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的应用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318067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69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的应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耳穴的应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耳穴的应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穴的应用耳穴的应用耳穴的应用第一章第一章 耳穴治疗概论耳穴治疗概论耳穴疗法是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近代应用耳穴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保健等方面研究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发展,并已逐步发展成耳穴诊断治疗学体系,成为别具一格的医学新科学。它不仅在我国医学事业中发挥了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也对世界医学产生影响和作出贡献。第一章 耳穴治疗概论耳穴疗法是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第第一节一节 耳耳 穴穴 诊诊 治治 源源 于于 中中 国国耳穴诊治起于中国。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学家就积累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加以总结归纳,编入早期医学文献中。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穴专著。第一节 耳 穴 诊 治 源 于 中 国耳穴诊治起于中国。早在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这说明当时已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形成了初步理论。在中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和历代著名医学专著中,又详细记叙了耳和经络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等。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内经中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宋代杨士瀛曰:“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内经中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到了明代,耳部经络又有深入阐述。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从八脉角度阐明了耳和经脉关系,如阴阳二跷脉循行“入耳后”。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曰:“阳跷下耳后,入风池而终。”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络关系最为密切,耳廓虽小,却是诸经通过、终止、会合的场所,上述这些论述与记载为后来为耳针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根据与研究基础。到了明代,耳部经络又有深入阐述。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从八脉角实践中表明了针刺耳廓常出现沿一定的经络感传,在经络的普查中又看到刺激十二井穴时,有些经络的感传可通达耳廓,这种耳与经络的关系,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实践中表明了针刺耳廓常出现沿一定的经络感传,在经络的普查中又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耳与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灵枢五阅五使篇记:“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篇 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记:“耳属于少阴,肾之窍也。耳所至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耳与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运用耳廓诊断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古代医学已注意到通过观察耳廓的位置、大小、厚薄、形态及颜色诊断脏腑机能,特别是肾的情况。灵柩师传篇记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痘科书耳诊中记载十分详细:“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红色而热。若色黑寸白而冷,其筋纹入梅花品字样从皮上出者,皆逆也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黄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如蚤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耳后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沉沉,兼青带黑尤难治,十个难求三五生。”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运用耳廓诊断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小儿杂病第十一篇中记述:“婴儿耳尖,青脉起者,瘈、腹痛。大便青瓣,飧泄。”有人认为:月蚀疮(耳背与乳突处糜烂)可作为小儿蛔虫症的诊断依据之一。耳廓、鼻尖清冷是麻疹的早期征象。这种借耳诊病的方法在古代医学中记载颇多,为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宝贵资料,丰富了耳诊的内容,至今仍为许多老中医所沿用。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小儿杂病第十一篇中记述:“婴儿近几十年来随着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些病理学者和儿科医生观察到,两侧肾未发育的婴儿耳廓低位、前倾、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黏多糖代谢障碍所致的多发性骨发育障碍病(黏多糖型),除表现智力迟钝、表情呆板外,还具有全身骨骼畸形、听力障碍和耳廓上缘位置低于眼睛水平以下等特征,现代医学的这种发现竟与古代医学“观外以揣内”,中国医学中“肾主骨,开窍于耳”相吻合。近几十年来随着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些病理学者第二节第二节 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摘要译介了法国医生诺吉尔P.Nogier的发现:“外耳并非单纯唯一弯曲软骨,它是与内脏器官存在着密切关系,内脏疾患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点出现”。诺吉尔首次提出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耳穴发展到近100个。1970年,广州部队后勤部绘制的耳针学位挂图中收载耳穴达107个;1979年郝金凯编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中收录耳穴199个。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用耳穴约200个:耳前165个、耳背36个;并把所应用之耳穴分成六大类型:相应部位穴位、五脏六腑穴位、神经系统穴位、内分泌穴位、特定穴、耳背穴及其他。第二节 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第二章第二章 耳廓解剖耳廓解剖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2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腔的横行突起。3耳轮尾:耳轮外下缘无软骨的部分。4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状突起,即达尔文结节。5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6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叉支。7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的分叉支。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9耳舟: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凹沟。10耳屏:耳轮前面的瓣状突起处,又称耳珠。11对耳屏:对耳轮的下面,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处。12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皮垂。第二章 耳廓解剖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7对耳轮下脚:13屏上切迹:耳屏上缘和耳轮之间的凹陷;14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5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6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17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18.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 脚下缘围成凹窝。13屏上切迹:耳屏上缘和耳轮之间的凹陷;第二章第二章 耳廓解剖耳廓解剖(图图)第二章 耳廓解剖(图)第三章第三章 耳穴耳穴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所以在耳廓上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均统称为耳穴,耳穴是耳廓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第三章 耳穴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按耳穴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1)相应部位穴位(2)五脏六腑穴位(3)神经系统穴位(4)内分泌系统穴位(5)特定功能穴位(6)耳背穴及其他穴位按耳穴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分布于人体的对应规律:1.耳垂相当于头、面部。2.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3.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4.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5.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6.对耳轮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分布于人体的对应规律: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8.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9.耳舟相当于上肢。10.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11.耳轮脚相当于膈肌。12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13.耳甲艇相当于腹腔。14.耳甲腔相当于胸腔。15.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系统。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耳穴分布于人体相对应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可便于定位取穴治疗,然而有的耳穴分布又不完全在耳廓解剖相应部位上,如肾上腺穴、卵巢穴、睾丸穴。因此在临床取穴治疗中,仍需注意穴位特殊性的分布。耳穴分布于人体相对应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可便于定位取穴治疗,耳穴分布耳穴分布图图耳穴分布图第三章第三章 耳穴功能耳穴功能一、神经系统穴位1.神门:神门是镇静安神要穴。(1)镇静作用(2)镇痛作用(3)消炎作用(4)诊断:神门穴无明显定位、定性诊断意义,神门穴呈现阳性反应,多表示肌体患有神经衰弱或疼痛性病患。第三章 耳穴功能一、神经系统穴位2.枕:枕是止晕要穴。(1)止晕作用:(2)镇静作用:(3)镇惊作用:(4)明目作用:(5)诊断:枕区电测呈阳性反应,并可见隆起,多提示后头痛。枕区阳性反应并见凹陷或低平伴有红润,多表示头晕。2.枕:枕是止晕要穴。3.额:健脑要穴。(1)健脑(2)镇痛作用(3)诊断:额穴、颞穴、枕穴,若见平坦、凹陷,同时可见头脑清晰线,提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反应快。3.额:健脑要穴。4.交感:内脏止痛、解痉、止痛、止涎、止汗要穴,同时是活血要穴,是五大活血要穴之一。(1)调节自主神经功能(2)可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3)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4)对腺体有抑制作用4.交感:内脏止痛、解痉、止痛、止涎、止汗要穴,同时是活血要二、内分泌系统穴位二、内分泌系统穴位1.脑垂体:为脑垂体代表区。(1)用于治疗脑垂体功能紊乱、脑垂体病症,如垂体病、席汉综合征、尿崩症、侏儒症。(2)用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功能紊乱,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埃狄森病、性功能低下等。(3)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夜尿症、遗尿、前列腺肥大、阳痿、性功能低下等。(4)用于升血压,与升压点、肾上腺、内分泌等构成一组升压要穴。(5)用于妇科病,如闭经、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等。(6)用于止血、如便血、尿血、衄血、咯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与脾、肾上腺、膈等构成一组四大止血要穴。(7)诊断:脑垂体中肿瘤时,可触及结节或条索。二、内分泌系统穴位1.脑垂体:为脑垂体代表区。2.内分泌:是内分泌系统代表区,相当于人体的松果体。(1)调节内分泌功能。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尿崩症。(2)内分泌有抗风湿、抗感染、抗过敏的“三抗”作用。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胶原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3)用于治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2.内分泌:是内分泌系统代表区,相当于人体的松果体。(4)内分泌穴有利湿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水肿、神经血管性水肿、湿疹,并用于减肥。(5)诊断:对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肾炎、月经失调、性功能低下、肿瘤诊断有参考意义,但无特定部位诊断意义。(4)内分泌穴有利湿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二、内分泌系统穴位二、内分泌系统穴位3.肾上腺:是肾上腺皮质代表区,调节肾上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的应激能力。(1)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如埃狄森病、库欣综合征。(2)“三抗一退”作用,即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退烧,用于治疗风湿病、胶原组织病、过敏性疾病及各种炎症病变。(3)肾上腺穴有调节血管收缩功能的“一升一止”作用,用于升高血压,治疗低血压休克,用于止血,治疗出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便血、鼻衄。二、内分泌系统穴位3.肾上腺:是肾上腺皮质代表区,调节肾上腺(4)有解痉镇静的作用:用于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5)在诊断上无特定意义。(4)有解痉镇静的作用:用于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治疗支气管三、常见穴定位三、常见穴定位(1)眼:在5区中点。(2)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3)肾上腺:耳屏外侧面下隆起平面的中点。(4)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5)交感:对耳轮下脚内1/3处。(6)神门:降压点与盆腔穴连线的中、下1/3处。三、常见穴定位(1)眼:在5区中点。(7)便秘点:与坐骨神经、交感呈等边三角形对耳轮 下脚的下缘处。(8)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9)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10)肝:耳甲艇的后下方。(11)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12)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用下肺。(13)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7)便秘点:与坐骨神经、交感呈等边三角形对耳轮 下脚的下三、特定穴三、特定穴特定穴是有特定的诊断和治疗的穴位。特定穴在诊断上有特定的定性意义。特定穴同时有特定治疗的作用。特定穴的特性:一穴一病的诊断 一穴一病的治疗 根据特定穴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特定点、特定区、特定沟、特定线、特定经、特定三角区、特定轴。其中特定点25个,特定区9个,特定沟10条。两外有相同穴位功能沟或治疗特定区:特定三角区9个,特定经1条,特定线4条,特定轴3个。特定穴有三个类型:只用于治疗某种病。只用于诊断某 种病。双重功能,可以治疗又可以诊断。三、特定穴特定穴是有特定的诊断和治疗的穴位。特定穴在诊断上有(一)特定点1.升压点:是诊断和治疗低血压的特定点,是判断血压高低的参考穴。(1)治疗低血压,用升压四要穴:生压点、肾上腺、脑垂体、内分泌、辅以心、肝两穴。(2)诊断低血压。(一)特定点2.降压点: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特定点,是判断血压高低的参考穴。(1)治疗高血压,以降压点加以镇静穴位,并给予耳尖放血数滴。(2)诊断高血压。(3)生压点、降压点:两穴可以判断血压高低。其方法:视诊法和电测法。2.降压点: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特定点,是判断血压高低的参考3.糖尿病点:是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特定点。4.平喘:是止喘止咳之要穴。(1)治疗过敏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时,平喘为主要止喘穴位,辅以交感、肾上腺、支气管、肺。(2)诊断:支气管、平喘、过敏区电测呈阳性反应,多表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平喘呈阳性反应,而过敏区呈阴性反应,多表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3.糖尿病点:是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特定点。6.肾炎点:是诊断和治疗肾小球肾炎之要穴。(1)治疗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穴位,主要取肾穴、过敏区、内分泌、三焦穴。(2)诊断:肾炎点呈阳性反应或强阳性反应,肾区呈现阳性反应伴有刺痛,过敏区、内分泌呈阳性反应,多表示肾小球肾炎。7.饥点:是减肥、控制饮食之要穴。(1)可控制摄食量,治疗时常和丘脑同时应用,可增加饱感,用于治疗肥胖症、神经性多食、易饥、甲状腺功能亢进。(2)诊断上无定性意义。6.肾炎点:是诊断和治疗肾小球肾炎之要穴。(二)特定区1.过敏区:是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过敏体质之要穴,有三抗一提的作用,即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提高免疫功能。(1)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接触性皮炎、免疫功能低下。(2)用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二)特定区(三)特定三角 特定三角是三个特定穴位构成三角形,此三角对于一种或一类疾病的治疗有特定的效果。特定三角只用于治疗,在诊断上无特定的意义。(三)特定三角(三)特定三角1.颈后三角区(1)颈后三角区是以颈3、4颈6、7及大耳神经点构成颈后三角,此三点式引起颈椎病颈部疼痛的主要部位,抓住三点,相当于抓住颈椎病主要发病部位,颈椎病所引起的各部位症状均可治疗后得以缓解。(2)临床常用于:颈椎病、颈肩背综合征,多发性肌纤维炎,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麻木、针刺感,颈部外伤,落枕及颈部肌肉酸痛。(3)治疗时,可在3与轮4之间点刺放血,因为此点接近颈椎、肩背,放血可以祛瘀更新,通经活络,在放血之时,又可起到相应部位的按摩作用。选取颈后三角区治疗颈椎病时,要施以手法,指功按摩及气至病所的方法。(三)特定三角(三)特定三角2.坐骨神经三角 是治疗坐骨神经痛及腰腿痛之要穴。3.肩三角 是治疗颈前肌肉紧张、疼痛及肩关节痛的要穴。由三个穴位组成:颈椎3、4,锁骨,耳大神经点。治疗适应证:颈椎增生、肩周炎、多发性肌纤维炎、落枕。(三)特定三角四、五脏六腑穴位四、五脏六腑穴位1.心:具有强心、调节血压、宁心安神、清泻心火等 功能,为“一穴多治”。2.肝:有舒肝利胆、健脾和胃的作用。3.脾: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脾有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五更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4.肺: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肺朝百脉”,肺穴有养肺气、通血脉、宣肺平喘、除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四、五脏六腑穴位1.心:具有强心、调节血压、宁心安神、清5.肾:肾为强壮保健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命门相火”,为生命之根本。肾穴可壮阳气、益精液、强腰脊、利水道、聪耳明目。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腰膝酸痛、足跟痛、消化不良、五更泄、阳痿遗精、月经不调、闭经等。5.肾:肾为强壮保健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命门6.膀胱:膀胱主气化,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膀胱穴有调理膀胱湿热、补肾益气之功,可用于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肾盂肾炎等症。7.胆:胆主贮藏清汁(胆汁),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胆有舒肝利胆、理气止痛的功能。主治胆道疾患、口苦、肋胁胀满、带状疱疹。6.膀胱:膀胱主气化,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膀胱穴有调理膀胱湿8.胃:“胃有后天之本”,胃有“水谷之海”之称,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胃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舒肝理气、和胃降逆的功能。主治各种胃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肠功能紊乱。9.大肠:大肠主导糟粕,大肠穴可清热解腑、通便止泻。主治肠炎、肠功能紊乱、便秘、腹胀。肺与大肠相表里,还可治疗皮肤病、鼻咽部疾病、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8.胃:“胃有后天之本”,胃有“水谷之海”之称,胃经与脾经互10.小肠: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消化吸收、有清热利湿、通便止泻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腹胀、胃肠功能紊乱。11.三焦:北京许作霖大夫最早称三焦穴为气穴,从现代解剖学的观点,由于近耳道口有丰富的迷走神经、咽喉神经、面神经混合支通过,因此又称此穴为迷走神经、咽喉神经、面神经混合之刺激点。10.小肠: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消化吸收、有清热耳穴的应用课件耳穴的应用课件耳穴的应用课件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给予适度的按、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感,通过经络传导,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概概 述述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适适 应应 症症多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以及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特别是近年来,耳针在戒烟、减肥以及治疗美容性皮肤病(如青年痤疮、黄褐斑等)、竞技综合征等方面,更有较之其他疗法更为明显的效果。适 应 症多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禁禁 忌忌 症症 外耳如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包括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不宜采用本法。妇女怀孕期,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应禁用。禁 忌 症 外耳如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包括配配 穴穴 方方 法法按脏腑辨证配穴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来选穴组成处方。如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故可取肺穴治疗皮肤病;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治疗斑秃等。按现代医学理论配穴 耳穴中有不少是按现代医学的名称命名的,如皮质下、交感、肾上腺、内分泌、耳迷根等。这些穴位的功能和现代医学所说的基本一致,如肾上腺穴,有近似调节肾上腺的功能,故可按现代医学理论配穴。配 穴 方 法按脏腑辨证配穴配配 穴穴 方方 法法按相应部位配穴 此法最为简单,临床上用得也最广泛。即根据病变所在,在耳郭对应的部位取穴配方。如肩周炎取肩穴,胃炎取胃穴等。按临床经验配穴 指对临床中发现,对某一或某些病症有独特作用的穴位进行组方。如耳尖穴治高血压、耳中穴治隔肌痉挛等。配 穴 方 法按相应部位配穴配配 穴穴 方方 法法 在实际治疗中,以上各种配穴方法常综合运用,如高血压,可据西医理论取交感,按脏腑学说加心,据临床经验加耳尖等。配 穴 方 法 在实际治疗中,以上各种配耳穴探查耳穴探查 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相应穴区内出现反应,如胆囊病时在胰胆穴,肺病在肺区等。针刺时,只有直接刺激这些反应点,才会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各人耳廓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加上上面所介绍的耳穴区域相对较反应点为大,故临床上使用耳穴时,不能只根据所规定的部位,还要进一步在此部位内探查出反应点的位置。这就叫耳穴探查方法。耳穴探查 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相应常用耳穴探查法常用耳穴探查法直接观察法: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耳廓各穴区有无变形、变色的征象。电测定法:是以特制的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电阻、电位等变化。常用耳穴探查法直接观察法:压痛法:是对初学者来说,最合适的方法。先根据病人病情,选取耳穴,然后用毫针柄或牙签进行探压。探压时压力要均匀,从穴区周围向中间按压。当探棒压迫到痛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眨眼、呼痛或躲闪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一下,作一个标记,以便压豆。少数病人的耳廓上一时测不到压痛点,可先按摩一下该区域,再行测定。压痛法:是对初学者来说,最合适的方法。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耳穴刺激方法总计有30余种,最常用的3种:毫针法、埋针法、压丸法。重点讲最后一种“压丸法”,又称耳穴压豆、耳穴贴压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耳穴刺激法。压丸的材料用得较多的是王不留行子、绿豆以及磁珠(磁性强度在180380高斯)。操作方法 耳穴刺激方法总计有30余种,最常用的3种 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穴、配穴。选定穴位后,按操作要求操作,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按压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每24天更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意外处置意外处置 耳穴压豆法,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一般不会出现意外。最容易发生的是:因消毒不严所引起的耳廓感染。由于耳廓血液循环差,一旦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可以波及到耳软骨,严重的会出现耳廓肿胀、软骨坏死,继而会造成耳廓萎缩、畸形。所以,为了预防感染发生,首先耳穴穴区皮肤必须严格消毒;其次,按压要适度,切忌因过度按压损伤表皮而引发感染。意外处置 耳穴压豆法,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一般不会具体操作具体操作具体操作评估病人评估病人了解病情取穴部位皮肤情况病人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评估病人了解病情取穴部位皮肤情况告知病人告知病人操作目的配合方法告知病人操作目的配合方法操作护士准备操作护士准备按要求着装正确洗手戴口罩操作护士准备按要求着装正确洗手戴口罩物品准备物品准备治疗盘、耳针板、探针、75%酒精、无菌棉签、止血钳(镊子)、污物盒、汽油、治疗卡物品准备治疗盘、耳针板、探针、75%酒精、无菌棉签、止血钳(操作过程操作过程消毒局部皮肤消毒局部皮肤消毒局部皮肤消毒局部皮肤探针选穴探针选穴探针选穴探针选穴胶布粘贴牢固胶布粘贴牢固胶布粘贴牢固胶布粘贴牢固按压,观察并询问病人感觉按压,观察并询问病人感觉按压,观察并询问病人感觉按压,观察并询问病人感觉告知病人自我按压方法及更换时间告知病人自我按压方法及更换时间告知病人自我按压方法及更换时间告知病人自我按压方法及更换时间起起起起 豆豆豆豆观察病人耳部皮肤情况观察病人耳部皮肤情况观察病人耳部皮肤情况观察病人耳部皮肤情况操作过程消毒局部皮肤探针选穴胶布粘贴牢固按压,观察并询问病人操作后处置操作后处置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并正确处置清理用物,并正确处置清理用物,并正确处置清理用物,并正确处置正确及时记录正确及时记录正确及时记录正确及时记录正确洗手正确洗手正确洗手正确洗手操作后处置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并正确处置正确及图解常用穴位图解常用穴位 图解常用穴位 十一十一 主治病症主治病症 一、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o608cm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十一 主治病症 二、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三、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四、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0.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五、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七、高血压病 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八、眩晕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王不留行籽。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各型眩晕。九、水肿 利水消肿耳穴方(中国针灸1989;(6):15)王不留行籽。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根据病情再配以心、肝、脾、肺穴。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捏十几次,每次35分钟。每次选34个穴。2天1次,1周为l疗程。功能疏通三焦。化气行水。主治各型水肿。十、自汗 止汗耳穴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肺、交感、肾(主穴)、内分泌、肾上腺、三焦(配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6cm见方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用手指按压3分钟,每日5次。35天换穴1次。功能调阴阳和营卫。主治自汗、盗汗。十一、尿潴留 耳穴利尿方(北京中医1986;(5):58)火柴1根。在耳穴的泌尿区(肾、膀胱点),找出明显的压痛点,以火柴棍的火药端,捻转压迫,强刺激,两耳交替进行,每个压痛点捻转压迫5分钟。功能化气行水利小便。主治肛门术后尿潴留。十 十二、泌尿系结石 排石利尿方(吉林中医药1986;(4):15)王不留行籽。耳穴肾、膀胱、输尿管、尿道、三焦、外生殖器。用带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固定于穴点处,每日压迫5次(每次按压处微痛为度),每次30分钟,3日换药一次。并嘱病人在按压前20分钟,饮水250500ml,并适当增加活动量。功能利水通淋排石。主治泌尿系结石、小便淋漓。十三、颈椎病 颈椎病耳穴压豆方(耳穴诊疗法)王不留行籽。选择颈椎耳穴相应部位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十三、十四、腰痛耳穴压豆止痛方(耳穴诊疗法)王不留行籽。耳穴腰、肾、肝、神门等,按耳穴压豆法操作,3天换1次,1个月l疗程。功能补养肝肾。主治肾虚腰痛。十五、月经不调耳穴压豆调经方(河北中医1987;(3):17)王不留行籽。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膈、心、肝、脾、腰痛点。以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处,主穴必贴,配穴随症选用,左右交替贴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连贴两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可继续贴。功能凉血活血、调经止血。主治月经过多的月经不调。十六、闭经通经耳穴压豆方(云南中医杂志1985;(5):37)绿豆。以绿豆压耳穴内分泌、子宫、肾、卵巢、肝,每次取单侧,每3日交换1次,连用至愈。功能调气血通经脉。主治各种闭经。十七、痛经调经止痛方(湖北中医杂志1986;(6):44)王不留行。以王不留行用胶布贴压子宫、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降压沟、耳迷根穴位。每日按压10次以上,越痛越按。功能调经止痛。主治各种痛经。十八、小儿遗尿 耳穴压豆遗尿方(中医药学报1987;(4):32)王不留行。耳穴取膀胱、肾、脾、胃、心、神门、脑点。常规消毒一侧耳廓,将王不留行籽粘在0.30.3cm见方的胶布上,对准以上所选穴位贴压。嘱其每日按压3次,每次5分钟左右,睡前必须按压1次。每6日两耳交替贴压1次。治疗期间定时换醒小儿小便。功能温补下元。主治小儿遗尿。十九、失音耳穴压豆发音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选取耳穴肺、大肠、肾、膀胱等处,埋压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功能滋肾润肺。主治肺肾阴虚型失音。十二、耳穴美容、保健十二、耳穴美容、保健 减肥由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在耳穴治疗中提出“一调三增一定向”的减肥治疗取穴原则。(一)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取穴】丘脑、内分泌、脑垂体。各内分泌腺的分泌水平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的。十二、耳穴美容、保健 (一)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一)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取穴】丘脑、内分泌、脑垂体。各内分泌腺的分泌水平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的。当某种激素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定生理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返回来抑制这一激素的分泌;反之,当激素的效应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反馈抑制作用消失,激素的分泌即增加。因此,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脑内各较高级中枢根据感觉系统传入的信息,控制丘脑下部的活动,并通过丘脑下部直接改变腺垂体的分泌水平。间接地影响受腺垂体控制的靶细胞的活动水平,从而使机体得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取穴】丘脑、内分泌、脑垂体。各(二)三增(二)三增:(1)增强机体的兴奋性【取穴】兴奋点、额。肥胖者常伴有易困、嗜睡、睡眠时间长,机体活动量少、耗能少,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过程。因此治疗肥胖易取具有兴奋的耳穴如兴奋点、额。使肥胖者睡眠相对减少,白天保持一定得觉醒状态,精力充沛的进行各种活动,这样可使代谢机能旺盛,增加热量的消耗,促进糖原、蛋白质的转化,促进脂肪的燃烧。(二)三增:(1)增强机体的兴奋性(二)三增:(二)三增:(2)增强饱感【取穴】饥点、丘脑。饥点可以减少肥胖者的饥饿感,减少食量。丘脑是调节内脏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具有调节体温、摄食、水电解质平衡、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活动的作用。因此,增强饱感,减少摄入量的耳穴以饥点(法国 P.Nogier提出)、丘脑两穴为主,以调节集体的胃肠功能。(二)三增:(2)增强饱感 (二)三增:(二)三增:(3)增加排泄【取穴】肾、三焦、肺、大肠。增加排泄取肺,“肺主皮毛”,灵枢经脉篇说:“太阴者(手太阴肺经)行气温于皮毛者也。”人体肌表,皮肤是人体为外的阳气所敷布的部位,能随着外界气温及体温的变化而起调节作用。遇冷它就收缩致密,遇热它就弛缓疏松,致密则无汗,疏松则汗出。肺又助人身之真气,经类解释说:“认知呼吸,通天地之精气,以为吾身之真气。故真气者,所收于天,与谷气而充身者也。然天地之气,从吸而入,谷食之气,从呼而出”因此,取肺穴以增强发汗行气;肾为水脏,主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三焦可通调水道,补肾气化利水;大肠可“传导糟粕,清热洁腑”,与三焦、肺合用,可增强氧化作用而通便。(二)三增:(3)增加排泄(三)一定向(三)一定向一定向:意指定向爆破,减少消耗脂库中的脂肪,使脂肪重新分布。【取穴】相应部位(腹、臀)。肥胖只要是由于脂肪细胞肥大,并不是由于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减肥主要是减去体内的存脂,防止不必要的脂肪组织积聚或形成。而肥胖所造成的体态臃肿,最明显的部位是腹部和臀部,脂肪最易贮存的部位是腹部的脂库。因此,相应部位予以定向爆破的部位是取耳穴腹,其次是臀。取其穴可助于脂肪燃烧,使脂肪重新分布,达到体态美。(三)一定向一定向:意指定向爆破,减少消耗脂库中的脂肪,使脂谢 谢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