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73589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诫子书诫子书习题复习课件习题复习课件 制作:七年级语文组制作:七年级语文组 诫子书习题复习课件 制作:七年级语文组v1、诸葛亮诸葛亮,字字孔明孔明,号号卧龙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军事家。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v2、三国演义中与诸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有: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有:三顾茅庐、空城计、舌三顾茅庐、空城计、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擒孟获、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草船借箭。2、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有:三顾茅庐、空城计v3、本文论述的三层关、本文论述的三层关系分别是:系分别是:学与静学与静、学学与才与才、学与志学与志。3、本文论述的三层关系分别是: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v4、诸葛亮认为理想的、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志、学、才。4、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v 二、节奏划分二、节奏划分 夫夫/君子君子/之行之行,静静/以修身以修身,俭俭/以养德以养德;非淡泊非淡泊/无以无以/明志明志,非宁静非宁静/无以无以/致远。致远。夫夫/学须静也,才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须学也。非学/无无以以/广才,非志广才,非志/无以无以/成学。淫慢成学。淫慢/则则不能不能/励精,险躁励精,险躁/则不能则不能/治性。年治性。年与时与时/驰,意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去,遂成/枯落,枯落,多不多不/接世,悲守接世,悲守/穷庐,将穷庐,将/复何及!复何及!二、节奏划分v1.诫诫:v 书书:v2.君子君子:v3.静静:v v4.以以:v 告诫、劝勉告诫、劝勉。书信书信。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宁静专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的目的。1.诫:告诫、劝勉。书信。道德高尚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介词5.淡泊:淡泊:无以无以:6.明志明志:7.宁静宁静:8.致远致远:9.远远: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即集中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10.广志广志:增长才干。11.志志:12.淫慢淫慢:13.淫淫:v慢慢:志向。这里指立志。志向。这里指立志。放纵懈怠。放纵。放纵。懈怠。懈怠。10.广志:增长才干。志向。这里指立志。放纵懈怠。放纵。懈怠14.励精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振奋精神。励:振奋。15.险躁险躁:16.险险:17.治性:治性:18.驰驰:19.日日:20.枯落枯落:轻薄浮躁。轻薄浮躁。轻薄。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修养性情。治,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疾行,指迅速逝去。日子、岁月日子、岁月凋落,衰残。比喻人年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老志衰,没有用处。14.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轻薄。修养性情。21.多不接世多不接世:22.穷庐穷庐:23.何何:大多对社会没有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任何贡献。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怎么。怎么。21.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困潦倒v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培养自己的品德。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养德。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v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无以致远。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v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但哪怕是)普通人的志向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也不可以改变。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3v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4、v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v 1.诫子书诫子书的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v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v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来劝勉他们。来劝勉他们。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v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做“志当存高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这两句话是:v4.诫子书中能表现诫子书中能表现“躁躁”的危害的句子:的危害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躁则不能治性。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v5.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的教诲与期表达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望的千古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温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v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淫慢”“险躁险躁”。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2、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启示。A、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省。不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学习时一定要宁静专一。未来,学习时一定要宁静专一。B、要培养自己节俭的德行,过、要培养自己节俭的德行,过着有规律的简朴生活,不要成为着有规律的简朴生活,不要成为物质的奴隶。物质的奴隶。2、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A、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静C、时光易逝,意志会被时光、时光易逝,意志会被时光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唯有抓住每分每秒努力学悲,唯有抓住每分每秒努力学习,方可成才。习,方可成才。C、时光易逝,意志会被时光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唯有3、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1)从)从学习学习和和做人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两方面进行了论证。证。(2)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都)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都强调一个强调一个“静静”字。修身要静,学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失败归结于“躁躁”字,把字,把“静静”“躁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证的效果。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证的效果。3、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1)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4、文中作者抓住一个文中作者抓住一个“静静”,围,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请找出这几个句子,的几个条件。请找出这几个句子,再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4、文中作者抓住一个“静”,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v立志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v学习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v惜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v关系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需要修养品德。但志向的培养又需要修养品德。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心是一个“静静”字。字。“俭以养德俭以养德”与与“静静”是否有关系?是否有关系?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v有关系。因为只有借鉴方可清心寡有关系。因为只有借鉴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俭以养德以养德”是建立在是建立在“静静”的基础上的基础上的。的。有关系。因为只有借鉴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诫子书复习题pp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