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文化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67140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中医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漫谈中医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漫谈中医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衣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中医文化1青衣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医把人放到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具有中医把人放到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正是运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中医文化是中国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文化的缩缩影。中医把人放到天影。中医把人放到天2青衣 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中医以不伤害人体为本,望、闻、问、切四诊,充分尊重人;针灸推拿等各种治疗以给人的损伤和刺激最小为基本原则,中医治病所选用的药物均来自天然药物。中医以人中医以人为为本,尊重生命,以德本,尊重生命,以德为为先,注重人文因素在先,注重人文因素在发发病病过过程程3青衣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人体经络人体经络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人体人体经络经络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4青衣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一)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医学阶段之后,至战国时期其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经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提供了药物学知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一一)中医哲学基中医哲学基础础5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说 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精气学说说6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说 中医认为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人身之气生成来源有三:一是先天之气,即元气,由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二是后天之气,即谷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所化之气;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在肺中结合为宗气。宗气与元气结合为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内不同部位,分化为不同名称的气。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精气学说说7青衣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说营气与卫气也是一身之气的分化,营气行于血脉之中,有营养和化血的作用;卫气行于血脉之外,有温养和保卫的作用。脏腑之气也是一身之气的分化,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动力,其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等功能。脏腑阴阳二气协调平衡,脏腑功能才稳定。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1)精气学精气学说说8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事物的运动规律。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对立互根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组织结构都可区分出阴阳,在正常状态下,阴阳双方是平衡协调的。人体的脏腑功能以脏腑的“精气阴阳”来体现。人体疾病是由病邪作用引起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衡。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阴阳学)阴阳学说说 阴阳学阴阳学说说以以“一分一分为为二二”9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由于阴阳失调为疾病的基本病机,因而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要保持人体健康,应遵循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的规律生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阳虚阴盛患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对于阴亏阳盛患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日病减。通过内外的锻炼,使精神饱满,以充分调动自身具有的修复、调节功能,使阴阳二气自动趋于协调平衡,达到祛邪防病的目的。(2)阴阳学说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由于阴阳失由于阴阳失调为调为疾病的基本病机,因疾病的基本病机,因10青衣与居住地区环境有关。凌晨3点自手太阴肺经开始,流注的经脉在一个时辰内经气最盛,阴气、阳气相互交替由盛至衰,维持经络系统正常运行。人体组织结构都可区分出阴阳,在正常状态下,阴阳双方是平衡协调的。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六淫的特点因地而宜:西北高原寒冷干燥,宜温性滋润的食物;宗气与元气结合为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内不同部位,分化为不同名称的气。经筋有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事物的运动规律。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经络所连属的经筋、皮部。五谷:稻、黍、稷、麦、菽。平胃止渴,消食治疗腹胀。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经络所连属的经筋、皮部。热邪 即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药物“五味”:辛、甘、酸、苦、咸,有些属于淡味或涩味。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阴阳学说 药性“四气”: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物“五味”:辛、甘、酸、苦、咸,有些属于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属阴。药性升降浮沉,指中药进入人体之后的作用特点,药性上行向外,或升或浮,属阳;药性下行向内,或沉或降,属阴。与居住地区与居住地区环环境有关。境有关。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2)阴阳学)阴阳学说说11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整个宇宙是由此五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构筑了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并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解释五脏的相互关系。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3)五行学)五行学说说 五行学五行学说认为说认为,宇宙万,宇宙万12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功能,木性“曲直”,既有升发、生长、伸展之性,又有柔和、屈曲之性,肝属木,既喜舒畅,又喜滋润;火性“炎上”,火有温暖、向上之性,心属火,火中有水;土性“稼穑”,土有培育庄稼,长养万物的特性,脾胃属土,脾为阴土主升,胃为阳土主降。金性“从革”,既有顺从、肃杀之性,又有变革、成形之性,肺属金,肺气不降当肃降肺气,肺气不宣当宣发肺气。水性“润下”,有滋润、寒凉特性,肾属水,水中有相火;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五行学五行学说说以五行特性以五行特性类类13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脏相生:肝藏血以济心、心阳温脾阳、脾运化水谷之精以充肺、肺精下行以滋肾精、肾精滋养肝血。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脏相克:肾阴上济心阴,共制心阳;心火温煦肺,以防肺寒;肺气肃降以制肝气升发;肝气升发防止脾胃壅滞;肾五行相生相克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14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15青衣经络系统十二正经。包括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分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2人体经络人体经络 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络中气血的作用。络脉,经络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加强十二正经联系,补充其不足,孙络、浮络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经络所连属的经筋、皮部。经筋有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经络经络系系统统十二正十二正经经。包括十二。包括十二经经脉和十二脉和十二经别经别,分手三阴,分手三阴经经、足三阴、足三阴16青衣 2人体经络人体经络 三阴经中阴气最盛是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是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手足三阴、三阳经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各自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2人体人体经络经络 三阴三阴经经中阴气最盛是太阴、其次中阴气最盛是太阴、其次为为少阴、再次少阴、再次17青衣 2人体经络人体经络 凌晨3点自手太阴肺经开始,流注的经脉在一个时辰内经气最盛,阴气、阳气相互交替由盛至衰,维持经络系统正常运行。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2人体人体经络经络 凌晨凌晨3点自手太阴肺点自手太阴肺经经开始,流注的开始,流注的经经脉脉18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19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0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1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2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3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4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5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6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7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8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29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30青衣通过内外的锻炼,使精神饱满,以充分调动自身具有的修复、调节功能,使阴阳二气自动趋于协调平衡,达到祛邪防病的目的。一、精神养生。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黑米,性平,味甘,脾、胃经。二、饮食养生。多由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木性“曲直”,既有升发、生长、伸展之性,又有柔和、屈曲之性,肝属木,既喜舒畅,又喜滋润;人体精神活动表现: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中医认为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通通过过内外的内外的锻炼锻炼,使精神,使精神饱满饱满,以充分,以充分调动调动自身具有的修复、自身具有的修复、调节调节功功31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六淫,即风、热、暑、湿、燥、寒六种外感病邪。病因即致病因素,包括六淫、戾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诸虫、病理产物等。七情,即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戾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3疾病病因六淫,即疾病病因六淫,即风风、热热、暑、湿、燥、寒六种外感病邪。、暑、湿、燥、寒六种外感病邪。32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劳逸,指过劳、过逸、作息无常。病理产物,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淤血、结石等,这些病理产物又能引发新的病证。饮食,指饮食过量、摄入不足、饮食偏嗜、饮食不洁。诸虫,指导致人体寄生虫的各种虫体。外伤,指金疮和跌打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劳劳逸,指逸,指过劳过劳、过过逸、作息无常。病理逸、作息无常。病理产产物,指在疾病物,指在疾病33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与居住地区环境有关。多由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常有明显季节性。在发病过程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可单独或相兼致病。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六淫的特点 与居住地区与居住地区环环34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风邪 即致病有善动、轻扬特性的外邪。风为春季主气,风邪以春季为多。当气候反常,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更衣脱帽、沐浴或汗出吹风都可感受风邪而至外风病。热邪 即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热为夏季主气,夏至前多为温热病。六淫的特点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风风邪邪 即致病有善即致病有善动动、轻扬轻扬特性的外特性的外35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为夏秋之间。天之阳热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最易感受湿邪。暑邪 即夏至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起病缓,病情轻为伤暑;起病急,病情重为中暑。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六淫的特点 湿邪,致病具有重湿邪,致病具有重浊浊、粘滞、粘滞、趋趋36青衣 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寒为冬季主气,冬季不注意保暖易感受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伤及脏腑阳气为中寒。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为秋季主气,干涩是自然燥气的特性,燥气进入人体而成外燥病,有温燥和凉燥之分。3疾病病因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六淫的特点 寒邪,致寒邪,致37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七情内伤 人体精神活动表现: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心主血藏神,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肺主气藏魄,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肝主疏泄藏血藏魂,魂属于对事物的知觉。脾住运化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是神活动的产物。肾藏精藏志,志是意识和经验的存记,是神明活动的产物。1中医哲学思想七情内中医哲学思想七情内伤伤 人体精神活人体精神活动动表表现现:神、:神、38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1、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变化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阴阳气血失调。2、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1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1、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变变化化39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3、首先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出现胸肋胀痛、面红耳赤等症;喜则气缓,可缓和紧张情绪、心气涣散,适度之喜能使心情舒畅,大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悲则气消,过度忧悲,使肺气抑郁至肺气损耗;恐则气下,恐惧过度,气血下行,使肾气下陷出现二便失禁;1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3、首先影响、首先影响脏脏腑气机。腑气机。40青衣 1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良性或积极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恶性或消极的情志变化,会使病情加重。3、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1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中医哲学思想七情致病特点 4、情志、情志变变化,影响病情。化,影响病情。341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42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目的 维护人体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延年益寿。天人相应,顺乎自然。中医养生的原则 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平衡。摄养脏腑,脾肾为先。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目的中医养生的目的 维护维护人体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人体身心健康,提高人的43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一、精神养生。(一)清静养神使人的精神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凡事珍惜精神,从容以待,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尽量减少情绪激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二)情志中和。人的情志活动保持安和适中,情感发泄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的方法 一、精神养生。一、精神养生。(一)清(一)清44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一、精神养生。(三)养性移情加强性格修养,养性怡人;培养业余兴趣爱好,舒畅情志;善于调节情志,勇于自我排解。(四)愉悦自得。知足常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五)适时调神。顺应一年四季、一日四时变化,调养精神活动。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一、精神养生。一、精神养生。(三)养性移情(三)养性移情 (四(四45青衣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46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饮食养生。(一)合理调配1、食物五味调和。“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五味调和可滋养五脏。避免太过或偏嗜。2、五谷相杂、粗细结合。3、荤素搭配、以素为主。4、寒热适宜。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互相调和,食物生熟和冷烫温度适宜。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二、饮饮食养生。食养生。(一)合理(一)合理调调配配 2、47青衣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五谷:稻、黍、稷、麦、菽。稻:粳米、籼米、糯米、红米、黑米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壮筋骨,通血脉。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籼米,性微温,味甘,入心、脾二经;入心、脾二经;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48青衣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糯米,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红米,性微温,味甘,入肝、脾、大肠入肝、脾、大肠经;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经;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肠胃功能不佳。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宜多食者,不宜多食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慎用 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肾脏病患者不宜,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肾脏病患者不宜,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黑米,性平,味甘 ,脾、胃经,脾、胃经 。开胃。开胃益中、健脾活血、明目。宜产后血虚、病益中、健脾活血、明目。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或贫血者、年少须发早白者食用。后体虚或贫血者、年少须发早白者食用。脾胃虚弱不宜。脾胃虚弱不宜。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49青衣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五谷:稻、黍、稷、麦、菽。黍:糯黄米,性甘平,微凉,入手足阳明、太阴入手足阳明、太阴经。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经。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 。气滞、脾胃虚寒者不宜。气滞、脾胃虚寒者不宜。稷:小米、糜子米。味甘咸,微凉,入心脾肾经,益肾气、补元气益肾气、补元气 、养心安神、美容养颜、养心安神、美容养颜 。气滞、。气滞、脾胃虚寒者不宜。脾胃虚寒者不宜。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50青衣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麦:小麦、大麦、燕麦、荞麦 小麦,味甘,性,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味甘、咸,性寒,益气,除热,止汗。糖尿病患糖尿病患者不宜者不宜 大麦,味咸、甘、性凉。平胃止渴,消食治疗,味咸、甘、性凉。平胃止渴,消食治疗腹胀腹胀 。长时间食用会伤肾。长时间食用会伤肾。燕麦,性平,味甘,归肝、脾、胃经性平,味甘,归肝、脾、胃经 ,益肝和,益肝和胃胃 ,对脂肪肝、糖尿病、浮肿、便秘辅助疗效,对脂肪肝、糖尿病、浮肿、便秘辅助疗效 。荞麦,性平、味甘凉,归胃、大肠经。健脾益性平、味甘凉,归胃、大肠经。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 。降血脂、。降血脂、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 。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51青衣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菽:豆类。大豆、黑豆、绿豆、赤豆 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具有。具有健脾健脾宽宽中,润燥消水、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清热解毒、益气、益气 。严重肝病、肾病、。严重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禁食;患疮痘期间不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禁食;患疮痘期间不宜吃黄豆及其制品宜吃黄豆及其制品 。黑豆,味甘,微寒、平,入脾、肾经味甘,微寒、平,入脾、肾经 。补肾益。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 。煎煮偏寒,炒食性温,。煎煮偏寒,炒食性温,过食不易消化。过食不易消化。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味甘,性寒,入心,胃经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消暑、利尿、祛痘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者不宜多吃 赤豆,味甘酸、平,入味甘酸、平,入心经心经、小肠经小肠经、肾经肾经、膀膀胱经胱经 ,消胀满,利小便,消胀满,利小便,通乳通乳 。阴虚而无湿热者。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及小便小便清长者忌食清长者忌食 3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52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饮食养生。(二)食饮有节 饮食不可饥饱无度,进餐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三)饮食宜忌1、饮食所宜:食宜新鲜、食宜细软、食宜细嚼慢咽、食宜专致愉悦。2、饮食所忌: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肾病忌甘、肺病忌苦,另外,忌嗜酒过饮。酒性湿热,无节嗜饮会戕害脏腑,渗溢经络而早衰。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二、饮饮食养生。食养生。(二)食(二)食饮饮有有节节 53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饮食养生。因地而宜:西北高原寒冷干燥,宜温性滋润的食物;东南平原温热潮湿,宜甘凉清淡的食物(四)三因制宜。因人而宜:阳虚阴盛之体宜温热不宜寒凉、阴虚阳盛之体宜清润不宜辛辣、痰湿之体宜清淡利湿不宜油腻、脾胃虚者宜食温软不宜生冷粗硬、过敏体质不宜海鲜。因时而宜:春气温宜甘凉平淡、夏气热宜甘寒清淡、秋气燥宜甘润性平、冬气寒宜温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二、二、饮饮食养生。食养生。因地而宜:因地而宜:54青衣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三、药物养生目的:扶正为主,兼顾驱邪。(二)适时用药。应根据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的内在联系来合理调养。基本原则:(一)虚则补之,补勿过偏;虚不受补,当运脾为先,或寓通于补;祛邪不可伤正。(三)因人用药。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不同,合理用药。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的方法 三、三、药药物养生物养生(55青衣谢谢!谢谢!谢谢谢谢!56漫漫谈谈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课课件件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