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课件

上传人:20022****wzdgj 文档编号:240923367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2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育种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作物育种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作物育种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作物育种学1参考书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 2003 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 潘家驹潘家驹 1994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 西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 1981植物育种学植物育种学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1989现代植物育种现代植物育种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lant Breeding 1990 Borojevic参考书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 2003 2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绪论绪论 第一章第一章 育种目标育种目标 第二章第二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第三章第三章 种质资源种质资源 第四章第四章 引种与驯化引种与驯化 第五章第五章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 作物育种学绪论 3第六章第六章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 第七章第七章 回交育种回交育种 第八章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利用 第九章第九章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 第十章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倍性育种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抗病虫育种 第六章 杂交育种 4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抗逆性育种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管理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5绪论绪论6绪论第一节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绪论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7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一一.概念概念二二.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三三.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四四.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五五.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六六.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一.概念8一一.概念概念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 品种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一.概念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9二二.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1.创造优良品种 2.保持和提高优良品种的种性二.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1.创造优良品种10三三.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 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三.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111.人工进化的科学人工进化的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 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 遗传 选择1.人工进化的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12 自然变异 自然选择 变异 选择 人工变异 人工选择 自然进化 自然变异自然选择 进化 人工进化 人工变异人工选择 自然变异 132.以遗传学、进化论以遗传学、进化论 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 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作物栽培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 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143.应用科学应用科学 基础研究科学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应用科学。3.应用科学 基础研究15四四.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四.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16五五.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1927 Hayes&Garber(美)作物育种 1935 Vavilov(苏)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42 Hayes&Immer(美)植物育种方法 1960 Allard(美)作物育种原理 1936 王绶(中)中国作物育种学 1948 沈学年(中)作物育种学泛论 1976 蔡旭(中)植物遗传育种学 1981 西北农学院 作物育种学五.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1927 Hayes&Ga17六六.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育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2.种质资源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3.测试手段逐步完善。4.大力开拓育种新途径六.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育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18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 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一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作物品种的概念二二.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 作物19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一.作物品种的概念20 作物品种: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遗传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和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并通过简单的繁殖手段保持其群体的恒定性。作物品种:21一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作物品种的概念1.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工选择进化来的。2.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名称。品种 Cultivar 变种 Variety3.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4.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和时间性。5.品种特征特性应具有相对稳定的一致性。一.作物品种的概念1.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由野生植物经22二二.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作物品质。3.增强作物抗性。4.扩大作物种植区域。5.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劳动效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第三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一.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二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三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25一一.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1.种质资源工作种质资源工作2.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3.目标性状的选育目标性状的选育一.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1.种质资源工作261.种质资源工作种质资源工作20世纪80年代:美国 拥有植物资源43万份以上 (1979)前苏联 32万份 (1985)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小麦资源 7万份 (1985)玉米资源1.3万份 (1979)菲律宾国际水稻所 8万份1.种质资源工作20世纪80年代:27 我国现已掌握60多作物,30多万份植物资源 全世界拥有种质资源 610万份,我国约占1/20.我国现已掌握60多作物,30多万份植物资源282.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2.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育种新途径有:29(1)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利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杂种优势利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30(2)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 在国内外已普遍应用。在国内外已普遍应用。马铃薯、香蕉、甘薯等作物的脱毒苗,已达到工厂化生产水平,马铃薯脱毒复壮种薯,可提高产量30-50%;脱毒香蕉一穗可达上百斤。(2)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 在国31(3)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已有80多种植物培养出了再生植株。细胞融合:西德和美国的科学家用马铃薯与番茄的原生质体融合培育出了番茄薯。(3)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已有80多种植物培32(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 抗病虫等农作物育种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4)基因工程 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33(5)空间育种为人类展示出美好前景空间育种为人类展示出美好前景 1987年,粮、菜、花种子放进第9颗返回式卫星 1996年100多种种子,随第1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截止1998年,利用返回式卫星已8次成功地搭载了粮、棉、油、蔬菜、花卉、林木、瓜果等种子300多种。(5)空间育种为人类展示出美好前景 1987年,粮、343.目标性状的选育目标性状的选育 在产量育种上:绿色革命是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墨西哥小麦 IR8水稻Borlang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3.目标性状的选育 在产量育种上:Borlang被称35在抗病育种上小麦抗锈病;玉米抗大、小斑病;水稻抗白叶枯病;棉花抗枯、黄萎病等育种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抗病育种上36在品质育种方面玉米、小麦、大麦高蛋白、高赖氨酸选育;油菜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选育;提高棉花纤维长度、强度选育等 获得较大进展。在品质育种方面37二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1.种质资源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3.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协作。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1.种质资源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8Thank you!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