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317231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考点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核心知识通关核心知识通关】1.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1)样方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适用范围:植物、_的的动物,如蚯蚓、跳动物,如蚯蚓、跳蝻。蝻。活动范围小活动范围小取样关键:取样关键:_。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_。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_。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原则:同种植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在边计数原则:同种植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界线上的,应遵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的原则。如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的原则。如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径。(2)(2)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适用范围: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计算公式:_(N_(N为种群数量,为种群数量,M M为标记个体为标记个体数,数,n n为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量,为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量,m m为重捕个体中被标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记个体数)。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有迁入和迁出。活动能力强活动能力强N=Mn/mN=Mn/m2.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衰退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出生率出生率迁入率迁入率死亡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出率(1(1)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_(2)_是决定种群密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_(3)_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年龄组成。a.a.年龄组成类型的图例:年龄组成类型的图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衰退型衰退型b.b.年龄组成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年龄组成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类类型型年龄组成的特点年龄组成的特点出生率与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死亡率关系种群密度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幼年个体_,老年个,老年个体体_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死亡率率_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中出生率出生率_死死亡率亡率基本不变基本不变幼年个体幼年个体_,老年个,老年个体体_出生率出生率_死亡死亡率率减少减少多多少少增长增长少少多多: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增长快。大多数种群中大多数种群中: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相对稳定。大多数种群中大多数种群中1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化趋势逐渐增强,B B正确;正确;值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值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 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是出生率,D D错误。错误。【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对对“”的正确理解的正确理解N Nt t=N=N0 0t 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种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种群增长率为群增长率为-1-1,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1)1(1)1时,种群密度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种群密度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1(2)=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3)1(3)1时,种群密度减小,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时,种群密度减小,年龄组成为衰退型。3.(20163.(2016泉州模拟泉州模拟)研究人员调查研究人员调查1928192819771977年某欧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是()A.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B.灰鹭种群灰鹭种群19641964年后呈年后呈“J”J”型增长型增长C.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解析解析】选选C C。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A A错误;灰鹭种群错误;灰鹭种群19641964年后年后呈呈“S”S”型增长,型增长,B B错误;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错误;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 C正确;连续暖冬之前,种群正确;连续暖冬之前,种群数量持续增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连续暖冬时,灰数量持续增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连续暖冬时,灰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说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说明出生率下降,明出生率下降,D D错误。错误。【延伸探究延伸探究】(1)(1)影响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可能有哪影响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些?提示:提示: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2)从从6060年后的寒冷年份开始到以后持续的暖冬,灰鹭年后的寒冷年份开始到以后持续的暖冬,灰鹭种群变化是怎样的?种群变化是怎样的?提示:提示:衰退型衰退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加固训练加固训练】1.(20151.(2015太原模拟太原模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S”型曲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K=200,N 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种群大小(K-N)/K(K-N)/K种群的种群的增长量增长量S S1 120200.900.901818S S2 250500.750.753838S S3 31001000.500.505050S S4 41501500.250.253838S S5 51801800.100.101818A.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 S4 4点之后点之后B.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 S3 3点时进行点时进行C.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 S3 3点点D.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 S1 1时时期大量积累期大量积累【解析解析】选选C C。因为。因为S S3 3点之后种群的增长量减少了,所点之后种群的增长量减少了,所以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以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 S3 3点之后,点之后,A A错误。错误。S S3 3点种群数量为点种群数量为K/2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防治蝗,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防治蝗虫应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虫应严防种群数量达到K/2K/2,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量在S S3 3点,点,B B错误、错误、C C正确。在培养液中培养酵母菌时,正确。在培养液中培养酵母菌时,当种群数量达到当种群数量达到K K值后,营养物质消耗最多,种内斗争值后,营养物质消耗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此时代谢产物会大量积累,最激烈,此时代谢产物会大量积累,D D错误。错误。2.(20152.(2015黄石模拟黄石模拟)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续10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第第2 26 6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C.10年内,第年内,第4 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D.第第8 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解析】选选A A。图中。图中2 24 4年,年,1212,大山雀种群数量,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增加,为增长型,A 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范围广,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B正确;正确;2 24 4年年1212,4 48 8年年010 死亡率死亡率B.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 2、4 4、1 1、3 3C.C.对酵母菌而言,对酵母菌而言,10 mL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1.21107 7个个D.D.若进行第若进行第5 5次均匀取样,次均匀取样,10 mL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有可能低于1.21101.21107 7个个【解题指南解题指南】(1)(1)表格信息:种群数量的变化与表格信息:种群数量的变化与pHpH的变的变化是一致的。化是一致的。(2)(2)关键知识:酵母菌呼吸产生关键知识:酵母菌呼吸产生COCO2 2会导致会导致pHpH下降;环下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境条件的改变会导致K K值变化。值变化。【解析解析】选选A A。将。将10 mL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CO2 2等代谢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产物使培养液pH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 2、4 4、1 1、3 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量为1.21101.21107 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1.21107 7个。个。【加固训练加固训练】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 A、B B、C 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化曲线依次为a a、b b、c 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B.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素C.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 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 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少【解析解析】选选C C。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分析及影响因素。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读懂坐标图的线分析及影响因素。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读懂坐标图的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用种群数量变化理论进行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用种群数量变化理论进行解释。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解释。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 B组的发酵进行得组的发酵进行得最快,所以最快,所以B 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 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数量变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C 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故培养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也最少。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也最少。2.(20152.(2015淮安模拟淮安模拟)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实验中,图1 1是一块规格为是一块规格为1 mm1 mm 1 mm1 mm 0.1 mm0.1 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 2是计数室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是()A.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 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0.1 mmB.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室上C.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 9个个D.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解析解析】选选D D。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0.1 mm,A A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 B错误;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错误;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计为7 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C C错误;活酵母菌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错误;活酵母菌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的酵母菌,只有死菌体才能被试剂染色,入活的酵母菌,只有死菌体才能被试剂染色,D D正确。正确。3.(20153.(2015黄山模拟黄山模拟)在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相关结果分析正确的是的实验中,相关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A.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偏小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偏小B.B.取样计数前试管未振荡,计数结果将偏小取样计数前试管未振荡,计数结果将偏小C.C.对压线个体全部计数,计数结果将偏大对压线个体全部计数,计数结果将偏大D.D.未稀释直接计数,对计数结果无影响未稀释直接计数,对计数结果无影响【解析解析】选选C C。计数时,一般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计数时,一般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偏大,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偏大,A A错误;错误;取样计数前应先振荡试管,取样计数前试管未振荡,取样计数前应先振荡试管,取样计数前试管未振荡,若取样部位酵母菌数量多,则计数结果偏大,若取样部位酵母菌数量多,则计数结果偏大,B B错误;错误;对压线个体计数,正常是计算相邻的两边,若全部计对压线个体计数,正常是计算相邻的两边,若全部计数,计数结果将偏大,数,计数结果将偏大,C C正确;未稀释直接计数,计数正确;未稀释直接计数,计数结果将不准,结果将不准,D D错误。错误。【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先滴后盖先滴后盖”比比“先盖后滴先盖后滴”更易出现更易出现误差误差(1)(1)先滴加菌液,再加盖玻片先滴加菌液,再加盖玻片(压滴法压滴法),容易使菌液沾,容易使菌液沾到计数平台两侧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到计数平台两侧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而使盖玻片不能完全落在支持柱上。层水膜而使盖玻片不能完全落在支持柱上。(2)(2)盖玻片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未能严密地盖到盖玻片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未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计数细胞量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计数细胞量增多,计数结果将偏高。增多,计数结果将偏高。阅卷案例阅卷案例1717 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的特征【找错找错纠错纠错】请找出题目中的错误答案并纠正请找出题目中的错误答案并纠正错答错答1 1:序号:序号_正答:正答:_错答错答2 2:序号:序号_正答:正答:_错答错答3 3:序号:序号_正答:正答:_ 111 111 保持稳定保持稳定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国卷题型特训全国卷题型特训】简答式简答式(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判断的依据是判断的依据是_。(2)(2)在该湖泊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在该湖泊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_。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与死亡的个体数大体相当与死亡的个体数大体相当 食物链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不可逆转,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的顺序不可逆转,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满分答题规则满分答题规则】【解析解析】(1)(1)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该鱼的幼年个体包括稳定型、衰退型。该鱼的幼年个体包括0+0+、1+1+、2+2+,个体数量为个体数量为92+187+121=400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包括个,成年个体包括3+3+、4+4+、5+5+、6+6+、7+7+、8+8+,个体数量为,个体数量为70+69+62+63 70+69+62+63+72+64=400+72+64=400个,老年个体包括个,老年个体包括9+9+、10+10+、11+11+、1212,个体数量为个体数量为55+42+39+264=40055+42+39+264=400个,比例为个,比例为111111,故,故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稳定。时间将保持稳定。(2)(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动物的种群密度。(3)(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动、逐级递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