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汇总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0909173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汇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汇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汇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1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 城市化过程 2 城市规划理论3 城市空间容量4 城市地面空间结构5 城市地面空间规划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简介1 城市化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主要内容提要1.1.1 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1.1.2 城市扩大四段城市扩大四段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1.1.4 城市化与工化城市化与工化第一节 城市化过程主要内容提要1.1.1 城市的形成1、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城城+市市 城城+市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反映城市的变迁居民聚居点城市乡村居民聚居点城市乡村2、城市的形成自然狩猎原始聚落(固定居住点)原始村落 -城市原始社会1万年前 5000年前 2000年前第1次劳动大分工第2次劳动大分工城市来源于从事商业交换活动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居民集聚点。城市来源于从事商业交换活动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居民集聚点。1.1.1 城市的形成1、什么是城市第1次劳动大分工第2次1.1.1 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古代城市的选址防御的需要防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筑城以筑城以卫君卫君,造郭以,造郭以守民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交通方便(外部交流的需要)(外部交流的需要)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城市容量、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容量、持续发展的需要)凡居民,凡居民,量地量地以制邑,以制邑,度地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存环境(宜居生存的需要)(宜居生存的需要)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中准绳。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1.1.1 城市的形成古代城市的选址1.1.2 城市扩大四阶段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集中后分散的过程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应用机器的聚集效应使城市规模外延扩大应用机器的聚集效应使城市规模外延扩大1.工人集中在工厂(18世纪下半叶)2.工厂附近形成集中村镇(工业革命后)3.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机器广泛应用后)4.聚集效应使城市扩大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城市再开发完成城市规模的内涵式扩大城市再开发完成城市规模的内涵式扩大1.1.2030年代美国拆除贫民窟建造摩天大楼、改善城市环境;2.二战后的欧洲、日本。战后重建,修复家园运动。城市再开发大体上包括地区修复、地区保全、地区再开发三种城市再开发大体上包括地区修复、地区保全、地区再开发三种基本方式。基本方式。1.1.2 城市扩大四阶段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集中后分散1.1.2 城市扩大四个阶段城市扩大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完成了城市规模外延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完成了城市规模外延和内涵并行发展。和内涵并行发展。1.城市郊区化现象城市郊区化现象(suburbannization)城市郊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提升到接近城市水平,中青年一代继续迁出城市中心到大城市郊区;2.50年代后期再城市化年代后期再城市化(reurbannization)现象。城市复兴现象。城市复兴运动。运动。第四阶段第四阶段 大都市区、城市带实现城市的泛城市化外延大都市区、城市带实现城市的泛城市化外延扩大。扩大。公路网不断向城市外延伸和通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公路网不断向城市外延伸和通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兴产业企业迁移到距离大城市更远的城镇迁移到距离大城市更远的城镇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极核 1.1.2 城市扩大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 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1.1.2 城市扩大四个阶段城市扩大四个阶段 1.1.2 城市扩大四个阶段 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有两个特征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加 (绝对数量,相对数量)(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加 (绝对数量,城市密度)(绝对数量,城市密度)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指标以城市人口占地域总人口的比例(相对数量)以城市人口占地域总人口的比例(相对数量)当城市化水平超过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基本实现城市化;,基本实现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超过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高度城市化。,高度城市化。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有两个特征1.1.3 城市化过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0年为第一阶段,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城年为第一阶段,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市化,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的国家。18511950年是第二阶段,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年是第二阶段,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城市人口总数从家基本实现城市化。城市人口总数从4000万增加万增加到到4.4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亿,城市化水平达到51.8。19501990年是第三阶段,全世界基本上实现了年是第三阶段,全世界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水平由城市化。世界城市化水平由1950年的年的28.4上升上升到到1990年的年的50。1.1.3 城市化过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3 城市化过程世界各个国家间城市化水平是不均衡发展的。,1850年英国实现城市化时,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年英国实现城市化时,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家。18601920年间,美国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水年间,美国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超过平发展到超过50。在一个国家地域内城市化发展是不均衡的。美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是:美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东部地区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东部地区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二战期间,国防工业使西部城市迅速发展。二战期间,国防工业使西部城市迅速发展。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后人口向南部、西部边陲地区流动。年代后人口向南部、西部边陲地区流动。1.1.3 城市化过程世界各个国家间城市化水平是不均衡发展1.1.3 城市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历史短,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归纳为三种模式:(1)控制型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政)控制型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如中国、南非和伊朗。府的严格控制,如中国、南非和伊朗。(2)过度城市化,如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度城市化,如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3)城乡高迁移率和低城市化率并存的城市化,)城乡高迁移率和低城市化率并存的城市化,如印度。如印度。超前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滞后城市化()1.1.3 城市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历史短,速度1.1.3 城市化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现象(城市郊区化、泛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城市郊区化、泛城市化)先于北欧和西欧,随后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逆城市化特征(人口负增长率、城市群逆城市化特征(人口负增长率、城市群 )世界十大城市群1.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都市连绵带、2.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3.圣地亚哥一旧金山大都市连绵带、4.英国伦敦一伯明翰一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大城市集聚区、5.巴黎一鲁昂一勒阿弗尔城市集聚区、6.荷兰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7.莱因一鲁尔大城市集聚区 8.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未进入十大城市群1.1.3 城市化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进程三阶段城市化进程三阶段城市化进程三阶段城市城市人口人口纽约(美国)(美国)1230伦敦(英国)敦(英国)870东京(日本)京(日本)670巴黎(法国)巴黎(法国)550上海(中国)上海(中国)530布宜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斯艾利斯(阿)500芝加哥(美国)芝加哥(美国)490莫斯科(前莫斯科(前苏联)480加加尔各答(印度)各答(印度)440洛杉洛杉矶(美国)(美国)400城市城市人口人口东京(日本)京(日本)2880墨西哥城(墨)墨西哥城(墨)1780圣保圣保罗(巴西)(巴西)1750孟孟买(印度)(印度)1740纽约(美国)(美国)1650上海(中国)上海(中国)1400洛杉洛杉矶(美国)(美国)1300拉各斯(尼日利拉各斯(尼日利亚)1280加加尔各答(印度)各答(印度)1270布宜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斯艾利斯(阿)123019501950、20002000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变化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变化 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占墨西哥总人口占墨西哥总人口的的16.8%16.8%占阿根廷总人口占阿根廷总人口的的30%30%城市人口纽约(美国)1230伦敦(英国)870东京(日本)6年份年份发达国家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19504.4753.82.8717.019605.7160.54.6022.219706.9866.66.7325.419807.9870.29.6629.219908.7772.513.5733.620009.5074.419.5739.3201010.1176.026.1246.2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人口相对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相对数量的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 年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1.13 城市化水平比较城市化水平比较1.13 城市化水平比较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发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时间时间 世界世界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国家1810年年11900年年111960年年 114 62 521980年年222 103 1191990年年 2882000年年3912025年年(预计)(预计)639 153 486100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发展状况万以上的大城市发展状况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加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增多;不断增多;出现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群或城市带.时间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810年11900年111.1.3 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数量增长中国城市数量增长时间城市数量/个增速/个/年1949132197819361/301988434241/101997668234/9中国城市化率变化中国城市化率变化 时间发展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增加/万人城市化率/1950起点11.219501957正常发展农民进城镇、工矿就业378015.41958-1965大起大落309618.01966-1978萎缩干部下放农村、知青上山下乡420017.1-17.91979以后健康发展部分农民进镇落户41.8*1.1.3 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数量增长时间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区域扩张1984年中国年中国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1996年,由于城市数年,由于城市数量增加和自身规模扩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量增加和自身规模扩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8%。19861996年的年的10年间,全国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占地规模扩大个特大城市占地规模扩大50.2%;全国非农业;全国非农业建设占耕地建设占耕地2963万亩(韩国耕地总和);万亩(韩国耕地总和);19911995年全国减少水田年全国减少水田1004万亩(我国人均耕地万亩(我国人均耕地1.44亩)。亩)。1911年54万人 1949年538万人 1990年1324万人图1.2 上海市市区地域扩展变化图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区域扩张1984年中国295个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区域扩张1.1.3 城市化过程/城市区域扩张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引起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影响就业位,引起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带动农业人口向城镇的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带动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迁移;工业化中期,工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吸工业化中期,工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吸引非农产业就业、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作用引非农产业就业、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作用于城市化进程。于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作用减弱,城市化服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作用减弱,城市化服务业功能强化。务业功能强化。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机器产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城市;机器产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城市规模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城市规模新兴工业产生了泛城市化现象新兴工业产生了泛城市化现象高度的工业化产生了高度的工业化产生了“城市病城市病”现象。现象。正常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水平成正比的发展。正常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水平成正比的发展。钱纳里等人按人均钱纳里等人按人均GDP水平将国家的工业化分为水平将国家的工业化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个不同的阶段,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1964年1970年1982年1996年1998年a1998年b第1阶段200-400280-560728-14561240-24801200-24003010-5350第2阶段400-800560-11201456-29122480-49602400-48005350-8590第3阶段800-15001120-21002912-54604960-93004800-90008590-11530第4阶段1500-24002100-33605460-87369300-148809000-1660011530-16850表表1.1 1.1 人均人均GDP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196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的产业结构主要运用两类经济指标:各产业的资本数量所占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各产业的资本数量所占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各产业创造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各产业创造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一个阶段(准工业国家),制造业产出比重为第一个阶段(准工业国家),制造业产出比重为18。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产出比重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产出比重20以下、第二产业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在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结构中占最大比重。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下降。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下降。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的产业结构主要运用两类经济指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1989)人均GDP/美元产业结构(%)人均GDP/美元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048.021.031.0100022.839.237.830039.428.232.4200015.443.441.250031.733.434.640009.745.644.7目前世界大城市目前世界大城市从第二产业主导转变成到第三产业主导从第二产业主导转变成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转变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转变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1.1.4 城市化与工业化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11.1 城市化过程功过评价促进社会的进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工业化;促进区域科技和文化进步;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辐射到乡村。对地理环境不良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改变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全球变暖,酸雨等;全球变暖,酸雨等;湿地减少,植被破坏。湿地减少,植被破坏。造成地面沉降;造成地面沉降;城市化降低生活质量;交通拥挤、堵塞停车、事故多;交通拥挤、堵塞停车、事故多;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居住环境差、住宅密度高;居住环境差、住宅密度高;社会问题多社会问题多 刑事犯罪高刑事犯罪高造成资源紧张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供应能源供应 1.1 城市化过程功过评价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地理环境不良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规划经典理论城市规划经典理论2.1古典城市规划理论 2.2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4中国城市发展政策第1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城市规划经典理论2.1古典城市规划理论 第1章城市定义城市定义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定义古代城市:人类居住地,商业贸易中心。城市经济学:各种活动因素在一定地域上的大规模的集中生态学家:人工建造的聚居场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列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雅典宪章:城市具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雅典宪章:城市具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古代城市中古城市中世纪城市近现代城市产生城市封建社会工业革命现代城市二战城市定义城市的定义古代城市中古城市近现代城市产封工现代城市二城市的职能变化城市的职能变化3、城市的实质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l 城市的职能: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交流场所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动场所 商品交易的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防御工具现代城市体现了人口、产业结构和行政。现代城市体现了人口、产业结构和行政。城市的职能变化3、城市的实质 城市的职能:现代城市体现了人2.1 古典古典城市规划理论理论w1、古典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小,实际上是城堡的建设规划。建筑十书中有记述,中国城市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将在后面单独讲解w2、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为了解决社会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很多社会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其中有不少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起到了启迪和指导作用。2.1 古典城市规划理论1、古典城市规划2.1 古典城市规划理论古典城市规划理论19世纪初,“新协和村”方案自给自足1882年,带形城市设想城市空间更接近自然接近自然。1901年,“工业城市”模式城市新空间的功能组合功能组合远离拥挤、污染、杂乱 1898年,“田园城市”模式 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规模 中心城5.8万人 农业地带围绕农业地带围绕 1922年,“卫星城市”理论规模 3万人城际联系 快速交通n1918年,有机疏散理论 缓解有机机能过分集中 区域分分单元集中城单元集中城市功能市功能n1932年 “广亩城市”l高速公路联系l工业和人口散布2.1 古典城市规划理论19世纪初,“新协和村”方案18982.2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922年,“立体城市”设想高架桥、地下多层交通体系高层建筑扩大城市绿地1983年,“立体城市”机动车全部地下非机动车全部地面1千米宽带状城镇20世纪40年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两大派系 芝加哥学派应用社会生态学方法研究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涡旋模式 土地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制约地价的轴状模式土地利用状态的地租决定论逐层分化土地模式2.2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922年,“立体城市”设想20世2.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马丘比丘宪章(1977)城市与区域联系 城市功能有机联系北京宪章(1999年)规划实质:达成社会公规划实质: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集团矛盾 规划要素:社会、经济、规划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规划特点:政策性、综规划特点:政策性、综合性、长期性、地方性、合性、长期性、地方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规划目标: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可持续发展 2.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北京宪章(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历史背景乌托邦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作乌托邦(Utopia),提出理想之邦,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公共食堂,公共医院。中国的桃花源记欧文的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英 17711858)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提出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共有。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空想社会主义城市历史背景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背景傅立叶的公社 查勒斯傅立叶(法 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建立15002000人的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建设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法兰斯泰尔”)。1871年,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了“法兰斯泰尔”。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背景傅立叶的公社 田园城市理论背景田园城市理论背景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共出六版,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三磁力图解田园城市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霍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田园城市理论背景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卫星城市历史背景卫星城市历史背景卫星城的理论基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反磁力理论卫星城的实践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魏林比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独立的卫星城。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在伦敦西北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就业平衡卫星城市历史背景卫星城的理论基础带形城市历史背景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形城市的设想,即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带形城市历史背景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邻里单位理论历史背景邻里单位理论历史背景 小区与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邻里单位理论历史背景 小区与居住区规划其他理论与实践其他理论与实践城市美化运动1893年,芝加哥举办纪念哥伦布博览会。整齐划一的会场使人感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力。纪念哥伦布博览会的负责人丹尼尔伯纳姆 提倡以林荫大道、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1909年,发表芝加哥城市规划,形式主义、忽视社会经济问题问题突出,对城市的影响仅限于局部。城市美化运动持续15年。(我国现在流行的城市绿化、美化大草坪、广场、一条街)其他理论与实践城市美化运动其他理论与实践其他理论与实践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城市规划观:注重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提倡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其他理论与实践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一些其他相关文献一些其他相关文献1976年,联合国 温哥华人类居住宣言1980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各国大城市市长会议发表关于人口与未来的罗马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华沙宣言1982年,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协会居者有其屋。1983年,欧洲议会城市复兴运动1984年,关于古城保护的威尼斯宣言1985年,巴塞罗那人口宣言1987年,关于城市绿化的大阪宣言一些其他相关文献1976年,联合国 温哥华人类居住宣言2.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小结)n n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三阶段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三阶段n n以卫生条件改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物质以卫生条件改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空间形态规划,n n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的人口和产业用地布局规划,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的人口和产业用地布局规划,n n以促进社会公平为主的社区规划。以促进社会公平为主的社区规划。n n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由关注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由关注空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变化过程和过程和空空空空间集聚间集聚间集聚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空间关联空间关联空间关联过程和过程和空间重组空间重组空间重组空间重组过程;过程;基于区域生态观的基于区域生态观的城乡空间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空间统筹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点和趋势。2.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小结)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三阶段2.3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n n“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n n多层次:大中小规模的城市都要发展多层次:大中小规模的城市都要发展n n非均衡:不同经济地带,突出重点,非齐头并进非均衡:不同经济地带,突出重点,非齐头并进n n逐步推进:逐步推进:n n各个层次的城市逐步向更高一级有序发展;各个层次的城市逐步向更高一级有序发展;n n遵循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不能超阶段。遵循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不能超阶段。n n协调发展:协调发展:n n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n n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n n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2.3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2.3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n n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型城市,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型城市,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型城市,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型城市,有选择地发展小城市。有选择地发展小城市。有选择地发展小城市。有选择地发展小城市。n n中部地区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中部地区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中部地区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中部地区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n n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2.3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型第第3节节 城市空间容量内容简介城市空间容量内容简介3.1 城市空间容量3.2 空间容量计算3.3 城市人口规模第1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3节 城市空间容量内容简介3.1 城市空间容量第1章3.1 3.1 城市空间容量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建筑容量以建筑密度表示;建筑容量以建筑密度表示;交通容量通常为常年总客流量和运量;交通容量通常为常年总客流量和运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有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的区别。3.1 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3.1 3.1 城市空间容量城市空间容量理论容量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各种制约因素影响范围内可能达到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各种制约因素影响范围内可能达到的最大容量值。的最大容量值。理论容量计算原则是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理论容量计算原则是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实际容量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某个阶段,以及特定的自然、社会、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某个阶段,以及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容量,即实际存在的现有城市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容量,即实际存在的现有城市空间容量。间容量。实际容量计算原则应以现状作为统计的基础,扣除属于暂实际容量计算原则应以现状作为统计的基础,扣除属于暂时保留和利用的一部分内容,时保留和利用的一部分内容,3.1 城市空间容量理论容量3.1 3.1 城市空间容量城市空间容量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表示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的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表示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当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表示城市出现了恶性膨胀,城市病已经或即将出现。3.1 城市空间容量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表示城市发展不充分3.2 3.2 空间需求量计算空间需求量计算1.一次空间需求量影响规划内容的主导因素,影响规划内容的主导因素,2.二次空间需求量,测算与主导因素有关的城市其他因素,测算与主导因素有关的城市其他因素,3.三次空间需求量测算二次空间相应的因素,测算二次空间相应的因素,4.资源分配,空间总需求量和城市空间资源量空间总需求量和城市空间资源量上部空间、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上部空间、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5.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元素居住、交通、防空、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居住、交通、防空、基础设施的需求量。3.2 空间需求量计算一次空间需求量3.2 3.2 空间需求量计算空间需求量计算规划城市容量预测步骤1.第一步,决定分析预测内容。以万人占有空间数量为最终指标以万人占有空间数量为最终指标;城市生态指数为最终指标城市生态指数为最终指标。2.第二步,对关键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把城市人口的增长因素作为关键因素;把城市人口的增长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分年度计算城市人口规模,分年度计算城市人口规模,列出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列出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3.第三步,对各种容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拟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值。拟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值。3.2 空间需求量计算规划城市容量预测步骤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综合指数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协调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绿化物质还原资料配置生产效率社会保障城市文明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城市城市人口基础城市城市物质资料生产3.3 3.3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城市规划人口规模指城市规划期限末达到的城市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构成人口性质:常驻(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性质:常驻(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男性:女性性别构成:男性:女性 女性为女性为100年龄构成:托儿、幼儿、小学、中学、成年、老年年龄构成:托儿、幼儿、小学、中学、成年、老年家庭构成: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构成:家庭人口数量劳动构成:劳动人口(基本、服务),抚养人口劳动构成:劳动人口(基本、服务),抚养人口职业构成:职业构成:3大产业,大产业,13类行业类行业3.3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劳动平衡法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 职工带眷系数法 递推法 统计分析法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类比法城市规模类比城市规模类比城市功能类比城市功能类比城市地域类比城市地域类比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类比法分类人口数量城市/座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37 大城市50万人100万人48中等城市20万人50万人205小城市20万人以下,最低限68万人378城镇2000人以上1.9万以上全国20万人以上668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1998年底)年底)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从人口规模上划分,城市或城镇的标准有:美国为2500人;英国为3500人;法国为5000人;印度为5000人;俄罗斯为10002000人。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分类人口数量城市/座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37 大城市50万城区用地/km2人口/万人密度万人/km2GDP城市建设城市常住总值/亿元人均/万元/人城市中心区5005005505501.139007.1通州副中心11080110751.035103.9顺义、亦庄509090501.039002.6昌平、房山、大兴、石景山406060401.0平谷、怀柔、密云、延庆1515351535151.0全城合计890725-765150780013.6北京市北京市19972010城市规划指标城市规划指标 城区用地/km2人口/万人密度GDP城市建设城市常住总值人区位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人口密度总量 比例数量比例万人/km2全市城区2005年639310016001000.25内环线以内中心城区1001.5636722.943.67外环线以内城区6209.7091557.191.48外环线以外城区567390.363139.440.11上海市城区人口密度(上海市城区人口密度(2005年)年)区位土地面积常住人口人口密度总量 比例数量比例万人/km2全第第4节节 城市地面空间结构内容简介城市地面空间结构内容简介4.1 城市地面空间结构4.2 城市地面空间形态4.3 城市地面空间分布第1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4节 城市地面空间结构内容简介4.1 城市地面空间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在层次上分为三个层面及尺度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内部空间内部空间 城市各功能区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外部空间 卫星城、郊区、飞地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群体空间 城市间、城乡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经济活动聚集程度。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结构和和层次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功能用地比例。城市形态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而形成城市形态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而形成的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的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4.1 城市地面空间结构城市地面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早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以宗祠、宫室、广场、市场等为中心。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以社会活动中心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中世纪初期,西方城市都以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4.1 城市地面空间分布城市地面空间分布早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以宗祠、宫室、广场、市场等为中心。4汉代西安城市汉代西安城市汉代西安城市形态汉代西安城市形态在先秦城市空间布局:筑城卫君分阶层,围郭卫民阶层群居。周王朝:宫城王宫 城郭家庭居住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理坊制。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布局是三套方城、官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汉代西安城市汉代西安城市形态在先秦城市空间布局:隋唐洛阳城布局隋唐洛阳城布局隋唐洛阳城布局唐朝西安古城复原图唐朝西安古城复原图唐朝西安古城复原图隋唐西安古城复原物隋唐西安古城复原物隋唐西安古城复原物1.4.1城市空间结构层次城市空间结构层次 1.城市的内部空间,以主城为主,最基本的空间实体,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及趋势;2.城市的外部空间(郊区、卫星城、“飞地”),最为活跃地区,反应城市的成长以及可能的演化方向;3.城市的群体空间,为城市的区域腹地,反映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分布图 1.4.1城市空间结构层次 城市的内部空间,以主城为主,最基1.4.2城市空间结构内涵城市空间结构内涵 1.城市密度表现内部空间土地利用强度,反映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程度。城市土地利用的密度一般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城市土地利用的密度一般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提高城市容量调整密度、布局和城市形态两种方式:提高城市容量调整密度、布局和城市形态两种方式:内涵式集约外延式 分散城市密度:人口密度城市密度:人口密度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 路网密度路网密度 商业网点密度商业网点密度1.4.2城市空间结构内涵 城市密度表现内部空间土地利用强度1.4.2城市空间结构内涵城市空间结构内涵 2.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与城市区位功能结构对称。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与城市区位功能结构对称。产业结构空间表现就是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空间表现就是产业布局 。3.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三维形状 和外瞻表现。归纳为集中(单城)与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城镇)。1.4.2城市空间结构内涵 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北京市19972010城市规划“一核、两带、多中心”空间战略,空间发展的布局是“一主一副多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北京市19972010城市规划“一核、两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一、以城市次区域作为规划单元和建设单元,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二、根据城市次区域功能,合理确定适度规模的人口空间分布,利用土地价格杠杆引导中心城区人口疏散.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郊区人口密度。四、用公共基础设施和轨道交通连接各功能中心区,形成城市网。.中心城区发挥中央商务区和高级商业区的功能,必须降低人口密度,将一部分居住功能分解到新城,从而增强发展活力和能级提升。在不同的区位发展出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相应产业结构和城区形态的功能中心区,形成功能产业形态既有差异、又融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形态格局。要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枢纽型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连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轨道交通是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发展轴。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一、以城市次区域作为规划单元和建设单元,北京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北京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城区城市功能产业规划布局城市中心区 服务核心区 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业、商贸、餐饮、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基础服务业 通州副中心 城市拓展区 都市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科技、教育、文化培训;印刷、出版、包装;大型会展;制造业;住宅房地产;物流 10个新城 生态涵养区 林果业、养殖、旅游、教育文化产业、休闲度假产业、现代商业、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北京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城区城市功能产业规划布局城市中心区 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形态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形态(1)连续蔓延扩展模式)连续蔓延扩展模式 集中型同心圆式密集向外扩展是连续蔓延扩展模式之一.没有明确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仅适合于处于稳定(低速)增长的城市地区。a.主城区同心圆模式 b.分片组团模式转化成蔓延模式 北京主城区同心圆式扩展形态图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形态(1)连续蔓延扩展模式 a.主城北京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北京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改变这种模式的方法使用地扩展方向向城市空间发展轴线延伸,或者形成放射状的“触角”.让离母城相对较远的一些开发区发育成卫星城或成为与母城平行的新城,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型向双中心或多中心型演化。北京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改变这种模式的方法(2)轴线带状扩展模式)轴线带状扩展模式城市空间的轴向扩展,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有意识地规划建设,他们均依附于城市本体,向周围地区放射扩展。1.连片带状扩展方式。2.连续带状扩展方式。3.多极放射式 扩展方式。(2)轴线带状扩展模式城市空间的轴向扩展,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3)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跳跃式组团扩展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方式,适合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地区。选择的“拐点”出现在人口年均增长率3%,经济成长10%维持25年左右的持续增长的时候。新城市功能区容纳新城市职能,将单一增长核心转变为多个增长核心。(3)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跳跃式组团扩展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3)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飞地跨越式也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由于地理环境阻碍或由于其特殊要求;一些重大投资项目选择在离老城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建设;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域选址建设,基本上不受中心城向边缘扩展的影响。(3)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飞地跨越式也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空间青岛市科技开发区青岛市科技开发区“飞地飞地”青岛市科技开发区“飞地”城市扩展的周期性城市扩展的周期性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城市长期发展中集聚和沉淀的结果,其扩展周期性地变化。每一个周期存在着加速期、退化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城市扩展的周期性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第一因素是城市历史和社会第一因素是城市历史和社会文化。文化。第二因素是自然地理因素。第二因素是自然地理因素。第三因素是行政区划调整。第三因素是行政区划调整。第四因素是城市职能和规模。第四因素是城市职能和规模。第五因素是经济因素。第五因素是经济因素。第六因素是人口因素。第六因素是人口因素。第七因素是土地市场因素。第七因素是土地市场因素。第八因素是交通、建筑技术、第八因素是交通、建筑技术、通讯技术水平因素。通讯技术水平因素。历史保持城市空间布局的稳定性。通过选址、城市格局、用地、组织以及城市景观直接影响空间结构形态。直接影响城市规模、城市用地构成、产业结构等城市空间结构因素。城市规模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资金影响到投资,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组织形式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核心化,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也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周期性。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第一因素是城市历史和社会文化。历史保北京市域用地规划图北京市域用地规划图。北京市域用地规划图。北京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旧城文物保护规划图北京旧城文物保护规划图。北京旧城文物保护规划图。4.1 4.1 城市发展方向的外部影响因素城市发展方向的外部影响因素地区经济地理条件 趋向经济发达地区、趋向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地区交通运输条件 趋向交通便利地区能源条件 趋向能源富足地区水源条件 趋向水源丰富地区用地条件 保护基本农田,避开不利地质条件4.1 城市发展方向的外部影响因素地区经济地理条件 趋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