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划研究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290709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规划研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社会规划研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社会规划研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规划研究社会规划研究社会规划研究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高度叠加的关键时期。特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建设,存在大量社会空间问题。新时期规划工作关注的焦点从传统的物质空间领域逐渐拓展到社会发展的范畴。背景:2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高度叠加的关键时期。背景:22002年,厦门市:【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问题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问题】2004年,北京市:【面向小康社会的城市规划面向小康社会的城市规划】2005年,西安市:【健康城市化健康城市化】2007年,哈尔滨:【面向和谐社会的城市规划面向和谐社会的城市规划】2008年,大连市:【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9年,天津市:【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10年,重庆市:【规划创新规划创新】2011年,南京市:【转型和重构转型和重构】2012年,昆明市:【多元与包容多元与包容】2013年,青岛市:【城市时代,协同规划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4年,海口市:【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历年主题2002年,厦门市:【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问题】中国城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以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环境和 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关注城乡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促进城乡规划在发展导向和 空间资源配置上全面服务于 和谐社会的建构城市规划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在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要引进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要引进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城市规划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在土地利1.导言: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4.城市贫困5.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1.导言: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1.1现实背景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1.5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工作形式和技能1 导言1.1 现实背景1 导言1.导言 1.1 现实背景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贫困群体贫富差距社会服务社会网络公众参与 世界现代化实践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我国是在拥有13亿人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度进行现代化建设,目前正处于“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并存的时期,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导言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专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城市规划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建设的成就与负面影响并存。1.导言1.1 现实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专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城乡规划法:打破城乡二元割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人的城镇化。1.导言1.1 现实背景城乡规划法:打破城乡二元割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1.导2014年9月16日,李 克 强主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1.导言1.1 现实背景2014年9月16日,李 克 强主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让公共利益重返规划的核心城乡规划学科转型发展强化城乡规划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政策职能强调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关注核心的社会规划研究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对社会需求、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发展的关注纳入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积极寻求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规划研究方法和规划策略让公共利益重返规划的核心城乡规划学科转型发展强化城乡规划的社概念以人为中心,把“人”及其“社会性”纳入规划中。通过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性规划手段,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并确保社会目标被理解且整合进入规划的各个层面。1.导言1.2 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概念1.导言 1.导言1.2 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模式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防御式社会规划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式社会规划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规划1.导言 1.导言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社区交往:人造环境对社会交往和整合模式、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相关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社会发展:新城建设中开展以改善社会质量为目的的社会规划活动关注人文:规划的主导思想包括:人文因素、面向社会需求的供给、社会公正、社会整体发展1.导言 1.3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在规划研究层面关于城乡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人口规划研究促进社会融合的城乡社会空间规划面向社会公正与多元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专项社会规划社区规划与公众参与回应社会关怀、面向特殊群体的规划研究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巴黎对市区外国人空间分布的关注街头艺术摊贩的许可与控制“马路游击队”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5.社区规划与公众参与“住住”区规划与区规划与“社社”区规划比较区规划比较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中的社区研究比较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中的社区研究比较1.导言 1.4 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社会规划研究:圣保罗市对贫困人口分布区域的对策1.导言 1.4 城乡1.导言1.4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城市规划中社会规划的实践:社会问题的空间特性、空间影响、空间对策规划编制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社会目标与指标体系、社会人口分析、社会需求评估、各类专项社会规划以及社会影响评价规划管理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广泛的公众参与、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1.导言 1.4 城图:社会规划的多种组合模式示意图:社会规划的多种组合模式示意1.导言1.5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工作形式和技能工作形式:1.导言 1.5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1.导言1.5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工作形式和技能工作技能:1.导言 1.5 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2.1理论基础2.2方法论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2.4城乡规划中沟通与协作的实践2 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1 理论基础2 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1理论基础Habermas的沟通/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 Action)理论Tore Sager的Communicative Planning TheoryPatsy Healey的协作规划(Collaborate Planning)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规划理论,沟通规划关注决策过程和社会公平,试图通过过程的民主实现民主规划,从“为人”的规划走向“与人”的规划,沟通规划理论家们强调规划权力的平衡,规划过程即是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的沟通平台,让所有利益相关人平等地参与到沟通过程中,通过可以被理解的、正确的、真实的、真诚的沟通,构建共识,形成共同的规划目标。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 2.1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 方法论Habermas认为,由于解决规划中各团体利益的协调、远近期目标安排等问题的方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获得,所以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够不断生产出暂时性方案的程序。这种程序必须发挥以下三种功能:(1)使某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2)杜绝某一种意见凌驾于其他意见之上的可能性;(3)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最终能够汇总为一种为整个共同体所接受的“一致性”意见。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终极真理或每一个人都完全同意的方案是不可得的,他们就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经由正当程序得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沟通规划:(关注程序)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 2.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 方法论Patsy Healey:规划是发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管治行为。被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力量所左右。协作规划关注规划过程设计,探讨如何将规划过程变得更为公正,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更为包容,将规划过程转变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过程。John Forester:尽管规划师通常只拥有极少的正式权力,但规划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影响决策过程。规划师只有对权力关系、相互竞争的需求和利益以及政治经济结构的背景进行明确的评价,才有可能对实际的需要和问题做出回应,此时才有可能使用接近于理性的方法。设计的社会过程的核心:赋予一栋建筑物、一所公园、一个项目或一项计划有意义的形式,而不同的利益团体对此均能认可,对不同的团体都是具有凝聚性和有意义的,并且是可实施的。协作规划:(关注过程)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 2.2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通过体制创新,消除现有的不平衡权力结构,鼓励各方通过公开公平的沟通来解决政策分歧。1.改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过程中社会权力关系不对称的局面,使人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2.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决定意识;3.在规划过程中更加广泛地应用对话、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有效沟通,使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划;4.建立规则,使有关规划的争端能够通过沟通调解的方式得到解决;5.加强换位思考的规划教育和决策机制设计,有助于决策过程通过参与和沟通达成共识。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 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将公众参与贯穿到规划编制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事前要充分了解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民意,事中组织多层面的、深度的、理性的、互动的咨询讨论,充分的尊重各阶层的意见;规划成果完成后,组织有效的公众展示、公众咨询活动,对市民的参与意见进行及时地、准确地反馈,使公众对规划的参与落到了实处。2.4规划实践努力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和模式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根本性转变。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城市规划编制工作2.4 规划实践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城市规划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将规划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加强普及型的规划建设技术指引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共享,将规划信息系统延伸到镇(街)充分发挥规划官方网站的作用,加强沟通与互动创新规划传播与沟通的方式2.4规划实践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城市规划信息的传播与沟通2.4 规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3.4社会融合政策的价值取向3.5城乡社会融合对策3.6城市社会融合对策3 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3 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 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关于融入的四个维度:经济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 or incorporation)文化接纳(cultural acceptance)行为适应(behavioral adaptation or adjustment)身份认同(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四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依存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1 社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 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比我国高,但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到城市形成贫民窟,社会危机烈度倍增,且容易诱发连锁反应。以此为鉴,反思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深刻而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一方面,城市“新工人群体”崛起对城市治理、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我国城市农民工2.53亿,占农村非农就业总量的50.7%,加上0.4亿随迁家属约为2.9亿。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1 社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 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 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超过3亿的“中产阶级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3%,并将在2015年后达到5亿以上。这一群体对参与政府治理和维护自身利益有着强烈诉求,进而会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结构带来影响。面对两大社会群体的崛起,用“城镇化”替代“城市化”战略,既有利于把“新工人群体”集中在大城市的潜在利益冲突,分散到成千上万的县及以下城镇中,也有利于吸纳“中产阶级群体”崛起带来的投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结构快速演变中的结构性矛盾。这正是进入资源严重稀缺而资本相对过剩阶段后,探寻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温铁军,在城镇化中化解社会风险,原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理论版)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1 社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 城乡社会融合对策农民工流动: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2 城乡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5城乡社会融合对策农民工流动:社会中流动空间中流动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5城乡社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 城市社会融合对策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制度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脱钩实现移民及其家庭与城市社区 的社会融合从社会交往方面促进新移民向 新市民的转变因地制宜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 状况,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更新 走向综合的社会经济更新和社 会全面复兴。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2 城市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城市社会融合对策北京新蚁族聚集地调查北京新蚁族聚集地调查“蚁族”一词,指“受过高等教育,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或者近郊农村,在大城市就业打工的年轻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版)拆了唐家岭,北京北四村成了新蚁族聚集地。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2城市社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城市社会融合对策新闻1+12014年7月28日节目标题 “青春,在拥挤中出发!”2013年调查显示,蚁族租房平均面积是6.4平方米,月租金平均在518元。学历,40.5%是大专,43.9%是本科,7.4%是研究生。如何吸引并留住对未来的城市活力极有助力的蚁族们?让这些真正的城市新移民,融入有机会,生活有尊严,发展有希望?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 3.2城市社4.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4.2城市贫困的界定标准4.3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4.4城市贫困空间4.5城市反贫困政策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4 城市贫困4.1 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4 城市贫困4.城市贫困4.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是指个体或家庭缺乏社会认可 的金融财产和物质必需品的状态。城市贫困是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关于城市贫困的观点:(1)城市贫困是纯粹的物质生活困难;(2)城市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定资源(包括物质、社会、文化和精神的),缺乏本应得到的平等权利(包括就业权、受教育权、住房权、医疗权等)而处于特定社会、特定时期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状况,其中知识、信息和文化的贫困更是城市贫困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偶然性贫困与长期贫困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2城市贫困的界定标准绝对标准指确定一个绝对的物质指标(绝对贫困线),以此来界定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恩格尔系数标准等。相对标准根据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来确定一个相对贫困线,并以此来界定相对贫困人口。统计部门用5等份分法计算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3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人口构成特征“三无”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未充分就业的在职人员;部分外来人口;其他城市贫困人口结构性和体制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贫困已经由原来的普遍贫困,转为社会成员收入普遍增加后的局部贫困。当前的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我国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状况下的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特征随着城市社会的变迁,不同阶层的人口开始有规律地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位,其中包括贫困人口逐渐聚集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产生了新的“城市贫民区”。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4城市贫困空间贫穷和受排斥的人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了城市贫困空间。城市贫困空间整体表现为空间内部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三大资本的贬值或流失。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4城市贫困空间城市贫困空间表现出七大特征:缺乏基本的服务设施;缺少合法的、符合标准的、安全的住宅;密度高,过于拥挤;缺少健康安全的生活条件或处在危险地段;居住流动性高,非法或非正规的聚居;居住者贫困,受社会排斥。(2003年全球人类住区报告贫民窟的挑战)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4城市贫困空间各种类型的贫困空间:老城衰败邻里,退化的工人新村,城中村等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4城市贫困空间图:我国低收入邻里的产生机制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5城市反贫困政策促进就业,增加贫困人群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就业观念的改变;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加大“三条保障线”的保障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 城市贫困空间改造旧城衰退邻里的更新改造1960年代前后,西方“清理贫民窟运动”的反思贫困和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贫民窟的升级改造成为另一种有效的贫民窟改善方案:把贫民窟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解决贫民窟居民的住房问题;吸引中小商家投资,建设好贫民窟周围的公共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基本医疗保险;注重学校教育,提高贫民窟居民素质等。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需要倡导一种新型的旧城更新方式继续保持旧区土地适度混合使用。在社区重建中采用多户型、多面积标准的住宅类型,创造可充分选择的住宅机会,维持社区居民的多样性。对旧区中分散无序的小型零售商业,宜根据其类型及特点加以整合,催生出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发挥商业的聚集效应,提升老城区的经济文化魅力。对现有社区以再投资强化其职能,保护及扶持多功能的小企业及互补性的社区商业设施,为社区低收入居民提供就业渠道。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政府直接投资改造城中村。通过市场运作,借助房地产项目 改造城中村。通过城中村人口城市化、村集体 经济股份化、变革村民身份与经 济方式间接推动城中村改造。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城中村改造策略实施城乡户籍管理的统一化,建立城市与城郊土地的统一大市场实行综合性的全面改造加强城市规划导向作用,引导城中村有序建设4.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对当前中国城市空间重构效应的反思空间生产的正义性BleddynDavies:“领域正义”是与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紧密相关的一种社会正义DavidHarvey: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1)社会政策、福利制度均为城市社会资源2)将社会正义与城市空间联系在一起空间正义的缺失加剧社会利益失衡,激化了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4.城市贫困 5.城市贫困5.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 棚户区改造: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待改造棚户区的底数、面积、类型等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结合需要与可能,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地区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完善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将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棚户区纳入改造规划,重点安排资源枯竭型城市、独立工矿区和三线企业集中地区棚户区改造,优先改造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棚户区。省级人民政府尚未审批棚户区改造规划的,要抓紧审批,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区编制完善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应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棚户区房屋建筑面积小、标准低且居住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极差,大部分棚户区居民生活十分困难。恶劣的生活条件使棚户区孕育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极易发生群体性冲突,影响着社会稳定,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5.城市贫困 4.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4.城市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