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16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1.(2015四川文综T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选B。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错误,B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人对西式婚俗的态度,故C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错误。2.(2014江苏单科T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选C。辛亥革命时期,剪辫、易服带有明显的反清和革命的色彩。漫画中的人物将辫子剪一半留一半,体现了旧思想的根深蒂固。A、B、D的表述都比较片面,不够确切。3.(2014安徽文综T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选D。报纸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金钱浪掷轻利权”也表明作者不赞成这种时尚,故D正确。A表述片面;B主要在城市中,并不普遍;C太过绝对。4.(2014福建文综T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选B。题干把时间限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空间限于城市,对象针对女装旗袍,设问限于“社会原因”。A中的“西式服饰”显然不符合旗袍特征,且“完全西化”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表述缺乏材料信息支撑,排除。D符合旗袍的特征,但不能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变化建立联系,排除。只有B揭示了民国成立对解放人们思想的社会功效,最符合题意要求。5.(2014山东文综T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甲虽然不是属于近代的史料,但从影响的延续性和变化的对照性的角度看是重要的史料。第(2)题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证据充分,浅层次,学生可以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深层次,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由此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第(3)题要掌握史料的分类与鉴别使用。本题涉及的是文学与新闻报道两种史料,从史料的真实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考虑。第(4)题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学生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能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学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备选真题】(2014浙江文综T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选B。两张图片反映的是清初的蓄辫和民国初年的剪辫,从图片信息中可知蓄辫和剪辫等生活习俗的变化都与政治有关。前者反映的是清朝初期满族对中原的统治,后者反映的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封建专制王朝统治的结束。考点二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6.(2014全国卷T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C。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故国产片的比重比北京和天津要高。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导致国产影片在由上海流通到其他地区时,各种税费太重,流通困难,由此导致北京和天津国产片的比重小。7.(2013江苏单科T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选C。A中“变革根本动力”说法错误,B中“报纸产业多元化”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题干材料中“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表明报纸具有教化功能,故C正确。D中“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备选真题】(2014四川文综T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解析】第(2)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材料三中提供了历史解释有两个步骤:整理信息、探讨因果,按这两个步骤围绕材料二中“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这个主题进行解释即可。答案:(2)整理:图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预测题组】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C。清初的“剃发令”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故A错误;“保辫会”不能体现历史的进步,故B错误;题干材料所述的“辫发之争”实质上体现了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体制之争,故C正确;D和题意无关。2.黄帝魂记录某人言论:“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文中提出断发易服的目的是()A.方便人们工作和生活B.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C.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D.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解析】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断发易服与工作和生活、向西方学习、推动变法运动发展的联系,故A、B、C错误;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满清统治以发辫羞辱汉人,因此汉人的服装和发辫都要变革,表明断发易服的目的是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故D正确。【加固训练】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载一幅漫画(右图)。下列对该漫画的解读,最恰当的是()A.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极大提高B.讽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媚外现象C.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反映了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解析】选B。连环漫画反映的一家人都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实际上是讽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媚外现象,故B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富裕家庭,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不能表明整个社会的西化,故A、D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中国已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故C错误。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解析】选D。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规的权力,故A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19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D正确。4.某学者指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变迁。”这表明近代交通()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C。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B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C正确;D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D错误。5.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解析】选A。“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A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B、C、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开办年国别公司船只(艘)吨位1875中国招商局45 8601887英国太谷、怡和713 9221898日本大阪46 5811899德国瑞记、美最时55 743材料二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各国船只数量、吨位等角度概括;第二问结合近代列强侵华、中国航运业起步等角度分析成因。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可得出远洋航运有所发展。根据“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可得出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第二问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2)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发展趋势;社会转型艰难。【拓展延伸】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