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69425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仁不好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其蔽也愚21世纪的学习观世纪的学习观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立身之本,学会学习是学会学习是成才之要,成才之要,学会生存是学会生存是立足之策。立足之策。孔子的孔子的“学习学习观观”好仁而不好学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其蔽也愚疏通课文疏通课文1 1【原文原文】孔子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上也;学而知之者,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民斯为斯为下下矣。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评析评析】孔子虽说有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但他,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了。2 2【原文原文】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好古,敏敏以求之者以求之者也。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爱好古代的东西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评析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上智”就是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3 3【原文原文】子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丘之好学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即使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了。”【评析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坦率直爽的人,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在只有10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并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4 4【原文原文】子曰: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居居(1 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愚(2 2);好知不好学,);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其蔽也荡荡(3 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4 4);好直不好学,其蔽);好直不好学,其蔽也也绞绞(5 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注释注释】(1 1)居:坐。()居:坐。(2 2)愚:受人愚弄。()愚:受人愚弄。(3 3)荡:放荡。)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 4)贼:害。()贼:害。(5 5)绞:说话尖刻。)绞:说话尖刻。【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病了吗?”子路回答说:子路回答说:“没有。没有。”孔子说:孔子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评析评析】其实孔子强调的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不足。本章谈本章谈“仁之度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学”后省一后省一“礼礼”字,字,“礼礼”即即“度度”。好仁若无礼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度,则愚仁。孔子对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仁、知、信、直、勇、刚”等美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有“礼礼”有有“度度”,如孔子说:,如孔子说:“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而无礼度则愚;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方面也有一个尺度。5 5【原文原文】子曰:子曰:“恭而无礼则恭而无礼则劳劳(1)(1),慎而无礼则,慎而无礼则葸葸(2)(2),勇而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绞(3)(3)。君子。君子笃笃(4)(4)于亲,则民兴于仁,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故旧(5)(5)不遗,则民不不遗,则民不偷偷(6)(6)。”【注释注释】(1)(1)劳:辛劳,劳苦。劳:辛劳,劳苦。(2)(2)葸:音葸:音,拘谨,畏惧的样,拘谨,畏惧的样子。子。(3)(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4)笃:厚待、真诚。笃:厚待、真诚。(5)(5)故故旧:故交,老朋友。旧:故交,老朋友。(6)(6)偷:淡薄。偷:淡薄。【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情了。”【评析评析】“恭恭”、“慎慎”、“勇勇”、“直直”等德目不是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礼”作指导,只有在作指导,只有在“礼礼”的指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出现“劳劳”、“葸葸”、“乱乱”、“绞绞”,就不可能达到,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修身养性的目的。6 6【原文原文】子夏子夏(1)(1)曰:曰:“贤贤贤贤(2)(2)易易(3)(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君,能致其身致其身(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矣。”【注释注释】(1)(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44岁,生于公元前岁,生于公元前507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张。(2)(2)贤贤:第一个贤贤:第一个“贤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重贤者。(3)(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4)致其身:致,意为致其身:致,意为“献纳献纳”、“尽力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君主。【译文译文】子夏说: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学习过了。”【评析评析】上一章有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孝”、“忠忠”、“信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7 7【原文原文】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事而慎于言,就就(1)(1)有道有道(2)(2)而而正正(3)(3)焉,可谓好学也焉,可谓好学也已。已。”【注释注释】(1)(1)就:靠近、看齐。就:靠近、看齐。(2)(2)有道:指有道德有道:指有道德的人。的人。(3)(3)正:匡正、端正。正:匡正、端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有品德)的人那里去匡小心谨慎,到有道(有品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把注意力放在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鉴的。【名人事例名人事例 】宋代名臣宋代名臣王曾王曾考科举连中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作歹。这一章里,孔子提出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毛主席说:“使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再有再有红楼梦红楼梦里那副名联:里那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8 8【原文原文】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迁怒(1)(1),不贰过不贰过(2)(2),不幸,不幸短命死矣短命死矣(3)(3)。今也则。今也则亡亡(4)(4),未闻好学者也。,未闻好学者也。”【注释注释】(1)(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上。(2)(2)不贰过:不贰过:“贰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不犯同样的错误。(3)(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31岁。岁。(4)(4)亡:同亡:同“无无”。【译文译文】鲁哀公问孔子: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评析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反思反思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古谚说: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归有光祖母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归有光祖母告诉他,他父亲幼时,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告诉他,他父亲幼时,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归父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么,归父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先成人再成才先成人再成才 习惯成自然出自于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后来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成语。意思是说,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1010【原文原文】子曰:子曰:“弟子弟子(1)(1)入入(2)(2)则孝,则孝,出出(3)(3)则弟,则弟,谨谨(4)(4)而信,而信,泛泛(5)(5)爱众,而亲爱众,而亲仁仁(6)(6),行有余力行有余力(7)(7),则以学,则以学文文(8)(8)。”【注释注释】(1)(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弟子”。(2)(2)入: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礼记内则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说在家。(3)(3)出:与出:与“入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4)谨:寡言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少语称之为谨。(5)(5)广泛的意思。广泛的意思。(6)(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人。(7)(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和政治表现,把“德德”排在排在“识识”的前面,这是的前面,这是阶级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才。1111【原文原文】陈亢陈亢(1)(1)问于伯鱼曰: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子亦有异闻异闻(2)(2)乎?乎?”对曰: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之远远(3)(3)其子也。其子也。”【注释】(1)(1)陈亢:即陈子禽。陈亢:即陈子禽。(2)(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生所讲的内容。(3)(3)远:音远:音,不亲近,不偏爱。,不亲近,不偏爱。【译文译文】陈亢问伯鱼: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庭里走过,他说:学学诗诗了吗?了吗?我回答说:我回答说:没有。没有。他他说: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我回去就学诗诗。又有。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学礼了吗?吗?我回答说:我回答说:没有。没有。他说: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诗的道理,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评点评点】孔子对孔鲤的两次教孔子对孔鲤的两次教诲其实诲其实是点明了学习的主要是点明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礼、修身。内容是学礼、修身。研读赏析研读赏析 (一)孔子认为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哪几则谈孔子认为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哪几则谈到这个问题?到这个问题?1、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原文原文】12 2、充实自我充实自我【原文原文】2【原文原文】3 33 3、学可去蔽、学可去蔽【原文原文】4 4显然,孔子承认每个人从出生起,他们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显然,孔子承认每个人从出生起,他们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将如何缩小,甚至是消除这种差别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学习。将如何缩小,甚至是消除这种差别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缩小或消除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缩小或消除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孔子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向弟子说明一个道理:渊博的知识,高尚孔子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向弟子说明一个道理: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努的品德,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够在知识品德等方面力学习,才能够在知识品德等方面充实自我。这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原充实自我。这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原因。因。一味的喜好一味的喜好“仁仁”、“智智”、“信信”、“直直”、“勇勇”、“刚刚”,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君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使其完,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君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使其完美而不出现偏差。补充其不足。美而不出现偏差。补充其不足。学可去蔽学可去蔽,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原因个原因。(二)二)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学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我们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在所说的“学学”内涵有没有不同内涵有没有不同?1.六言:仁、知、信、直、勇、刚六言:仁、知、信、直、勇、刚(原文(原文4)分析分析:从以上三则选段中可以看出,孔老先生是非常:从以上三则选段中可以看出,孔老先生是非常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的,把知识的学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的,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其后。他说的学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习放在其后。他说的学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他的没有太大的联系,他的“学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和修的基本内容是学礼和修身身。这也正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这也正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的证明。孔子关于学习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生意义的证明。孔子关于学习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和现代教育相比较,他有不足,也有长的基本品格,和现代教育相比较,他有不足,也有长处。的确,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处。的确,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品格。不过孔子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品格。不过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思想值得我们借鉴。2.2.仁、礼、文仁、礼、文(原文(原文5)3.3.诗诗、礼礼 (原文(原文6)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探讨研究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孰重孰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孰重孰轻轻?哪一个更能使你成就幸福生活?哪一个更能使你成就幸福生活?提示:提示:(先进的知识技能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之(先进的知识技能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之间关系就是成才与做人之间的关系。)间关系就是成才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神上的愉悦。)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