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防治-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0934823 上传时间:2024-05-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97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道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肠道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肠道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肠道传染病防治1概述概念: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或家庭聚餐中引起爆发和流行。常见病种: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概述概念: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以2概述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概述常见症状3概述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经水传播经水传播常可引起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爆发流行,而且感染人数多面广。经食物传播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造成病原体和扩散的可能。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概述传播途径:粪-口途径4概述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病人管理: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间不得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要注意个人卫生,达到隔离标准方可解除隔离。消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日常用品,被污染的外环境和物品等;概述处置原则5概述处置原则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填写相关个案调查表,积极寻找可能的传染来源,对与病人发病相关的饮用水、食物、周围人群开展详实的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登记造册,医学观察,病原学检测,预防服药等健康教育概述处置原则6健康教育要点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隔餐食物要充分加热;饭前便后洗手;做好病人粪便、尿液、餐具、污染衣物等消毒处理;搞好环境卫生,防蝇防尘;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剧烈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肠道传染病病人或带菌者不得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健康教育要点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隔餐食物要7工作流程工作流程8注意腹泻病例必须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注意腹泻病例必须做到:9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防控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1.管理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2.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主要措施。3.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4.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毒液配制要正确。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个方面。非特异性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特异性的措施是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防控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10几种主要肠道传染病的防治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手足口病几种主要肠道传染病的防治霍乱11霍乱病原体:O1和O139群霍乱弧菌,为G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13天传染期:粪便阳性期都有传染性,通常仅维持到恢复后的几天,偶尔病原携带状态可持续数月。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胃酸缺乏可使发病的危险性增大。霍乱病原体:O1和O139群霍乱弧菌,为G12霍乱诊断标准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是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霍乱诊断标准13霍乱诊断标准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既可诊断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并伴有呕吐,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腹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者。有呕吐,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腹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者,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或者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在霍乱流行期出现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或者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者。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霍乱诊断标准14霍乱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有临床表现,并且在腹泻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者。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有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有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霍乱诊断标准15霍乱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病人管理:病人的发现: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霍乱流行季节(5-10月)开放腹泻病门诊(肠道门诊),并按要求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确因人员与房屋条件不能单独设立时,也应在门诊指定专人负责或专桌诊治。各地必须做到逢疑必检。病人解除隔离的标准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2天粪便培养(如无粪便,可用肛拭子从直肠取粪便)阴性;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得少于7天霍乱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16霍乱密切接触者管理:人群类别:共同暴露史者病人和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管理自末次暴露起医学观察5天预防服药:2天采便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现带菌者及时予以隔离治疗,首次采样应在服药前。霍乱密切接触者管理:17细菌性痢疾18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菌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潜伏期:数小时7日,一般为13日传染期:从急性感染到发病后4周内有传染性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菌19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疑似病例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者;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有不洁饮食史和/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度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甚至出现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型)和/或脑水肿(呼吸衰竭型)的表现,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粪便常规检测,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者;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20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确诊病例确诊病例: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的临床诊断病例。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确诊病例: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的临床诊断病例21细菌性痢疾报告时限:24小时细菌性痢疾报告时限:24小时22细菌性痢疾病例管理急性期病人:急性期病人: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至急性期症状消失、二次粪便培养(在停服抗菌素48小时后采样,两次间隔时间不小于24小时)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无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等重点行业人群中的患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慢性菌痢和带菌者:慢性菌痢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待便培养连续三次(每次间隔一周)均为阴性,方可解除访视管理。慢性痢疾和带菌者一律不得从事上述重点行业工作。细菌性痢疾病例管理23细菌性痢疾密切接触者管理细菌性痢疾的密切接触者可不实施医学观察,如从事饮食行业、幼儿看护、病人护理及其它可能造成传播的人员应进行粪便培养检测,连续2次(间隔24小时)阴性方可。细菌性痢疾密切接触者管理24甲肝25甲肝病原体:甲肝病毒(HAV)传染源: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潜伏期:为1550日,平均为2830日传染期:病人自感染HAV后24周开始随粪便排出体外,持续约3周,至临床症状出现后23周或黄疸出现后1周消失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甲肝病原体:甲肝病毒(HAV)26甲肝诊断标准疑似病例:急性起病,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者。甲肝诊断标准27甲肝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患者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可同时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疾病者。甲肝诊断标准28甲肝诊断标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恢复期血清抗-HAVIgG较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甲肝诊断标准29甲肝报告时限:24小时病人管理:住院隔离治疗,自发病起隔离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人员要隔离40天,陪护要注意不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用具。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甲肝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45天,必要时在最后1次接触2周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甲肝疫苗。甲肝报告时限:24小时30伤寒/副伤寒31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潜伏期:伤寒的潜伏期为360日,一般为814日,副伤寒的潜伏期为110日传染期: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但伤寒、副伤寒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力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3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疑似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前30日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或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或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33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且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34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确诊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从病人血、粪便、骨髓、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采样时机:血发病第1-2周粪便发病第3-4周骨髓病程全程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35伤寒/副伤寒报告时限:24小时伤寒/副伤寒报告时限:24小时36伤寒/副伤寒病人管理:急性期病人:最好住院隔离治疗,在发病至少一个月后,且抗生素停药至少48小时后,连续3次间隔至少24小时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如果任何一次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应在发病后12个月内,每月做1次培养,直到最少连续3次培养阴性为止;伤寒/副伤寒病人管理:37伤寒/副伤寒病人管理:慢性携带者:禁止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可用环丙沙星750mg或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服用28天,在抗生素停药后48小时后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每次间隔1个月,直至连续3次检测结果阴性。伤寒/副伤寒病人管理:38伤寒/副伤寒密切接触者管理伤寒(副伤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可不实施医学观察和疫苗接种,如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则应进行粪便和尿液培养检测,连续2次(间隔24小时)阴性方可。伤寒/副伤寒密切接触者管理39手足口病40肠道传染病防治-课件41手足口病病原体:多种人肠道病毒,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传染期: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病原体:多种人肠道病毒,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CVA4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43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重症病例:出现皮疹、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时救治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时救治手足口病诊断标准44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自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脑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或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血清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手足口病诊断标准45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聚集性病例:1周内,同一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HFMD病例;或同一班级/宿舍或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HFMD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HFMD病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46手足口病报告时限:24小时病人管理: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者采取居家或住院治疗。对居家患者,应密切关注其病情进展情况,并做好随访工作。一旦发现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指导其及时就医,需要住院者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同时,要尽量避免与他人(尤其儿童)接触,防止发生交叉感染。隔离时限为自患者被发现起至其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注意:及时转诊注意:及时转诊手足口病报告时限:24小时47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管理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管理48肠道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病例管理消毒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健康教育肠道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49工作流程工作流程50谢谢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