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教师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747912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个智慧教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做一个智慧教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做一个智慧教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教师的生存现状教师的生存现状(一)从两副对联谈起(一)从两副对联谈起上联:上联:听狗叫,看猪脸,课时加重,收入在减听狗叫,看猪脸,课时加重,收入在减下联:下联:教畜生,哄笨蛋,生不逢时,诲人不倦教畜生,哄笨蛋,生不逢时,诲人不倦横批:人民教师人民教师上联:上联:囊中羞涩,无权无势,人生坎坷,心憔悴囊中羞涩,无权无势,人生坎坷,心憔悴下联:下联:居无定所,难以成炊,衣带渐宽,终有悔居无定所,难以成炊,衣带渐宽,终有悔横批:横批:教师倒霉教师倒霉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英国的英国的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教育副刊,(教育副刊,1997年)用带有调侃性的语句说:年)用带有调侃性的语句说:“你你是否士气低落、精神压抑,感到自己为是否士气低落、精神压抑,感到自己为社会病症承担了不公正的指责?如果是,社会病症承担了不公正的指责?如果是,那你肯定是位教师。那你肯定是位教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二)教师生存状况堪忧1、教师生涯:“重复昨天的故事”教例1:教师是个逼着你重复自己的职业 教例2:应试教育:夺命的机械游戏2、精神重负:“考试利益无小事”3、绩效评价:“想说爱你不容易”教例3:新手教师的困惑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这位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的苦闷,想来是很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大学生步入教师工作岗位初期时普遍会经历的心灵自我拷问。原本怀着对教育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希望把自己火焰般的热情奉献给中学教育事业,但是在严酷的现实绩效评价体系里,学校领导的批评、冷眼,家长的愤怒(把学生的成绩教差了),使得他们开始不敢“玩什么新花样”,过了三五年,青年教师往往会出现“未老先衰”的情况:不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上下课,没了棱角,没了锐气,甚至连入职前那种存有变革的心态也被“磨”没了。这就是目前中小学绩效评价的“威力”!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如何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如何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一)教师,不是学生的教师,不是学生的“救世主救世主”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上课不要太像上课,应成为成长的导师;上课不要太像上课,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课。1、教师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朋友”2、教师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的“同学同学”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蹲下身子,让自己看到学生的风景蹲下身子,让自己看到学生的风景案例1“老师,您坐下来看”教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观察物体”时。课前,我给每组的学生准备了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以便他们在上课时拼摆、观察。上课后,我先投影出示右图,并引导学生先摆一摆,再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经过一番操作、观察,绝大多数学生画出了右边的图形,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没道理呀!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应该是。不行,得让学生再观察观察。然而,不少学生第二次观察后仍然振振有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刚准备说些什么,这时,小红同学大声地对我说:“不信,老师,您坐下来看!”坐下来看?我边琢磨着,边来到小红旁边。小红站起身,把她的座位让给了我。位置太小,很不舒服!真难为他们了!更难为的是,与我们视线的水平线相比,小正方体位置太低。我只得和他们一样,把头向右侧过去我愣住了:眼前看到的分明是,和他们说的完全一样。原先水平的两个正方形竟然“立”了起来!我一下子全明白了:从侧面看,不等于侧过头看。侧面与正面的区别不等于视角的“侧”与“正”,而在于观察者是否以身体正对物体的侧面,视线是否垂直于物体的侧面。怨不得孩子们!在我们成人的“想当然”中,侧面、正面的内涵十分浅显、简单。然而,孩子们究竟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他们的想法和我们一样吗?说实话,这些问题我们关注得太少。现在看来,这当中的细节因素,如视角的调节、位置的移动等,就很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我真诚地邀请孩子们把身体移到小正方体的侧面来,并再一次进行观察。“噢,原来是这样!”问题迎刃而解。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抱起学生,让学生看到高处的风景抱起学生,让学生看到高处的风景案例2“更上一层楼,你能看到什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们经常设计这样的环节:用纸遮住一个三角形,使其露出一角,让学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通过分析探讨,得出:如果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是锐角,那么就无法判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了。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猜一猜”中深刻认识到三类三角形角的特征,效果显著。但这一环节能否再往更深的层次去考虑,再向前迈一步呢?一节研究课让我深受启发。在学生判断只露一个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后,老师出示露出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如图),让学生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首先是根据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特征来考虑,他们认为,每类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判定这个三角形属于哪一类。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分析给予肯定,并启发他们继续观察,看能否判定是哪类三角形。这时学生的思路不再拘于“三角形三个角的特征”上,而是结合具体的图形观察、思考。立刻有一些同学能判定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了,把遮住的那个角的两条边延伸就能发现它是个什么角了。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教育不是拯救,教师惟有“淡忘”甚至“遗忘”自己的“教主”甚至“救主”的身份,才能从根本上确立与巩固、凸显与弘扬学生的“学主”地位,让学生在学校与课堂中实现“我的地盘我作主”的美好愿景。做一个智慧的老师(二)教师,记住有一种需要叫(二)教师,记住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不需要”教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教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需要”,用,用“加法加法”或或“乘法乘法”让教学变得丰富;让教学变得丰富;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不需要不需要”,用,用“减法减法”或或“除法除法”让教学变得简约。让教学变得简约。1、从学生的、从学生的“不需要不需要”反思教学反思教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需要教师应舍得学生不需要的教师应舍得学生不需要的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设计课要知足,评议课要知不足,优化课要不知足。教师要做到“知足”,就必须要懂得更高境界的“知止”。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课堂教学的“肥胖症”不是难在教师的不知道,而是难在教师的不舍得。所以,教师的“知止”需要教学的勇气和教育的自觉。做一个智慧的老师2、为学生的、为学生的“不需要不需要”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给教学留个给教学留个“缺口缺口”案例1“高”明并不高明在教学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通常会事先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帮学生或让学生画好一条高,然后通过“剪、移、拼”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固然容易让学生摸准操作的入口,节省教学时间,但是以降低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力度为代价的。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不给学生画高的提示或暗示,留下这一“缺口”,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自寻出路。做一个智慧的老师2、为学生的、为学生的“不需要不需要”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给教学打个给教学打个“活结活结”案例2定“心”无法定心在教学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一般按教材编排提供给学生两张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让学生通过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满足于教材规定的材料两张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而是进一步让学生追究“如果只有一张三角形纸,你能通过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从而让学生想出更多的转化方法。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在教育中,教师不能目光短浅,只重视学生的“需要”,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得到根本改观,教师就必须更多地从“学生不需要什么”入手,反向思考降低教育教学成本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这可能更容易让教师醒悟教育的本真和本质问题。做一个智慧的老师(三)教师,练好脑筋(三)教师,练好脑筋“急转弯急转弯”教育是一盘围棋,每一条线路、每教育是一盘围棋,每一条线路、每一个交点、每一方板块都充满着变数。教一个交点、每一方板块都充满着变数。教师有时需要脑筋师有时需要脑筋“急转弯急转弯”,这样就可能,这样就可能获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的教育效果。1、教育不能因循守旧、教育不能因循守旧有时,经验有时,经验知识知识 有时,知识有时,知识能力能力 有时,能力有时,能力智慧智慧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众所周知,死读书的人只能成为书呆子,同理,死教书的人只能成为教书匠。其实,教书应是对教材和人才的开发,而教师的开发力离不开教师的创造力。做一个智慧的老师2、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按下按下“”键,让教师的思维从键,让教师的思维从“上行上行”跳转到跳转到“下行下行”案例1好好学习非得天天“向上”吗?“爸爸,我这次月考得了班级第六名。我想下次考班级第一名!”“我不要你考第一名,谁能保证总会考第一,总是不掉队?”做瓦匠的爸爸严肃地说,“考多少分不要紧,只要你尽力了,哪怕考不好,爸爸也高兴!”一个月后,孩子又打电话过来:“爸爸,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很平静:“丫头,有没有太用功而耽误长身体啊?”“没有啊,我连感冒都没有得过。”女儿很自豪。爸爸说:“我过年回家给你买MP3。”孩子立即拒绝,“我没有兴趣听。”爸爸又严肃地说:“这次考了第一,下次放松点,以后不要考第一,压力太大了。”最后,这个孩子跨进了上海的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的校门。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案例2学生的“麻烦”,能否不成为教学的麻烦?教师让学生用自带的米尺测量、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可有一个学生没带米尺,只有20厘米长的学生尺。教师灵机一动,要求学生改用短尺量,并鼓励学生:“就用你手中的短尺,你能想办法测量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吗?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学生纷纷主动尝试,结果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不少:连加获取的数据;把红领巾左右对折量;把红领巾对折然后重合成小长方形量。2、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按下按下“”键,让教师的思维从键,让教师的思维从“面状面状”跳转到跳转到“块块状状”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案例3教学已无难事,是否仍需“有难”?“探索与发现有趣的算式”是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一个内容,教材出示“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 ,1111111111 ”.一位教师没有“教教材”,而是对题目的呈现顺序作了调整:“这里有道题目11 111 11111 111 111,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计算器计算,结果有些学生的计算器因型号不同导致显示结果不同,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能否通过找规律来解决问题,这时,再按教材上编排的顺序完整呈现题目。2、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教育需要审时度势按下按下“”键,让教师的思维从键,让教师的思维从“顺向顺向”跳转到跳转到“逆逆向向”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育中很多时候的“变动”,常常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思路也能像那个插座一样转个方向。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四)教师,让学生(四)教师,让学生“好好好好”学习学习 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处看,学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处看,学生的学习才会学习才会“看好看好”;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教师只有把学生往好处想,学生的学习才能处想,学生的学习才能“想好想好”。学生如。学生如此此“好好好好”学习,必然能够天天向上。学习,必然能够天天向上。1、用欣赏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看人”用用“木匠木匠”的眼光看学生的眼光看学生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案例1没有一种草不是花那时我在偏僻乡下的中学上学,学校推荐我去县城参加作文竞赛。我又兴奋又担忧,担忧的是我这乡下孩子的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老校长看出了我的忧虑,说:“你常常上山下田,是否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就连那些长在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我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老校长笑了,说:“是的。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花朵也是一种草。”做一个智慧的老师用用“医生医生”的眼光看学生的眼光看学生案例2没有一个人没有才一位应聘教师上一节应聘课,有一个问题教师提问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出来,她接下来提问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男生,学生窃笑。也许这位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知道这笑声的含义他是一个差生。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差生”不仅认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说得很有道理,应聘教师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男生脸有些红了,坐得更端正了。做一个智慧的老师2、用奖赏的思维、用奖赏的思维“成才成才”案例3“你已经很好了”一个普通的女人有一个出色的孩子,考上了北大。大家问她,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的?她说,只是常常说五个字。当孩子抱怨或失望时,她告诉孩子:已经很好了。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把强制变成奖赏把强制变成奖赏案例4为自己的成绩“充值”课中,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都能获得一定的分值奖赏,当积满一定分值时,就可以兑换成一定的分数“充值”到平时成绩中,此招大大激发了学生答问和提问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奖赏一道挑战性的习题,如果本人解答有困难,可以张贴在公告栏上进行打擂台,寻求同学帮助,会解答后还需要为此题做好“广告”,也就是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此题以及解法,最后他就能获得一定的奖赏分数。当然,这一分数他也可能用来奖赏帮助他的同学,此招掀起了学生做难题的学习高潮。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把施舍变成奖赏把施舍变成奖赏案例5“我不要资助款”一个贫困学生和老师的信写道:“我如今好像变得渺小、孤独、怯懦,令我改变的是你们给我的也是我不愿意接受的那份贫困学生资助款,你们没有征得我同意就在全校大会上让我接受捐款。为了尊重你们的选择,我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份爱。我需要钱,但更需要尊重”案例6“这是你的奖品”寒冷的冬天,贫穷的她穿得很单薄。老师问她,她说不冷。上课了,老师宣布开展写雪景的小作文竞赛。她写了,却写得索然。第二天,她竟得了奖,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手套。她幸福地度过了冬天。走上工作岗位后,她一次次地带着礼物带到福利院,她不像别人那样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召集起来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获取奖品。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老师应该把这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施舍”变成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自主成功的教学“奖赏”。探究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就能得到凸显。此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提供者、提炼者、提醒者和提议者的角色,而不再是一个施舍者。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把意外变成奖赏把意外变成奖赏案例7“说说你的想法”“5的乘法口诀”课中,教师出示挂图:河里有5只船,每只船坐5个小朋友教师刚要发问,突然一个学生举手:“5的乘法口诀,我会编”。教师一怔:哦,她在迁移“2、3、4的乘法口诀”几节课的学法。“那你说,怎么编呀?”该生伸出一只手:“一五得五。”伸出两只手:“二五得十。”(教师指导:二五一十)他又拉起同桌的一只手:“三五十五。”拉起同桌的两只手:“四五二十。”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俗话说,好心有好报。老师看好学生,教学由此而好看。教师看好学生,不是老师只看“好学生”,而是能用欣赏的眼光和赞赏的思维把一些不被别人看好的学生或教学变得也被别人看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也就是说,好教师看到的永远是好学生,好教师想到的永远是如何让学生好上加好。做一个智慧的老师(五)教师,让学生触摸教育的风景(五)教师,让学生触摸教育的风景 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越近越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越近越好,教育的美景在教育的美景在“距离距离”中;学生对知识也中;学生对知识也不是越熟越好,教学的美景在不是越熟越好,教学的美景在“发现发现”中。中。1、距离创造教育美、距离创造教育美在长度上制造距离在长度上制造距离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调整好师生之间的调整好师生之间的“位位”距距案例1教师,课内课外“不一样”我从师范毕业做小学教师时才19岁,与所教的六年级学生只相差6岁左右,自己尚存的孩子气让我与学生打成了一片。但我渐渐发现学生上课时慢慢对我的要求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势,于是我开始警惕地思索对策,与学生约法三章:下课可以尽情与老师一起打牌、下棋、聊天,但上课时必须遵守学习纪律。调理好师生之间的调理好师生之间的“力力”距距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在数量上制造距离在数量上制造距离 半糖主义半糖主义得寸进尺得寸进尺案例2循序渐进中的目标与门槛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我第一阶段抓学生的坐姿和听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抓学生听讲的专心程度,第三阶段抓学生边听边“记”(边听边记忆、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第四阶段抓学生有疑必问(问老师、问同学、问书本),有难必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听课习惯,包括能发现教师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和发表不同见解。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在难度上制造距离在难度上制造距离案例3大师的学生一位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就给新学生一份难度颇高的乐谱,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练了一个星期,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上星期的功课,教授提也没提。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再也忍不住了,质疑大师何以三个月来不断折磨自己。教授抽出第一份乐谱:“弹奏吧!”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学生长居然弹奏得美妙而精湛。第二份乐谱,学生表现得仍然是高水准。“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是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程度。”教授缓缓地说。做一个智慧的老师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的、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不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有了这层体悟与认知,会让我们更欣然面对未来的更多难题。所以,在教育中,每节课留一道难题给学生,哪怕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都可以让学生在挑战难题和挑战自己中达到开发智力和挖掘潜力的目的,这种成功的感受要比那种一捅就破的成功让学生更加刻骨铭心。做一个智慧的老师2、用心发现教学美、用心发现教学美 案例4学生的脑筋为何不“圆”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一般用“3.14(18.843.142)2”来计算。有一个学生用“(18.842)(18.843.142)”来计算时,其他学生以为其错。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学生认为圆的面积无法求出,因为圆的半径无法得出。他们看不出可以这样解答:因为rr25,所以r25210(平方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为r21031.4(平方厘米)做一个智慧的老师缺乏缺乏“刺激刺激”,学生无,学生无“趣趣”顾及顾及案例5做题拼盘子有这样两道练习题:“如果一艘船上装有35只羊和25头牛,那么船长的年龄是多少?”“某工厂共有2吨煤,第一周用去它的,第二周用去它的,还剩它的几分之几?”许多学生用“35+25”计算前例,用“2”计算后例。做一个智慧的老师直奔直奔“目的目的”,学生无,学生无“暇暇”顾及顾及案例6做题套路子有这样两道练习题:“如图,张大伯利用一面墙用篱笆围一块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菜地。求篱笆的长度。”“在一张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8厘米。如果改画在比例尺是1:4000的地图上,可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学生基本上用“(6+4)2-6”计算前例,而不用“6+4+4”这样较之简便的解法;用“4.8(1:2000)(1:4000)”计算后例,而不用“4.82”这样较之简便的解法。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教师要努力创设“山雨欲来风满楼”、“师者遥指杏花村”的亮丽“风景线”,让学生感到每一次练习都是探索,达到“走过的,再回头慢走,仍能有所感叹;看到的,再放眼远望,仍能有所发现”的“风景”效果,步入“熟能生巧”的境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最佳距离难以量化,也难以固定,只能用“若即若离”来形容,说远不远,说近还近,永远保持着一种神秘的风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熟悉程度既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快速反应,也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对此,教师应训练学生会用看风景的眼光看待熟悉事物的学习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