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410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内江一模)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D夏朝时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说明“家天下”制度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内容不符,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反映了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辛被立为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2(2019山东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故D项错误。3“我从哪里来?”关于自己姓氏的来源是每个华裔关注的话题之一。这是因为()A姓氏制度是自古以来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B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C追远思亲,受血缘宗亲的文化心理影响D分封制和宗法制长期影响的结果解析:选C姓氏制度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故A项错误;分封制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故B、D两项错误;姓氏制度追远思亲,产生家族认同,体现出血缘宗亲关系的影响,故C项正确。4(2019广西南宁摸底)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解析:选D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体现了对亲疏贵贱的维护,故D项正确。5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故D项错误。6(2019四川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封君领土,“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无法得出C项内容,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并未完全瓦解,故D项错误。7墨子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解析:选C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说明当时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故C项正确。8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解析:选D材料“天下一家”说明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据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据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D项正确。9(2019河南洛阳三模)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解析:选BA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体现;诸侯争霸导致士的地位上升,是对分封制度挑战的体现,B项正确;“导致了”说法太绝对;士只是顺势而为;故A、C、D三项排除。10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瓦解和土地兼并,故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私商的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故D项错误。11(2019福建泉州二模)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解析:选C题干中的小儿不属于“百家”,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未受到统治者重视,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定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及对于两小儿辩日的疑问,孔子无法作出判断,可知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在思考,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小儿就学于私学,故D项错误。12(2019山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解析:选D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思想统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两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两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分)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对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很显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犁耕入手,图中是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时出现的;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牛拉犁、曲辕犁入手去证明。答案: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雕刻不会早于曲辕犁出现的唐代。(2)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臆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