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周代的城市

上传人:等** 文档编号:240720461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周代的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第5讲:周代的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5讲:周代的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讲:周代的城市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一、社会概况二、周代的都城三、周代的城制与影响附: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一、社会概况一、社会概况1、政治概况政治概况夏代,初建奴隶制国家,夏代,初建奴隶制国家,“家天下家天下”,宗法血缘政体宗法血缘政体商代,以贵族大家族为基础的奴隶制王国统治网,商代,以贵族大家族为基础的奴隶制王国统治网,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周代,奴隶社会鼎盛阶段,周代,奴隶社会鼎盛阶段,发展了商代的宗法分封政体,强调礼制发展了商代的宗法分封政体,强调礼制.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从公元前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奴隶占有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次历史变革中,奴隶主无疑得到最大利益,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或者不参加劳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奴隶也得到了利益,某些战俘奴隶避免了战败被杀的命运,同时生活水平要比原始社会总体要有所提高。“无奴学派”是相对于“有奴学派”而言的,主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和“中国古史应该重新分期”。“有奴派”领袖人物为郭沫若,代表学者有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无奴派”领袖则为黄现璠,代表学者有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晁福林等人(即“无奴学派”五名家)。1979年,黄现璠教授发表了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一文,文中指出:“我坚决主张我国历史上没有奴隶社会,汉族没有,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没有。2、经济概况农业夏代,初步形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创造了与农业有关的历法”夏时”保持了井田形制商代,农业成为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柱 继承了井田形制 青铜冶炼较发达周代,完善了井田形制,农作物种类多.手工业:夏代,进入青铜时代制陶业已有一定水平造车也是重要手工业之一商代,青铜冶铸成熟阶段eg:司母戊鼎制陶业也有新发展,研制出白陶和釉陶纺织、制革、竹木、造船、造车都有较大发展周代:因俘获大批各种技艺熟练的手工业奴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二、周代的都城1、早期的都城周原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古公亶dan父率众由豳地(沿福银高速即福建福州至宁夏银川,从西安向西北100公里的彬县)所迁居之处。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多平方公里。(下图黑点为发掘点)诗经绵记载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率族迁于周原率族迁于周原时的描述:的描述:绵绵瓜瓞die。民之初生,自土沮漆juqi。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yun及姜女,聿y来胥x宇。周原膴膴w,堇荼jnt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c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b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j之陾陾rng,度之薨薨hng,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go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向丑族用兵)攸行。肆不殄tin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zuy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tu矣,维其喙hu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ju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迁到周原之后“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周原地区的考古资料证明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是可靠的。译文: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当初我们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于是大伙儿开始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立刻”,“就在这儿盖起房。”住下来,心安稳,或左或右把地分,经营田亩划疆界,挖沟泄水修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都有份。(塍:音成ch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帮上木板栽木桩。造一座庄严的大庙宇。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凭凭凭是削墙。百堵墙同时筑起,擂大鼓听不见响。立起王都的郭门,那是多么雄伟。立起王宫的正门,又是多么壮美。大社坛也建立起来,开出抗敌的军队。对敌的愤怒不曾消除,民族的声望依然保住。拔去了柞树和棫树,打通了往来的道路。混夷望风奔逃,他们尝到了痛苦。(肆不殄(tin)厥愠,亦不陨(yn)厥问。文王也。肆,于是。殄,尽,绝。厥,他的,他们的。陨,丧失,失去。)虞芮的争吵要我们来评,文王感动了他们的天性。我们有臣僚宣政策团结百胜;我们有臣僚在前后保扶我君;我们有臣僚睦邻邦奔走四境;我们有臣僚保疆土抵抗侵凌。周原文明:周原文明:在陕西省宝鸡市岐qi山县岐水边的一处断崖上,考古专家日前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这些碎片和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迹。这一考古发现意味着,在周朝以前3000年,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周原的文明史至少要提前到6000年前。周原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屡有重大发现。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毛公鼎、大克鼎、墙盘等国宝级青铜器。出土青铜器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仅见。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周原遗址周原遗址(Zhouyuan Relics)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简介:遗址简介:广义周原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总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狭义的周原遗址指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20多平方公里。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西周建筑基址。考古界把它命名为凤雏甲组宫殿殿遗址址。因为在70年代发掘,受好多原因制约,乙组、丙组.都没有发掘。一直就拖到如今。它坐落在一个夯土台基之上。面积1469平方米。建筑物的布局以建筑物的布局以门道、前堂、道、前堂、过廊、后室廊、后室为中中轴,东西配置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西对称的封称的封闭式院落。式院落。1977年秋,在清理西厢房南头第二间房屋时,在一个窖穴中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的卜甲有290多片,共600多字。周原甲骨刻辞的内容记载商周关系和周初历史,是一批宝贵资料。在扶风县召陈村,与发现凤雏遗址同时,也发现了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共有十几处基址。其中一座夯土台基东西长约22.5米,南北宽约10.4米,台基周围还有半米多宽的用卵石铺筑的散水。台基上由南到北有四排柱础,间距3米,由东到西有八排柱础,间距大都是3米。台基上有两道南北向的宽0.8米的夯土墙。这些情况表明台基上原来的建筑应当是宽敞高大的建筑。除了凤雏和召陈的大型建筑基址以外,在扶风云塘还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骨器作坊骨器作坊遗址址,扶风齐家村等地也发现有居住居住遗址址。西周时期的墓葬墓葬在周原地区也多有发现。岐山贺家村于1966年发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鼎、簋、尊、角等17件铜器,还有兵器和车马器。贺家村的西周墓地还有不少小墓,随葬器物大都是一件陶鬲、一件铜戈和一件大铜泡。从陶鬲的形制可以推定贺家村西周墓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墓葬可能属于灭商以前的先周时期。陕西周原遗址“聚邑成都,两系一体”的聚落面貌毛公鼎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文物文物这个村庄叫任家村,在1890年,一个叫任致远的农民在村南的土壕里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达120多件1890年在任家村,一个叫任致远的农民在村南的土壕里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达120多件,其中就有毛公鼎。大克鼎大克鼎(BigGramsTripod)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1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墙盘墙盘(QiangBasin),西周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现在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2、西周的丰京及镐HAO京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丰镐遗址与墓地是西周时期都城和墓地遗址,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丰镐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考古工作发现,其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划思想,规整而有序。在丰镐遗址还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遗址中还发现有多处埋藏青铜礼器的窖藏,出土青铜器近百件。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价值。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侯爵,华夏族,西周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他建国于岐山之下。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han(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传传周易周易为其所演。为其所演。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自1933年开始的丰镐遗址考古过去了80年,但80年来取得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1.丰西马王村、客省庄的所谓大型夯土基址,丰东花园村、普渡村的所谓宫殿遗址群,其最大建筑基址1600平米,作为王都的宫殿显得非常狭小,文化内涵极为稀少,同时这些所谓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同时代的墓葬区紧密相连。这样的布局和丰镐作为王都身份很不协调。2.周礼考工记记载的王都营建模式: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右社,市朝一夫。这个王都布置规则和丰镐遗址的考古结果格格不入。3.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铸铜作坊,不见大型祭祀场所,不见城墙,丰镐周围不见西周高等级墓葬。4.周原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窖藏,和甲骨文。而所谓西周都城的丰镐遗址,就不免让人失望。青铜器窖藏,值得一提的有1961年10月沣西张家坡村东出土的53件,有铭文的只有32件,但并不属于单一贵族家族;1973沣西张家坡村东(马王村西)出土二十余件,有铭文的10件。若丰镐当年有贵族聚居,经西周末年犬戎之乱,与周原同理,这里自应有不少青铜器窖藏。但80余年的考古结果令人失望。因此,推测可能为墓区或祭区。(个人观点)、洛邑西周(前西周(前1046年年前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代12王,大约历经王,大约历经275年。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公摄政西西安西南),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雒邑营建东五年,开始在雒邑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召公奭开始亲政。召公奭sh召集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目前,考古发现与王城和成周有关的城址确定有三处:其一在瀍河两岸发现有始建于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该为洛邑王城?)其二在涧河两岸原汉河南县城一带,发现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址一座;(该为东周王城?)其三在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县一带,发现有始建于西周晚期的城址一座。(新成周城?)其一在瀍河两岸发现有始建于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其一在瀍河两岸发现有始建于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该为洛邑王该为洛邑王城?城?)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通称为洛邑)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洛邑,这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均有记载。而此洛邑城址的具体位置至今未有定论,根据文献记载,洛邑很可能是横跨瀍水两岸而建洛邑很可能是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多年来在瀍河两岸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遗存,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发现有西周贵族墓地,瀍河以东发现有大量的殷遗民墓,贵族墓地南邻的瀍河西岸发现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铸铜遗址等,这些也都为文献提供了很大的印证作用,为寻找成周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蔡运章表示,此次大型祭祀遗址的发掘是在原有发掘基础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并将进一步明确成周城的具体位置。这也预示着,洛阳由此将拥有“六大都城遗址”。瀍河两岸发现的西周城址,面积约6平方公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存。一是大量的“殷遗民墓”和西周贵族墓地、西周平民墓地的发现,其中的北窑西周墓有学者论定为“成周八师”阵亡将士的公共墓地。二是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的西周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三是大面积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发现;四是西周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此外还有车马坑、大道等的发现上述遗存时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地望与尚书洛诰所载周公所卜及营建的成周位置相合,从尚书多士逸周书作雒等文献可知,成周城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迁居殷顽民以便监控。考古与文献结合可证,这座城址即应为周公营建的成周,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城垣。该城兴盛于西周早中期,废弃于西周中晚期。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成王(武王之子)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洛邑。洛邑又叫东都,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国都,也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周公营建洛邑有两个,一个是王城,一个是成周城;它既符合史书上的记载,又被考古发现所确证。周公营建洛邑之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为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二是周王朝接受三监和武庚叛乱的教训,决定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师)”,以加强对殷民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对于洛邑王城的营建,在尚书的召诰和洛诰中作了简明而概括的记载。召诰记载,“七年”(克商后七年,周公摄政五年,即公元前1039年)二月二十一日(乙未),成王从宗周镐京到丰(文王所建之旧都),派遣太保召公先于周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戊申)召公在建都基地上进行“卜宅”,得到吉兆后便开始动工。接着,周公于十二日(乙卯)来到洛邑,又全面视察了洛邑营建的规模。十四日(丁巳),用牛两头举行“郊祭”(祭天神);十五日(戊午),用牛、羊、豕(猪)各一头立社庙祭地神。又过了七天,选定大吉之日,即甲子日(二十一日)的早晨,周公便向殷贵族和各诸侯国的首领颁发营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大邑周”的序幕。根据史书记载,成周城“以为天下之大凑(大都会),制郊甸六百里,国田土为方千里,乃设丘兆于南郊,乃建大社于国中”,也就是说,当时的城中建筑有“太庙、宗宫(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其中明堂是国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也是国王召集群臣,举行隆重的祭祀庆赏的地方,还有周王寝居的宫殿和祭祀祖先的宗庙。朱亮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当时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周城规模和布局应该和陕西的都城宗周城基本一致。据左传宣公三年载,周成王曾将九鼎迁至王城,“鼎门”便是因迁九鼎进城时经过而得名的。王城内所居多周人,其城具体规模记载不详。已知南北长9余里,东西6余里,有城门12座,南门为“圉门”,北门为“乾祭门”,东门为“鼎门”,其余不详。古文献资料表明,西周的洛邑王城,应分为两个部分即王城与郭城,郭城即为成周城,而王城并没有找到半点影子。个人认为:西周的洛邑王城被东周的王城占用而叠压。原因有这么几个:其一、周公营建洛邑王城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而东周王城作为当时国都的营建却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这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只有一种可能,周东迁后使用西周的时周公营建的洛邑王城,而没有重建都城。其二、周公营建的洛邑王城却找不到任何的城墙与壕沟,这时当时建城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周公造洛邑有两个目的,一是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二是决定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师)”,以加强对殷民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所以周公应该是造两个城一个是王城,一个是郭城,郭城在瀍水两岸,而王城在涧水与瀍水之间,二者位置并没有包容关系,这也是杨宽先生后来说的,西小城东王城的先河。但目前的考古在瀍水附近发现一些大型祭祀遗址。却找不到王城的城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不正常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处在涧水东岸的东周王城下面正是西周时期的洛邑王城,位置也是吻合的。其三、西周王城应该是周长约1000米左右的独立小城,东周王城在西周王城的基础建立起来,后又在王城的周围加筑了环绕的边长约3000米的大城。此后西周的洛邑王城就彻底的覆盖在历史中。其四、后期历史文献对周王城的规划状况也多是加了许多推测与想象的成分,但是所的文献都并没有把西周的洛邑王城与东周的王城分开来说,这一点也说明西周的洛邑王城与东周的王城本是一个前后连续的整体,只是不同朝代有改建与扩建罢了,而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城。其五、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先后有14王在此执政达310年之久。根据地层关系推断,最早的遗迹在春秋早期,城墙建于战国早期,秦、西汉时迭经修补,西汉后期废弃。这里的城墙是外大城,内小城即宫城是西周洛邑王城所在地也并不矛盾。其二在涧河两岸原汉河南县城一带,发现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其二在涧河两岸原汉河南县城一带,发现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址一座址一座;(该为东周王城?该为东周王城?)建筑规模(洛邑周王城),据郡国志和考工记图载,城郭四面各有三门,共十二门。城门内都有三条道,道宽十二步,规定男子走左边,女子走右边,车辆走中间。城内经纬道各九条,王宫筑在中央大道上。宫南有五门,即路门、应门、雉门、库门和皋门。王宫内左有宗庙祖堂,右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群臣的殿厅,后有商业交易的市场,即所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之近郊还设有祷祭天地的明堂。上古时代一个王城的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之合理,皆开创了当时世界都城建筑史上的奇迹。元元河南志所载庄璟绘制的“周王城图”而关于城之大小长阔,帝王世纪谓:”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晋元康地道记则云:“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折合今制,帝王世纪和晋元康地道记的记载基本一致,均是南北较长而东西稍短的长方形,非正方形。考工记匠人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明明永乐大典所载周王城“三礼图”完全依据考工记匠人所云而绘,街道方格网状纵横交错,整个城市方正规整。明永乐大典所载周王城“三礼图”完全依据考工记匠人所云而绘,街道方格网状纵横交错,整个城市方正规整。西周都城规划示意图 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根据考古报告其城墙的始建年代为春秋时期。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根据考古报告其城墙的始建年代为春秋时期。国语周语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谷、洛斗”处即今涧河入洛河处,地近瞿家屯村一带,在此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应在此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应为东周王城的宫殿区。为东周王城的宫殿区。该城不仅有郭城,也有宫城,是内城外郭的形态该城不仅有郭城,也有宫城,是内城外郭的形态,而且战国中晚期在郭城南新建有一座小城;其郭城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该城建有宫城,宫城内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群,在宫城东现周王春秋时期该城建有宫城,宫城内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群,在宫城东现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一带发现东周王陵区,其中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院内发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一带发现东周王陵区,其中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院内发现的四条墓道的现的四条墓道的“亚亚”字形大墓被认为是东周开国之君周平王的墓葬。字形大墓被认为是东周开国之君周平王的墓葬。其他还有诸如春秋时期的道路、墓葬、手工业遗址等发现。与郭城建造及使用对应的还有发现于东周王城中部偏北小屯村一带的一至四号战国大墓,经研究应为西周君陵区。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应为东周王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应为东周王城无疑无疑。考古发掘: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约1公里,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被冲毁。今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与晋元康地道记“王城去洛河(指汉魏故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这一记载基本吻合。人们对东周王城的结构布局,有过很理想的推测,还依据周礼考工记画出了复原图,说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座经过详细规划的城市。据古文献记载:东周王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共十二座城门。南有圉门,北有乾祭门,东有鼎门等。每座城门均有三个通道,城内设经、纬大道各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王宫前面建有殿庭,后面建有商贸市场;王宫的右侧建有神坛社稷,左侧建有宗庙祖堂,城南三十里建有明堂。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但这种“理想化”的布局和考古勘察的结果并不一致。经考古发现,王城核心建筑物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隅,而不是中心部位。考古工作者一步步确认,洛阳东周王城的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北城墙保持平直,全长2890米,墙宽810米。东墙总长约3500米,墙宽15米左右。西墙全长3000余米,墙宽15米左右。南墙残长900米,全长估计有3400米。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东侧,共探出粮窖80余座,是王城遗址里的仓窖区。同时,在城外还发现了大型的礼制或者馆驿性质的建筑遗迹。城内西北隅是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有制陶的窑场,还有制骨、制玉、制石器的作坊,之外也发现了制造铜器的陶范,意味着制铜作坊的存在。东周王陵应分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周山陵区三个陵区。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和研究表明,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后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汉河南县城。春秋时期,尽管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拟。在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市发展史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遗址为洛阳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之一,为保护这一重要城址,在该城址的中心区域修建有王城公园对游人开放。加上成周遗址应为“六大都城遗址”。2002年7月,配合东周王城广场建设,考古工作者照例先行考古勘探,没想到却发掘出了举世震惊的重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18座车马坑,对其中的17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并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发现了“驾六马”的“天子之乘”。后来在该车马坑内共清理出马车26辆、马70匹,其中一辆马车前面,对称摆放着6匹马的骨骸,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虽然经过了近3000年历史,车辕、车身构件以及马的骨骼清晰可见,“天子驾六”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发掘队在小屯村东北,发现了5座大型战国墓葬。一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其上残留有墨书“天子”字迹。后来,四号墓发掘出土文物1637件之多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部纪录片天地之中,讲述早在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旦意欲迁都洛阳,遇到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决定测日影定“地中”,为迁都洛阳寻找天象根据。历经测量,在登封告成镇找到了“地中”,创立了“天地之中”学说,此后千年,无人质疑。但登封地处山区,不适宜建都,洛阳则是中国的两河流域,距天地之中很近,符合古代建都的一切条件,周公就在洛阳建洛邑,成为千年帝都。这就是三皇寨“天地之中”标志的由来。石圭、石表式的周公测景台现在成了著名的古代天文遗址。图为周代双耳鬲(礼器)2001年9月,市文物部门在市27中学院内,探得竖穴土坑墓7座,次年清理出土了两件意义非同寻常的青铜器,一件为鬲,一件为鼎,两件器物都有“王作宝尊彝”的铭文,令学者振奋不已:这不正是东周王陵之一吗?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8座车马坑,墓葬的数量陆续增加到397座,两者的数量超过洛阳50年来所发现的总和。这些沉睡了近3000年的遗址重见天日,令考古界专家们无比欣喜:这极有可能是中国的第二个“兵马俑”、洛阳的第二个“龙门”!多年的考古发掘,城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的器物制作极为精美,如错金银的鼎、敦、壶等铜礼器,透雕龙虎大玉璧,错金银狩猎纹铜镜,以及铜和银的人物像等,均为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透雕龙虎大玉璧狩猎纹铜镜其三在汉魏洛阳故城原汉其三在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雒阳”县一带,发现有始建于西周晚县一带,发现有始建于西周晚期的城址一座。(新成周城?)期的城址一座。(新成周城?)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县一带的西周晚期城址,面积约4.8平方公里。与之呼应的是数量可观的西周晚期墓葬,更为重要的是闻名于世的金村东周大墓的发现,其时代从战国早期延至战国中晚期,正与敬王至慎靓王时代吻合。金村墓地学界多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东周王陵区,正与国语周语韦昭解“狄泉,成周之城,周墓所在也”记载相合据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杜预注云:“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也。”其地望及性质比较清楚。关于其增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子朝之乱,其余党多在王城,敬王畏之,徙都成周。成周狭小,故请城之。”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下引陆机洛阳记云:“洛阳城,周公所制。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汉魏益增修之。”考古资料显示,该城始建于西周晚期,东周时期向北增扩,秦代又向南增扩,东汉至魏晋面积更阔,正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则文献所言敬王徙都成周应为史实。该城与瀍河两岸的成周城存在一兴一废的关系,应是瀍河两岸的西周早中期成周城废弃后异地营建的新成周城,即敬王徙都之成周。周、秦、两汉里的长度:周代里的长度在计算井田面积时常常提到。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里,耕地九百亩,四边都是三百步一里的长度。这一点在古代是公认的。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然而,仅仅知道一里三百步,不知一里多少尺还是无法求得一里的具体长度。汉书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则一里三百步为1800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由于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洛邑周王城作为都城文明的价值有如下几点:1.周王城的建筑,开辟了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先河。周王城的建筑形式与周礼的规范内容相和谐统一。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建筑: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礼记礼器中载有宗庙建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2.周王城的建筑,对中国后世的城郭建筑、宫殿建筑、宗庙建筑以及墓室建筑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周公“制礼作乐”,开创并影响了中国礼乐制度达数千年之久。周公摄政七年,居洛邑王城,所制“太平之书”,就是说他在洛邑王城内主持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具有周文化生活百科性质的“周礼”,遂被后世尊称为“周公之典”,今存者有周礼、仪礼等。周礼和仪礼的基本内涵,今可综合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画国土、封诸侯、建藩卫;(2)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3)城郭、道路、宫室之制;(4)衣食、医药、教育之制;(5)周之礼俗;(6)周之乐舞等。3.哲学家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新纪元。这是因为此一时代出现了孔、孟的儒家哲学,老、庄的道家哲学,墨翟的墨家哲学,韩非的法家哲学,孙膑的军事哲学,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以及诡辩家、杂家等哲学,如此的“诸子百家”蜂拥而起,形成了空前的“百家争鸣”局面。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中云:“麇集在洛阳的有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孟子、老子最伟大的追随人庄子、性恶说的倡导者荀子以及兼爱说的墨翟。”这是“哲学家的时代”。4.洛邑周王城又被称为“中国”之源、华夏之根。“中国”一词,源于上古时代,其原意是说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游南岸的河洛地带,即把洛邑作为中心来建都,以此为居天下之中(地中、土中、国中等),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统称为“四方”,尔后就把“中国”作为我们国家的专称了。推荐视频:祟山-天地之中20110506以上为选用教材的观点以下为杨宽先生的观点另加:西周都城布局的发展(杨宽书,以此内容为准,重新整理本PPT)1)西周都城制度的逐渐形成西周、春秋时代,天子的王畿和诸候的封国都实行“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郊”。“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具有自由民的性质,有参与政治、教育和选拔的权利,有服兵役和劳役的责任。当是军队编制是和“乡”的居民编制相结合的。居于“遂”的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就是井田上服役的农业生产者。尚书费誓说:“鲁人三郊三遂。”“三郊三遂”就是三乡三遂,说明西周初年已经实际这种“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因此西周初年都的布局有一定的特点,既有贵族的宫殿区,又有“国人”的居住区,更有军队的驻屯地。(京师:京即有宫室之地,师即屯兵之所,国都称京师即有此两层意义,最早见之于公刘)西周都城的这些特点,是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诗大雅公刘记载周的祖先公刘迁居到豳(陕西彬县东北)的时候只是选择大块的阳地,驻军及耕作。没有城墙、宫殿与宗庙。诗大雅绵记载到了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时,古公亶dan父率领部落由邠(bin古同“豳)南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原”,在这里有齐整的宫殿、宗庙与宫殿的土墙,所谓“作庙翼翼”、“百堵皆兴”使用司空司徒官吏征民建城从这里开始,宫殿宗庙与神社的设置也是从这里创始的。诗大雅文王有声对于文王“作邑于丰”有所描写,讲到“筑城伊洫”,这里洫是城沟,说明当时丰邑的建筑,不仅有城墙还有与城墙相配的城沟。丰在陕西西安西南沣河西岸。武王克商后又建都于沣河东岸的镐地,称为宗周,镐地有辟雍(大学)的建筑。也许这就是最早的大学的记载。宗周有宗庙建筑。也有驻军的地方。西周三支主要军队,一在宗周,一在东都成周,一在商的故都牧邑。2)东都成周开创的小“城”连结大“郭”的布局在西周的都城中,特别应该重视的东都成周。周公平定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以及东夷的叛乱以后,为了防止殷贵族的叛乱,加强对中原地区以及东夷的控制,继承武王的意旨,在原来洛邑建设东都成周。这是对商代建设别都制度的重要发展。这是中国政治历史上的创举。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成周的重要性超过了宗周。关于成周的建设,逸周书作雒篇有具体的描写:“、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即郭)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郏分别指中国古邑名,中国古地名)山,、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西土为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郡有国鄙。大县立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都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立城方千七(有资料说六)百二十丈正好是方九里(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为王城。从现有史料来看,都城设置小“城”和大“郭”,是成周新创的制度。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早期的郭只是“依山川为之,非如城四面为垣者”。管子八观篇说“大城不可以不完,周郭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故大城不完则乱贼之人谋,周郭外通则奸遁、逾越者作,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因此说,成周是东都的总称,王城是成周的小“城”,而别有大“郭”。周公制定的东都成周的布局,采用西面的小“城”和东面的大“郭”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候国的都城,特别是战国时代齐魏韩赵秦等大国的都城,都发生很大影响,甚至还影响到西汉都城长安的布局。(这种小“城”与大“郭”的布局方式,是商代城内不同功能分区演变而来的吗?在商代的几个城中,宫殿区作为城的重心在东北方。仰韶与龙山时期遗址,外围的壕沟与城沟是不是“郭”的遗迹,而在“郭”内由于阶级的分化不段地生长出了“城”,同时“郭”的范围与“郭”内“城”的范围也不段随着部族的人口增多而增大。3)成周大郭的用途周公建设东都成周,原是为了完成武王的志愿,目的在于防止殷贵族的叛乱,加强控制中原及四方地区。周公建设成周,所以要在小“城”之东,建筑大“郭”,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为了驻屯大军,做好防御设施。另一个用途,就是用来迁居殷贵族,防止叛乱。周公这样建设成周的大郭,用来驻屯大军和迁居殷贵族,就充实了东都的“国人”力量,扩展了“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按照“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国都的军队是以贵族作骨干,并征发“国人”中壮丁编制而成。军队的编制是和“国人”的乡里组织密切结合的。因此周朝十分重视对成周“郭”的管理教导。西周王朝创立了东西两都,建立了东西连通的五畿,作为全国统治的枢纽,这是政治上的重要设施,对此后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东都成周在统治上的作用尤其重要,而且成为全国征收贡赋的中心。当时军事上的征伐,主要目的就在于贡赋上的征收,人力物力的征发。(四方必须按时,按规定贡财人物,否则就会招至征伐)三、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1、城制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位于城中央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左右两侧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的主导作用6)、宫城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的2、影响: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4)轴线对称布局。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3、西周城市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4、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2)城墙及防御设施较商不足,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附: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附: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市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相当于墟、场等;城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廓廓:“造廓以守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国国:意义与城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防御意义。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小结1、殷商:城市(奴隶主的驻地),城市中有明显的阶级对立。2、殷周:周礼考工记空间布局制度对后代影响很大。、为什么会有周代的城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