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375614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PPTX 页数:107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医健康照顾的 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章 中医健康照顾的 1 1第一节 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色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色第一节 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2 2第二节 突出中医学特色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根据中医自身独有的特色而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第二节 突出中医学特色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3 3n n这三个特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它它立立足足于于“生生命命的的起起源源生生理理功功能能疾疾病病”的的研研究究,着着眼眼于于人人体体的的整整体体功功能能和和反反应应能能力力,以以及及对对疾疾病病的的特特殊殊处处理理。即能概括性阐明生理、病理及其之间的关系,又能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三个特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它立足于“生命的起源4 4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n n指机体内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思想n n中中医医学学认认为为:人和事物一样,是一个整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官窍等多个小整体组成,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整体观念指机体内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思想5 51、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人体自身的统一性n n(1 1)形体结构的联系)形体结构的联系)形体结构的联系)形体结构的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沟通相互沟通相互沟通n n(2 2)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大系统)(构成五大系统)一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通过经络沟通,以气血津通过经络沟通,以气血津液精为基本物质,连结成液精为基本物质,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大整体。一个有机的大整体。共同完成机体内统一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机体内统一的功能活动五五 脏脏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营营养养化化生生1、人体自身的统一性(1)形体结构的联系相互沟通(2)形6 6n n(3 3)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相互为用、相互影响 机机体体内内每每一一组组成成部部分分,每每系系统统都都有有其其独独特特的的功功能能,而而五五脏脏生生理理病病理理都都能能通通过过身身体体任任何何一一个个局局部部的的外外在在表表现现反反映映出出来来。如如肺肺系系统统是是由由肺肺与与大大肠肠、皮皮毛毛、鼻鼻等等组组成成的的一一个个小小整整体体,肺肺的的主主要要功功能能有有主主气气、司司呼呼吸吸、主主宣宣发发,肃肃降降,大大肠肠功功能能是是传传导导糟糟粕粕,如如果果临临床床上上见见气气短短,气气喘喘,咳咳嗽嗽,大大便便干干结结,毛毛发发皮皮肤干枯,鼻窍不通等,那就考虑是肺脏有病变。肤干枯,鼻窍不通等,那就考虑是肺脏有病变。(3)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相互为用、相互影响7 72、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存条件。如木、火、土、金、水,空气、地理、环境、气候与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的差异等,使人与自然界又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能随着这些条件的影响相应地产生适当反应,就不会生病,反之,就会生病。2、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环境为人类提供8 8二、辩证论治二、辩证论治n n辩辩证证论论治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对临床全部活动的总概括。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9 9n n辨:辨别、判断、识别n n证:证候(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病因、病机、病性、病位)概括。n n辨证: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所收集来的症状与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1、辩 证辨:辨别、判断、识别1、辩 证1010n n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表现。n n证:证候。疾病的本质,是多个症状(包括体征)的综合。n n病:几个证的概括。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全过程临床反映。属综合性诊断。症症疾病疾病证(病性)证(病性)病因病因病机病机病位病位病势病势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表现。症疾病证(病性)病11112、论 治n n论治:也叫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药物、方剂)治疗。n n辩证,是认识疾病,属诊断;论治,是立法、选方、用药的运用,属治疗。n n辩证论治的全过程:辩证、立法、选方、用药。3、辩证与论治的关系2、论 治论治:也叫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方1212小 结n n整体观念整体观念n n辩证论治辩证论治n n整整体体观观念念从从整整体体来来探探索索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规规律律和和分析病证、病理机制。分析病证、病理机制。n n辩辩证证论论治治是是诊诊断断疾疾病病的的全全过过程程和和研研究究、实实施施治治疗疗的的手手段段和和方方法法。是是中中医医学学临临床床治治疗疗思思维维的的特特点点。(含含有有在在诊诊断断上上的的证证不不是是一一成成不不变变的的,但但在治疗上是全面的观点。)在治疗上是全面的观点。)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核心、灵魂核心、灵魂小 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分1313阴阴 阳阳 学学 说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朴素的方法和论理的一种工具。古人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有物质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是因为有了一种东西在起作用才有的结果。这种东西古人称之为“阴阳”。因此,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或阳来概括其属性。但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即对立又关联,缺一不可。例如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冷。阴 阳 学 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认识和分析1414n n依此类推,凡是白、热、上、外、浊阳 黑、寒、下、内、清阴一、概念一、概念 阴阴阳阳:(就是)指自然界相互对立应而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现象),或同一种事物(现象)内部的对立双方。n n在人体而言,脏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属阴,腑是传导糟粕的,属阳。n n脏、腹、营养物质、血阴n n腑、胸、功能活动、气阳依此类推,凡是白、热、上、外、浊阳1515二、二、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关系n n有: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转化。二、阴阳之间的关系有: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1616n n由于有了阴阳的矛盾对立,双双方方时时刻刻都都处处于于相相互互斗斗争争,相相互互制制约约之之中中,推推动动了了生生命命运运动动和和发发展展。这这种种关关系系称称为为阴阴阳阳的的对对立立统统一一。由于阴阳的对立(相反),导致了阴阳的相互制约,结果是取得了动态的平衡统一(相合)。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冷又可以降低高温,使寒冷和温热都不致于太过。从而维持了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生命活动就会失常,疾病就会产生。1、阴阳的对立制约由于有了阴阳的矛盾对立,双方时刻都处于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之中1717阴阳的对立制约白鱼尾白鱼尾黑鱼尾黑鱼尾黑小眼黑小眼白鱼头白鱼头黑鱼头黑鱼头白鱼眼白鱼眼太极图太极图阴阳的对立制约白鱼尾黑鱼尾黑小眼白鱼头黑鱼头白鱼眼太极图1818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n n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n n阴阳之中还可以分阴阳 (无限可分性)白鱼尾白鱼尾黑鱼尾黑鱼尾黑鱼眼黑鱼眼白鱼头白鱼头黑鱼头黑鱼头白鱼眼白鱼眼太极图太极图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白鱼尾1919n n人人体体的的生生命命运运动动存存在在着着阴阴阳阳两两方方面面的的相相互互关关系系,而而不不是是孤孤立立的的。阴阴阳阳双双方方各各自自都都以以对对方方作作为为自自己己存存在在的的条条件件,任任何何一一方方都都不不能能脱脱离离另另一一方方面面单单独独存存在在。这这种种关关系系,称称为为阴阴阳阳的的互互根根互互用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的互根互用为生命运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例如,2、阴阳的互根互用人体的生命运动存在着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的。阴阳202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阴阳的互根互用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2121n n如如这这种种关关系系一一旦旦有有一一方方面面不不存存在在了了,那那么么另另一一方方面面就就不不能能存存在在了了。就就会会导导致致生生命命活活动动失失常常,甚甚至至生命活动停止。生命活动停止。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互根互用,资长对方化生供给双方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这种关系一旦有一方面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面就不能存在了。就2222n n人体生命活动是在阴阳消长的调控中,保持着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也就是说,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运动以它特有的方式来完成的,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运动方式就象潮水般涨落一样,有规律、有次序的向着各自的对立面递增或消减而交替进行。当当阳阳增增长长时时阴阴必必定定消消退退,当当阴阴增增长长时时阳阳必必定定消消退退,在在一一定定范范围围内内总总体体上上保保持持相相对对的的稳稳定定这这种种关关系系称称为为阴阴阳阳的的消长平衡。消长平衡。3、阴阳的消长和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是在阴阳消长的调控中,保持着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也2323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的消长和平衡2424n n这种不断消长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推动了人的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当一方消耗太多或增长太过或外加力量超过了本身所能承受、调控的范围,阴阳的消长运动无限度地进行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消亡。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阴消阳长(阴少阳多)化生(消耗)供给(消耗)阳消阴长(阳少阴多)n n例如,功能活动与营养物质这种不断消长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推动了人的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2525n n阴阴阳阳是是在在绝绝对对的的消消长长转转化化运运动动中中保保持持相相对对平平衡衡的的。当当阴阴阳阳的的消消长长运运动动进进行行到到最最大大限限度度(极极点点)时时,就就要要依依靠靠阴阴阳阳转转化化来来调调整整,阴阴转转化化为为阳阳,阳阳转转化化为为阴阴,从从而而迫迫使使对对方方发发生生根根本本性性的的变变化化,求求得得了了阴阴阳阳在在整整体体上上的的平平衡衡。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转化。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转化。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是在绝对的消长转化运动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当阴阳的消长运动2626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阴阳的相互转化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2727n n极,是阴阳平衡允许波动范围的最大限度。临床上又称为“重”“甚”,含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事物内部转化的可能性,二指促进转化的外部因素。极,是阴阳平衡允许波动范围的最大限度。临床上又称为“重”“甚2828n n如阴阳消长运动进行到最大限度时还不能发生转化,结果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过强、一方过弱,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n n阴阳消长是逐渐积累、消减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突发、短暂的质变,是阴阳消长运动的必然结果。如阴阳消长运动进行到最大限度时还不能发生转化,结果就会出现两2929小 结n n阴阳: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的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小 结阴阳: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的对立双3030n n1、阴阳的对立制约关键词:相反、相合。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n n2、阴阳的互根互用关键词:相互依存、资长。生命活动的根本。n n3、阴阳的消长关键词:交替涨落消长、量变,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有: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有:31314、阴阳的转化n n关键词:极,质变,生命活动基本形式的必然结果。n n以上任何一种关系失衡,都会导致阴阳失调,生命活动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活动停止。4、阴阳的转化关键词:极,质变,生命活动基本形式的必然结果。3232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n n(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对立制约关系)按部位:按五脏:阳:六腑阴:五脏 阳:上部、体表、背阴:下部、体内、胸腹心阴心阳心肾肾阴肾阳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对立制3333n n(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依存、消长关系)物质物质物质物质(阴)(阴)(阴)(阴)功能功能功能功能(阳)(阳)(阳)(阳)产生产生供养供养气气气气(阳)(阳)(阳)(阳)精精精精(阴)(阴)(阴)(阴)产生产生供养供养(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功能产生气精产生3434n n(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消长太过的关系)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偏盛偏衰)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证)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盛(阴长太过):实寒热(实寒证)阴盛(阴长太过):实寒热(实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3535(4)用于疾病的诊断n n如: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阳证(热证)阳证(热证)怕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怕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阴证(寒证)阴证(寒证)(4)用于疾病的诊断如:3636(5)用于疾病的治疗阴(寒)阴(寒)证治以阴证治以阴调和阴阳阳证阳证阳证阳证阴证阴证阴证阴证阳盛(阳盛则热)阳盛(阳盛则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盛(阴盛则寒)阴盛(阴盛则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热)阳(热)证治以阴证治以阴寒凉清热寒凉清热寒凉补阴寒凉补阴温阳散寒温阳散寒补阳散寒补阳散寒(5)用于疾病的治疗阴(寒)调和阴阳阳证阳盛(阳盛则热)阴盛3737(6)用于疾病的预防指导n n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气调神,防病延年。(6)用于疾病的预防指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气调神,防病延3838五五 行行 学学 说说n n一、概念n n五行: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相生相克五 行 学 说一、概念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3939二、运用中医学用:n n1、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五脏的五行属怀。(脾属土,具有化生万物和灌溉万物的特性)n n2、五行的生克来分析五脏的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影响,指导临床诊断,推断病情和判断疾病的预后。n n(如脾具有化生水的作用如脾不能化生水,则影响肺对津液的输布)二、运用4040藏藏 象象 学学 说说n n一、概念n n藏象:指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反映于外的现象。(即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n n脏:五脏心、肺、脾、肝、肾。n n腑: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n n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好胞。藏 象 学 说一、概念4141二、脏腑的生理功能n n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n n心:主神志;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合脉。n n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体合皮。二、脏腑的生理功能4242n n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体合肉。n n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体合筋。n n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体合骨。n n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4343三、掌握中医的健康观n n健康,一般是指没有疾病,没有精神和肉体的痛苦。n n由于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因此,自然界的气候等变化随时都会影响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当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就成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的喜、怒、胧、思、热、悸七种情况的变化是由五脏藏精化气的作用产生的,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如情志过激,或不及,也能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三、掌握中医的健康观由于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因此,自4444(二)中医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n n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太过或不及。n n2、六淫致病的特点有:(1)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其余五淫为害侵犯人体。(2)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3)有共同的传染途经。n n3、自外局入:口鼻、肌表皮毛(二)中医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45454、病变性质可以转化n n风邪的致病特点n n1、侵犯人体上部、体表(轻扬浮越)n n2、病位游走无定处。n n3、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数变)n n4、动摇不定,歪斜不正(主动)n n5、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4、病变性质可以转化4646寒邪的致病特点寒邪的致病特点n n暑邪的致病特点n n1、火热蒸腾n n2、水份减少、气损湿邪的致病特点湿邪的致病特点n n1、沉重不举,秽浊不清,易侵犯下部。n n2、粘腻停滞n n3、气机不畅。寒邪的致病特点4747燥邪的致病特点n n1、干燥、干枯、水份减少n n2、易侵犯肺脏火邪的致病特点n n1、燃烧、薰灼n n2、易侵犯人体的上部。n n3、水份减少,气损n n4、动摇不定,歪斜不正;出血。n n5、腐肉败血。n n6、易扰心神燥邪的致病特点火邪的致病特点4848第三章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法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法第三章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第一节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4949一、中医药的原则一、中医药的原则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n n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n n标本缓急标本缓急n n扶正祛邪扶正祛邪n n脏腑补泻脏腑补泻n n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一、中医药的原则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5050(一)治病求本n n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等,证候表现有所不同、症状也就有真假之分,所以,中医治病,强调求本。n n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必须寻求疾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正治正治反治反治(一)治病求本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5151这一治则,又可以通过正治与反治而反映出来。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病证。(如外感风热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 者泻之。1 1、正治:、正治:适应证:适应证:内内 容:容:这一治则,又可以通过正治与反治而反映出来。1、正治:适应证:5252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治法与处方用药)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如高热之肢冷)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 2、反治:、反治:适应证:适应证:内内 容:容:又称从治。是顺从5353二、中医药的主要治法二、中医药的主要治法n n主要学习以下九种:n n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法、理气法、理血法。解除表证的治法。又称汗法。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通过开泄腠理,使停留在肌表的邪气随汗出而解的一种治法。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两种分:1 1、解表法:、解表法:二、中医药的主要治法主要学习以下九种:辛凉解表两种分:1、解5454 一切外感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脉浮等。清除里热的治法。是运用寒凉泄热的方药使热邪外泄,以消除里热证的一种治法。一切里热证。症见:发热恶热、舌红、脉数等。清气分热消营凉血清热解毒消脏腑热分:四种适用范围:适用范围:2 2、清热法:、清热法: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一切外感表5555n n3 3、攻下法:、攻下法:又称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结、积滞,实热及水饮证的一种治法。寒下温下润下逐下四种分: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便秘、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病证。3、攻下法:又称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5656n n4 4、和解法、和解法:又称和法,是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胃肠分:三种n n适应范围:适应范围: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肝胃不和、胃肠功能失调的病证。症见:寒热往来,情绪抑郁,乳房胀痛,月经失调,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下痢等。4、和解法:又称和法,是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5757n n5 5、温里法、温里法:又称温阳法。是辅助或补益人体阳气以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分:三种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身寒肢冷,舌淡或淡紫,脉迟等。5、温里法:又称温阳法。是辅助或补益人体阳气以驱除寒邪的一种5858n n6 6、补益法、补益法:又称补虚法、补法。即通过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虚,以消除各种亏虚证候的一种治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四种n 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一切虚证。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五心烦热;畏寒肢冷等。6、补益法:又称补虚法、补法。即通过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虚,以5959n n7 7、消法、消法:又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法,以消散里积证的一种治法。消食滞消结石消瘿瘤消水肿四种分:n 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食积、结石、瘿瘤、水肿等。7、消法:又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法,以消散里积证的一种治6060n n8 8、理气法、理气法:即调理气机以清除气滞、气郁、气逆证的一种治法。n 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气机失调的病证。症见:全身窜痛、嗳气、呃逆、咳嗽、气喘等。行气行气降气降气两种分:8、理气法:即调理气机以清除气滞、气郁、气逆证的一种治法。行6161n n9 9、理血法、理血法:即通过调理血分,以消除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一种治法。n n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一切瘀血内阻及各种出血证。n n症见:刺痛、肿块、唇舌紫暗、出血等。活血(祛瘀)止血分:两种9、理血法:即通过调理血分,以消除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一种治6262内科常见病症第一节 感冒内科常见病症第一节 感冒6363一、概 念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风邪,或兼热邪、寒邪、暑温邪气,导致肺卫功能失调节器,出现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舌苔簿,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六淫(风邪为主)n n病位:肌表一、概 念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风邪,或兼6464二、临床表现主证:恶寒发现(并见),全身不舒,舌苔 簿,脉浮。兼证: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二、临床表现主证:恶寒发现(并见),全身不舒,舌苔6565三、诊断要点n n 1、风邪犯表的临床表现n n 2、风邪从口鼻而入、发病急、病程短,一般37天。n n 3、本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三、诊断要点 1、风邪犯表的临床表现6666四、辩证治疗(一)风寒犯表证:(一)风寒犯表证:n n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咳嗽,痰白,舌苔簿白,脉浮紧。n n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n n代表方: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等11味药)(二)风热犯表证:(二)风热犯表证:n n主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口干、咳嗽痰黄,舌苔簿黄,脉浮数。四、辩证治疗(一)风寒犯表证:6767n n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n n代表方:银翘散(银花、连翘等10味药)(三)暑湿证:(三)暑湿证:n n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欲吐,乏力,舌苔黄腻,脉濡数。n n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n n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香薷等5味药)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6868五、调护与预防n n1 1、调护、调护n n(1 1)汤药煎煮用武火,煮沸后)汤药煎煮用武火,煮沸后3535分钟即可。分钟即可。n n(2 2)饭后服药,药宜温热,服后保暖取汗,汗出)饭后服药,药宜温热,服后保暖取汗,汗出热退则表邪解。热退则表邪解。n n2 2、预防、预防n n(1 1)预防药物;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预防药物;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金银花、板兰根、藿香、薄荷;流行性药用季用金银花、板兰根、藿香、薄荷;流行性药用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等。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等。n n(2 2)醋熏蒸法:在流行性季节,用食醋加水)醋熏蒸法:在流行性季节,用食醋加水1 1倍,倍,稀释后加热在室内熏蒸稀释后加热在室内熏蒸2 2小时,每日小时,每日1 1次。次。五、调护与预防1、调护6969第二节 湿阻n n一、概念n n 湿阻,是指湿邪或兼热邪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呆舌苔厚腻,脉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第二节 湿阻一、概念7070n n病因:湿邪n n病位:脾胃n n主证: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呆,乏味,全身乏力,舌苔厚腻,脉濡。病因:湿邪7171二、诊断要点n n1、湿邪阻滞脾胃的主证。n n2、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n n3、本病以夏季霉雨季节及地处潮湿为多见。n n4、实验室理化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二、诊断要点1、湿邪阻滞脾胃的主证。7272三、辩证治疗1、湿困脾胃证:、湿困脾胃证:n n主证+头重如裹,口粘,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n n治疗:芳香化湿n n代表方: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等13味药)三、辩证治疗1、湿困脾胃证:73732、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n n主证+口苦而粘,渴不欲饮,尿黄短少,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n n治法:清热化湿n n代表方:王氏边朴饮(黄连、厚朴等6味药)2、湿热中阻证:74743、脾虚湿滞证:主证、脾虚湿滞证:主证+脘腹闷满喜揉,神疲,脘腹闷满喜揉,神疲,厌油腻,大便溏薄,舌淡胖,脉濡缓。厌油腻,大便溏薄,舌淡胖,脉濡缓。n n治法:健脾化湿n n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等8味药)3、脾虚湿滞证:主证+脘腹闷满喜揉,神疲,厌油腻,大便溏薄,7575四、调护与预防n n1、夏令霉雨季节,以鲜藿香、佩兰、水煎代茶饮。n n2、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生冷之品。四、调护与预防1、夏令霉雨季节,以鲜藿香、佩兰、水煎代茶饮。7676第三节 痢疾一、概念n n痢疾,是指感受时邪疫毒,或湿热、寒湿之邪,内伤饮食,损伤脾胃,导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出现腹痛、大便黑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外感病。(现代医学可见于细菌性、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n n病因:外邪入侵,内伤饮食。n n病位:肠第三节 痢疾一、概念病因:外邪入侵,内伤饮食。7777二、临床表现(主证)n n 腹痛,大便黑急后重,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二、临床表现(主证)腹痛,大便黑急后重,次数增多,排7878三、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2、疫毒从口而入,发病急骤。病程一般2周。初期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欲泻。大便次数增多先稀后排赤白胶冻状物。3、夏秋之交为流行季节,具有传染性。三、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7979四、辩证治疗1、湿热痢:n n主证+腹痛拒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n n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n n代表方:芍药汤(芍药、甘草、黄苓、黄连、当归、木香、槟榔、大黄8味药)、白头翁汤四、辩证治疗1、湿热痢:80802、疫毒痢:n n主证主证+高热、呕吐,大便频频,下痢鲜紫脓血,腹高热、呕吐,大便频频,下痢鲜紫脓血,腹痛剧烈,甚则神志昏蒙频发抽搐或面色苍白,血痛剧烈,甚则神志昏蒙频发抽搐或面色苍白,血肢冰冷,舌红降,舌苔黄燥,脉滑数或脉微细欲肢冰冷,舌红降,舌苔黄燥,脉滑数或脉微细欲绝。(此型多见于儿童)绝。(此型多见于儿童)n n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兼清热开窍(高热神昏)先回阳救逆(面色苍白、脉微欲绝)n n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n n加服紫雪丹或至宝丹n n急服参附汤2、疫毒痢:81813、寒湿痢:n n主证+痢下白多赤少,腹痛拘急,中脘满闷,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n n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和血。n n代表方:胃苓散(苍术、白术、厚朴、肉桂、茯苓、泽泻、猪苓、陈皮8味药)3、寒湿痢:82824、虚寒痢:n n主证+久痢不愈,腹痛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甚则滑脱不禁,形寒肢冷,神疲食少,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弱。n n治法:温中散寒,收涩固脱。n n代表方:附子理中汤(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4、虚寒痢:83835、休息痢:n n主证+久痢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怕冷。每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则诱发。舌淡苔腻,脉濡或细。n n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n n代表方:连理汤(黄连+理中汤)5、休息痢:8484五、调护与预防n n1、夏秋之交季节注意饮食卫生。n n2、流行季节可食用生蒜瓣,或用马齿苋、绿豆水煎代茶饮。五、调护与预防1、夏秋之交季节注意饮食卫生。8585第四节 咳嗽一、概念n n咳嗽,是指由六淫外邪浸袭,肺卫受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出现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可见于现代医学院的上呼吸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病)。n n病因:外感六淫,内伤脏腑n n病位:肺第四节 咳嗽一、概念8686二、临床表现n n主证:咳嗽、咯痰。n n兼证:恶寒发热、头痛;或兼脏腑功能失调的症候。二、临床表现主证:咳嗽、咯痰。8787三、诊断要点n n1、咳嗽、咯痰的(主证)。n n2、发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为外感;发病慢,病程长,伴有脏腑病变证候为内伤。n n3、症状明显者,可见周围血白细胞总数n n4、症状明显者,听诊两肺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三、诊断要点1、咳嗽、咯痰的(主证)。8888四、辩证治疗(一)外感n n1、风寒袭肺证:主证+痰白清稀+外感风寒表证。n n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n n代表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四、辩证治疗(一)外感8989n n2、风热犯肺证:主证+痰黄浓稠+外感风热表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桑叶、菊花等代表方:桑菊饮(桑叶、菊花等8 8味药)味药)n n3、风燥伤肺证:主证+痰少不易咯出,咽喉、唇鼻干燥、口干、伴恶寒发热、舌红少律,苔簿白或簿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桑叶、杏红等7味药)2、风热犯肺证:主证+痰黄浓稠+外感风热表证。9090(二)内伤n n1、痰湿蕴肺证: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胸脘作闷,伴胃纳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n n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n n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汤(二)内伤9191n n2、痰热郁肺证:主证+气息粗促,痰多粘稠色黄,胸胁胀满,面赤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或麻杏石甘汤。(黄芩、山桅等11味药)2、痰热郁肺证:主证+气息粗促,痰多粘稠色黄,胸胁胀满,面赤9292n n3、肝炎犯肺证:主证+气逆咳嗽,痰少而粘,面红喉干,咳时引胁作痛,舌苔簿黄少律,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润肺止咳。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黄苓、桑白皮等5味药)3、肝炎犯肺证:主证+气逆咳嗽,痰少而粘,面红喉干,咳时引胁9393n n4、肺阴亏虚征:主证+痰少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渗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甘草)4、肺阴亏虚征:主证+痰少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9494二、调护与预防n n戒烟,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二、调护与预防戒烟,忌食辛辣油腻之品。9595第五节 哮病第五节 哮病9696一、概念n n哮病,是指宿痰伏肺,寒热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出现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n n(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一、概念哮病,是指宿痰伏肺,寒热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肺失9797n n病因n n主因:宿痰内伏n n诱因感受寒邪,热邪等。n n病位:肺病因9898n n二、临床表现(主证)n n发作性的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二、临床表现(主证)9999三、诊断要点n n1、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主证)n n2、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无兆。n n3、反复发作、常因气喉突发、劳累、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时间多在傍晚或夜间或清晨。n n4、有家族史或过敏史。n n5、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湿性罗音。三、诊断要点1、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主证)100100四、辩证治疗n n(一)发作期n n1、寒哮证:主证+痰白而粘,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冷天或遇寒诱发。可兼外伤风寒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10味药)或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等7味药)四、辩证治疗(一)发作期101101n n2、热哮证:主证+咳呛阵作,痰黄胶粘,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红,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可兼外感风热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代表方:定喘汤(白果麻黄等9味药)或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半夏)2、热哮证:主证+咳呛阵作,痰黄胶粘,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102102(二)缓解期n n1、肺虚证: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咳痰清稀、色白、气短声低。每因气候变化则易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肺固卫代表方: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或桂枝加黄芪汤(桂枝、白芍、生姜、灸草、大枣、黄芪)(二)缓解期103103n n2、脾虚证: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每因饮食不当(尤其是油腻或鱼腥)则易诱发哮病。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治法;健脾化痰。代表方:六君子汤2、脾虚证: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每因饮食104104n n3、肾虚证:平素气短气促,动则尤甚。胫酸腿软,劳累后则易诱发哮病。或兼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阳虚);或兼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金匮肾气丸(阳虚证)七味都金丸(阴虚证)3、肾虚证:平素气短气促,动则尤甚。胫酸腿软,劳累后则易诱发105105106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106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谢谢聆听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