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43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仿真模拟试卷二(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D.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4.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5.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6.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整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7.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A.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8.1978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号召:到1985年,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达到或接近1970年发达国家的科学水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A.开始淡化科技领域的意识形态B.认识到国内科技水平落后的现实C.准备用科学技术引领改革开放D.在科技发展问题上已无冒进倾向9.十二铜表法第24条:“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第10条:“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这说明()A.十二铜表法以考虑过失责任作为处理案件的基本原则B.十二铜表法开始区分民法刑法的意识C.十二铜表法以维护奴隶制贵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十二铜表法以“案例”为主,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10.下表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在18501870年间蒸汽动力使用情况。国别1850年1870年英国129万马力404万马力法国37万马力185万马力德国26万马力248万马力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蒸汽动力的增速领先B.法国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源于政局趋向于稳定C.德国工业速度最为迅猛,得益于国家实现统一D.三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源于对科技态度差异11.下表是1981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美国3.1%2.6%3.5%6.5%欧共体-0.3%2.1%3.1%3.1%中国5.2%9.1%10.9%15.2%A.减少国家干预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1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平衡与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C.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要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教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事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8401919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 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特征。(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末清初相比,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评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15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最快、情况最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也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知。但人们对20世纪的认识大相径庭。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所谓“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共产主义”斗争说;“美国世纪”说;“伟大世纪”说。评论材料中关于20世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15.请在A、B、C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A.【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冯尔康雍正传(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7分)B.【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39年二战爆发后,挪威立即宣布中立。德国于9月2日宣称绝对尊重挪威的领土完整。事实上,挪威的中立的确对德国有利。德国平时要从瑞典输入600万吨铁矿石,其中有一半要经由挪威西部的不冻港纳尔维克。只要挪威维持中立,则运输铁矿石的德国船只就可能自由地出入该港,并沿着该国西岸航行。该航线也使英国难以封锁德国。1939年12月,苏联进攻芬兰,英法两国开始讨论援芬问题。英国拟定派兵登陆纳尔维克的计划,以援助芬兰为借口,真正目的是想支配瑞典的铁矿。法国人也希望在北欧开辟新战场以牵制德军。1940年1月10日希特勒决定于1月17日发动西线大攻势的作战计划落入比利时人手中,迫使德国不得不重新拟定计划。1月20日,丘吉尔在一次广播中呼吁中立国基于对国际联盟公约的义务,自动与英法合作以对抗侵略。46月,德国发动挪威战役,占领挪威。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曾以挪威为基地越过芬兰进攻苏联,未能达到其目的。此后仍继续把超过50万人的兵力和大量物资留在挪威。直到战况逆转,德军捉襟见肘时,这支兵力始终不曾抽调。1945年5月8日,挪威境内50万德军便不曾放一枪就向联军投降。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根据材料,简析德国发动挪威战役的主要原因。(9分)(2)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战役胜利对德国的战略影响。(6分)C.【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陈寅恪并非历史悲观主义者,但他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他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试图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再建与辉煌,寻找可行的途径。而隋唐和明清之交,恰是两个为传统文化带来不同发展状况的时代,一为繁荣,一为衰败。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该是相当清楚了。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寅恪学术研究的特点。(7分)一、选择题1.D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广大地区的权力出现真空,通过分封制实行权力重构,故A项表述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但并不能表明分封制的开始实行,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西周的基本政治原则是贵族政治,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统治,故D项正确。2.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和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监察权属于相权,而唐代御史台的设立使监察权不再属于相权而是独立的,故本题选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均是在秦代,所以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变化前后,都有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管理,因此和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是否缓解无直接的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3.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四个时代思想文化都被统治者利用,为统治服务,答案要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答案为B项。4.B北宋政府改铜钱购买马匹为物物交换,主要是因为边民以铜钱铸造兵器侵扰内地,这并不是商业贸易的退化,而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故属于因事制宜,B项正确。5.B清末自开商埠,这种主动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C项的“开始”说法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不会抵制革命运动,A项错误。主动开放有内地城市,也有沿海城市,D项错误。6.D“民主共和制”反映了要仿效美国政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单一的中央集权制”体现的是旧官僚对旧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维护,“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要求,故三省实行不同的政体体现了三者的政治博弈,故D项正确。A、B、C三项探讨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未体现。7.C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对日作战是阵地战为主,1939年抗日战争逐步转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直接体现了对日本作战政策的调整,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答案为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因而不存在争夺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故A项排除;塑造战时政府形象侧重于宣传,故B项与材料内容有差异;D项是淞沪会战的影响。8.B中国在科技领域并无意识形态观念,故A项错误;据材料号召内容“到1985年,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达到或接近1970年发达国家的科学水平”可知,当时我国已认识到国内科技水平落后的现实,故B项符合题意;“1978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国家尚未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单一史实不能得出D项结论,故D项错误。9.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十二铜表法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不同处理结果,说明十二铜表法有区分民法刑法的意识,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考虑到过失责任作为处理案件的原则,但不是基本原则,故A项错误;以维护奴隶制贵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具体案例,体现不出实用的特点,故D项错误。10.B据对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材料时间内英国蒸汽动力的增速约3倍,在三国中最慢,故A项错误;法国这一时期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下,社会较为稳定,为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德国工业速度发展最为迅猛,但此时国家尚未实现统一(1871年),故C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而且蒸汽动力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一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故D项判断错误。11.A据表中数据可知,19811984年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下降到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减少干预的措施,走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困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逐步上升,说明欧洲一体化促进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故B项错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大幅上升,但这不能说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12.A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题干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这就要求加强全球的政治合作,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第(1)问,“特点”可以包括传教的策略、对象,也可以包括传教的影响,据此分析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变化”必须体现与明末清初的“不同”,联系材料二及上一问的答案概括回答。“评价”注意辩证地分析,主导方面是消极的,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答案:(1)主要在士大夫中展开(走上层路线);顺应中国习俗,以儒传教;学术传教,利用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传教;翻译中国经典,中学西传。人数少,规模小,传教影响不大。(1点2分,5点10分)(2)变化:借助不平等条约、在华特权强行传教;活动内容丰富,利用文化传播事业、社会救济等传教;传教对象更多面向中下层民众;借助国内政治运动传教。(1点2分,4点9分)评析: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对中国教育、科技、思想启蒙方面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3点6分)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析历史观点的能力。首先选择评述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展开评论,最后进行总结。所谓“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共产主义”斗争说,否定其民主与极权的措辞,借用其说法,展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与相互借鉴即可,注意时期完整。“美国世纪”说则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在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水平,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水平都在世界名列前茅,无其他国家可敌。“伟大世纪”说主要展现科技和经济的巨大进步、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方面相互促进,使人类看到更为美好的未来。答案:示例:观点:我赞同“伟大世纪”说。说明:基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兴起,第三世界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下半期,经过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分)总结:科技和经济的巨大进步、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终于使人类看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4分)15.A.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可得出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根据“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可得出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根据“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可以得出绅衿抢夺权力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两条原因,最后对这些具体原因进行总结可得出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雍正帝进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的改革。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雍正帝改革的原因,可以得出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因: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力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8分)(2)作用: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7分)B.解析:第(1)问,从第一则材料可知,挪威地理位置重要,挪威不冻港影响德国铁矿石的运输;从第二则材料可知,英法军队都想登陆挪威不冻港,德国西线进攻计划泄漏,丘吉尔的呼吁等因素,促使了德国发动挪威战役。第(2)问,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有利的是控制铁矿石运输线,有利于改善德国的战略地位;不利的是耗费兵力,影响整体战局。答案:(1)原因:苏联进攻芬兰,英法联军计划登陆挪威不冻港;挪威不冻港影响德国铁矿石的运输,具有战略意义;西线进攻计划泄漏;丘吉尔呼吁中立国合作反侵略等因素促使德国加紧发动挪威战役。(9分)(2)影响:进一步控制铁矿石运输线;改善德国战略地位,利于其海军进入大西洋,获得较多基地;耗费德国兵力,对整体战局不利。(6分)C.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可知西方的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或者促进了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从材料“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可知西方文化传播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根据材料“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可知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落后的原因还有社会制度和文化自身问题,由此提炼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可知陈寅恪治学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材料“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本身即是其学术研究特点之一;根据材料“隋唐和明清之交”,可知陈寅恪治学以史学为切入点;从材料“一为繁荣,一为衰败”可知他已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答案:(1)原因:西方的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性;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停滞不前;西方文化的传播。(8分)(2)特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注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以史学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