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政治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7087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政治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政治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政治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模块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既非天子所建,天子自己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赐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A三代分封的诸侯都是位高权重B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C“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D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周初从“夏、商以来”“自然发生的部落”“非天子所建”到“列爵分土”“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这表明周初开国方略是在以往“诸侯”继续存在的既成事实上广封宗亲,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夏商周三代都分封了诸侯,也不能判断是否位高权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初改变“夏、商以来”的“自然发生的部落”,继承了商的分封的表述与之不符,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019福建福州质量抽测)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史料出处“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北堂书钞设官部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后汉书百官志“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晋百官表注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其职权在不断扩张答案B解析材料中“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刺举”“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说明司隶校尉掌监察大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有一则史料说明司隶校尉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三则史料不能相互印证,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司隶校尉的职权不断扩张,排除D项。3(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设立翰林学士()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外朝相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翰林学士的设立可以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主要是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翰林学士的设立可以保证决策质量,排除C项。4(2020湖南衡阳一中月考)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据此推知,雅典()A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B精英治国与公民政治并存C分权制衡体制日益完善D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保障直接民主政治的实现,根据材料“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将军的选任是精英政治的体现,综上所述,这说明雅典精英政治与公民政治并存,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政治机构之间的分权制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并存,并未体现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排除D项。5(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如图漫画选自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方框中英语的意思是:美国的“三大政治机构”。该漫画的寓意是,当今美国()A三权分立制度已经遭到破坏B政党斗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C总统个人把持国家行政大权D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日趋激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从材料中能够看出特朗普总统牢牢掌握着行政大权。故选C项。6(2019福建厦门期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故选C项。孟德斯鸠认为的理想政体是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立法机构的权力,且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排除D项。7(2019甘肃一诊)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强调这一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的不同,排除A项;由材料“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洪仁玕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8(2019湖南长沙模拟)1860年,清王朝设立“抚夷局”。次年初,清政府将“抚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这反映了()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抚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夷务”改称“洋务”的过程就是清王朝逐步推进外交近代化的过程,D项正确。“摒弃”表述夸大,A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9(2020河北衡水摸底)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四幅图片信息“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可知,都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救国”和“民主”,排除A、C两项;四个事件均不涉及“推翻清朝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0(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答案D解析“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洋务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三个历史事件都不适合,“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只适合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才是三个历史事件都适合的,故D项正确。11(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B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对国民党的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导致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故A项正确。此时国民革命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2(2019山西省考前适应性测试)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苏区政府生产钨砂及进行钨砂贸易,增加了中共苏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选C项。中共苏区通过土地革命,分给农民土地,从而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A项;中共苏区生产钨砂主要用于贸易以获取利润,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B项;中共苏区生产钨砂并不是用来制造武器弹药,因而与提高红军战斗力无关,排除D项。13(2019河南省普通高中适应性考试)如图所示是李桦在1935年雕刻的木刻怒吼吧,中国。此木刻()A主要以写实为创作技巧B反映了人民生存的艰难C诱导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回应了时代主题的需求答案D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日军侵华加剧,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抗战,木刻中被迫蒙住双眼奋力挣扎的形象正是回应了正视侵略、予以反抗的时代需求,故选D项。写实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材料中木刻是艺术处理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中木刻只是反映希望中国反抗,这个人代表的是中国,排除B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C项。14(2019河南六市一联)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唯物史观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根据材料“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这一论断是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斗争,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15(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60年代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和西欧国家发展外交关系,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故B项正确。A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排除;C项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排除。16(2019江苏联考)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C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D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就初步建成,故B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与设问不符;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7(2019山东临沂期末)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美苏非战公约”。此观点意在说明()A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B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C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D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答案D解析材料“漫长的和平”“隐蔽的美苏非战公约”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军事平衡,而是互有消长,故A项错误;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的目的不是共同称霸,故C项错误。18(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以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这主要表明()A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D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导欧洲的联合,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C项正确。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法国的霸主情结,A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法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项错误。19(2020湖南衡阳八中摸底)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D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可知,在世界秩序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其稳定性,故B项正确;“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不符合常识,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权力不一定是正义的,故D项错误。20(2019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月考)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答案A解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都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还远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26分,第23题12分,共60分。21(2019辽宁沈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4分)答案(1)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6分)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6分)(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6分)(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可从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22(2019黑龙江哈三中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杨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材料二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位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18分)答案(1)明世宗议礼:皇帝与旧阁臣集团、旧阁臣集团与新进士大夫、儒家礼教内部。英国王位继承: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议会与王权、新教与天主教。(8分)(2)明世宗议礼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打击了内阁等旧官僚;新进士大夫崛起;冲击传统礼法;为嘉靖改革提供条件。(10分)英国王位继承问题影响:议会主权地位巩固;辉格党和托利党关系得到协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巩固;社会长治久安。(8分)解析第(1)问,中国:根据材料一“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可以看出,明朝在王位继续上主要是皇帝与旧臣之间的争斗,同时结合儒家思想的观念可得出是儒家礼教内部的争斗,同时杨廷和等廷臣代表的是旧阁臣,而张璁代表的是新进进士,这两者之间也有争斗。英国:根据材料二“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得出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根据材料二“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及特点可知还有议会与王权的争斗,同时还涉及教会之间的争斗。第(2)问,中国:根据材料一“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并结合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可从皇权的加强、对旧势力的打击、对礼法的冲击、对改革的促进等方面概括。英国: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的影响,从两党矛盾的协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3(2019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中国近代历史大事件时间轴。从以上图片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的概述。(明确写出图里的论题,阐述必须要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2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新篇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其反映了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的进程。可从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进程、近代国人探索救国救亡道路两个方面拟定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