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2022年_2023年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含解析

上传人:女**** 文档编号:24127274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2022年_2023年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2022年_2023年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厦门2022年_2023年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如此过了一年,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周围并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么?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一天。一天。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B“习惯躲进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地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7关于文中道士探望刘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禅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B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C刘禅让道士明示心思,巧妙应答道士,反映出其内心时刻不放松的警惕。D道士探望刘禅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8刘禅变蛋化鸟这一荒诞情节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材料二: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己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记录了范仲淹的义举,不过二者侧重点不一;前者侧重的是家族之义,后者侧重的是家国之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2)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14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陆游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16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新时代中国青年承担历史使命、肩负时代责任,当百折不回,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的“强调国君游乐要有限度,“则强调善于纳谏。(3)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4)与其沉溺于对过去时光的追悔或留恋,不如展望期待美好的未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这两句诗是“,。(5)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他们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不同,甚至做出了“,这些看似爱树实则伤树的举动。三、语言知识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 ,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 ,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B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0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C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实验有了一个发现,朝着解开“ ”这个谜团更近了一步。当我们醒着的时候,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DNA持续损伤。当DNA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从而减少了DNA损伤。研究发现,PARP1蛋白是DNA损伤修复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DNA的损伤位置,并“招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DNA损伤。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6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未来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乃至人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四、作文(60分)23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参考答案1A2D3C4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5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悱;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6A7B8刘禅强烈思念蜀国却不敢表露;刘禅沉迷根雕,雕刻飞鸟,有想飞的内心冲动;道士赠书,让刘禅变蛋化鸟有了方法;耳目满庭的生活环境,让刘禅心理异化。9人物形象更丰满,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深化主题,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做飞翔准备的矛盾,令人深思;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增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10A11C12C13(1)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2)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14(1)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田地使用、人员安排、分配制度都规划妥当,运转良好。(2)救灾措施富有创意。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15C16第一个“醉”,指醉酒;第二个“醉”指陶醉。醉酒后看辽阔的天下,乡亲们相亲相爱一起陶醉在夕阳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在乡村生活的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5)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18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19C20D21示例:人为什么要睡眠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会增加修复DNA损伤22不能删除。“也”表示并列关系,说明睡眠研究实验的拓展与成功。“将能”表示未然,既照应句首的“未来”,又表达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期许。“乃至”表示递进关系,既表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并暗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解析1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故选A。2D“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故选D。3A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B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此句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C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D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故选C。4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情”有关。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5由材料二可知,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由材料二“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由材料二“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6A.“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错误,结合“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可知,大臣们并不知道刘禅的内心想法,是出于真正的痛心才会如此。故选A。7B.“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错。道士的话暗示刘禅他知道刘禅的心思,刘禅并不是像他表面呈现的那样乐不思蜀。故选B。8刘禅变蛋化鸟体现了刘禅对自由的渴望,对蜀国的思念,但惮于恶劣环境不敢表露,故而异化。找到对应情节即可说明其合理性。结合“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可知,刘禅强烈思念蜀国却不敢表露;结合“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可知,刘禅沉迷根雕,雕刻飞鸟,有想飞的内心冲动;“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道士赠书,让刘禅变蛋化鸟有了方法;“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生活环境耳目满庭,刘禅心理异化,所以身体跟着异化,化而为鸟,也就合理。9从人物塑造看,刘禅化作的鸟是“很小的雏鸟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这是刘禅形象的缩影,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从主旨看,小雏鸟的样子“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做飞翔准备的矛盾,暗示刘禅一心渴望回到蜀国,但没有真正去努力、去行动,也就是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这点令人深思,从而深化主题;从情节发展看,刘禅雕鸟,道士给书,最后刘禅小心化鸟,小鸟的出现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小鸟的弱小符合主人公形象特点,结尾增强了小说艺术的真实性;从阅读效果看,本来期待刘禅化作大鸟,飞回蜀国,达成心愿,结果是这样一只弱鸟,“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最后能否长大还是问题,小说结尾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10句意: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殁”的主语是“公”,不能说“其身殁”,排除BD;“身无以为敛”,“敛”为“身无以为” 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11C.“殍殣”为同义复用,但“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为偏义词,偏指于“作”,“劳作”的意思,两者构词法不同。句意: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故选C。12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但范仲淹的做法几年之后被朝廷定为法令。C选项“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错误。故选C。13(1)“方”,正;“负”,靠近;“稔”,庄稼成熟。(2)“晏然”,安宁,安定;“流徙”,流亡;“皆也”,判断句。14根据“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可知,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根据“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可知,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救灾措施富有创意。参考译文:材料一: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女子出嫁发给五十千钱,女子改嫁发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费用和女子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十千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可长达二十年却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材料二: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大兴土木建设,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想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15C“稀疏、零落”错误,原文是“离离”即繁多的样子。故选C。16本题要求赏析尾联中的两个“醉”字,先分别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自的含义,再综合两个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效果等。第一个“醉”,结合“醉看四海何曾窄”理解,“四海”指天下,“何曾窄”指天下辽阔。扣住“畅饮村酒而醉”“深厚情谊”等关键词分析即可。第二个“醉”,结合“且复相扶醉夕阳”理解,“相扶”指乡亲们之间的情谊。扣住“陶醉于夕阳美景”“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欢快、闲适”等关键词分析即可。17略。18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19本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成分残缺的语病:句子缺少中心词。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D应将顿号改为逗号。“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故选D。21第一空:结合下文“当我们醒着的时候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可知清醒时间越长,压力就越大,所以我们需要睡眠,这个谜团应该是:人为什么要睡眠。第二空:结合后文“当DNA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可知“这种压力”是指“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根据“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可知清醒时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会增加。可以填: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会增加。第三空:结合前文“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从而减少了DNA损伤并招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DNA损伤”可知睡眠能修复DNA损伤,可以填:修复DNA损伤。22不能删除。根据语境“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斑马鱼睡眠研究与小鼠睡眠研究是并列关系,用表示并列关系的“也”,说明睡眠研究实验的拓展与成功。“也”,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根据语境“未来的相关研究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人类”,讲的是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和期许,用表示未然的“将能”能很好得照应时态,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能”带有预估,预测的意思。根据语境“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人类”,表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领域,而且最终是要拓展到人类,前后是递进关系,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乃至”。“乃至”,甚至;以至于。23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画面特征与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从特征中找画面“主题”,在关系中找“内在关联”,从而准确画面的显性主题或内在寓意。画面的主体是一座大山的两个侧面,一面有人奋力向山顶攀登,一面有人从山顶自由滑行。画面配有文字: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必须走的路先走好,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材料的关键词是“路”。围绕人生的两条“路”怎么走,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必须要走的路”应该是“现实之路”,“想要走的路”应该是“理想之路”。必须走的路,是看得见的,在现实里;想走的路,是看不见的,在心灵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往往是平行的,也许偶尔相交一次或几次。有的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依然还朝着想走的那条路张望。只有少数的人,把两条路并成了一条路,要么是必走的,要么是想走的。当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走在了想走的路上,过上了想过的生活,做成了想做的事,成为了想成为的人,实现了自己想实现的人生价值。唯独这条路上的风景最美、身心最自由,但恰恰最艰辛,不会轻易得到。所以,这道作文题其实是让考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只不过是用“路”这个载体来谈的。具体写作可选取一个角度,也可辩证来谈。写作时可以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走好必须走的路,才有机会走想要走的路。然后论述哪些路是我们必须走的,如学习之路,实践之路等;论述在走这些路的时候必须具备哪些品质,如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等。接着论述想要走的路有哪些,可以具体写不同的梦想,然后论述这些梦想之路的是在现实之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具体可以写毛泽东、樊锦诗、袁隆平、钟芳蓉等等。最后强调作为青年,应当有自己心中的理想之路,然后脚踏实地在必须走的路上努力攀登,最后走上理想之路。立意:1.理想需要依托于现实。2.立足当下才能把握未来。3.人生之路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