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71466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社会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 要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农村儿童没有随同父母流动,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本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持续扩大,其空前的规模、复杂的局面和广泛的影响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当前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措施成效并不显著,依照现行思路,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等数据成果,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更好的为以后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和开展留守儿童相关活动奠定基础,并希望能够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体系。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生活照料缺乏、生活问题突出;监护力度缺乏、安全问题骤增;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增多;核心教育缺位、教育问题堪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政策滞后是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学校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社会不良风气是重要因素。通过对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分析发现,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物质性困境、心理性困境、社会适应性困境。通过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法律保护缺失。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生活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China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work in the city, some rural children do not follow their parents and becom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scale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has been expanding. The unprecedented scale, complex situation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have aroused clos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academia. However,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the current public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not 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rain of thought,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fundamentally. Taking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census data and the survey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ake it better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related policies and carry out related activities left-behind children lay the foundation, and hope to be able to appeal to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concer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social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rough the study, we find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in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lack of life care and life problems, lack of guardianship, sharp increase of safety problems, lack of family care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lack of cor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problem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are: the lagging behind of government policy is the root cause, the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direct cause, the lack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and the unhealthy social atmosphere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uicide case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Bijie, Guizhou,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Guizhou Bijie face three difficulties: material dilemma, psychological dilemma and social adaptation dilemma. Reflection through the Guizhou Bijie left-behind children Dutch act events, we found that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ocial assistance problems,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demand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guardianship system,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of right of exist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fe care for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for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caring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rural areas; left 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sychology; lif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绪 论1(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选题背景12.研究意义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22.国内研究现状3(三)研究思路及方法41.研究思路42.研究方法5(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51.研究创新点52.不足之处5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7(一)相关概念界定71.儿童72.农村留守儿童73.特殊弱势群体7(二)理论基础81.基本需要层次理论82.社会权利贫困理论93.亲子教育理论104.儿童人格发展理论12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13(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13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规模13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地理分布14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15(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161.日常饮食方面162.卫生健康方面173.劳动负担方面174.理财观念方面175.情感交流方面18(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18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19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20(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221.心理状况222.人格特点243.早期社会化24(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现状251.留守儿童被关注情况252.留守儿童安全现状26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27(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271.生活照料缺乏,生活问题突出272.监护力度缺乏,安全问题骤增273.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增多284.核心教育缺位,教育问题堪忧28(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291.政府政策滞后是根本原因292.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293.学校教育缺乏是主要原因304.农村社会不良风气是重要因素32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以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为例33(一)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回放33(二)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331.物质性困境332.心理性困境333.社会适应性困境33(三)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背后的反思34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34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363.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36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法律保护缺失37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38(一)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381.家庭应重视育人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382.建设生产互助小组以减轻监护人的劳动负担38(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381.完善相关法律和公共政策392.监护人要提高监护能力,开展监护经验交流39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394.建立健全有效的留守儿童监督管理机制40(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401.加强社会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402.发挥民间慈善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403.利用媒体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414.加强师生心理沟通,排解学生压力415.鼓励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档案41(四)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421.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422.加快规范农村寄宿制学校423.建立代理家长制,创办家长学校434.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435.发挥监护人榜样作用446.丰富课余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4六、结论46(一)研究结论46(二)研究展望46参考文献47附录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52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56附录三 监护人访谈提纲57致 谢58绪 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但由于户籍制度所代表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在外出时会基于对家庭经济能力、流入城市制度接纳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做出子女随迁抑或留守的决策,这导致了大量的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督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父母和父母一起外出,尤其是父母,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监护问题,这与留守儿童的安全直接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在同龄人的监护下,五分之一的人是同龄人监护,3.37%是自我监控。这些临时监护人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能量不够,难以实现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导致鞋不到位,更好的监督,从而影响留守儿童保健和保护,导致或意外伤害,或精神疾病,犯罪,甚至促使留守儿童。教育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犯罪等相关危害性事件的发生,与其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明确的法律观念、安全的防范意识等有很大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工作比较忙抑或家庭教育意识差等原因,和孩子联系较少。这些父母几乎没有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关注孩子,也多集中在学业成就方面。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论在显性层面还是隐性层面,都存在明显缺失。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教育的特定需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两方面教育的缺乏最终促使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到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当不良心理情绪严重恶化,极度孤独、无助、绝望时,就可能会出现自杀、杀人等伤害性行为。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因心理问题出现伤害事件,不只是特定个体的性格使然,更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意义丧失,以及个人生活意义与周遭世界意义链接丧失的反映。从根本上说,是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尤其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农村环境隐患重重,导致留守儿童成长面临危机。当前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其生存环境隐患重重。从自然环境来看,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多数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对尚未有完备自我保护意识的留守儿童而言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充满吸引却也危机四伏。受限于农村地区安全措施的匮乏,多数具有安全隐患的自然环境并无安全提示标语与防范救助设施,这也很大程度上是留守儿童外出玩耍而导致意外伤亡发生的原因。譬如,近年来夏季时节,留守儿童溺毙湖泊事件屡见不鲜,更是有因救助溺水留守儿童而导致多的多人生命同时消逝的惨剧发生。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不断涌向城市,留下老人和儿童在农村相依生活,留给犯罪分子实施伤害或侵害的可乘之机。2.研究意义纵观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需要对留守儿童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深度剖析,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意义世界,从而明白他们对周遭世界的解读,理解他们实现意义需求的障碍,最终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更好的为以后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和开展留守儿童相关活动奠定基础,并希望能够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体系。(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就国外而言,更多类似研究是从移民角度去考虑的,研究表明移民家庭中儿童更具有心理问题行为和更高的犯罪行为(Magwaza,1994);也有研究表明,移民国外的儿童在自律、权威、孤立、拒绝、疏远、幻想等方面呈高发展趋势(B aptiste,1997)。然而,国外并没有类似中国一般出现大规模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对少许多。就留守儿童对策而言,有美国学者提出,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Bond,1998;Murrary,2003;Tully,2007)。2.国内研究现状就国内目前的研究而言,呈现出多学科化研究趋势,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对策研究。从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看:就社会学而言,更多地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社会化功能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就人口学而言,更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医学则关注留守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习惯;法学则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初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高中又好于初中,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同时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从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来看:在学术和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并显著减少学业成绩。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很容易下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高。就道德发展与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学生关系中得分较高。与此同时,学校暴力得分指数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小学生最为严重。在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孤独感是最受报道的情感体验;相对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家长学校、监护人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等。社区方面,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支持。社区可设立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妇联、团委等,可组织一系列替代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父母;各类慈善扶贫机构可以依托农村社区支持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活动,如生产活动支持小组、爱心电话亭等。也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加强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和整治。从留守儿童的自身来看: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自身评价偏低,幸福感明显偏低;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自责依次为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有盲目的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现有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有体制不变的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父母双方都应该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关怀和指导。在活动安排中,家长应尽量保持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母双方都应该尽量不同时工作。在郊游期间,应增加回家的频率,并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加强与儿童的沟通(蒋平,2005;程良道,2005)。制度政策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二是改革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在具体建议方面,一些学者提出,城市应该向公立学校开放,这样农民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城市(项继权,2005);也有学者认为应积极鼓励发展教育,使其成为除开设公立学校外的农村儿童入学的另一渠道(张利萍,2006);还有学者认为建立教育协调机制,以主体流动和合作为主体,实施义务教育一卡制度或义务教育券,教育义务由具体受益人承担(黄祖辉,2006)。同时指出,应当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条文,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职责,形成一个关心关爱儿童的环境(叶仁荪,2006)。(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现状五个方面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以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为个案,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分析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背后的反思。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2.研究方法通常,按照研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对于实践更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尊重实践者对其行为的解释,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试图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具体来说,主要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是贯穿本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阅读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献,充分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支持的现状以及研究情况、相关理论等。其次是搜集的留守儿童的资料,包括留守儿童的数据库、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等,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对研究地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2)访谈法在研究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5名9-16周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为访谈对象,主要围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支持现状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同时,本文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老师、A村村干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通过深度访谈,全方位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真实情况,掌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第一手材料。(3)参与观察法作者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参与了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社区活动和家庭生活,对他们在教育问题中获得的支持和需求进行系统直接的观察。(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研究创新点本文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基本生活,教育和人格心理三个方面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弥补以前的不足学者分析单一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2.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不足是文章未能探讨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关于留守经历的影响,“留守”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带来缓慢影响的过程,开展留守儿童研究时,研究对象不应局限于当前正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群体,还应考察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已经脱离留守状态的“曾留守儿童”群体,长远、深入地判断留守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二是关于整体统筹思维,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都是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的产物,本质上是同一农村儿童群体在不同区域环境、不同家庭形态中的差异性表现。因此,在学术研究或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二者互相转化、互为影响的特征,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量,从而提出更具人文关怀、更见实效的应对思路措施。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儿童儿童指18岁以下(0-17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的定义一一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儿童,涵盖更为广泛全面,且为世界各国采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为儿童”的定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脚第十九条)EB/OL. http/lfaguiztl292.html,2012-10-26.,更多的是特定情境下法理和法律裁量的需要;笔者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了前者的界定。儿童所处阶段基于以下年龄划分:0-5岁:学龄前儿童;6-11岁:小学适龄儿童;12-14岁:初中适龄儿童;15-17岁:大龄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在2004年对农村“留守儿童”是这样定义的:“父母或父母一方外出工作,或留在当地村庄,并委托他人或亲属照顾6至16岁的子女。 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2016年,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或一方没有监控能力的一方,无法正常生活与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在16周岁的农村家庭未成年人。综合多方观点,且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2016年作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3.特殊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定义不是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或身体状况,而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从形式是一个虚拟社区,它是指在社会中,生活困难,能力不足,社会边缘群体或被社会排斥。不同的学者对弱势群众有不同定义:陈成文在社会弱者论一书中指出:一个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具有经济效益的特殊社会群体,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和对压力的脆弱性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弱势群体包括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约束是弱势群体的原因。它包括社会制度发展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目标,也包括对妇女在性别基础上的歧视、对工人在社会地位的歧视等。其次,贫困是经济利益弱势群体的共同特征。虽然弱势群体和穷人的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但它们是高度重叠的。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这些群体也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不能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群体数量虽然少但其资源,所以他们利益的表达,很难发表在社会,当涉及到他们的相关利益,这样的组织通常需要依靠政府和媒体为他们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词,因为孩子们的基础上,原来的弱势地位,农民工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父母最初的父母保健和教育他们的责任,现在他们交给的临时监护人或自己独自承受,他们脆弱的同时,和以前一样的压力比以前更大了,也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农村留守儿童被划分为特殊弱势群体。本文界定的“特殊弱势群体”,给出这样的定义:基于原始弱势群体,同时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这些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压力,问题,在这些被称为特殊弱势群体的群体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二)理论基础1.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层次理论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一个人的动机是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有许多不同的需求构成了这个动机,有一个层次的需求和优先级;个人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每个层次的需求和满意度。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第一,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吃、穿、住等。如果没有满足,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它是最强烈的、最不可避免的、最低层的需求,也是促使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第二,安全需求:人们希望他们的工作、事业、生活和生活中都有安全和稳定。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受到安全的保护。每个人都想要一种安全感、一种自由感和一种防御。第三,爱与归属需求:是指个人非常渴望获得家人、对朋友和他人的关心、爱和理解是信任和温暖的需要。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高于身体和安全的需要。它与个性、经验、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很难实现这一需求,难以捉摸。第四,尊重需求:它可以分为三个类别:自尊、尊重他人和自我评价。对尊重的需要可以满足的很少,不过基本上的满足就能产生推动力。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找到一份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并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这种需求的人,似乎会竭尽全力,促使自己变得完美。首先,从生理需求,农村留守儿童也要吃,穿,住,等最基本的需求,以满足最原始的生存。其次,从安全需求,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年期,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环境中,他们也不能负起责任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他们的父母不是周围保护他们的安全,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比其他人的安全需要更多的强烈的愿望。三个社会需求的:每个人都想享受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儿童,他们的心是脆弱的,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渴望接触和与他人沟通。四从自尊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别人眼里被父母拒绝作为孩子,他们觉得比留守儿童低,能够打击自尊,所以他们对自尊的渴望是强烈的。第五,从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农村留守儿童也一样,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年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不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很长一段时间,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他们的生活保健,安全,和方面需要更强烈的心理安慰。本文将运用农村留守儿童物质生活关怀、心理保障、安全方面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因此,本文将使用基本需求层次理论。2.社会权利贫困理论鉴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美国西切斯特大学的西切斯特大学教授洪朝晖从社会的经济真实不平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权利贫困的理论。所谓“社会权利的贫困”,是指一些公民不能或不能享受他人享有的机会,包括工作、娱乐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社会权利相对较差,主要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公平的结果。内部的理论探索贫困的根源和社会结构、思想障碍的社会结构和系统设计缺陷造成的不平等在现实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消除缺陷的社会结构和系统设计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竞争环境。社会权利贫困理论源于社会剥夺理论。产生在70年代社会剥夺的概念,认为当人们缺乏必要的资源、家庭和社会群体,是不容易获得食物,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接受了生活和生活条件,并排除在一般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活动, 即为贫困 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11):54.。虽然义务教育法它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权利与具体实施的差距,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是:第一,不平等的访问。虽然政府对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子女进行了许多平等的待遇,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入学机会不平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门槛、限制和排斥仍然很高。第二,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我国由于幅面辽阔,尽管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与配置必然反映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就业机会和就业不平等。在农村留守儿童眼里,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工作很长时间,他们理应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权利。他们完成学校教育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父母,成为农民工的军队的一员,在城市居民和孩子继续学习和工作就业,等有很多有利条件,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第四,政府教育投资不平等。人口专家预测,在五到六年之后,中国将迎来儿童入学高峰,城市公立学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民工子弟学校已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而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不应仅由政府界定,中央政府应作为一个整体教育经费,对城市有财政困难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亲子教育理论亲子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家庭早期教育的基础上的,它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并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项新的教育事业。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神经科学和婴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最初以父母为中心,以成人为家庭教育关键需求和期望,为儿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亲子教育理念 教育部.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唐喜梅讨论了从过去主要是对儿童教育以父母为主的自我教育,学科主要是由父母的权威指导为主,重点发展和从一个单亲的角度医生、护士、老师、朋友等等各种各样的角色,教育模式从讲座中给孩子保健发展和完美的人格教育和奠定基础,同时也认为亲子教育是提高生物一代基于质量、特殊意义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唐喜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 16.。亲子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的全面性。孩子的第一个哭声开始了他自己的社会化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步行、穿衣、吃饭等,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如尊重老人、同学间的互助以及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理想情操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自然的血缘性。亲子教育不同于教育和照顾下一代。它具有特殊的血液和亲缘特征。第三,独特的亲情性及亲情互动性。在亲情的互动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亲子教育的独特的亲密和互动完全是由于自然的天性和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损失的影响:第一,缺乏亲子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安全形成。儿童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康的依恋。这个健康附件的术语是安全附件。如果父母长期以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种安全依附很难形成,孩子们可能会处于恐慌状态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可能会失去。在这种不安全的心态下,孩子们很难形成真正健康的成长心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性安全感很强,他们可以积极探索外部世界,一般不会形成挫折心理,因为他们总是觉得父母就在他们身后,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强大的后盾。第二,缺乏教育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家庭团聚和家庭幸福。作者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当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脸上的快乐更加真实,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会降低家庭的幸福感。第三,亲子教育的缺失易使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是中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和引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自身的法制观念十分薄弱、自由、追求无限的自由、追求个人享受的无物,以及社会的不良风气等。此外,青少年犯罪也与儿童缺乏亲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教育,如果合适的话,通常会有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遵纪守法。对于那些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却有可能不按时回家,甚至在街上流浪。孩子心理最明白的就是父母是天底下最痛爱他们的人,他们也就最容易接受父母亲的教诲,因此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教育。4.儿童人格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认为环境与人共同决定人类行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遗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在离开环境因素后,遗传素质不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7.。由于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教育构成环境因素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的人格形成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但基本上同意由于先天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后天研究环境因素。在各种研究中,相关的材料和观点已经证明,父母或监护人和教育的态度在孩子个性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规模根据全国妇联2017年的调研数据,从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例来看性别比偏高,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女孩占43.9%,男孩占56.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重为16.53%。从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较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见表2.1)。表2.1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年龄男性年龄构成比%女性年龄构成比%男女合计构成%性别比16.46.26.313227.47.67.5125.538.37.88.8135.047.26.16.5142.956.85.86.9171.167.86.56.2116.375.95.85.9132.286.06.66.3116.896.07.06.5110.3106.57.56.9110.3116.97.47.1119.6125.86.05.9123.2136.67.06.8121.4146.46.26.3133.6合计100.0100.0100.0100.0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年龄构成来看,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1%,数量规模已高达1800多万人。但纵观现有文献的调查研究,多数人的研究都是针对学龄儿童为对象进行的,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明显较少。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地理分布根据国家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孩子,但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集中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湖南等地。从表2.2中可以看出,以上几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半还多,高达55.8%。表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构成省份该省留守儿童人数(万人)该省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该省留守儿童占本省儿童总数的%北京11.10.2510.9天津0.90.021.3河北44.41.013.2山西61.91.416.1内蒙古2.80.060.7辽宁12.90.302.3吉林9.20.213.2黑龙江44.41.017.2江苏222.85.0918.1浙江91.52.0910.1安徽427.29.7633.0福建31.40.725.0江西341.27.7934.7山东170.13.8910.0河南563.112.8627.1湖北328.27.5024.2湖南331.07.5626.3广东106.32.435.1广西227.55.2019.7海南11.10.252.9重庆181.24.1434.4四川447.510.2229.7贵州123.02.8112.9云南148.93.4010.6陕西141.53.2323.5甘肃165.53.7827.3青海16.60.385.9宁夏81.41.8622.3新疆33.30.765.0合计4378.0100.00165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表2.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十大省份是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地区的农村青年放弃了耕地,搬到了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由于城市的发达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生活的压力,农民工的子女往往不能流动,父母或父母的子女,留一个人照顾,或由其他亲属照顾。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广西农民工的十大外流现象并不普遍,但在东南部较发达的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更为频繁,农村留守儿童也较多。从表中的数据,和农村留守儿童更省、江苏省,造成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江苏南部和江苏北部大缺口,使农村劳动力具有良好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江苏北部。除了人口流动在江苏省非常活跃之外,它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流动人口。从而形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山东的情况与此类似。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从表2.3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3%,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7%,如表2.3。表2.3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构成(%)年龄和母亲单独留守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和父亲单独留守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和祖父母一起留守和其他人一起留守其他情况0-5周岁19.3347.9610.1037.4740.1916.0518.656-11周岁33.1430.4127.6432.1138.2538.7936.3212-14周岁24.9212.7327.7416.1714.2025.5924.6815-17周岁22.628.934.5114.257.3719.5720.35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男53.0153.1653.4953.3153.7650.3857.97女46.9946.8446.5146.6946.2449.6242.03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中数据显示,不同年龄组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母亲独居”和“与父亲独处”的比例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增长趋势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儿童的比例会有所增加。表2.3中数据显示由于父母亲外出务工而同祖父母留守的儿童中的40.19%为0-5周岁儿童,比例最高。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但教育水平低的事实却是事实。大多数人会认为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年迈体弱,但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情况并非如此。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换句话说,大多数祖父母年龄在50到70岁之间。因此,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老,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行为能力,有足够的力量和经验来照顾留守儿童。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数都没有上过学。(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1.日常饮食方面现在留守儿童日常饮食,通常不是大问题,但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很小,没有饮食搭配和选择,往往会导致一些营养不平衡或不健康饮食的问题。营养失衡会引起问题,甚至影响儿童的成年生活。大多数调查发现,为了方便,许多监护人经常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简单但营养的零食,比如方便面、饼干和其他食物。有些监护人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贪吃便宜,甚至买一些劣质食品,长期使用这些食品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甚至危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2.卫生健康方面在健康方面,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大问题。在服装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衣服的干净程度来看,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的衣服往往很脏,很长时间都不洗衣服,甚至连孩子的衣服也破了。因为农村条件有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洗澡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洗头发,脑海中满是虱子,甚至坏现象是常见的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由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导致留守儿童的医疗问题。留守儿童一般疾病(如发烧、感冒等)疾病,往往不带监护人,到药店买药治疗,只有病情加重或严重时,才会带孩子去诊所治疗。此外,还有一些老的监护人或与疾病本身行动不便,当孩子生病没有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它不仅是困难的孩子们很好的照顾,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导致严重。3.劳动负担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由留在农村的老人或父母照顾。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留守儿童将承担一些劳动的负担。爷爷奶奶,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或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甚至不能独立生活,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相反,留守儿童必须轮流照顾他们,形成逆向监护的现象。4.理财观念方面农民工家长知道他们没有履行作为父母的义务,尤其是在情感上。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满足自己的孩子来弥补自己的情感缺陷。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问题是大多数家长缺乏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很难把握物质满足的程度。这可能导致家长要求孩子的无限满足,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给孩子更多零用钱。这些津贴通常由孩子自己,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认知,他们用这些钱来买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或接触电子游戏,如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的孩子甚至在孩子学会赌博和吸烟。原因是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太多,但由于缺乏理财观念,他们的不良行为。因此,孩子们养成了花钱的坏习惯,不知道如何省钱。金钱观念的形成,甚至与同龄人相比,长期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习惯,科学的理财观念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5.情感交流方面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精神生活满意度也是衡量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处于认知世界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在这一时期关心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父母越关心孩子的情绪,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就越高,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这足够给他们食物和衣服。父母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往往把物质需求作为孩子的全部需要,在其他方面不了解孩子,尤其是精神需求和欲望。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满意度和主观感受较低。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情况更糟,隔代监护过于溺爱孩子,宠坏了孩子;要么孩子太纵容,孩子的感情就不问。此外,由于每代抚养权的抚养权的老化和身心的退化,祖父母的情绪往往表现出情感的空虚、孤独、焦虑和怀旧的特点,这些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感染留守儿童,影响主观感受。在第三方监督的监护模式下,留守儿童通常感觉自己是受养人。他们不认为这是他们的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