受体。,为酪氨酸激酶受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5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和交Stanley CohenRita Levi-Montalcini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发现)的发现1986年诺贝尔奖得主年诺贝尔奖得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6StanleyCohenRitaLevi-Montalc(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外周:施万细胞,外周:施万细胞,卫星细胞卫星细胞中枢:星形胶质细胞中枢: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1胶质细胞的特征胶质细胞的特征数量:数量:(1-5)1012有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有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7(二)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外周:施万细胞,1胶质细胞的特2胶质细胞的功能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星形胶质细胞的长突起交星形胶质细胞的长突起交织成网织成网,形成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支架形成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支架。(2)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 胞;星形胶质细胞有填充作用;施万细胞可形成胞;星形胶质细胞有填充作用;施万细胞可形成 索道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索道促进周围神经再生。(3)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82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星形胶质细胞(4 4)形成髓鞘和屏障:)形成髓鞘和屏障:施万细胞施万细胞构成髓鞘和血脑屏障构成髓鞘和血脑屏障。(5 5)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运输营养物星形胶质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此外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此外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整性。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整性。(6 6)稳定细胞外的)稳定细胞外的K K+浓度:浓度:依靠依靠NaNa+泵将泵将K K+摄入细胞内。摄入细胞内。胶质细胞过度增生时,胶质细胞过度增生时,NaNa+泵功能减弱,细胞外泵功能减弱,细胞外K K+增高,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产生局灶性癫痫。增高,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产生局灶性癫痫。(7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如摄取如摄取GABAGABA,谷氨酸,谷氨酸 等神经递质。等神经递质。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19(4)形成髓鞘和屏障:施万细胞构成髓鞘和血脑屏障。(5)突触突触:神:神经元之元之间进行信息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接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二、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分类:(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分类: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电 突突 触触定定 向向 突突 触触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经典的突触神经神经-骨骼肌接头骨骼肌接头神经神经-心肌接头心肌接头神经神经-平滑肌接头平滑肌接头(作用范围局限)(作用范围局限)(作用范围较广)(作用范围较广)(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0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二、突触传递1.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11.经典的突触传递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1突触前膜:突触前膜:7.5nm,内侧有致密突起并和网格形成囊,内侧有致密突起并和网格形成囊泡栏栅,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囊泡泡栏栅,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囊泡(突触小泡,突触小泡,2080nm)。突触小泡突触小泡 小而清亮的:含乙酰胆碱、氨基酸小而清亮的:含乙酰胆碱、氨基酸 小而致密的:含儿茶酚胺小而致密的:含儿茶酚胺 大而致密的:含神经肽类递质。大而致密的:含神经肽类递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20 40nm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7.5nm,受体、通道,受体、通道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2突触前膜:7.5nm,内侧有致密突起并和网格形成囊突触小泡(2 2)突触的分)突触的分类:依胞体、依胞体、轴突和突和树突的相互突的相互组合共有合共有9 9种突触,其种突触,其中中轴-树、轴-体和体和轴-轴为三种主要的突触。三种主要的突触。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3(2)突触的分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3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4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4(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间的兴奋传递过程)(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间的兴奋传递过程)轴突末梢兴奋(轴突末梢兴奋(AP)Ca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突突 触前膜释放递质触前膜释放递质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 于突触后膜受体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去极化或超极 化)化)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5(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间的兴奋传递过程)图图10-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囊泡释放递质的示意图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囊泡释放递质的示意图图示突触囊泡在图示突触囊泡在Ca 2+的触发下所经历的动员、摆渡、着位和融合等一系列步骤。的触发下所经历的动员、摆渡、着位和融合等一系列步骤。图中的突触囊泡附着在细胞骨架丝上,在激活的图中的突触囊泡附着在细胞骨架丝上,在激活的Ca2+-CaM依赖的蛋白激酶依赖的蛋白激酶(Ca2+-CaM K)的作用下被动员,然后在小的作用下被动员,然后在小G蛋白蛋白Rab3的帮助下完成摆渡,的帮助下完成摆渡,着位和融合分别用两个虚线框分开。虚线箭头表示多种神经毒素的作用靶点着位和融合分别用两个虚线框分开。虚线箭头表示多种神经毒素的作用靶点(突触囊泡从骨架丝游离)(突触囊泡从骨架丝游离)(突触囊泡向活化区移动)(突触囊泡向活化区移动)(突触囊泡固定于前膜)(突触囊泡固定于前膜).突触囊泡蛋白突触囊泡蛋白2.靶蛋白靶蛋白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6图10-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囊泡释放递质的示意图(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A.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极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极插入支配股直肌(伸肌)的插入支配股直肌(伸肌)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以适当强度电刺激相应的后以适当强度电刺激相应的后根传入纤维,在该运动神经根传入纤维,在该运动神经元内可记录到元内可记录到EPSP;B.EPSP:在一定范围内加: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刺激强度,大刺激强度,EPSP的去极的去极化程度随之增大(上面三个化程度随之增大(上面三个记录),当去极化达到阈电记录),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位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最下面一个记录),上线:(最下面一个记录),上线:神经元胞内电位记录,下线:神经元胞内电位记录,下线:后根传入神经电位记录。后根传入神经电位记录。图图10-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7(4)突触后电位A.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极插入支配股直肌(概念:概念: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机制: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受体兴奋性递质作用受体,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Na+和和K+(主要(主要是是Na+)的通透性升高)的通透性升高,产生,产生EPSP总和后,在始段产生总和后,在始段产生锋电位锋电位整个神经元兴奋。整个神经元兴奋。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8概念: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A.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极插入支配半膜肌(屈肌)极插入支配半膜肌(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内,则可记的运动神经元内,则可记录到录到IPSP,黑色神经元,黑色神经元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B.IPSP:当刺激强度逐:当刺激强度逐渐加大时,渐加大时,IPSP的超极的超极化程度随之增大(自上而化程度随之增大(自上而下),上线:后根传入神下),上线:后根传入神经电位记录,下线:神经经电位记录,下线:神经元胞内电位记录元胞内电位记录图图10-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9(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概念:概念: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机制:机制: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Cl-和和K+(主要是(主要是Cl-)的通透性升高的通透性升高或或Na+、Ca2+通道关闭通道关闭产生产生IPSP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0概念: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抑制抑制 易化易化(兴奋)(兴奋)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EPSP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1突触前抑制(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抑制易化(兴(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内流的量内流的量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递质通常被突触前末递质通常被突触前末梢重摄取,或被酶解代谢而消除梢重摄取,或被酶解代谢而消除3)影响受体的因素:)影响受体的因素:在递质释放量发生改变时,受体与在递质释放量发生改变时,受体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以及受体的数量均可发生改变,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以及受体的数量均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突触传递。另外,由于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而影响突触传递。另外,由于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因此凡是能进入细胞外液的药物、毒素以及其他化通,因此凡是能进入细胞外液的药物、毒素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均能到达突触后膜而影响突触传递。学物质均能到达突触后膜而影响突触传递。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2(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2(7 7)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Plasticity):突触传递):突触传递 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与脑的学习记忆有关。与脑的学习记忆有关。1.1.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onPosttetanic potention)定义:突触前末梢受到强直刺激后,突触后定义:突触前末梢受到强直刺激后,突触后 神经元神经元EPSPEPSP持续增强,时程可达持续增强,时程可达6060秒。秒。机制:强直刺激引起机制:强直刺激引起CaCa2+2+在在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积聚,积聚,使递质释放使递质释放,导致,导致EPSPEPSP增强。增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3(7)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突触传递生理学神2.2.习惯化(习惯化(habituationhabituation)和敏感化()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sensitization)习惯化:重复施以温和刺激,突触对刺激的反应减习惯化:重复施以温和刺激,突触对刺激的反应减 弱甚至消失,这种可塑性称习惯化。弱甚至消失,这种可塑性称习惯化。机制:机制:突触前突触前CaCa2+2+内流内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 敏感化: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应增强。敏感化: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应增强。机制:突触前易化机制:突触前易化如如5-HT5-HT释放释放cAMP KcAMP K+通道磷酸化关通道磷酸化关 闭闭 CaCa2+2+进入突触前膜增加进入突触前膜增加,递质释放,递质释放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42.习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3.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和和长时程压抑长时程压抑(long-termdepression;LTD)LTP:短时快速重复刺激(如:短时快速重复刺激(如100Hz)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后神经元的EPSP持续性增强(持续性增强(30分分数小时)。与学习记忆有关。数小时)。与学习记忆有关。LTD:强直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强直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持续性压抑。持续性压抑。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53.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海马海马LTP机制:机制:突触后神经突触后神经元胞内元胞内Ca2+增高增高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6海马LTP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内Ca2+增高生理学神经系统z2.非定向化学传递非定向化学传递(Non-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单胺类纤维单胺类纤维曲张体曲张体(varicosity)成为递质释放的部位。成为递质释放的部位。1.无经典的突触结构;无经典的突触结构;3.一个曲张体可作用一个曲张体可作用 较多的突触后成分;较多的突触后成分;2.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曲张体与效应细胞 间距在间距在20nm以上;以上;4.递质弥散的距离大,递质弥散的距离大,传递时间长短不一;传递时间长短不一;5.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 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72.非定向化学传递1.无经典的突触结构;3.一个曲张体可.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2.传递电信号传递电信号,不属化学性传递;不属化学性传递;3.结构基础是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缝隙连接缝隙连接;4.双向传递双向传递,速度快速度快,无潜伏期;无潜伏期;5.功能是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功能是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1.相邻两细胞膜间隔相邻两细胞膜间隔nm;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8.电突触传递:(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二)神经递质和受体(receptor)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1)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递质的鉴定:有前体物质,可合成递质;有前体物质,可合成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释放入贮存于突触小泡,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有使其失活的酶或其他机制有使其失活的酶或其他机制(如重摄取如重摄取);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模拟或阻断其突触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模拟或阻断其突触传递作用。传递作用。递质递质是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介质。是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介质。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39(二)神经递质和受体(receptor)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2)调质()调质(modulator)的概念:的概念:调质调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即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作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即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作用。脂类脂类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神经活性类固醇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神经活性类固醇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0(2)调质(modulator)的概念:脂类(3)递质共存现象递质共存现象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包括调质)。递递质质共共存存的的生生理理意意义义可可能能在在于于两两种种递递质质在在同同时时释释放放后后起起着着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发挥突触传递作用。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发挥突触传递作用。(4)递质的代谢:包括合成、贮存、释放()递质的代谢:包括合成、贮存、释放(Ca2+)、)、降解、再摄取、再合成。降解、再摄取、再合成。NPY:神经肽神经肽YVIP: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1(3)递质共存现象(4)递质的代谢:包括合成、贮存、释放(C2.受体(受体(receptor)概念概念: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递质、调质、激素等)素等)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激动剂(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结合并并产生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拮抗剂(ant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结合但但不产生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配体配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点:(1)特异性)特异性 (2)饱和性)饱和性 (3)可逆性)可逆性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22.受体(receptor)配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点:(1(1)受体的亚型。如受体的亚型。如1、2、1、2受体受体(2)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3)受体的作用机制:受体的作用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通道型受体(4)受体的浓集:特异结合蛋白)受体的浓集:特异结合蛋白(5)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受体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也可存在于突触前膜受体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也可存在于突触前膜受体上调受体上调:当递质分泌不足:当递质分泌不足 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 增加,亲和力也逐渐升增加,亲和力也逐渐升 高的现象。高的现象。受体下调受体下调:当递质释放过多:当递质释放过多 时,受体的数量则逐渐时,受体的数量则逐渐 减少,亲和力也逐渐降减少,亲和力也逐渐降 低的现象。低的现象。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3(1)受体的亚型。如1、2、1、2受体受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丘脑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纹状体边缘系统边缘系统3.3.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及其受体)及其受体外周外周胆碱胆碱 能纤维能纤维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舒血管纤维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运动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中枢中枢胆碱能胆碱能 神经元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3.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外周胆碱交感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烟碱型受体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2)胆碱能胆碱能 受体受体M1(脑)(脑)M2(心心,平平滑滑肌肌)M3 M4(胰胰、平平滑滑肌肌等等)M5神经元型神经元型肌肉型肌肉型阻断剂:六烃季铵阻断剂:六烃季铵阻断剂:十烃季铵阻断剂:十烃季铵阻断剂:阿托品阻断剂:阿托品阻断剂:筒箭毒阻断剂:筒箭毒M样作用:样作用:副交感兴奋副交感兴奋,汗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骨骼肌血管舒张骼肌血管舒张N样作用:样作用:外周外周:小量兴奋小量兴奋,大量抑大量抑制;中枢制;中枢:易化作用;终板电位易化作用;终板电位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5毒蕈碱受体烟碱型受体(2)胆碱能M1(脑)神经(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中枢: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延髓主要分布在延髓NE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中脑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中脑网状结构,脑桥蓝网状结构,脑桥蓝 斑,延髓网状结构。斑,延髓网状结构。纤维投射纤维投射上行至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上行至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下行至脊髓支配低位脑干内部的纤维支配低位脑干内部的纤维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6(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纤维投射上行至皮层、边阻断剂阻断剂哌唑嗪哌唑嗪(prazosin)育亨宾育亨宾(yohimbine)a a受体受体 1 1(突触后受体)突触后受体)a a2 2(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b b受体受体b b1 1(心肌)心肌)b b2 2(平滑肌)平滑肌)b b3 3(脂肪)(脂肪)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受体a a2 2-R激动剂:可乐定激动剂:可乐定酚妥拉明酚妥拉明心得宁心得宁(practolol)(b b1 1、b b2 2 阻断剂:普萘洛尔阻断剂:普萘洛尔propranolol)丁氧胺丁氧胺(butoxamin)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7阻断剂a受体1b受体b1(心肌)肾上腺素外周:外周: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a a受体以兴奋为主,但胃肠平滑肌为抑制。受体以兴奋为主,但胃肠平滑肌为抑制。b b受体受体 以抑制为主,但心肌为兴奋。以抑制为主,但心肌为兴奋。NE主要作用于主要作用于a a受体,受体,AD可作用于可作用于a a、b b受体受体,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b b受体。受体。皮肤、内脏血管以皮肤、内脏血管以a a受体为主,脑、冠脉血管以受体为主,脑、冠脉血管以 b b受体为主。受体为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8外周: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a受体以兴(3)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黑质主要集中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漏斗三部分。其受体有斗三部分。其受体有D1、D2、D3、D4、D5,都是,都是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9(3)多巴胺能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49(4)5-羟色胺及其受体羟色胺及其受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纤维投射纤维投射上行至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皮层和边上行至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皮层和边缘前脑;下行至脊髓背、侧、前角;支配低位脑干内部缘前脑;下行至脊髓背、侧、前角;支配低位脑干内部的纤维。的纤维。其受体有其受体有5-HT15-HT7七种受体。七种受体。(5)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存在于下丘脑后部结节乳头部;组胺存在于下丘脑后部结节乳头部;中枢和外周有中枢和外周有H1,H2,H3受体。受体。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0(4)5-羟色胺及其受体纤维投射上行至纹状体,丘脑,下 分布分布 效应效应 受体受体谷氨酸谷氨酸 皮层皮层,脊髓背侧脊髓背侧 兴奋性兴奋性 促代谢型促代谢型(11亚型亚型)门冬门冬氨酸氨酸 促离子型促离子型(AMPA受体、受体、KA受体、受体、NMDA受体受体)(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1)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1分布GABA 皮层皮层,小脑小脑,纹状体纹状体 抑制性抑制性 B受体受体:促代谢型促代谢型 A受体受体:促离子型促离子型(Cl-)甘氨酸甘氨酸 闰绍细胞闰绍细胞 抑制性抑制性 促离子型促离子型(Cl-)阻断剂阻断剂:比扣扣灵比扣扣灵阻断剂阻断剂:士的宁士的宁1)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2GABA皮层,小脑,纹状体抑制性2 2)阿片肽:)阿片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受体:阿片受体可分为受体:阿片受体可分为、等亚型等亚型(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内啡肽与内啡肽与受体结合,强啡肽与受体结合,强啡肽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纳洛酮纳洛酮(naloxone)(naloxone)能阻断阿片能阻断阿片受体等。受体等。P物质物质(substanceP,SP)神经激肽神经激肽A(neurokininA,NKA)神经激肽神经激肽B(neurokininB,NKB)(7)神经肽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 1)速激肽)速激肽(tachykinins)3)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受体:生长抑素受体有受体:生长抑素受体有SSTR1SSTR5种;种;4)脑)脑-肠肽肠肽: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A、B受体)、血管活性肠肽等受体)、血管活性肠肽等,其受体均为促代谢型受体。其受体均为促代谢型受体。5)其它神经肽)其它神经肽: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心房钠尿肽等、心房钠尿肽等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32)阿片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P物质(substan(9)气体类递质:)气体类递质:NO、CONO在中枢和外周均存在,在中枢和外周均存在,CO作用类似作用类似NO。(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为抑制性递质。可与其他递质一起释放。受体有为抑制性递质。可与其他递质一起释放。受体有 A1 A3三种。三种。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4(9)气体类递质:NO、CO(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生理学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5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5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复习:复习: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的组成: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6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6(一)反射的分类(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二)反射的中枢控制(二)反射的中枢控制反射的基本过程反射的基本过程: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7(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二)反射的中枢控制反射的基本过程(三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1.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2.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辐散和聚合式联系辐辐散散原原则则:一一个个神神经经元元轴轴突突通通过过分分支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聚合原则:同一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聚合原则:同一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8(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聚合原则:同一神经元的胞3.链锁式和环式链锁式和环式:中间神中间神经元的联经元的联系方式。系方式。链锁状链锁状:扩大空间作用范围扩大空间作用范围.环状联系环状联系:反馈作用反馈作用 正反馈正反馈 兴奋效应兴奋效应时间延续时间延续.后发放后发放(after discharge)(after discharge)刺激刺激停止后停止后,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内持续发放冲动.负反馈负反馈 反射活动及时终止反射活动及时终止.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593.链锁式和环式: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生理学(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1 1)单向传播单向传播 (2 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突触延搁即中枢延搁(突触延搁即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central delay),),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外周突触所需时间为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外周突触所需时间为0.30.30.5ms0.5ms;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其中枢延搁可达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其中枢延搁可达500ms500ms左右(如左右(如视觉反射、数学计算等)。视觉反射、数学计算等)。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0(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0(3 3)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 空间总和:是在同一突触后神经元上不同部位同时产生的多空间总和:是在同一突触后神经元上不同部位同时产生的多个个EPSPEPSP进行的叠加和总和过程。如刺激后根时加大刺激强度进行的叠加和总和过程。如刺激后根时加大刺激强度使若干传入纤维同时兴奋。使若干传入纤维同时兴奋。时间总和:是在同一突触后神经元上相同部位先后产生的多时间总和:是在同一突触后神经元上相同部位先后产生的多个个EPSPEPSP进行的叠加和总和过程。如连续刺激单一纤维。进行的叠加和总和过程。如连续刺激单一纤维。*易化(易化(facilitationfacilitation)许多神经元产生的许多神经元产生的EPSPEPSP虽然虽然未经总和达到阈电位而产生兴奋,但和静息电位相比,此时未经总和达到阈电位而产生兴奋,但和静息电位相比,此时的兴奋性有所提高,对原来不易发生传出效应的其它传入冲的兴奋性有所提高,对原来不易发生传出效应的其它传入冲动变得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这一现象称为易化。如,动变得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这一现象称为易化。如,清醒状态的维持。清醒状态的维持。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1(3)兴奋的总和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1(4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冲动频率不一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出神经上冲动频率不一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原因:传出神经元不仅受传入神经元影响,而且还受原因:传出神经元不仅受传入神经元影响,而且还受高位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及其联系方式的影响。如后高位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及其联系方式的影响。如后放、皮层的抑制作用(刮骨疗毒)。放、皮层的抑制作用(刮骨疗毒)。(5 5)后发放)后发放 (6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2(4)兴奋节律的改变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冲(六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机制: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机制: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枢抑制的本质:突触活动的抑制。中枢抑制的本质:突触活动的抑制。类型:根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神经通路中的联系方式类型:根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神经通路中的联系方式不同分类。不同分类。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3(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3(1)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传入纤维在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传入纤维在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的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中枢的神经元。(2)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4(1)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传入纤维在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2)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5(2)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轴结构基础:轴-轴型突触。轴型突触。轴突轴突B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机制:机制:使轴突使轴突A末梢发生去极化,膜电位值变小末梢发生去极化,膜电位值变小使末梢使末梢Na+内流的推内流的推动力减小,动作电位动力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去极化程度)幅值(去极化程度)减小,进而使轴突减小,进而使轴突A末梢末梢Ca2+内流减少,内流减少,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突触后膜EPSP幅度幅度也就随之减小。也就随之减小。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62、突触前抑制轴突B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机制:使轴突A末梢意义: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其调节着外周感觉信息的意义: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其调节着外周感觉信息的传入。传入。3.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4.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如果到达轴突如果到达轴突A末梢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就会引末梢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就会引起起Ca2+内流增加、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多,导致突触后内流增加、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多,导致突触后EPSP增大,即突触前易化(增大,即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7意义: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其调节着外周感觉信息的传入。生理学思考题思考题1.1.简述神经元各解剖部位的功能意义简述神经元各解剖部位的功能意义?2.2.神经纤维和突触传递兴奋扩布各有何特征神经纤维和突触传递兴奋扩布各有何特征?并比较之并比较之.3.3.什么是神经元营养性作用什么是神经元营养性作用?支持神经营养因子有哪些特支持神经营养因子有哪些特征征?4.4.比较三种突触小泡特征比较三种突触小泡特征.5.5.试述突触传递过程试述突触传递过程?什么是什么是EPSPEPSP和和IPSP?IPSP?离子机制如何离子机制如何?6.6.突触后抑制特征突触后抑制特征,分类及生理意义是什么分类及生理意义是什么?7.7.突触前抑制发生结构基础是什么突触前抑制发生结构基础是什么?以以GABAGABA为递质说明突为递质说明突触前抑制发生过程触前抑制发生过程?8.试述试述AchAch系统及受体,系统及受体,NENE及受体,氨基酸递质及受体,及受体,氨基酸递质及受体,分布及意义?指出分布及意义?指出DADA及及5-HT5-HT神经递质的中枢分布。神经递质的中枢分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8思考题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8第二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感觉传入通路(一)感觉传入通路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69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感觉传入通路生理学神经系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前的传入系统深感觉:深感觉:A脊脊髓髓后后同同侧侧后后索索上上行行延延髓髓薄薄束束核核和和楔楔束束核核(换换神经元,神经元,交叉交叉)经内侧丘系经内侧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丘脑感觉接替核浅感觉:浅感觉:A和和C(痛痛觉觉、温温度度觉觉和和轻轻触触觉觉)脊脊髓髓(在在后后角角换换元元并并交交叉叉)脊脊髓髓丘丘脑脑侧侧束束(痛痛、温温觉觉)和和脊脊髓髓丘丘脑脑前前束束(轻触觉轻触觉)上行上行丘脑感觉接替核丘脑感觉接替核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0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0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1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1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22.丘脑的核团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2(1)第一类细胞群第一类细胞群(特异(特异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2)第二类细胞群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联络核)(3)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后外侧腹核:为下肢感觉投射区后外侧腹核:为下肢感觉投射区后内侧腹核:为头面部感觉投射区后内侧腹核:为头面部感觉投射区内侧膝状体:为听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内侧膝状体:为听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外侧膝状体:为视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外侧膝状体:为视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丘脑前核丘脑前核外侧腹核外侧腹核丘脑枕丘脑枕中央中核中央中核束旁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中央外侧核等特点:经多突触换元特点:经多突触换元,弥弥散投射到皮层广大区域散投射到皮层广大区域,维持皮层兴奋状态维持皮层兴奋状态.特点:接受特点:接受特定的特定的感觉传入冲动,投射到皮层特定部位感觉传入冲动,投射到皮层特定部位,构成,构成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接受皮层下中枢和感觉接替核纤维特点:接受皮层下中枢和感觉接替核纤维,投射到皮层特定部位投射到皮层特定部位,使各种感觉在丘脑与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使各种感觉在丘脑与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3后外侧腹核:为下肢感觉投射区丘脑前核中央中核特点:经多突触3.感觉感觉投射系统投射系统(1)1)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群投向大指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群投向大 脑皮层特定区域的上行纤维。脑皮层特定区域的上行纤维。特点: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有专一传导道。特点: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有专一传导道。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皮层传出冲动。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皮层传出冲动。(2)(2)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system):指髓板内核群弥散性:指髓板内核群弥散性 投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上行投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上行 纤维。纤维。特点: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无专一传导道。特点: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无专一传导道。功能:改变皮层兴奋性,维持觉醒状态。功能:改变皮层兴奋性,维持觉醒状态。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43.感觉投射系统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4(二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体感区第一体感区(S1):中央后回中央后回3-1-2区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5(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5 投射规律:投射规律:交叉(头面部感觉呈双侧)交叉(头面部感觉呈双侧)倒置(头面部是正立的)倒置(头面部是正立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成正变关系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成正变关系 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而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而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 本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本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sensory column)(sensory column)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6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6(2)2)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S2):(S2):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特征:特征:面积小面积小,代表区不完善代表区不完善 安排正立安排正立 双侧支配双侧支配,有较大重叠性有较大重叠性.对感觉作粗糙分析对感觉作粗糙分析,与痛觉情绪反应有关与痛觉情绪反应有关.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7(2)第二感觉区(S2):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2.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 4区(运动区,合称感觉运动区)区(运动区,合称感觉运动区)本体感觉本体感觉代表区代表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8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合称感觉运动区4.痛觉:痛觉:指指机机体体受受到到伤伤害害性性刺刺激激时时产产生生的的不不愉愉快快感感觉觉,常常伴伴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三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1.触触-压觉压觉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3.温度觉温度觉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94.痛觉:(三)、躯体感觉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79快痛:快痛:A类纤维类纤维脊髓后角脊髓后角丘脑侧束上行丘脑侧束上行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皮层体表感觉区皮层体表感觉区慢痛慢痛:C类纤维类纤维脊髓后角脊髓后角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第二体感区、扣带回、第二体感区、扣带回、边缘系统边缘系统(1)体表痛体表痛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0快痛:A类纤维脊髓后角丘脑侧束上行(1)(2)深部痛)深部痛特点:特点: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恶心,出汗,血压改变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恶心,出汗,血压改变。反射性引起邻近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缺加剧疼痛。反射性引起邻近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缺加剧疼痛。(LewisP因子)。因子)。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1(2)深部痛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1二、中枢对内脏感觉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的分析(一)传入通路与(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皮层代表区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2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2内脏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同水平体表感觉代表区混杂在同水平体表感觉代表区,S2 S2和运动辅助区以及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和运动辅助区以及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3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同水平体表感觉代表区,生理学神经系统(二)内脏感觉(二)内脏感觉1.内脏痛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主要为慢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主要为慢痛对扩张性和牵拉性刺激敏感对扩张性和牵拉性刺激敏感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改变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改变2.体腔壁痛体腔壁痛(parietalpain):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疼痛,称为体腔壁痛。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疼痛,称为体腔壁痛。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4(二)内脏感觉1.内脏痛的特点2.体腔壁痛(parietal(2)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pain):):内脏疾病常引内脏疾病常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痛觉过敏。如如:心心(绞痛绞痛)心前区心前区,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胃胃(溃疡溃疡)左上腹左上腹,肩胛间肩胛间 胰胰(腺炎腺炎)左上腹左上腹,肩胛间肩胛间 肝肝(病病),),胆囊胆囊(炎炎)右肩胛右肩胛 肾肾(结石结石)腹股沟区腹股沟区 阑尾阑尾(炎炎)上腹部上腹部,脐区脐区产生机制:会聚与易化学说(如图)产生机制:会聚与易化学说(如图)生理学神经系统z课件85(2)牵涉痛(referredpain):内脏疾病常内脏传入的神经和某一皮肤传入的神经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内脏传入的神经和某一皮肤传入的神经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内同一区域替换神经元(会聚学说)质内同一区域替换神经元(会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