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16)

上传人:豆****2 文档编号:240728661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16)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16)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16)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文欣赏复习课件(16)(16)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自主赏析项羽之死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1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2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3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4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5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6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014年高考山东卷)(原文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上)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詹鼎没有担任过河南行省郎中一职,原文说吏部要求让詹鼎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但被丞相否决了。【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等。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_(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知识。(1)“故”,本来;“市”,做买卖,做生意;“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奈何也”,固定句式;“从”,跟从。(2)“孰”,谁;“谓”,说;“是”,指示代词,这;“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保全;“赦”,赦免;“问”,责问,追究。【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1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精彩描写,吸取文学营养;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6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省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7了解背景项羽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与之同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兵据守函谷关。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一)自主思悟1“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让汉军在夜里唱楚地的歌谣,目的是瓦解楚军的士气。读课文第段,你认为这一计策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_答: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汉军中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_答: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项羽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3阴陵失道一节中,两个“左”字的运用有何妙处?_答:独字成句,节奏短促,虽在纸上却令人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的严峻紧张。4为什么项王“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_答:项王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从容地选择了后者。项王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王了。项王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二)深入探究1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2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3下列句子中的“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B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河曲智叟亡以应。【答案】BC(BC都当“损失,失去”讲,A使灭亡,D同“无”)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D左,乃陷大泽中【答案】A(A项与例句句式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8题。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7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瞋目而叱之汉军不知项王所在复斩汉一都尉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BC D【答案】B(交代突围,写汉军,写其损失。)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B项羽面对重重围困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前后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答案】B(B项中,“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错。)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点此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