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功能检查和分析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0908131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X 页数:117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眼视功能检查和分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双眼视功能检查和分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双眼视功能检查和分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李盼1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李盼1重要性眼视光学验光双眼视觉学的基础2重要性眼视光学验光2必要性不是常规检查项目检查前提:具备双眼视,矫正视力正常、眼部生理情况基本正常,却有双眼视症状反应者3必要性不是常规检查项目3第一节 检查内容隐斜测量:Von Grafe法融像聚散能力测量正负相对调节测量融合性交叉柱镜测量调节灵活度测量4第一节 检查内容隐斜测量:Von Grafe法4学习要点调节调节幅度及测量调节刺激和调节反应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聚散聚散量的计算聚散分类隐斜测量AC/A聚散力测量(BI/BO)5学习要点调节5第二节 方法和步骤6第二节 方法和步骤6隐斜视7隐斜视7隐斜视隐斜视定义定义:在缺乏足够融像刺激情况下,一眼与另一眼的相对方向不一致,隐斜视为当融像破坏时的眼睛位置交替遮盖试验与遮盖去遮盖试验不同类型:外隐斜内隐斜垂直隐斜使用融像性聚散代偿外隐斜 集合型聚散内隐斜 发散型聚散8隐斜视定义:8隐斜视(1)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亦能注视该物体,此时,双眼视线均通过该物体,表现为双眼对称,没有偏斜。9隐斜视(1)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亦能注视该物体,此时,1010隐斜视(2)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前遮盖一物体,此时,该眼视线偏离注视目标,表现为该眼偏斜(但由于被遮盖,所以我们不能发现)11隐斜视(2)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前遮盖一物体,此时,该1212隐斜视(3)当遮盖物去掉时,该偏离眼又回来注视该物体(我们可以观察到该眼发生转动)。我们称同时具备以上三种条件的眼睛为隐斜视。如去遮盖时该眼由外向内转动,我们称为外隐斜;反之亦然。13隐斜视(3)当遮盖物去掉时,该偏离眼又回来注视该物体(我们可1414如何测量隐斜测量隐斜视的条件是测量隐斜视的条件是破坏融像破坏融像当融像被破坏后,能确定视轴的位置当融像被破坏后,能确定视轴的位置(即眼睛朝内、(即眼睛朝内、外、上、下外、上、下能测量或中和隐斜视能测量或中和隐斜视破坏融像的方法破坏融像的方法遮盖遮盖(如遮盖试验如遮盖试验)三棱镜三棱镜滤片滤片(如如worth 4 dot试验中红绿滤片或偏振片)试验中红绿滤片或偏振片)将一眼的象变形将一眼的象变形(如如 maddox 杆杆)生物隔膜生物隔膜(立体镜、同视机和双目望远镜立体镜、同视机和双目望远镜)15如何测量隐斜测量隐斜视的条件是15如何测量隐斜最常用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Maddox 法法Von Graefe 法法交替遮盖交替遮盖+三棱镜三棱镜16如何测量隐斜最常用的方法16M-1Maddox 杆杆OSOD17M-1Maddox 杆OSOD17M-1Maddox 杆杆OSOD18M-1Maddox 杆OSOD18ODOSMaddox 杆杆19ODOSMaddox 杆19ODOS20ODOS20远距水平隐斜测量Von Grafe法原理:利用棱镜打破双眼融像来测量双眼视轴的相对位置步骤:在远屈光矫正基础上1.视标选择:最好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2.OD:12BI(测量镜),OS:6 BU(分离镜)EEODOS21远距水平隐斜测量Von Grafe法原理:利用棱镜打破双眼融2222隐斜的测量23隐斜的测量23隐斜的测量ODOS12 BI6 BU24隐斜的测量ODOS12 BI6 BU24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5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2步骤(1)3.如果不是右上左下,则增加右眼BI棱镜度4.注视目标:左下方视标,用余光观察右上方视标5.以2 /s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到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和方向26步骤(1)如果不是右上左下,则增加右眼BI棱镜度26步骤(2)6.继续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看到:右下,左上7.反方向转动棱镜,直到两个视标又在垂直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和方向8.取两次记录结果的平均值即可27步骤(2)继续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看到:右下,左上27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8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2远距垂直隐斜视测量镜和分离镜互换:OD:12BI(分离镜),OS:6 BU(测量镜)注视目标:右上方视标记录区别:水平隐斜不分左右眼,垂直隐斜要区分左右眼29远距垂直隐斜视测量镜和分离镜互换:OD:12BI(分离镜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0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3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1EE右眼所见左眼所见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的清晰3近距隐斜测量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其余步骤相同eso&exo32近距隐斜测量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32聚散能力测量33聚散能力测量33聚散的计算计算单位:棱镜度为()1:光线通过1米远的距离产生垂直偏离1厘米。1m1cm34聚散的计算计算单位:棱镜度为()1m1cm34聚散的计算举例患者 PD=60mm 1mPd=60mm1cm/1m 1 集合度双眼单眼50cmPd=60mm6mPd=60mm?6cm/0.5m6cm/6m6cm/1m35聚散的计算举例1mPd=60mm1cm/1m 聚散的计算集合度与眼的转动中心角膜顶点后14mm镜架平面后27mm计算;集合度双眼单眼27mm?14mm测量距离测量距离40cm40cmPD60mm64mm6cm/0.427m36聚散的计算集合度与眼的转动中心集合度双眼单眼27mm?1集合和发散的分类集合和发散的分类1.张力性聚散(tonic vergence):双眼从解剖静息位置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水平位隐斜视双眼生理静息位水平隐斜视与张力性聚散张力性聚散度合适:远距隐斜视为零(正视位)张力性聚散度太大,远距隐斜视为内隐斜张力性聚散度太小,远距隐斜视为外隐斜37集合和发散的分类张力性聚散(tonic vergence):集合和发散的分类集合和发散的分类2.调节性聚散(accommodative vergence)当人眼调节时出现的集合集合和调节存在着函数关系生理性外隐斜:正常的近距水平隐斜视在46棱镜度38集合和发散的分类调节性聚散(accommodative ve集合和发散的分类集合和发散的分类3.近感知性集合(proximal convergence)自主性集合或心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现象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39集合和发散的分类近感知性集合(proximal conver集合和发散的分类集合和发散的分类4.融像性聚散(fusional vergence):对视网膜分离象的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向外运动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聚散40集合和发散的分类融像性聚散(fusional vergenc聚散测量聚散测量集合幅度集合幅度 笔式手电筒,近调节视标记录:NPC(sc 或cc),破裂点和恢复点,标接近鼻子,记录为TTN正常值为:破裂点:3cm+4cm,恢复点:5cm+5cm。41聚散测量集合幅度 41聚散测量聚散测量聚散力(聚散力(BO/BIBO/BI)42聚散测量聚散力(BO/BI)42聚散力(聚散力(BO/BIBO/BI)测量)测量Risley棱镜 BOBI43聚散力(BO/BI)测量Risley棱镜 BOBI43聚散力(聚散力(BO/BIBO/BI)模糊点(Blur point)不能代偿由棱镜引起的物像在视网膜上的侈开,仍保持稳定的调节 破裂点(Break point)用尽所有的聚散能力仍然不能维持单一视网膜像恢复点(Recovery point)视网膜像侈开减少到可以重新动用聚散能力合成一个单一的像44聚散力(BO/BI)模糊点(Blur point)44聚散力(聚散力(BO/BIBO/BI)双眼远矫正视标:单眼最差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先进行BI后进行BO检查移动棱镜速度:1/秒45聚散力(BO/BI)双眼远矫正45聚散力(聚散力(BO/BIBO/BI)结果记录:左右眼之和远近距检测,BI、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x表示无模糊点。负值表示与期望的方向相反的恢复点举例举例 远距聚散力:BI x/10/4 BO 12/18/8 远距聚散力:BI 右眼抑制 BO 4/6/-2正常值正常值Morgan(成人,临床人群):远距BI:x/7/4 标准差x/3/2远距BO:9/19/10 标准差4/8/4/Saladin and Sheedy:远距BI:x/8/5 标准差x/3/3远距BO:15/28/20 标准差7/10/1146聚散力(BO/BI)结果记录:左右眼之和46远距水平聚散原理:用棱镜诱发视网膜像的侈开,强迫患者动用聚散系统来补偿侈开,保持双眼单视,从而测量双眼聚散能力涉及概念: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47远距水平聚散原理:用棱镜诱发视网膜像的侈开,强迫患者动用聚散步骤视标: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先做BI,再做BO(原因?),以1 /s速度记录:无模糊点单眼抑制:视标移动方向的眼睛被抑制负值:与你期望的方向相反举例:BI/10/4 BO 12/18/8 BI 右眼抑制 BO 4/6/-248步骤视标: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48近距水平聚散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其余步骤相同49近距水平聚散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49近距垂直聚散以1 /s速度均匀增加右眼前BU棱镜记录:无模糊点举例:OD BU 6/4 BD 2/-150近距垂直聚散以1 /s速度均匀增加右眼前BU棱镜50近距融合聚散Flipper:12BO和3BI记录:60秒内翻转次数51近距融合聚散Flipper:12BO和3BI51回顾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的主要内容隐斜视概念和Vongrafe法检查远距/近距水平/垂直聚散分类和聚散能力的检查52回顾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2调节53调节53调节幅度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ccommodative amplitude)概念:调节远点:当调节完全放松时,与视网膜共轭的一点。调节近点: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共轭的一点。调节幅度(Amp):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 Amp1/调节近点-1/调节远点举例:-1D,调节远点为1m,调节近点为10cm,Amp=1/0.1-1=9D54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调节幅度调节幅度 测量方法:移近法/移远法负镜片法动态检影法55调节幅度 测量方法:55调节幅度测量调节幅度测量移近法/移远法移近法移远法二者的平均值表示结果56调节幅度测量移近法/移远法56调节幅度测量调节幅度测量负镜片法:视标:40cm处结果负镜片值+工作距离(2.5D)57调节幅度测量负镜片法:57调节幅度测量调节幅度测量动态检影法:调节刺激 检 影 最大调节反应58调节幅度测量动态检影法:58Amp检测的影响因素单眼和双眼测量:单眼测量:调节(移近法和移远法)双眼测量:集合性调节(移近法和移远法)双眼的调节幅度高于单眼(Duane)个体差别,年龄因素注视角度:越往下,AMP越大视标的尺寸59Amp检测的影响因素单眼和双眼测量:59Amp检测的影响因素年龄:调节幅度随年龄的增加有下降趋势Donders-Duane公式:最小调节幅度最小调节幅度=15-0.25=15-0.25年龄年龄平均调节幅度=18.5-0.3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年龄60Amp检测的影响因素60DONDERS TABLEageamplitudeageamplitude1014.00453.501512.00502.502010.00551.75258.50601.00307.00650.50355.50700.25404.50750.0061DONDERS TABLEageamplitudeagea调节幅度检测的影响因素气温:赤道附近容易老视屈光不正:近视者Amp高62调节幅度检测的影响因素气温:赤道附近容易老视62调节反应调节反应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调节刺激:眼前某视标至眼镜平面的距离(米)的倒数调节反应:个体应对某调节刺激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调节超前: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调节滞后: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的屈光度的量调节反应有个体差异63调节反应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63调节反应测量调节反应测量MEM动态检影法 测试卡于普通检影镜上(40厘米工作距离)举例:屈光不正为-1.50D,注视距离为40cm,调节刺激为2.50D,此时屈光状态为-4.00D,如果给以-1.50D镜片,影动为:顺动(调节滞后),逆动(调节超前),中和现象(调节刺激调节反应相等)中和顺动所需的正镜片度数调节滞后量记录;MEM OD+1.00D,OS+1.00D64调节反应测量MEM动态检影法 64相对调节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NRA):在集合保持固定的情况下,能最大放松的调节量近距矫正基础上所增加正镜至模糊的度数正相对调节(PRA):在集合保持固定的情况,能做出的最大调节量近距矫正基础上所加负镜至模糊的度数68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NRA):68正负相对调节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最佳视力上一行先做NRA,再做PRA终点:视标持续模糊记录:正常值非老视者:NRA/PRA:+2.00/-2.50老视者:变化较大,(Add+NRA)5cpm bin;7cpm mono13-30:8cpm bin;11cpm mono30-40:9cpm bin两眼间相差小于4cpm71调节灵活度测量单眼或双眼,非老视者71张力性调节张力性调节(暗调节或暗焦点)定义:人眼在无任何视觉刺激情况下的一种静息调节状态 解剖基础:睫状肌的张力生理基础;植物神经包括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兴奋与屈光不正的发展、器械性近视与夜间近视有关 72张力性调节(暗调节或暗焦点)定义:人眼在无任何视觉刺激近感知性调节近感知性调节定义:由于心理感知视标不断移近或观察视标的器械在眼的近处而产生相应的调节反应可能是影响视觉疲劳的因素之一73近感知性调节定义:由于心理感知视标不断移近或观察视标的器械在第三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74李 盼第三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74李 盼调节的生理与晶体形状改变有关(Helmholtz证实):晶状体的前表面向前拉伸晶状体的后表面几乎不变晶状体的中间变凸,晶状体的周边区几乎不变,成一球形睫状体悬韧带虹膜角膜75调节的生理与晶体形状改变有关(Helmholtz证实):睫状调节的机制(一)调节的机制(一)副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兴奋作用副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兴奋作用E-W核核中脑中脑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眶隔眶隔眶下裂眶下裂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运动根运动根睫状短神经睫状短神经睫状肌睫状肌下斜肌肌支下斜肌肌支76调节的机制(一)副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兴奋作用E-W核调节的机制(二)调节的机制(二)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2 2受体受体)作用较小作用较小(-1.5D)(-1.5D)作用慢作用慢(10(104040秒秒)颈交感干颈交感干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海绵窦海绵窦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睫状短神经睫状短神经颈内动脉颈内动脉睫状长神经睫状长神经睫状长神经睫状长神经睫状肌睫状肌77调节的机制(二)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颈交感干颈上神经节海聚散聚散(Vergence(Vergence)的机制)的机制 集合(convergence)和发散(divergence)水平眼外肌协同作用 内直肌 动眼神经中央核 外直肌 外展神经核大型细胞支配78聚散(Vergence)的机制 集合(convergence聚散的机制聚散的机制 Maddox模型四种神经支配的总和 张力性集合:集合基础调节性集合:模糊产生调节时的聚散反应近感知集合:近物知觉的集合反应融像性集合:保持双眼单视所需的集合反应79聚散的机制 Maddox模型四种神经支配的总和 79调节和聚散环调节和聚散环调节:负反馈机制模糊是主要因素融像性聚散:负反馈机制视差是主要因素像的模糊神经冲动晶状体变凸离焦变小(模糊斑变小)睫状肌交叉性视差变小交叉性视差神经冲动眼球会聚正融像集合80调节和聚散环像的模糊神经冲动晶状体变凸离焦变小(模糊斑变小)第四节第四节 调节和聚散调节和聚散 81第四节 调节和聚散 81调节和聚散关系调节和聚散是一个联动系统调节和辐辏联动的关系由AC/A反应辐辏和调节联动关系由CA/C反应调节、聚散、瞳孔三联动近反射82调节和聚散关系调节和聚散是一个联动系统82AC/A临床意义AC/A诊断双眼视问题预测眼镜处方改变对患者的隐斜视所产生的影响低AC/A者处方改变对隐斜视影响较小高AC/A者处方改变对隐斜视影响较大83AC/A临床意义AC/A诊断双眼视问题83AC/A刺激性AC/A调节性集合量()/调节刺激(D)反应性AC/A调节性集合量/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临床上无法测量正常值:3/15/1 平均4/184AC/A刺激性AC/A84AC/A临床计算计算性AC/A近距离辐辏需求 生理性外隐斜 调节刺激梯度性AC/A (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或近距隐斜加+1.00D的近距隐斜+1.0085AC/A临床计算计算性AC/A85AC/A临床计算计算性AC/A的结果比梯度性 AC/A大计算性AC/A测量结果中包含近感知集合梯度性 AC/A均在近距测量,两者均有近感知集合,就此抵销86AC/A临床计算计算性AC/A的结果比梯度性 AC/A大86梯度AC/A临床计算梯度梯度AC/AAC/A(Gradient AC/AGradient AC/A)作两次近距Von Graefe测量隐斜量基础测量加+1.00D或-1.00D87梯度AC/A临床计算梯度AC/A(Gradient AC/A梯度梯度AC/AAC/A例子1NLP(近水平隐斜量)为4棱镜度 exo加上+1.00D后NLP 为8棱镜度 exoGradient AC/A4/188梯度AC/A例子1NLP(近水平隐斜量)为4棱镜度 exo8梯度梯度AC/AAC/A例子2NLP为8棱镜度 eso加上+1.00D后NLP为2棱镜度 esoGradient AC/A689梯度AC/A例子2NLP为8棱镜度 eso89梯度梯度AC/AAC/A例子3NLP为3棱镜度 exo加上-1.00D后NLP为2棱镜度 esoGradient AC/A5/190梯度AC/A例子3NLP为3棱镜度 exo90梯度梯度AC/AAC/A例子4NLP为3棱镜度 eso加上+1.00D后NLP为5棱镜度 exoGradient AC/A8/191梯度AC/A例子4NLP为3棱镜度 eso91计算性AC/A临床计算集合需求 生理性外隐斜 AC/A调节刺激集合需求 近距离(用D来表示)X 瞳距(用厘米来表示);u生理性外隐斜 NLP DLPu外隐斜为+u内隐斜为-92计算性AC/A临床计算92“大N”方法计算AC/A患者的瞳距为患者的瞳距为60mm60mm DLP DLP 为为4 exo4 exo NLP NLP 为为 6 eso(40cm)6 eso(40cm)AC/A AC/A=15-(-6-4)/2.5D=15-(-6-4)/2.5D=25/2.5D=25/2.5D=10/1=10/1 93“大N”方法计算AC/A患者的瞳距为60mm93“大N”方法计算AC/A 患者的瞳距60mmDLP 为4 esoNLP 为 2 exo(40cm)AC/A=(15-(2-(-4)/2.50D=9/2.5D=3.6/194“大N”方法计算AC/A 患者的瞳距60mm94检测与分析95检测与分析95调节功能异常调节不足调节灵活度不良调节疲劳调节过度96调节功能异常调节不足96聚散功能异常会聚不足会聚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单纯外隐斜单纯内隐斜97聚散功能异常会聚不足97一个临床病例患者,男性,21岁主诉:近距离工作后视远模糊伴轻微头痛2年病史:除近距离工作后视远模糊,偶尔持久视远后马上视近也模糊,头痛在视远视近变换时明显98一个临床病例患者,男性,21岁98Examination DLP(by von Graefe):1exo NLP(by von Graefe):4exoHorizontal vergences at distance:BI:X/7/4 BO:8/14/12 Horizontal vergences at near:BI:12/14/9 BO:14/18/10 AMP(by push-up method):OD 9D OS 10DAC/A=399Examination DLP(by von Graefe)诊断分析病史提示:调节失灵反转拍检查:+2.0D和-2.0D均不能进行 +1.50D/-1.50D:6cpm正常参考值:8-12,5 cpm binocularly,7 cpm monocularly13-30,8 cpm binocularly,11 cpm monocularly30-40,9 cpm binocularly100诊断分析病史提示:调节失灵100处理和随访每天在家进行调节灵活度训练,每周随访一次4周后,NRA/PRA=+2.50D/-3.00D 反转拍:10 cpm患者自诉近距离工作后不再视力模糊,持续阅读2小时不出现眼睛疲劳101处理和随访每天在家进行调节灵活度训练,每周随访一次101调节不足表现:视觉疲劳,视物不清,近距明显检查:调节幅度低,PRA减低,调节灵活度负片速度减慢处理原则:消除视觉疲劳症状,增加调节能力方式:正镜附加 视觉训练(增加调节力)102调节不足表现:视觉疲劳,视物不清,近距明显102调节灵活度不良症状:看近后短暂性视近和视远不清调节检查:调节灵活度明显下降,NRA和PRA可能降低临床处理:视觉训练方式:调节转动法(flipper)视标摆动法103调节灵活度不良症状:看近后短暂性视近和视远不清103调节疲劳症状:阅读不能持久调节检查: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重复测量过程中逐步下降临床处理:视觉训练或正镜附加104调节疲劳症状:阅读不能持久104调节过度症状:双影或模糊像和视觉疲劳临床检查:AMP正常,调节灵活度正镜片速度减慢,调节超前临床处理:视觉训练放松调节105调节过度症状:双影或模糊像和视觉疲劳105临床分析思路患者症状与用眼有关确定矫正视力和眼健康状况眼科疾病异常正常确定远近隐斜检测分析调节组数据正位隐斜多次检测调节幅度降低调节不持久刺激,放松调节检测值均低放松调节的检测值低刺激调节的检测值低调节失灵调节过度调节不足106临床分析思路患者症状与用眼有关确定矫正视力和眼健康状况眼科疾外隐斜垂直隐斜内隐斜检测正融像聚散组数据BO检测垂直融像组数据检测负融像聚散组数据BIAC/A高远大于近隐斜AC/A正常远等于近隐斜AC/A低远低于近隐斜AC/A低远大于近隐斜AC/A正常远等于近隐斜AC/A高远低于近隐斜低低散开过度单纯垂直隐斜单纯外隐斜 集合不足散开不足单纯内隐斜集合过度偏离正常值评估AC/A并比较远近隐斜评估AC/A并比较远近隐斜隐斜107外隐斜垂直隐斜内隐斜检测正融像聚散组数据BO检测垂直融像组数根据诊断而建议的治疗方法诊断诊断首选方法首选方法次选方法次选方法调节不足正附加视觉训练调节过度视觉训练调节疲劳视觉训练低AC/A 会聚不足视觉训练棱镜 发散不足棱镜视觉训练高AC/A 会聚过度正附加镜视觉训练 发散过度视觉训练负附加镜正常AC/A 单纯内隐斜视觉训练和正附加镜棱镜 单纯外隐斜视觉训练负附加镜和棱镜融像性聚散异常 垂直隐斜棱镜视觉训练108根据诊断而建议的治疗方法诊断首选方法次选方法调节不足正附加视双眼视觉功能理论基础109双眼视觉功能理论基础109基本概念双眼视觉定义同时使用双眼并对落在双眼各自视网膜上的像产生最终像的识别。双眼视的优点备用眼立体视更大的视场Panum&Horopter110基本概念双眼视觉定义110Horopter-视界圆111Horopter-视界圆111Panum区112Panum区112视差注视侈开承受一定集合不足或集合过度的量单位为弧度取决于Panums融像区导致双眼视皮层像的错开113MRMLLRL LR R视差注视侈开承受一定集合不足或集合过度的量113MRMLL感觉融像定义:将双眼的感觉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单一像的能力。类型:同时知觉重叠平面融像立体视114感觉融像定义:将双眼的感觉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单一像的能力。11运动融像定义:将双眼保持一致的能力。运动融像取决于双眼的视轴的聚散度。异常:隐斜视和斜视115运动融像定义:将双眼保持一致的能力。115小结掌握调节、聚散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调节幅度及测量、调节刺激和调节反应、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聚散量的计算、隐斜测量、AC/A和聚散力测量(BI/BO)理解调节、聚散及其相互关系及其检测和分析。了解调节和聚散的机制、调节和聚散环、调节幅度检测的影响因素和眼外肌的止点和走向。116小结掌握调节、聚散的概念和分类。116复习思考题调节和聚散的分类和概念调节幅度和聚散的测量方法种类和区别AC/A概念,计算法和梯度法的实现隐斜视概念及其测量方法117复习思考题调节和聚散的分类和概念1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