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课件

上传人:wz****p 文档编号:241301310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1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防治原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防治原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防治原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第八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重点:重点: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第八章 防治原则 重点:1 第一节第一节 预防预防一、含义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内经内经谓之谓之“治未病治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二、预防的内容二、预防的内容(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 含义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2 第一方法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须从这两方面着手。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病的关键)3方法3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节度节度保养保养正气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规律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4 目的: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件)顺应四时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防邪侵入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目的:目的:防止病邪侵入防止病邪侵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5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5(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 含义含义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方法方法1、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但症状隐匿,无明显感觉无明显感觉潜病期潜病期 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萌芽阶段萌芽阶段)2、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从局部联系整体。例: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6(二)既病防变 含义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第二节第二节 治则治则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7第二节 治则7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治则: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治则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括性、指导性)治法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有灵活、多样性)注: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8一、基本概念8 二、二、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一)含义(一)含义 病因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本 病性病性本于阴阳本于阴阳 病机病机谨守病机谨守病机现代医家认为:现代医家认为:求求辨辨 本本证证治则的总纲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治病求本9 二、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9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因为因为“证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结论:结论:“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核心:核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二)(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的具体运用1、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首见于首见于素问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10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10基本精神:基本精神: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节的治疗步骤。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标与本的不同含义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本有多种含义。本有多种含义。11基本精神:11 正气为本正气为本 从邪正关系而言从邪正关系而言 邪气为标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病因为本从疾病关系而言从疾病关系而言 症状为标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在内为本(本质)从病变部位而言从病变部位而言 在表为标(表象)在表为标(表象)先病为本(原发)先病为本(原发)从发病时间而言从发病时间而言 后病为标(继发)后病为标(继发)12 注:注:标本之本与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层次上的概念。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标本之本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围,有多种含义。围,有多种含义。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治本”为要。为要。古有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之说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13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13内经内经“标本相移标本相移”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临床治疗:临床治疗:可直接治本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先治其标先治其标再治其本再治其本 标本同治标本同治二者兼顾二者兼顾标本治疗三步骤标本治疗三步骤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疗救急措施救急措施注: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提提14内经“标本相移”14例:例:大出血者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血病因病机 蛔厥腹病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先治外感再治宿疾本病。本病。内经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中焦胀满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药食不能纳入 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大小便不利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邪无出路例: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注:注: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15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15缓则治基本缓则治基本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注: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标。标。例:例:肺阴虚咳嗽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标本同治标本同治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标本兼顾同治注: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16缓则治基本16例:例:气虚外感气虚外感益气解表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阳虚水肿温阳利水温阳利水注: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总结:总结: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标本兼治2、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是在是在“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17例:17正治法正治法含义:含义:正:正规、常规正:正规、常规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又称“逆治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进行治疗。适应: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反映出本质。反映出本质。结果: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除。之消除。常用治法:常用治法:18正治法18 寒寒证候属性证候属性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 热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表寒证表寒证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温中祛寒温中祛寒 里寒证里寒证 回阳救逆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温经散寒 热热证侯属性证侯属性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寒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19 寒 表热证表热证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清气分热 里热证里热证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清脏腑热 虚虚 证候属性证候属性 虚则补之虚则补之 补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治疗原则(方药的功 用)用)20 表热证辛凉 气虚气虚补气补气 血虚血虚补血补血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阴虚阴虚补阴补阴 阳虚阳虚补阳补阳 实实证候属性证候属性实则泻之实则泻之 泻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治疗原则(方药功用)21 气虚补 瘀阻经络瘀阻经络化瘀通经化瘀通经 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痰热蕴肺痰热蕴肺清肺化痰清肺化痰 里热积滞里热积滞苦寒攻下苦寒攻下 宿食壅滞胸脘宿食壅滞胸脘涌吐涌吐反治法反治法含义含义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的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方药进行治疗。适应: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杂较严重)杂较严重)22 常用治法:常用治法:前一前一“寒寒”治法和方药的治法和方药的性性 寒因寒用寒因寒用 质质 后一后一“寒寒”病证之假象属病证之假象属性性具体运用:具体运用: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 病证(以寒治寒)病证(以寒治寒)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 寒证寒证 前一前一“热热”治法和方药的性治法和方药的性质质 热因热用热因热用 后一后一“热热”病证的假象属性病证的假象属性23常用治法:23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 病证(以热治热)病证(以热治热)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 热证热证 前一前一“塞塞”具有补益功用的药具有补益功用的药物物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 后一后一“塞塞”虚性闭塞不通的现象虚性闭塞不通的现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 的虚证的虚证(以补开塞以补开塞)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 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 24 用温热 前一前一“通通”具有通利功用的药具有通利功用的药 通因通用通因通用 后一后一“通通”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 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有通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有通具体运用具体运用 泄下利症状的实证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以通治通)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失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失 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结论:结论: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外表征象相一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假象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假象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但从本质上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25 3、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则。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扶正扶正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复健康复健康“补虚补虚”内经内经“虚则补之虚则补之”适应: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263、扶正与祛邪26方法方法针对虚证而设针对虚证而设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气虚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 类)类)血虚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之类)养血(当归、白芍、阿胶之类)阴虚阴虚滋阴(生地、熟地之类)滋阴(生地、熟地之类)阳虚阳虚温阳(附子、肉桂之类)温阳(附子、肉桂之类)补益气血补益气血重在脾胃重在脾胃结合脏腑结合脏腑 补益阴阳补益阴阳重在肾重在肾27方法27脏腑虚损脏腑虚损调理脏腑调理脏腑祛邪祛邪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病痊愈。病痊愈。内经内经“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适应: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方法:方法:针对实证而设针对实证而设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28脏腑虚损调理脏腑28发汗发汗麻黄、桂枝之类麻黄、桂枝之类清解清解银花、连翘之类银花、连翘之类涌吐涌吐瓜蒂之类瓜蒂之类攻下攻下大黄、芒硝之类大黄、芒硝之类消导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莱菔子、山楂之类通利通利车前、泽泻之类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扶正可以祛邪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祛邪可以扶正祛邪可以扶正29发汗麻黄、桂枝之类29使用原则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体壮初病邪盛邪盛实证实证 祛邪为主祛邪为主一般而言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体弱久病正虚正虚虚证虚证 扶正为气扶正为气扶正与祛邪并用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用即“攻补兼施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但要注意主次之分。30使用原则 30 扶正兼祛邪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证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证兼用兼用 祛邪兼扶正祛邪兼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 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先攻后补 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 助邪之病证助邪之病证先后先后 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31 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目的目的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是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故其治疗原则,不外乎调整阴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故其治疗原则,不外乎调整阴阳。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盛则热(实热)阳盛则热(实热)热者寒热者寒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 之,以清热的方法以祛除阳邪之,以清热的方法以祛除阳邪(泻其有余)(泻其有余)阴盛则寒(寒实)阴盛则寒(寒实)寒者热之,寒者热之,以祛寒的方法以祛除阴邪以祛寒的方法以祛除阴邪32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目的32补其偏衰补其偏衰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虚则寒(虚寒)阳虚则寒(虚寒)补阳法、阴病补阳法、阴病 治阳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阴虚则热(虚热)滋阴法、阳病滋阴法、阳病 治阴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3补其偏衰33另: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可以可以“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法法 阳中求阴阳中求阴在补阴时适当配用在补阴时适当配用 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 阴阳相济阴阳相济 阴中求阳阴中求阳在补阳时适当配用在补阳时适当配用 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 目的:目的:通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相通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的状态。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的状态。34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可以“阴阳相济”法35、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因因根据根据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三因制宜三因制宜 因地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因人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根据病人年龄、性别 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治法和方药适宜的治法和方药355、三因制宜35重点回顾:重点回顾: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3、治病求本的含义治病求本的含义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用。(标本治疗三步骤)用。(标本治疗三步骤)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7、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8、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9、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10、三因制宜三因制宜36重点回顾:36复习思考复习思考1、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何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何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何谓治病求本?何谓治病求本?4、标本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标本缓急治则如标本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标本缓急治则如何运用?何运用?5、何谓扶正、祛邪?如何选用?、何谓扶正、祛邪?如何选用?6、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中四个方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中四个方法的含义和运用如何?法的含义和运用如何?7、调整阴阳中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具体之法、调整阴阳中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具体之法是什么?何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是什么?何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8、何谓何谓“三因制宜三因制宜”?37复习思考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