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总复习39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319462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总复习39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总复习39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总复习39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动物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1单细胞动物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营养物质、氧气的获取和代谢废物的排出。2多细胞动物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它们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又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血浆在全身血管中不断流动,再通过胃、肠、肾、肺和皮肤等器官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3内内环环境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机体的内环境。通常状况下,内环境基本不变,这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二、稳态 1稳稳态态: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是一种可变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2动物体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必须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1.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 D2.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小腿抽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尿毒症组织水肿 A B C D B3.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 A B C DC考考点点1 单单细细胞胞动动物物与与多多细细胞胞动动物物进进行行物物质质交换的区别交换的区别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直接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需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从水中获得,并把产生的CO2及其他废物直接排到外部环境中。简单可归纳如下:2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多细胞动物结构复杂,绝大多数细胞不与外界环境接触,它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细胞外液。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再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总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与人和多细胞动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相对,称之为内环境。体液的组成及关系归纳如下:4内环境及各组分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之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各组分间关系如下:5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6.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中存在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代谢产物包括CO2、尿素;其他物质包括抗体、激素、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等。只存在于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7组织水肿及原因 (1)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组织液过多。(2)原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引起的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3)具体例子:营养不良或肾小球因肾炎引起血浆蛋白减少,使得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出现水肿;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引起组织蛋白质增多,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出现水肿。【例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血浆蛋白 B血红蛋白C氨基酸 D二氧化碳和氧【解析】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存在于细胞外。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血浆中也存在氨基酸及二氧化碳和氧,因而这三个选项被排除。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答案】B考考点点2 多多细细胞胞动动物物体体内内细细胞胞通通过过内内环环境境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所需的O2和营养物质,同时又不断地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不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不同。3与代谢废物排出相关的器官:CO2肺;尿液肾脏;汗液皮肤。【例2】(原创)下列有关动物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从外界环境进入机体组织细胞参与需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越11层膜B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C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D尿素的产生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解析】氧气从外界环境进入机体组织细胞参与需氧呼吸的过程是:横穿肺泡壁细胞(进出细胞2层膜)横穿肺泡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出细胞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出红细胞(1层膜)横穿组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出细胞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至少需要穿越11层膜。蛋白质的消化在消化道内进行,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溶胶中,尿素的产生是在肝脏细胞中,都不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答案】A考点考点3 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 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完善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形成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 B C D【解 析】血 浆 中 含 有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能够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血浆中的CO2浓度高时,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答案】C1.(2011北京卷)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一次性过量饮水,会使内环境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吸水,此时可通过静脉注射适量的高浓度盐水升高患者内环境的渗透压而进行治疗。【答案】A2(2011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是在细胞外液进行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尿素等终产物需经内环境再由相应器官排出体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处于渗透平衡;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答案】D3(2011四川卷)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解析】人体中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当钠盐大量流失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由于血液中存在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与乳酸结合,使血液中的pH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进而达到升高血糖的目的,但肌糖元不能再分解成为血糖;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其呼吸运动的物质主要是CO2。【答案】A4.下列各组分泌腺所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A唾液腺、垂体、肠腺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C睾丸、汗腺、皮脂腺D卵巢、胃腺、肝脏【解析】本题考查内分泌腺体和激素的概念、种类。内分泌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量微小,并直接进入血液运输。而外分泌腺的分泌物通过导管输送到消化腔或体表。【答案】B5.(2010温州模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答案】C6.(2010郑州质检)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如下图所示:B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而CO2的浓度相反C若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D若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 【解析】脑细胞代谢消耗动脉血带来的O2,排出的CO2使血液变为静脉血,即处O2浓度高于,CO2浓度则相反。组织细胞与外界交换的过程为:。饭后大量食物消化,经血液循环流入肝脏代谢或转化为糖元,而流出的血中血糖降至正常水平,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降糖激素胰岛素则进入血液经静脉流出,即A、C、D三项均不正确。【答案】B7.(改编题)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表示_系统,b表示_系统,c表示 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系统。呼吸消化排泄循环(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厌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的调节下进行。(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层生物膜。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组织细胞降低NaHCO3神经体液免疫5【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排泄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