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8题研究——千年未有之变局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06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8题研究——千年未有之变局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8题研究——千年未有之变局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8题研究——千年未有之变局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8题研究千年未有之变局1.(2018全国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2.(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3.(2016全国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4.(2015全国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5.(2016全国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6.(2017全国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7.(2017全国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8.(2017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9.(2018全国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0.(2015全国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1.D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地方督抚能提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利益,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材料中只有“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并未涉及其采用何种方式,A项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项错误。材料只是地方官员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C项错误。2.C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西方媒体只是预测甲午战争的结果,没有涉及中国民主革命,D项错误。3.C从此材料可知,这些西方人认为清朝将会取得对日本战争的胜利,根据是与日本相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不难推知这些西方人所讲的“军备优势”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从欧洲购置了大量当时先进的军事装备,并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从当前学术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来看,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同,被视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重要尝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军备优势”这四个字。正确答案是C。洋务运动尽管使清朝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军事装备大大改善,但远远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军事制度方面也没有进行大改革,故A项错误;清朝实行的集权制度和是否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都与题干材料强调的“军备优势”无关,因此,B、D两项可排除。4.D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时间和人物活动,1852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实施后,人物活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英国贸易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他们运来英国曼彻斯特的上等棉布,运往伦敦中国产的生丝。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学生可以知道该时期中英贸易的主要内容:即中国向英国输出丝、茶等大宗初级加工品和原料,由英国输入机器制品,如棉布、纱等。英国使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与中国本土出产的棉布等形成竞争,严重冲击了农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学生进一步提取和解读题干信息即可发现,在华英商在运往伦敦生丝时在生丝包装上放弃中国产的土布而采用“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这里“无用的”显然意在强调英国棉布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几乎为零,直接原因是其在与中国土布的竞争中“失利”,最后的使用价值是成为生丝的包装布。答案选项中涉及中英棉布竞争的只有D项,故正确答案为D。A、C两项均陈述史实,但题意无涉及,B项只停留在历史表面,不能成为有效的说明,故也可以排除。5.C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大量涌入,即使偏僻的农村地区,火柴、洋布等日用品在市场上都有供应。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历史现象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欧美列强以枪炮不断打开亚非拉国家的国门,紧接着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近代中国亦不例外,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洋货大量涌入主要是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结果,尽管到了19世纪末中国市场逐步走向主动开放,但与本题材料无关;商品经济在整个近代都没有取代自然经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故A、B、D三项均不正确。6.A1877年,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形式设立开平煤矿,是中国近代用机器开采的大煤矿。该题以开平煤矿为实例,以当时中、外企业不同税收比较为切入口,探讨税收对洋务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题干,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煤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少10倍。税收的大幅减少有利于洋务企业的发展,所以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正确。减轻税收与管理无关,也未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也保证不了煤矿业的稳健发展,所以B、C、D三项错误。7.B官办洋务企业初时一切费用由朝廷拨付,长此以往,朝廷财政不能支撑。福州船政局为能维持下去,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转而向用船方收取材料费,故B为正确项。“协造”方式生产并未改变官办性质,也没有实行市场销售,故A、C两项错误。从资金不足、勉强维持生产的现状来看,近代轮船制造业根本谈不上走出困境,故排除D项。8.D一般而言,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这一点在甲午战后的中国表现尤为突出。甲午战争的一个重大后果就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矿设厂,即资本输出。此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使中国近代实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出现了“实业救国”的热潮。题干所述即是此种现象。这与政府的政策构成直接关联,所以D为正确项。百日维新在此时尚未开始,新法尚未实施,A项排除。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由于马关条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故C错误。甲午战争使洋务运动破产,B项也是错项。9.D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A项错误。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不主张反清革命,B项错误。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变革政体,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错误。10.C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守旧法而不变”的保守思想,而为变法维新制造经学“依据”,目的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不在于揭露历史真相与引介西方理论,故C为正确项,A、B两项均可排除。康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倡导变法改革的,并未颠覆孔孟学说,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