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77679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七(4)班 何泽林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七(4)班 何泽林1第一部分: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第一部分: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2遗址大厅遗址大厅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创举。从遗址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 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我们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遗址大厅遗址大厅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3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石锄4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箭头、鱼叉、鱼钩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场景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场景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场景5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6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7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ppt课件8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郭沫若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9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10房屋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6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墨子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会中的“前朝后寝”的宫室正是源于半坡这种“前堂后室”的大房子,以大房为中心,四周围绕众多小房屋。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房屋11第二部分: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第二部分: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中12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河姆渡出土的骨耜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浙13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14河姆渡出土的黑陶炊具河姆渡出土的黑陶炊具河姆渡出土的黑陶炊具15手工业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手工业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16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17农业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农业18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19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20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4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21第三部分:比较第三部分:比较22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半地穴式半地穴式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房屋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房屋房屋复原图23农作物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粟粟河姆渡遗址 水稻农作物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24磨制工具磨制工具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石刀石刀石锄石锄磨制工具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石刀石锄25烧制陶器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彩陶彩陶河姆渡遗址 黑陶烧制陶器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26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相同点相同点:(1 1)都从事)都从事农业农业生产生产 (2 2)都过着)都过着定居定居的生活的生活 (3 3)都使用磨制)都使用磨制石器石器和和陶陶器器农农耕耕文文明明的的特特征征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文明的特征27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点不同点:(1 1)房屋房屋的结构不同的结构不同(2 2)种植的)种植的农作物农作物不同不同不同点原因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环境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点:28谢谢观看!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