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69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1讲 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一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建并完善了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不断加强。(3)外交成就: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一方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新时期我国的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科技发展:我国在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文化成就: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再次呈现繁荣景象。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第1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正式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5)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回归a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b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三全方位外交1背景(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2)国际: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局势趋缓;多极化国际格局趋势加强;全球化发展趋势迅速。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4活动: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新时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成就:与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6特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国际事务中追求责任与贡献。概念辨析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问题探究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有何发展?提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轻巧识记 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图解历史 新时期的祖国统一大业图示辨析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问题探究2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相同吗?提示:不相同。二者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有本质区别: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其本质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台湾和祖国大陆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教材补遗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主要史证(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对台湾和澎湖进行有效管辖。(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6)二战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将台湾归还中国。问题探究3 全方位外交、立体外交、多边外交、多层次外交分别指什么?提示:全方位外交:指目标多元化、区域多元化、对象多元化、手段多元化。立体外交:指中国角色、中国贡献、中国利益三位一体。多边外交:指对象多边,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层次外交:指以周边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大国是关键,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对外合作的重要渠道,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均衡,整体推进。归纳点拨 我国对外关系的原则(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教你读史史料一中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是根据中国国情,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出路,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史料二认为台海两岸认同一个中国是谈判的前提,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史料三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解读史料要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来分析归纳。最后一句话表明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史料运用(1)史料一内容说明了什么?答:_(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答:_(3)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答:_答案(1)史料一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的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2)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主题2大国风范新时期的外交一“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邓小平(1985年)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三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为不结盟,其目的是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史料三反映了苏联解体后中俄伙伴关系的发展。注意解读史料时应结合历史背景的变化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答:_(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答:_(3)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答:_答案(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科学论断;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中苏(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变:从新中国初期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70年代“一条线”到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适应了世界形势变化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不变: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推行不结盟政策。(2)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2018全国卷,41(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知识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答案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考向分析:本讲内容在近五年全国卷中考查的频率非常低,仅2018年全国卷第41题考查了村民自治。但随着深化改革、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以及新时代大国外交等社会热点的凸显,未来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可能会有所上升,因此在备考中多关注时政热点,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加深对本讲内容的理解。预测1以新材料切入,考查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的修订,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完成”表述错误,排除C项;这一历程所在时期我国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D项错误。预测2以数据形式,印证国家统一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2019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介绍,澳门在回归后第二年GDP是539亿澳门元,人均是1.6万美元。到了2018年,澳门的GDP已经升到4403亿澳门元,人均GDP达到了8.3万美元,全世界排第二。澳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大陆游客的增多 B经济全球化影响C“一国两制”的保障 D投资环境的好转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澳门回归后GDP持续上升,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为澳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C项正确。大陆游客增加是澳门GDP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在澳门回归前就已经出现,因此不是澳门回归后经济增长的原因,排除B项;投资环境好转的原因是“一国两制”的保障,因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预测3创设新情境,考查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2019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材料中观念的转变是受到当时多边外交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属于全方位外交的一部分,排除A项;与美国对抗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