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上传人:Tomo****.明天 文档编号:240719050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34.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唐代服饰二宋代服饰三明代服饰四清代服饰五二十世纪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n第一节概论及男子服饰第一节概论及男子服饰n隋B.C.581B.C.618(38)n唐B.C.618B.C.907(207)n五代十国B.C.907B.C.979n一 隋代服饰概论n1 隋初期没有更多创新n2 公元605年,隋炀帝制定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恢复秦汉的章服制度,冕服上出现“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历代冕服既定款式n二 唐代思想与服饰风格n分为四个阶段:初唐618712 盛唐713765n 中唐766820 晚唐821907n服饰风格特征:n 1 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饰纹样丰富繁多,装扮富丽堂皇n 2 盛唐时期,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以来的鼎盛时期。收北方少数民族及西域的影响,一方面服饰追求华贵,风格自由奔放;另一方面,妇女对旧礼教的反抗精神,出现了身穿胡服、女着男装的现象n 3 晚唐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不稳定,压抑的心理使服饰风格出现拘谨,多崇尚怪异。主要表现在装容上,如化妆以悲、怪、病态为美,如八字眉、黑唇等n三 隋唐官服n(一)分类:按礼节轻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n1 祭服:即冕服n(1)除了祭祀穿用,重要典礼仍穿用n(2)隋天子穿衮冕,唐服六冕n2 朝服:军臣上朝之服,也称具服,是仅次于祭服的礼服n3 公服:古代官吏在衙役处理公务时所穿的服装,形制相对简单,无挂佩及蔽膝,后来以颜色区分等级,礼节上轻于朝服n4 常服(宴服):即生活服n(1)圆领袍衫:圆领右衽,领、袖、襟处有缘边,衣长及足踝或及地,足登乌皮靴n(2)缺胯袍:两侧开衩,便于行动,多为军装n(3)裙:麻织或毛织,上着短衣,下着长裤n5 佩绶、佩鱼制度n(1)隋代多佩双绶,左右各一,之间用玉环相连n(2)唐代出现佩鱼制度n A鱼指鱼袋,专门用以放置鱼符的容器,系在大带上n B鱼符:三寸长鱼型饰物,行为鲤鱼,是以喻李家天下的标志n C佩鱼的作用:n 官吏出入殿门、城门的凭证n 明贵贱、辨尊严、严内外n 促进完备的舆服制“武德令”的形成n(二)袍衫nA特点:圆领窄袖,多为大襟,没有沿边,身长及足或膝,不分尊卑贵贱nB唐时袍衫类型n 1 襕袍与襕衫:均为上下连属的服装,圆领窄袖n 襕:在袍的下摆加一横襕,象征古代下裳n2缺胯袍与缺胯衫:在袍衫两胯开衩,衣长及膝或踝n3 铭袍或铭衫:在袍衫上饰铭纹或铭饰(绣袍)n 形制多为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纹饰,后有铭纹,根据品级高低和文武官级不同,具有不同纹饰n4 袍的颜色:天子黄袍n 文武官:n 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n 九品浅青n四 首服与鞋n(一)幞头n1幞头与幞巾的区别:幞头四角有带n 幞巾四角无带n2唐代不同时期幞头形制不同:n(1)初期裹在头上较为低矮n(2)幞头下另加“巾子”,使幞头裹称固定型,幞头与两角自然垂下n(3)软角幞头:用柔软的质料制成,两角插在脑后n 硬角幞头:幞头两角硬挺,内有金属丝,使其有弹性n(二)鞋:普遍穿皮靴,居家穿丝履n第二节女子服饰第二节女子服饰n一 首饰n1 幂篱:初唐时期,一种大幅方巾,由轻薄透明的纱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n2帷帽:(席帽)高顶宽沿的笠帽,周围有面纱,下垂至颈n3胡帽: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n二化妆与发式:n1唐代女子发式多变,有30种左右n2唐代女子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化无穷,达到历史顶峰时期n3面妆特点:眉间贴花钿,面部描面靥,点口脂,化黛眉,涂鹅黄,敷铅粉,抹胭脂n三 女子衣着特点n(1)隋至盛唐,女服有三种配套服饰,以瘦为美,纤细为时尚n A窄袖衫、襦,长裙 B胡服 C女着男装n(2)中晚唐至五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开始流行,此时女子以肥胖为美,服饰趋向宽大、袒露,材料日趋轻薄n(3)五代时期宽衣大袖渐为窄衣合体,裙腰基本落于腰间n四 女服样式n1 襦、袄、衫、袍、裙是女子的日常服饰n 特点:a有织纹或绣纹n b领口样式较多,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双弧领、翻领等n c领口开的很低,多使胸部直接袒露,体现自由开放nd襦很短,窄袖长裙,腰线高,腋下用丝带系扎ne裙子样式繁多:间色裙、花笼裙、百鸟裙等nf披帛:较现在围巾宽且长,由薄纱制成ng半臂:穿时长与腰齐,衣前结带,穿于衫、襦之外n2女服的组合变化n A胡服:头戴混脱帽,身穿宽领紧身窄袖衫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底靴,腰系蹀躞带nB 女着男装:全身仿效男子装束,说明唐代对女子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朝代,是封建王朝开放的象征nC 襦裙装:上着短襦式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踏丝履,盛唐女子以丰腴为美,衣宽加大,袖口放大四尺n 五代时期又向合体发展,披帛变窄变长至3、4米,裙腰落于腰间n第三节隋唐军服的发展第三节隋唐军服的发展n1隋代承袭南北朝的形制n2唐代改革:将帅用袍,军士用袄n3将士用的军胄比前代丰富 胄:打仗保护头的帽子n4根据实际需要铠甲分开若干零部件n5军服色彩鲜艳夺目 第五章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饰宋辽金元服饰 第一节宋代服饰第一节宋代服饰宋代社会风尚与艺术风格宋代社会风尚与艺术风格1 宋代社会文化趋于保守,礼学在社会思想上占首要地位,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存天理”,而“去人欲”2 主张服饰不应过分奢华,而应崇尚简朴,尤其妇女服饰更不应奢华,此时服饰趋向于拘谨,刻板、守旧。花色不丰富,色彩不明快一 品官服饰 宋代官服1 祭服:宋时用古时六种祭服,即六冕2 朝服:样式多沿用唐时形制,颈间多带方心曲领 朝服多为绯色 朝服之冠有三种:獬豸 冠、进贤冠、笼冠n二 宋代男子服饰n1 袍:宽袖广身n 窄袖窄身n2百姓多穿襦袄、裤n3衫:襕衫、直身、道袍、鹤氅三 幞头于幅巾1幞头:宋代幞头特点:a幞头展角演变成硬翅,长度加长,形如直尺长过两肩b成为固定的形式可直接戴,一般为黑色,特定场合可用鲜艳颜色2幅巾a 文人、儒生以裹巾为时尚b 幅巾形式变化很大,名目繁多 因样式而定: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因材料而定:纱巾、绸巾因人名而定:东坡巾、程子巾四妇女服饰(一)冠服与发式1冠:如凤冠、高冠、花冠2盖头:以方幅紫罗障蔽上半身3发式:以高髻为尚,插各种饰物(二)衣裳1背子 a男女均穿的宋代代表服饰 b形制: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在膝盖附近,左右腋下开衩 c背子穿着后的外形:下身极为窄小,使宋代女子显得细小瘦弱,独具风格,这正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女子以瘦小、病态、弱不禁风为美2襦袄:衣长大多到胯部,大襟窄袖3衫:以轻薄质料和浅色为特点,衫里套有抹胸4半臂:男子内穿,女子外穿5背心:对襟无袖,即裲裆6裙:a时兴百褶裙样式,成为宋代特点,裙修长,裙腰自腋 下降至腰间,b腰间系有绸带,并配有佩环垂下 7裤:形制有两种:a开裆:外着裙 b合裆:裈,劳动妇女所穿8霞帔:与前代披帛有不同之处,在肩部为左右两条,上有鸟禽绣纹,二端合处有坠子,后身下垂部分较短9抹胸与裹肚:抹胸略短,似今日胸罩,裹肚略长,似兜兜(三)缠足原因:a 礼学的盛兴,孔教的森严,视女子出大门为不守妇道b 美学作用,小脚使女子走路更加婀娜多姿一一辽:契丹族主要服:契丹族主要服饰1男女服装均以男女服装均以长袍袍为主,左衽、主,左衽、圆领、窄袖,、窄袖,用衽襻,一般男袍用衽襻,一般男袍较短,露出革靴,下穿短,露出革靴,下穿裤,裤管塞管塞进靴筒内,袍靴筒内,袍带系于胸前;女子袍内系于胸前;女子袍内穿裙,亦穿穿裙,亦穿长筒皮靴筒皮靴第二第二节辽、金、元服、金、元服饰2发式:式:(1)除皇帝、臣僚及一定)除皇帝、臣僚及一定级别的官的官员可戴冠可戴冠帽外,其他人一律不准戴帽外,其他人一律不准戴(2)男子)男子发式:式:髡髡发,将,将头顶头发全部剃光,全部剃光,只在两只在两鬓或前或前额留少留少许头发(3)妇女女发式:高髻、双髻、式:高髻、双髻、罗髻,少数披髻,少数披发二金:女真族服饰1女真多以袍为主,左衽、圆领、窄袖,穿靴;女子着团衫,直领,左衽,下穿黑色或紫色裙,裙上多绣金枝花纹,亦着背子2材料以皮毛为主3服色多与环境色接近,是金的服饰特征4以辫发为尚,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垂髻5金后期,朝服几乎全部沿袭宋制三元:蒙古族服饰1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2男子服饰:a男子燕居喜着窄袖袍,有圆领、方领、交领,方领式腰间裁开,交领式一通到底,两侧均不开衩,宽大下摆,腰部收腰打褶,缝以辨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部折成密裥,俗称辨线袄b采用汉族朝服(大袖、盘领、右衽)c质孙服:即全身服饰配套,无论颜色、款式、质料,紧身窄袖,有方领交领,方领式腰间裁开,且收腰打褶,交领式一通到底,两侧均不开衩,下摆宽大,以衣料的颜色、质地区分品级d比肩:与唐宋时期的背子相同,为帝王或职位较高的人穿,多穿在质孙服的外面3女子服饰:仍以左衽窄袖大袍为主,里面穿套裤(无腰无裆,上部用带子系在腰带上),颈前围一云肩4首服:(1)顾姑冠(2)瓦楞帽5发式(3)幞头第六章明代服饰第六章明代服饰第一节补子的出现与品官服饰第一节补子的出现与品官服饰一 祭服:比原规定更加细致,除上衣下裳、蔽膝外,戴方心曲领,穿白纱中单二 朝服:以袍衫为尚,戴梁冠,着云头履1笏板:大臣上朝记事的小板子2腰带:在两肋下用细纽带贯垂于腰带上,挂在腰间三公服:(1)盘领右衽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2)补子:在袍服前胸和后背缀以方形彩绣,以区分等级,补子以鸟兽图案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3)乌纱帽:用乌纱制作的官帽,前低后高,两旁各展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束发,翅的形状因等级不同而不同。乌纱帽成为明代官员的象征四 赐服;1在特殊场合特别颁赐2分两种情况:a官品未到而越级服用b尊贵纹饰之服,须赏赐才能用(龙、蟒、飞鱼、斗牛)第二节一般男子服饰一首服1网巾:用以束发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以帛为网口,用总绳收紧(1)作用:束发,表示男子成年(2)戴法:可衬在官帽内,也可露在外面直接戴第二节一般男子服饰第二节一般男子服饰2四方平定巾:(1)为有官职的或儒士所戴(2)一种缝制成四方的便帽,以黑纱制成,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3六和统一帽:有六片或八片拼合而成,有一寸左右的帽檐,多为百姓所戴二 主要服饰明代各阶层男子便服主要为袍、裾、短衣、罩甲等。大凡举人等士者服斜领大襟宽袖衫1直裰:形制与道袍相似,宽大且长2罩甲:背心式外套,下摆长至膝下,臀下开衩,或对襟或不对襟3曳撒:袖子长而窄,下摆两边开衩,盘领、腰间有横褶,下裳有竖褶三足饰:以履、靴为主第三节女子服饰一头饰:1头箍(额帕)a宽三寸,长为宽数倍的乌纱或乌绫制成,裹于额上b作用:装饰、束发2讲究以鲜花绕髻为饰,梳各式发髻,并用假髻二服饰(一)命妇服饰:礼服:凤冠、霞帔、大袖衫、背子组成常服:长袄、襦、裙、衫1凤冠:以金属为框,上饰各种饰物,皇后、妃子的凤冠上有龙、凤等;普通命妇不缀龙、凤,仅缀珠翠花钗2霞帔:(1)披在肩上的服饰,形状为长的彩色挂带,用时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下端坠有坠子(2)随命妇的品级高低不同,用色和图案也不同3大袖衫:盘领或对襟,用纽带系结,并袖有与丈夫相同的补子(二)一般女子服饰1背子:a按身份分贵族礼服(合领、对襟、大袖),普通礼服(直领、对襟、小袖)b品级不同,背子纹样不同2比甲:无袖、对襟、侧开衩,通常罩在衫外,比坎肩长3裙:下裳主要为裙,裙内加着膝裤a特点:有褶且色淡b种类:凤尾裙、百褶裙 襕裙c上衣下裳比例: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4水田衣:用各色布拼接而成(三)鞋履:大多缠足,鞋形为弓形,多以樟木为底第七章清代服装(第七章清代服装(16441911)第一节满汉两族服饰的相互融合一 推行满制1满族统治者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1645年行剃头令,严令汉族依照满族的制度剃发束辫。2 清王朝第二次剃头令颁出,汉族对满族统治者多次斗争,后在“十从十不从”的条例下,缓解了矛盾第七章清代服装第七章清代服装n二 汉满两族服饰相互融合n1 满族服饰吸取汉族服饰文化n(1)沿用补子(2)沿用冕服上的十二纹章n(3)戴用明时的瓜皮帽 (4)命妇佩戴汉族饰品n2 汉族接受满族文化,服用满族服饰。第七章清代服装第七章清代服装n第二节满服及其特点n旗装以用料省,制作简便,服用便利为特点n一 帽的样式及其等级标志n帽 礼帽:凉帽(夏天戴),暖帽(冬天戴),每年三、八月更换n便帽n(一)礼帽n1暖帽形制:A圆形,周围有一圈沿边,帽色以黑为多 nB顶上有红色帽纬nC帽子最高处装有顶珠n2凉帽的形制:无沿,形如圆锥,帽料用藤或麦穗编成n3等级标志 A顶珠,有红、蓝、白、金等色,官位不同,颜色不同n B翎枝,蓝翎:鹖翎做,无眼n 花翎:孔雀翎,单眼,双眼,三眼n(1)花翎:冠上向下垂拖着一根孔雀尾的翎羽n(2)眼:孔雀翎端的圆形纹理n(3)花翎的作用:昭明等级和赏赐军工n(4)翎枝插在翎管内,翎管与帽相连n(5)可戴花翎的几种人:有爵位者;皇帝的近侍者和王府的护卫人员;禁卫于京城内外的武官;军功者;特赐者n(二)便帽n瓜皮帽:来自于明时的六合统一帽n二 袍、褂、马甲n1袍:n(1)一裹圆(便服、百姓服):不开衩,天箭袖,立领,直身n(2)箭衣:礼服,箭袖(马蹄袖)左右开衩为一般官员服,四开衩为皇族宗室穿n(3)缺襟袍:前襟下摆分开,右边裁下一块,比左边略短一尺。n(4)马蹄袖的形制:袖口突出,形似马蹄n 作用:以形代本,平日翻上,行礼时打下,以警示不忘祖n(5)袍服等级:nA龙袍只限于皇帝nB蟒袍(花衣),一般官员及命妇服装n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n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nC不绣爪的一般人可穿n2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多穿于袍外,以深色尤以黑色为多,袖宽,无箭袖,袖口平齐n(1)补褂:nA官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长以不挡箭袖为准,领为圆形,不翻不立,在胸背正中袖补子图案nB官职差别由补子图案区分 n 文武官补子图案不同n 一至九品为方形补子,皇子、亲王、郡王绣圆形补子,皇子在两肩及前后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称龙褂n(2)马褂n褂长不过腰,袖有长短之分,立领,领袖边均有镶滚n对襟的多为礼服,大襟多为常服,缺襟(琵琶襟)多为行装n3 马甲:n无袖,短衣,有大襟,琵琶襟,对襟(有纽扣),一字襟(有纽扣,勇士或立军功的人穿),多为立领,也称巴图鲁坎肩。n特点:镶滚刺绣有纽扣n三其他n1领衣(牛舌头):因礼服无领,在穿礼服时需在领口外加领衣n2披领:形似菱角,两端略成尖状,上绣纹彩,加在颈部,披在肩上,为文武官员大礼时服用n3裤子:宽裤腰的宽大长裤,有膝下收口的灯笼裤,系腿带;有套裤,无裆,左右各一,穿时罩在有裆的裤外,上覆膝,下及踝,以便拆洗或保暖n4朝珠:n(1)清代官服上佩戴的一种珠串n(2)朝珠为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n(3)形似捻珠,共108颗,旁随小珠3串;男子两串小珠在左,女子两串小珠在右n5鞋履:官服穿靴,便服穿鞋n小结:(1)男子服装以袍、袄、褂、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沿用冕服上的十二纹章,直接绣方形或圆形补子于衣襟上n (2)一般男子的装束为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脚穿白布袜,黑布鞋n(3)一般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裤,扎裤脚,穿草鞋 n四 女子服装n(1)旗女皇族朝服为对襟长袍,与男子基本相同,其中霞帔为专用n 平时着袍、衫,初期宽大,后窄如直筒,袍衫外加坎肩,一般长度在腰线,有时着马褂,但没有马蹄袖,上衣多无领,穿时加小围巾。n 妇女日常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对奴仆、唱戏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n 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n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检查,违者治罪。n(2)汉族女子平时穿袄、裙、裤、坎肩、披风、云肩等,上衣里面为兜肚,随后为贴身小袄,其次为坎肩、披风,普通女子装束多为袄、裤,n其中镶滚刺绣为清代女子的一大特点。n第二节太平天国服装n男子服装仍继承汉族传统,多讲究服饰的图案、用色等装饰手段上。n女子着圆领紧身阔下摆长袍,下着肥腿裤,腰部用绸带系扎,袄袍的边缘镶很宽的边饰,体现出简洁大方。第八章二十世纪前半叶服装第八章二十世纪前半叶服装19121949n第一节新制度新礼服第一节新制度新礼服n1 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使国外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因之日益扩大,衣冠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n2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退位n3 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使服装的变革迅速而明显,孙中山首穿中山装,西裤、高级军装。引进西装形式,临时政府决定割去男子发辫,改为西式发型,使封建王朝的官服遭到遗弃。n4 1919年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树立民主科学的两面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崭新的思想带来了崭新的服装n5 新体制下的国民在衣着上不再有等级差别n第二节男子服饰的几大类型n1中年便装: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内穿中式的裤子,布鞋n2青年便装:西服、革履、礼帽n3学生装:制服式直立领,胸前有一暗兜n4中山装:胸前四个口袋,五粒扣,袖口三粒扣n5新式男装:中西结合,长袍、西服裤、礼帽n6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佩绶带,胸前佩章,首服有叠羽冠n 国民党军服分便、礼两种:便服作战穿,制服领,不系腰带,礼服为翻领,美式口袋,内有领带,外扎皮腰带,大壳帽,宪兵戴白盔,警察着黑衣黑帽,加白帽箍,白裹腿。n第二节男子服饰的几大类型n1中年便装: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内穿中式的裤子,布鞋n2青年便装:西服、革履、礼帽n3学生装:制服式直立领,胸前有一暗兜n4中山装:胸前四个口袋,五粒扣,袖口三粒扣n5新式男装:中西结合,长袍、西服裤、礼帽n6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佩绶带,胸前佩章,首服有叠羽冠n 国民党军服分便、礼两种:便服作战穿,制服领,不系腰带,礼服为翻领,美式口袋,内有领带,外扎皮腰带,大壳帽,宪兵戴白盔,警察着黑衣黑帽,加白帽箍,白裹腿。n第三节 女子服饰n一袄裙n1民国初年,城市妇女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里色长裙,手表和椭圆形有色眼镜,尖皮鞋、提包和伞,叫文明装。n2 20年代末期,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窄小上衣,领口很低,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n二 旗袍n1 清末时,旗袍仍为宽大腰身平直型,衣长至足,加诸多镶滚n2 2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变得窄小,边缘变窄n3 20年代末,缩短长度,收紧腰身,形成改良旗袍,裙长缩短至膝下。n4 30年代,受西方女装影响,女装趋向女性味的特色,旗袍造型更加紧身修长,30年代初,旗袍腰身、袖口相应缩小,长度至膝,30年代中,长度又加长,为便于行走,两边开高衩,腰身紧绷贴体,30年代末,造型更加西化,采用胸省和肩省,运用绱袖和垫肩工艺。n5 40年代末,去掉了袖子,开衩有变化特点 (1)出现立体构成要素,胸省、肩省的应用n (2)前后片分别裁制,中国女装出现了肩缝n (3)立领、开衩、大襟、盘扣仍然保留。n三衣裤:只穿衣裤不穿裙n四连衣裙n五西式服装:大衣n六披风、马甲、围巾第九章现代服装(第九章现代服装(5070年代)年代)n一50年代n1 50年代初,干部服热:n列宁服,西服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双襟中下方均有一个n暗斜口袋,腰部可系腰带,主要为妇女穿着n 中山服多以蓝、灰、黑为主色n 城市多穿干部服,农村多为中式服装n2人民装的兴起:尖角翻领上衣,单排扣,有袋盖n3花布棉袄:冬衣,外穿单层罩衣,60年代多为大襟盘扣,60年代后为前翻一字领、小西服领,五个扣的布上衣,曾被称为迎宾服。n4 军便装:全民着军便装:头戴圆顶有前沿的解放帽,帽前红色五角星,上身穿折下式立领,五个纽扣,领上有红领章,下身为宽腿长裤n80年代军大衣n5 70年代:喇叭裤、太阳镜,后兴起职业装,全民服饰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且快速西化n6 90年代,毛衣外穿,20世纪末,着装顺应国际趋势,日趋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