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240745555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8.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ter 1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书籍设计艺术 0 1 最初的探索 文字是附着于载体的。文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往往被称之为“书”。那么、回溯汉字一步步发展的脚步,我们可以追寻到遥远的过去,那书籍形成的痕迹。在我国,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刻画符号。据学者推断,这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也是中国书籍发展史上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0 1 最初的探索 公元前 11至16世纪的商代,在遇到祭祀、征战、田猎、疾病等无法预知的事情时,先人就用笔将文字书写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并用刀锲刻,而后煅烧,通过占卜来寻求来自上天的启示,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甲骨文字的排列,直行由上到下,横行则从右至左或从左到右,已颇具篇章布局之美。甲骨卜辞的摆放似乎也有一定的顺序。尚书多士篇 说:“惟汝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其中甲骨文“册”字的含义似乎就是甲骨刻上文字后,串联在一起的称呼。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许多龟板穿成册子。”这样穿成的册子便称“龟册”。另外,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曾发现龟版尾端右侧刻有“册 六”、“编六”、“丝三,等编号字样 如左下,像两只手捧着简册,有非常尊崇的含义。“典”和“册”的象形,形象地表明了那时的装帧形态。那么,在甲骨上穿孔,再用绳子或皮带把甲骨一片一片缀编起来,是需要技术并具有一定审美水平,这应该称得上是装帧艺术的源头吧。0 1 最初的探索0 1 最初的探索 青铜器至西周已发展至鼎盛时期。用于记事的铭文常常被铭刻在器物的内壁和器盖的背面 盛行于秦汉的石刻文字,以碣、碑、摩崖的形式记录着经典著述与帝王的丰功伟绩,已具有了供大众阅读的功能。东汉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则常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记载:“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陌。”可谓盛况空前0 2 书籍的形成中国书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书藉制度进行划分:(一)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周代至秦汉)(二)卷轴制度(公元4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六朝至隋唐)(三)册页制度,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包括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公元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五代至明清,有的形式至今还在沿用)。0 2 书籍的形成 竹简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简策收藏的方式是把每册卷成一卷存放,然后用一种柔软的丝织品如帛之类,做一个囊袋把“书”装起来。从简册开始,古代的书藉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这对中国书藉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0 2 书籍的形成 木牍 竹简常相提并论的木牍,其长度也因功用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长度有二尺、一尺五寸、一尺,也有长五寸的,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13。因此,行文往 往 采 用 数 行 并 写 的 形 式。记载在木牍上的文字,常被称为“方”或“版”。“犊”,说文解字释为:“犊,书版也。”故后人也称“方版”为“版犊”。由于版牍面积大,地图、书信之类在古代常使用版犊,地图因之被称为“版图”;书信因定制为一 尺,则 被 称 为“尺牍”。0 2 书籍的形成 缣帛缣帛的使用,跨越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漫长岁月。缣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存,缣帛的种类也很繁多,缣帛有许多简牍无法替代的优点,如:书写面积大、易于携带、墨迹清晰等等,但因其价格的昂贵,往往只用于珍贵经典、神圣文书的书写和图画的绘制。0 2 书籍的形成 卷轴装 “缣贵而简重”,真实地道出了缣帛和竹木作道为书藉材料的不足之处。东汉的蔡伦总结各种造纸经验,于公元105年发明了造纸术。东晋,纸的使用日益普及,竹简遭废弃,书籍开始一律采用黄纸。因纸是简牍与缣帛的代替品,应用于书写之后,依然沿袭着卷轴的形式。造纸流程图0 3 书籍的演变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而来。0 3 书籍的演变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人们就不断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就 将 书 写 格 式 改 为 垂 直 竖 写。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子的演变过程。0 3 书籍的演变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 的办法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0 3 书籍的演变 旋风装(龙鳞装)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0 3 书籍的演变 蝴蝶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0 3 书籍的演变 蝴蝶装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如 因 胶 性 不 牢,就 容 易 产 生 书 页 脱 落 的 现 象。0 3 书籍的演变 线装 明朝中叶以后,包背装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 书 籍 装 帧 发 展 成 熟 的 标 志。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从四库全书的书函、周易本义书匣、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贡献,为世人瞩目。0 3 书籍的演变 线装0 4 印刷术中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是促进书籍发展的重要条件。中中国的印刷术“雕版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上下五子年的经、史、子、集、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药、占卜、释藏、佛典、道经各类著作依靠印刷术得以流芳百世,代代相传。以雕版印刷的生产方式印刷的书,品种多,印量大,使用时间更长,在各个时期形成各自 的特点风貌、别门流派 随着社会对书的需求量的增大,雕版印刷技术的费工耗材等缺陷,于是毕昇就发明了活 字印刷。活字版的发明可以说是印刷工艺的一场革命。为了缩短工时提高效率使书籍可以快捷方便地进行大规模印刷出版,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 一套木活字转轮排版技术,中国的印刷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二 中国近代书籍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二十世纪经历了改朝换代,政治变革、制度变迁,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国书籍设计这一百年所呈现的面貌,可以用春夏秋冬的四季节气晴雨表来比喻每一个阶段所独有的书籍设计风景。夏,19世纪末,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我国书籍装帧逐渐脱离传统的线装形式趋向于现代的铅印平装本。“五 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设计艺术进入一个新局面。它打破旧传统,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为新文化书籍服务。这一时期书籍设计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尤比 如 火 如 荼 的“盛夏”,呈现着 百 家 争鸣、勃 勃 日 蒸 的态 势。是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特别重视对国外和国内传统装帧艺术的研究,还自己动手,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鲁迅 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学贯中西、极富文化素养的书籍设计艺术家。首推 陶元庆陶元庆早年留学口本,精于国画其封面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明快,颇具形式美感。钱君陶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出版家。他的装帧设计作品中呈现出清雅的艺术气质并有着丰富的装饰语言。他的作品多达四千余件。在文化圈内有“钱封面”的雅称。钱君陶 丰子恺丰子恺,是一位漫画家和散文家,他的封面画也以漫画见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叶灵凤集作家、翻译家,画家和收藏家于一身的叶灵凤,喜欢英国比亚兹莱和日本路谷虹儿的绘画,并自称自己是“中国的比亚兹莱”。庞薰琴庞薰琴,画家,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家,在中国传统装饰绘画方面有丰厚的研究专著。对设计教育有显著贡献。他的设计作品中有很浓郁的传统装饰之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很多人身为作家,却直接参与书刊的封面设计,是这一时期独特的人文景观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出版社纷纷设立美编室,有了专门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书籍设计专业,书籍设计艺术翻开了全新的 一页,那 个 年 代进入 收获累 累硕果 的 秋 季。冬,20世纪60年代,三年天灾人祸造成国家经济困难,社会政治生活渐渐进入极左的寒冻期,接着又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劫难,出版业转入低潮,设计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印制粗糙,设计思路狭窄,”口号代替了创作这些 都 遏 制 了艺 术家 的创造 力,使书籍 装帧行业一 度 跌 入 谷 底在一片“红海洋”的书籍世界里,红岩、二家巷、黑面包干、悔誓的装帧设计和张光字插图集、君陶书籍装帖艺术选的出版,就显得颇为突出而意义非凡了冬春,1 9 7 6年,浩劫十年的文革结束,冰封解冻。改 革 开 放,出 版 复苏,艺 术 创作 开 始 有 了较好 的 政 治 与 文 化环境。20世纪8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研究会(后改为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1979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是自1959年举办的第一届时隔20年的一次书籍艺术的文艺复兴。l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中,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形成了装帧艺术界老、中、青艺术家汇聚一堂的新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国际间设计界的交流日惭广泛 1993年的菊地信义的装帧艺术、日本现代图书设计与1996年杉浦康平著的造型的诞生、杉浦康平注入生命的设计相继出版随着书籍艺术概念的不断进步,优秀作品层出不穷。Chapter 1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二)21世纪的中国书籍设计 入21世纪,随着书籍出版业体制的改革,书籍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们意识到书籍艺术本身的含义,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单纯是商品。进创造书卷之美梅兰芳藏戏曲史料 图 画 集 获 得2004菜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页奖,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 号近年来书籍设计艺术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可归纳以下十个方面:(一)书籍整体设计概念在增强许多设计师不仅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二二)对书卷气息的尊重对书卷气息的尊重他们努力适应普通读者的需求,把握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优势,但又不被其所束缚,淡化电脑化的痕迹。追求返朴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三)引进新观念,开拓设计思路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开拓了设计师的思路,开阔了眼界。很多作品都展示出设计师们突破旧规则的束缚,求新的设计意识。(四)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引起设计界对设计泛西方化颇向的反思。设训师在这一反思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在设计中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五)功能巾体现美感在求取书籍艺术赏心悦目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内容的阅读表达,符合阅读规律,设计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设计不是盲目一味地添加装饰物,无休止提高制作成本(六)关住物化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纸张所体现的自然之美,通过其肌理、触感到承载印刷工艺装帧品质所传达的书籍美感,并影响周围文化环境,创造阅读氛围并具有感染力。(七)科技类、辞书类设计意韵的展现设计家们在平凡或单纯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意韵并注入联想创意,令读者品尝无穷意味,突破了同类书的陈规戒律,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文学性,让读者引发更深的思考(八)插图画家的执 着精神插图应该是书籍整体的一部分。一大批插图画家,仍不忘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他们重视图像的视觉传达功能,以执着的创作热情绘制出形式多样的作品(九)设计体制多元化推动书藉艺术的发展这五年,出版设计队伍明显增添了来自社会的生力军这是一支非出版社美编组成的非主流书籍设计力量。尤其是一群年轻的设计者队伍正在逐渐成熟。(十)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进步的原动力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他们对书籍设计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编辑要求。读者也有了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这样才能促使设计师们启动他们的原创力,并注入那种专注于构建书籍艺术的一份心思。纵观整体尚须看到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思考之处: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 书籍整体设计并不是书的视觉装饰 书籍是用来阅读的 书籍是商品,但是属于文化商品 教科书和辞书内文设计要注入新观念 插图需要全行业的关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与时俱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籍设计的历程,面对未来的书籍设计,设计师们增添了一份自信和责任。从装帧封面以及简单的版式装饰转换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升,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内容信息传达的视觉表现 每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创新是以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为其美的承继与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