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37286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9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指南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预防与控制技防与控制技术术指南指南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预防与控制防与控制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导管留置的时导管留置的时间间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定植情况3.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4.置管技术置管技术5.患者免疫功能和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健康状态2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导管留置的时间导管留置的时间2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简称)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3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简称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4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医疗机构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的工作措施。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5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二)感染预防要点。(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6(二)感染预防要点。(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置管时6(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再进行置管操作。7(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8(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2.置管后。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次/2天,无菌透明天,无菌透明敷料为敷料为1-2次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92.置管后。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10(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方面和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性别性别1.患者患者年龄年龄3.基础基础疾病疾病4.免疫力免疫力5.其他健康状况其他健康状况1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试行)2.性别性别1.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1.导尿管留置时导尿管留置时间间2.导尿管置入方导尿管置入方法法3.导尿管护理质导尿管护理质量量4.抗菌药物临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使用12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置入及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2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个/高倍视野,女性高倍视野,女性10个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合尿培养。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3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革兰阴性杆,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菌菌落数105。(二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14(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及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及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路感染的工作措施。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15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医疗机(二)感染预防要点。(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损伤和尿路感染。(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16(二)感染预防要点。(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严格掌握留2.置管时。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唇,最后会阴、肛门。(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定稳妥,不会脱出。(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172.置管时。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3.置管后。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183.置管后。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19(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20(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试行)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内酰胺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如产酶()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内酰胺酶1或或产碳青霉烯酶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试行)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耐药菌的难题,远不止1!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艰难梭菌,1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22耐药菌的难题,远不止耐药菌的难题,远不止1!22正确认识接触预防正确认识接触预防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23正确认识接触预防正确认识接触预防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232424超级细菌出现泛滥,超级细菌出现泛滥,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接触传播的隔离接触传播的隔离手卫生:洗手液、抗菌洗手液、手消毒液手卫生:洗手液、抗菌洗手液、手消毒液医院环境消毒:手接触的物表医院环境消毒:手接触的物表隔离衣、口罩及手套隔离衣、口罩及手套隔离隔离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去污染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去污染。更明智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更明智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5超级细菌出现泛滥,超级细菌出现泛滥,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接触传播的隔离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接触传播的隔离25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是高度危险的!是高度危险的!26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是高度危险的!是高度危险的!262727关注频繁手接触物体表面的去污染关注频繁手接触物体表面的去污染防水电脑附件防水电脑附件28关注频繁手接触物体表面的去污染防水电脑附件关注频繁手接触物体表面的去污染防水电脑附件28医院感染的90%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外源性感染或内源性感染。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课题。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8年横断面调查资料,在分离出的3248株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中,排前五位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6.44%)大肠埃希菌(11.98%)克雷伯菌属(11.30%)不动杆菌属(8.8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6.28%)金黄色葡萄球菌(8.34%,其中4.65%)29医院感染的医院感染的90%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外源性感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外源性感1季耐药菌情况301季耐药菌情况季耐药菌情况30感染途径方面:感染途径方面:侵袭性操作不断增加;侵袭性操作不断增加;进入人体的诊疗器械愈加复杂和精密;进入人体的诊疗器械愈加复杂和精密;临床使用药品临床使用药品/血液及血制品;血液及血制品;医务人员的操作,特别是手的卫生医务人员的操作,特别是手的卫生大多数可以避免的医院大多数可以避免的医院感染起因于不恰当的医疗感染起因于不恰当的医疗护理操作。护理操作。31感染途径方面:感染途径方面:31(二)存在的问题(二)存在的问题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技术性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技术性规范、标准;对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力不够;对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力不够;医务人员全员性参及不够;医务人员全员性参及不够;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需要提高;需要提高;临床检验、流行病学、药学、医疗、护理等多学临床检验、流行病学、药学、医疗、护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密切合作亟待加强。科、多专业的密切合作亟待加强。32(二)存在的问题(二)存在的问题3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挑战: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潜伏期、潜伏期、携带者、携带者、定植定植复杂的感染源复杂的感染源各种侵入操作各种侵入操作复杂的诊疗器械复杂的诊疗器械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易感染人群易感染人群日益庞大日益庞大各种植入物、各种植入物、和置入物和置入物3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挑战:医院感染潜伏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挑战:医院感染潜伏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的压力: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政府压力政府压力舆论压力舆论压力医务系统内压力医务系统内压力保险压力保险压力患者压力患者压力34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的压力:医院感染社会压力政府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感染面临的压力:医院感染社会压力政府压力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35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36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36(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37(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及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以及预防及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措施。38(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二、强化预防及控制措施二、强化预防及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39二、强化预防及控制措施二、强化预防及控制措施39(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40(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及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及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41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2.及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422.及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及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43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44(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45(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46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47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7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48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49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49(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50(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5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感谢聆听!感谢聆听!欢迎批评!欢迎批评!52感谢聆听!感谢聆听!52谢谢观赏谢谢观赏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