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0969638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2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家好大家好大家好1 道德经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与道家智慧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2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目录目录 上篇:上篇:道德经道德经智慧智慧 一、道一、道 二、自然二、自然 三、无为三、无为下篇:道家下篇:道家“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智慧智慧 一、黄老外王一、黄老外王“因循因循”之道之道 二、庄学内圣二、庄学内圣“逍遥逍遥”之道之道王晓毅:国学举要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道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参考书d6ts63yuux 总裁的天价小妻子总裁的天价小妻子 http:/www.sosoxiaoshuo.cc/so/5/5223/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目录 上篇:道德经智慧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 湖北教引言:其人其书引言: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81章,章,50005000余字。余字。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出函谷关,著老子,出函谷关,著老子,逝世于秦地逝世于秦地上篇:道德经智慧 引言:其人其书上篇:上篇:道德经道德经智慧智慧 老聃贵柔。老聃贵柔。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不二不二 4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引言: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一个字:柔。一个字:柔。一句话:无为顺应自然。一句话:无为顺应自然。三个词:自然三个词:自然无为无为道。道。q思想要点思想要点目的:无为无不为。目的:无为无不为。上篇:道德经智慧 引言5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一个字:柔。一句话:无为顺应自然。三个词:自然无为道。思q什么是什么是“道道”?“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道”:无形,简称:无形,简称“无无”。万物:有形,简称万物:有形,简称“有有”。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道”才能完善。才能完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老子第第7777章章一、道一、道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6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简称“无”为何将为何将“规律规律”称为称为“道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其为称其为“道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循“道路道路”之意。之意。夫夫“道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王弼王弼老子指略老子指略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强为,强为之名曰之名曰“大大”。老子老子第第2525章章 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7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为何将“规律”称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一生二,二生三,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老子老子第第4242章章 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道产生了天地万物p“道道”是万物的生成者是万物的生成者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约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约150150亿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伊始,宇宙间只有年前宇宙大爆炸伊始,宇宙间只有能量,即能量,即道德经道德经中中“一一”其其后,能量凝聚成基本粒子。就此,后,能量凝聚成基本粒子。就此,宇宙的演化开始了。宇宙的演化开始了。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8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道生一,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是万物的生成者 宇宙二(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三(阴阳和气)三(阴阳和气)天地万物与人类一(元气)一(元气)“道生一道生一”图解图解道(无形)道(无形)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9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二(阴阳二气)天地万物与人类一(元气)“道生一”图解道(无形 天地万物产生后,无形的天地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道”仍然存在仍然存在于每个有形事物中,是其成长发育的动力。于每个有形事物中,是其成长发育的动力。道是万物存在的依据道是万物存在的依据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老子第第1111章章 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10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天地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仍然存在于每个有形事物 万物产生后,无形的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道”仍然存在于每个事仍然存在于每个事物中,表现为自然之性,行为规则、变化动因。物中,表现为自然之性,行为规则、变化动因。生命差异是生命差异是DNADNA的的排列之排列之“道道”不同不同“道道”化为每个事物的化为每个事物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性”金钢石与石墨的差异是之金钢石与石墨的差异是之“道道”碳原子的排列之道不同碳原子的排列之道不同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老子第第2525章章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1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万物产生后,无形的“道”仍然存在于每个事物中,表现 p道的运行规律道的运行规律无为顺应自然无为顺应自然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老子第第4040章章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老子第第4545章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老子老子第第2525章章12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道的运行规律无为顺应自然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 反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老子第第8 8章章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老子第第7878章章 居善地,居善地,心善渊,心善渊,与善仁,与善仁,言善信,言善信,正善治,正善治,事善能,事善能,动善时。动善时。夫唯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故无尤。老子老子第第8 8章章 水有七德水有七德成功之道成功之道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1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老子第第6666章章 心如赤子心如赤子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处人之后处人之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老子第第2020章章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14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心如赤子圣人之道处人之后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用人之力。老子老子第第6868章章君子之道君子之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老子第第2828章章善战者不怒善战者不怒上篇:道德经智慧 一、道15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善为士者,不武;君子之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p什么是什么是“自然自然”“自然自然”是指事物本性的实现是指事物本性的实现二、自然二、自然上篇: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自然本性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自然本性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老子第第2929章章 16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什么是“自然”“自然”是指事物本性的实现二、自然上篇:道德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老子第第12章章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p违背违背“自然自然”是失败之路是失败之路上篇: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17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五色令人目盲,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违背“自然”是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老子第第18章章上篇: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18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上篇 善行无辙迹,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老子第第2727章章“因物自然因物自然”的管理方法的管理方法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形制物也。老子老子第第2727章章 王弼注王弼注上篇: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p“自然自然”是管理的最高境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界19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善行无辙迹,“因物自然”的管理方法 此五者无为而自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自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自然。”老子老子第第1717章章上篇:道德经智慧 三、无为20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无为而自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上篇:道德经p什么是什么是“无为无为”?“无为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性三、无为三、无为上篇:道德经智慧 三、无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谓玄德。老子老子第第5151章章“无为无为”是指是指“不折腾不折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老子第第3 3章章2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什么是“无为”?“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三、无为上篇: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老子第第60章章谨慎治大国谨慎治大国p反对反对“有为有为”管理管理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老子第第5858章章不搞不搞“察察之政察察之政”上篇:道德经智慧 三、无为 企者不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跨者不行。老子老子第第2424章章22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谨慎治大国反对“有为”管理 p实施实施“无为无为”管管理理圣人无心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没有先入之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老子第第4949章章圣人圣人“不仁不仁”顺应社会规律顺应社会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老子第第5 5章章 上篇:道德经智慧 三、无为2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实施“无为”管理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 圣人无常心,老子老子(创始人)(创始人)老庄学派老庄学派(内圣之道)(内圣之道)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外王之道)(外王之道)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内圣外王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下篇:道家下篇:道家“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智智慧慧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引言、道家主要流派引言:道家的发展变化引言:道家的发展变化 早期早期 道教道教 巫术与神仙方术巫术与神仙方术 诸子的思想因素诸子的思想因素24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老庄学派 黄老学派 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下篇:道1 1、“黄老黄老”概说概说 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黄黄”是黄帝,是黄帝,“老老”是老子。是老子。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 代表论文:司马谈代表论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p什么是黄老之学什么是黄老之学一、黄老外王一、黄老外王“因循因循”之之道道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25道德经与道家智慧1、“黄老”概说 战国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学派。什么是黄老之学 司马谈是西汉前期人,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是西汉前期人,司马迁之父。论六家之要旨论六家之要旨对黄老学说作了全面总结。对黄老学说作了全面总结。“六家六家”指阴阳、儒、墨、法、名与道家。指阴阳、儒、墨、法、名与道家。q司马谈的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 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均为治国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均为治国要术,但是有严重缺陷,不能成为治国之本。要术,但是有严重缺陷,不能成为治国之本。道家融合百家,可为治国之本。道家融合百家,可为治国之本。其人其文其人其文理论要点理论要点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26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司马谈是西汉前期人,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阴 因阴阳之大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以道家以道家“因循因循”哲学为最高原则,哲学为最高原则,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治国为目的。子百家,以经邦治国为目的。p“黄老黄老”道家的理论特点道家的理论特点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27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因阴阳之大顺,以道家“因循”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司马谈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论六家之要指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将将老子老子的的“无为无为”改造为改造为“因循因循”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论六家之要指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吕氏春秋吕氏春秋首时首时28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因循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社会形势,灵活对策。因则功,专则拙。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因者无敌。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贵因贵因 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 因者,君术也;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者,臣道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任数任数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司马谈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论六家之要指29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因则功,专则拙。下篇:“中和中和”智慧融合了不同的学说智慧融合了不同的学说2 2、融合诸子百家、融合诸子百家p“中和中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和中和”智慧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智慧融合了不同的民族“黄老黄老”是诸子学说的最早融合是诸子学说的最早融合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30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中和”智慧融合了不同的学说2、融合诸子百家“中和”道、道、元气元气阴阳阴阳五行五行 天地万物与人类天地万物与人类德主刑辅、外儒内法。德主刑辅、外儒内法。宽猛相济、一张一弛。宽猛相济、一张一弛。p黄老吸收黄老吸收“阴阳阴阳”家学家学说说气气气气品德品德品德品德 管理管理管理管理阳阳阳阳善善善善伦常伦常伦常伦常 德德德德儒、墨儒、墨儒、墨儒、墨阴阴阴阴恶恶恶恶情欲情欲情欲情欲 刑刑刑刑法、术法、术法、术法、术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3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道、元气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与人类德主刑辅、外儒内法。宽 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物纷纷,孰非其有?淮南子淮南子 俶真训俶真训仁义教化仅是仁义教化仅是“因循因循”的统治术之的统治术之一一 黄老道家修正了老子反仁义的学说黄老道家修正了老子反仁义的学说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儒家的教化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儒家的教化p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二、才性分类 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32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因循因循”民情立法变民情立法变法法 举事必循法以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察今察今黄老修正了老子反法制的学说黄老修正了老子反法制的学说管理社会不能没有法家的制度管理社会不能没有法家的制度p黄老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黄老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二、才性分类 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3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黄老道家“因循”民情立法变法 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p黄老道家对兵家思想的吸收黄老道家对兵家思想的吸收提出掌握战略主动的提出掌握战略主动的“因敌因敌”学说学说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加胜,则不可穷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决胜决胜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兵家的谋略管理社会不能没有兵家的谋略黄老修正了老子的反战学说黄老修正了老子的反战学说二、才性分类 3、人物志与黄老道家哲学34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黄老道家对兵家思想的吸收提出掌握战略主动的“因敌”学说 p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因循因循”管理哲学示意图管理哲学示意图 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阴:法家权术阴:法家权术阳:儒家伦理阳:儒家伦理综合运用诸子学说综合运用诸子学说因因循循道道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35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黄老道家“因循”管理哲学示意图 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强毅之人强毅之人凌楷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惧慎之人辩博之人辩博之人狷介之人狷介之人沉静之人沉静之人雄悍之人雄悍之人朴露之人朴露之人阳性人阳性人(外向型)(外向型)阴性人阴性人(内向型)(内向型)理想君主的理想君主的“中和中和”本质本质十二种偏才性格十二种偏才性格人物志人物志“主德主德”与与“偏才偏才”性格关系示意图性格关系示意图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36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强毅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辩博清节家清节家术家术家器能器能国体国体雄杰雄杰伎俩伎俩智意智意文章文章儒学儒学口辩口辩法家法家臧否臧否阳:儒家(清节家)阳:儒家(清节家)阴:法家(法、术家)阴:法家(法、术家)十十二二种种管管理理偏偏才才主德(主德(“无名无名”的理想君主)的理想君主)人物志人物志“主德主德”与与“偏才偏才”能力关系示意图能力关系示意图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37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清节家术家器能国体雄杰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法家臧否阳:儒家(庄庄子子,名名周周。生生活活在在约约公公元元前前369前前286的的战战国国中中期期,宋宋国国蒙蒙(今今河河南南商商丘丘)人人,一一度度任任该该地地管管理理漆漆园园种种植植或或漆漆器器制制作作“漆漆园园吏吏”,后后辞辞职职,从从事事讲讲学学、著著述述,终终身身不不仕仕。所著所著庄子庄子流传至今。流传至今。1 1、庄子庄子提出提出“逍遥逍遥”问问题题p庄子生平著述庄子生平著述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二、庄学内圣二、庄学内圣“逍遥逍遥”之道之道38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庄子,名周。生活在约公元前369前286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的大鹏与斥鴳的大鹏与斥鴳p庄子的庄子的“逍遥逍遥”学说学说斥鴳:小人物斥鴳:小人物 “翱翔蓬蒿之间。翱翔蓬蒿之间。”大鹏:大人物大鹏:大人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39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庄子逍遥游的大鹏与斥鴳庄子的“逍遥”学说斥鴳:小人物大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积财而不得尽而不得尽用,其用,其为为形也亦外矣。形也亦外矣。夫夫贵贵者,夜以者,夜以继继日,思日,思虑虑善否,其善否,其为为形也亦疏矣。形也亦疏矣。庄子庄子至乐至乐 富贵者为此自伤富贵者为此自伤贫贱者为此铤而走险贫贱者为此铤而走险大人物与小人物都不大人物与小人物都不“逍遥逍遥”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0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以以“齐物齐物”眼光看待世界眼光看待世界人类的痛苦,源于人类的痛苦,源于“大小大小”、“是非是非”“”“荣辱荣辱”等价值观念等价值观念 。p“齐物齐物”与逍遥与逍遥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庄子秋水秋水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老子老子第第2020章章4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以“齐物”眼光看待世界人类的痛苦,源于“大小”、“是非”“得者,得者,时时也;失者,也;失者,顺顺也。也。安安时时而而处顺处顺,哀,哀乐乐不能入也。不能入也。此古之所此古之所谓县谓县解也。解也。庄子庄子 大宗师大宗师 与时俱化与时俱化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游世游世”说说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2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与时俱化材与不材之间为善无近名,郭象事迹郭象事迹 郭郭象象(?312312年年)字字子子玄玄,河河南南人人。西西晋晋太太傅傅主主簿簿,是是政政治治当当权权派派。所所著著庄庄子子注注,是是魏魏晋晋玄玄学学的的代代表表作作,也也是是历历代代研研究究庄庄子子的最权威著作。的最权威著作。2 2、郭象、郭象“逍遥逍遥”新义新义p其人其书其人其书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3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郭象事迹 郭象(?312年)字子玄,河南人。西晋太p“性分性分”说说“性分性分”先天形成,不可改变。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庄子庄子秋水秋水郭象注郭象注 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庄子庄子齐物论齐物论郭象注郭象注 “性分性分”存在差异,但无优劣分别。存在差异,但无优劣分别。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4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性分”说“性分”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牛马不辞穿落者,夫夫大大小小虽虽殊殊,而而放放于于自自得得之之场场,则则物物任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郭象注郭象注 p“逍遥逍遥”新论新论适合适合“性分性分”的活动便是的活动便是“逍遥逍遥”符合符合“性分性分”的行为便是的行为便是“无为无为”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 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庄子庄子养生主养生主郭象注郭象注45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q郭象郭象庄子注庄子注的历史影响的历史影响 大隐隐于朝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小隐隐于野。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 郭象郭象庄子注庄子注新论,解决了自然新论,解决了自然(个性自由)与名教(社会体制)的矛盾,(个性自由)与名教(社会体制)的矛盾,使士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感。使士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感。庄子庄子随随之从山林来到了尘世,为历代士人提供精之从山林来到了尘世,为历代士人提供精神超越的路径,领了一千七百多年风骚。神超越的路径,领了一千七百多年风骚。46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郭象庄子注的历史影响 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3 3、“逍遥逍遥”是道家的终极关怀是道家的终极关怀p 道家与儒家、道教、佛教的根本区别道家与儒家、道教、佛教的根本区别道教的终极关怀是道教的终极关怀是“成仙成仙”佛教的终极关怀是佛教的终极关怀是“涅槃涅槃”儒家的终极关怀是儒家的终极关怀是“大同大同”道家的终极关怀是道家的终极关怀是“逍遥逍遥”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7道德经与道家智慧3、“逍遥”是道家的终极关怀 道家与儒家、道教、佛教的根本区生命终极生命终极意义示意图意义示意图 个体个体 生命生命 逍遥逍遥儒家儒家 个体个体 生命生命 个体个体 生命生命上帝、涅槃、真主上帝、涅槃、真主(灵魂永远幸福)(灵魂永远幸福)家家 国国 天下天下道家道家宗教宗教灵灵魂魂不不灭灭血血缘缘延延伸伸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8道德经与道家智慧生命终极意义示意图 个体儒家 个体 个体上帝、涅槃、真主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终,壮有所用,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记礼运礼运 p儒家终极关怀的重大意义儒家终极关怀的重大意义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大同大同小康小康乱世乱世小康小康大同大同人生终极意义:人生终极意义:为再现大同社会而立德、立功、立言。为再现大同社会而立德、立功、立言。大同理想的功能:具有大同理想的功能:具有“彼岸彼岸”意义,支撑价值系统。意义,支撑价值系统。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49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反抗社会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反抗社会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p道家终极关怀的意义与局限道家终极关怀的意义与局限不能安置民族的终极关怀不能安置民族的终极关怀儒道互补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儒道互补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下篇: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50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反抗社会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道家终极关怀的意义与局限不能安 感谢诸君听课感谢诸君听课 再见再见 51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感谢诸君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