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0447462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第1页,共47页。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一、人力资本的涵义与特征涵义: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2第2页,共47页。特征:1、是一种无形资本;2、具有时效性;3、具有收益递增性;4、具有累积性;5、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3第3页,共47页。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与内容涵义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属于该范畴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的活动;劳动力迁移。4第4页,共47页。三、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人力资本的含义: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可望它们在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需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新闻链接5第5页,共47页。1 1、净现值法 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那么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而言,就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6第6页,共47页。公式:Q 0 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现值 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现值 7第7页,共47页。2、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它大于或等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首先通过使收益的现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求出内部收益率r。然后将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比较。如r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图的。8第8页,共47页。注意:A:直线MC代表的是具有较高边际成本的人,他们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要少一些。B:那些预计自己从追加的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未来收益较少的人,MB”代表,也需要较少的人力资本投资。新闻链接9第9页,共47页。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用内部收益率法计算)10第10页,共47页。11第11页,共47页。第二节 教育投资分析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1、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大学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去工作而放弃的收入。非货币成本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12第12页,共47页。13第13页,共47页。1999年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学校的学费一般占培养成本的13%-15%,而日本和韩国则高达50%以上。14第14页,共47页。学费急剧上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上大学的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生活费,平均每年8,000-12,000元,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15第15页,共47页。2、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由于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的广泛等。16第16页,共47页。3、模型分析 收入流A反映了未上大学的终生收入流,也就是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工作;收入流B反映了18岁上大学的人到65岁退休的终生收入流。教育程度不同人的收入流17第17页,共47页。与大学教育决策有关的结论: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18第18页,共47页。2000年美国教育程度与收入情况调查教育程度终身收入(按工作40年计算)职业性学位440万美元博士毕业340万美元硕士毕业250万美元大学毕业210万美元大专毕业160万美元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获学位150万美元高中毕业120美元高中以下100万美元19第19页,共47页。北京市户主学历与收入情况调查20第20页,共47页。二、教育投资的分析1、个人教育投资分析 对教育收益的评估,可能会被高估或低估: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被高估)忽略构成报酬的福利部分(被低估)职业选择问题(专业不对口就业)(被高估或低估)21第21页,共47页。2、文凭的信号功能教育的两个功能:接受高等教育能提高生产效率信号功能:雇主能观察到的只是与雇员的生产率相联系的一些特征如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和受教育水平。如果企业主认为那些善于学习、能够用较低成本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人也是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的人,那么员工接收的教育年限可以起到这种甄别的作用22第22页,共47页。教育信息的收益和成本 图中,员工选择的原则是:工资报酬的贴现值与其教育成本之间的差距最大时为最佳。对于教育成本为C、工资率为1的员工来讲,教育年限为0的差距最大;对于教育成本为C/2、工资率为2的员工来讲,教育年限为e*的时候差距最大。所以,只有教育成本为C/2的人才会选择接受e*的教育。23第23页,共47页。第三节 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意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技术方面的快速变化 员工在各类岗位间的轮换变得普遍24第24页,共47页。一、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1、成本1、直接成本包括雇员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和举办培训活动所需要的费用。2、机会成本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受训人员在参加培训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带来的成本。另一部分是利用有经验的员工和机器从事培训活动的成本。25第25页,共47页。2、收益:最终收益是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边际劳动产品VMP2(培训后)VMP*(未培训)VMP1(培训中)培训对边际产品曲线的影响26第26页,共47页。二、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1、德国模式:表现为所谓的双重学徒制,即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投资,共同做出投资决策和个人取得培训证明。德国FH工科专业培养的“特许工程师”,改变了传统专科高职仅仅关注适应某一岗位实践能力的日标,强调要具备开发创新能力,不仅能胜任多个岗位,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项日的研发以及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和使用。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被誊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德国当今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及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出自FH。27第27页,共47页。2、日本模式:根植在生产制造系统内部,并在员工加入本企业后进行。3、北欧模式:政府提供技能培训。最可能接受培训自助的是失业工人,成本高,收益存在争议。4、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28第28页,共47页。三、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例如教授基本阅读技能、指导秘书如何打字及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企业的两个决策:1、投资多少用于培训2、如何设计培训期间和培训后的工资,才可能收回投资29第29页,共47页。1、普通培训: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假设企业提供普通培训,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起点工资。30第30页,共47页。W1-W*为培训成本,员工承担W2-W1为培训收益培训期间培训后服务期间时间Tt0W*W1W*=VMP*W1=VMP1W2=VMP231第31页,共47页。2、特殊培训:培训期间培训后服务期间时间Tt0W*W1VMP*W1=VMP1W2=VMP2W4W3=VMP3企业收益个人收益个人成本企业成本VMP432第32页,共47页。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企业也不愿解聘员工,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双方协商解决各自承担的成本与分享收益33第33页,共47页。四、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1、在职培训涉及成本和收益。在普通培训下,一个人既负担成本又在以后获得收益;而在特殊培训下,成本和收益由提供训练的企业和获得训练的工人分享。2、在两种情况下,人们对训练的支付都是通过在培训期间接受一个比市场均衡工资为低的工资来进行的,这种成本是接受培训的机会成本。3、在有特殊训练的工作中,在训练期间,人们的所得大于其VMP,此后则少于VMP。在有一般训练中,工人的所得总是等于VMP,但其VMP随着训练时间增加而上升。4、有风险存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各种因素可能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34第34页,共47页。第四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问题1、总量问题: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偏低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偏低2、结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35第35页,共47页。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问题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很不普及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36第36页,共47页。中国拟规定企业按职工工资1.5%-2.5%提取培训费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官方网站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用人单位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的70%。用人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管理办法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制定。用人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接受职工监督。我国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3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为1.4%,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1.5%)。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这也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37第37页,共47页。三、中国人力资本状况的总结1、现状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失衡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38第38页,共47页。2 2、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资金的限制体制上的障碍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智力外流”造成大量人力资本的损失3、解决对策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 39第39页,共47页。大负翁:70万培养了个留学垃圾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张先生最近感到很头疼:前两年送15岁的儿子到德国留学,结果儿子的表现很令他失望,不但与他所要求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且在德国生活了两年,连德语也没学好,整天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和一帮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吃喝玩乐。为了防止儿子在德国进一步“堕落”,今年7月初,张先生不得不亲自把儿子接回国内。40第40页,共47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多,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15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人员有100余万人。多数人认为智力外流使发展中国家损失巨大,有些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过估算,比如有估算1972年美国由于得到外国专业人才的移民,节省了8.83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专业人才的流出,虚耗了32亿美元的教育经费。有测算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30年中,流失人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0亿1400亿美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200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69300人,比2007年的44000人多2万多人,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21世纪以来,学成归国人员的绝对数一直呈增长态势。有分析表明人均GNP与智力回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人均GNP在15002000美元时,人才回归开始增长;人均GNP在4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归大幅度增长;人均GNP在6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流有可能超过人才流失的比例。理论上来说,中国当前正处于人才回归的增长期。41第41页,共47页。重庆上万应届生弃高考 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今年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原因何在?记者采访了部分区县招生负责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另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重庆晚报)(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何英)42第42页,共47页。1993年在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确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但是,这一目标至今未能达到。美国的指标为5.4%,韩国为3.7%。发改委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清单,投资比重最大的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达到15000亿元,占37.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为10000亿元,占了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1500亿,不到总额度的4%。43第43页,共47页。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单位:人Unit:Person年份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幼儿园YearHigherEducationSeniorJuniorPrimaryKindergraters1992313136535181041320721993376144835991065621901994433129336811081922191995457161039451101022621996470178041801127322081997482190542891143520581998519197844081128719441999594203246561085518642000723200049691033517822001931202151619937160220021146228352409525159520031298252352099100156020041420282450588725161720051613307047818358167620061816332145578192173120071924340943648037178744第44页,共47页。中国公办高校资源配置不均衡 长期以来,中国公办高校拨款方式基本采用“基数加发展”或“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两种形式,但总体而言,计划性始终占主导地位,掩盖了专业差异、区域差异、学校贡献度及历史投入差异的不公平性,不利于相应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结构合理的调控,形成个别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另一些地方投入又相对暂时过剩的状况。公办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中央、省、市(地)三级政府管辖,高校的财政性投入也分别由三级政府各自投入,中央(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投入标准与各省、市(地)的财政性投入标准相差甚大。研究表明,这种“钦定”身份,即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决定着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隶属于中央和隶属于地方、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在享有政府拨款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的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年均财政投入要比未进“211工程”的同类、同规模、同质的高校多一个亿左右。45第45页,共47页。中国:“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加工厂”2006年,一篇“日本商人看中国人”的文章广泛流传,该文认为:中国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工人在支撑着;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加灵巧的双手,但是中国工厂没有提供磨练他们双手的舞台;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过去10年,从中国进口的鞋在美国进口鞋的比例中,已经从9%升到60%。世界一些著名的品牌,都是中国生产的。中国货能行销世界,得益于低廉的价格和中国工厂良好的加工能力。中国工厂能从加工这些世界名牌中得到多大利润呢?一件美国市场里卖39.9的女式上衣,通常中国厂能拿到4美元,相当于1/10,一件美国商场的零售标价88美元的地球仪,中国工厂拿到订单的价格是15美元,而生产成本是12美元。46第46页,共47页。Thank You!不尽之处,恳请指正!不尽之处,恳请指正!第47页,共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