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家政治思想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240441495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1,00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道家政治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章道家政治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章道家政治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页,共44页。第三章第三章先秦道家政治思想(先秦道家政治思想(1)道家概述道家概述第一节第一节老老子子第二节第二节庄庄子子第2页,共44页。道家概述道家概述一、道家流派一、道家流派(一)(一)“道家道家”之源之源“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面之术也。合于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尧之克攘,易之嗛嗛嗛嗛,一谦而四益,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第3页,共44页。道家概述道家概述一、道家流派一、道家流派(二)(二)“道家道家”之称之称“道家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为为“道德家道德家”和和“道家道家”。此后,。此后,“道家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遂成为传统的称呼。(三)道家的自我意识(三)道家的自我意识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四)外界眼中的道家(四)外界眼中的道家“党党”“隐者隐者”“贵生之士贵生之士”(韩非子(韩非子六反)倡导六反)倡导“全生之说全生之说”第4页,共44页。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一)讲道(一)讲道“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基础。(二)讲二)讲因道或法自然因道或法自然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老子老子“法自然法自然”庄子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与天地为一”管子管子“随天随天”第5页,共44页。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一)道家共同点是(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至于如何。至于如何“无无 为而治为而治”,又有不同的,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理解或侧重点,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二)不同派别与主张二)不同派别与主张老子老子1、最早提出了、最早提出了“无为政治无为政治”的模式和框架的模式和框架2、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杨朱杨朱1、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庄子庄子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及其后学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极端: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极端: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会性根本对立,回归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会性根本对立,回归自然管子中以管子中以内心白心内心白心心术为代心术为代表的道家派表的道家派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2、“静因静因”之术之术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马王堆老子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乙本卷前古佚书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第6页,共44页。杨朱的杨朱的“贵己贵己”思想与童子牧羊式的政治理想思想与童子牧羊式的政治理想思想核心思想核心:“贵己贵己”和和“为我为我”一方面一方面:不要损害自我不要损害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处理好己与万物的关系处理好己与万物的关系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不以物累形不以物累形”格外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格外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主张自立(独立性)、平等主张自立(独立性)、平等,反对损人利己。反对损人利己。童子牧羊式的政治理想童子牧羊式的政治理想“治天下如运诸掌然。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子荷杖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君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则乱之始也。始也。”说苑说苑政理政理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干涉或少加干涉。统治者应该像干涉或少加干涉。统治者应该像牧童那样,任羊自由选择水草。牧童那样,任羊自由选择水草。第7页,共44页。杨朱哭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途杨朱哭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途荀子荀子王霸:王霸:“杨朱哭衢涂曰: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蹞(此夫过举蹞(kuikui)步)步(走错半步)而觉跌(走错半步)而觉跌(diedie,差误)千里者夫!,差误)千里者夫!”淮南子淮南子说林训:说林训:“杨子见逵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而杨子见逵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第8页,共44页。四、道家的政治倾向四、道家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的适应性 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杨朱和庄子杨朱和庄子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神的满足和超脱。第9页,共44页。第一节第一节老老子子一、老子与老子一、老子与老子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三、无为政治:不扰民三、无为政治:不扰民+愚民愚民第10页,共44页。一、老子与老子一、老子与老子学界难解之谜学界难解之谜(一)老子(一)老子1、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给老子给老子立传,讲的也是含混不清。立传,讲的也是含混不清。“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第11页,共44页。(一)老子(一)老子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第12页,共44页。一、老子与老子一、老子与老子学界难解之谜学界难解之谜(一)老子(一)老子2 2、近代以来的几种观点:、近代以来的几种观点:(1 1)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2 2)历史上有其人,具体看法则大相径庭:)历史上有其人,具体看法则大相径庭:东周后期的老聃(郭店竹简),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东周后期的老聃(郭店竹简),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孔子曾经向他学过礼。孔子曾经向他学过礼。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儋(郭沂:今本的作者)。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儋(郭沂:今本的作者)。楚国的李耳(老莱子)。楚国的李耳(老莱子)。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第13页,共44页。孔子问礼孔子问礼老子出关老子出关第14页,共44页。孔子问礼孔子问礼现存共有现存共有5 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有说服力的考据。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第15页,共44页。老子出关老子出关鲁鲁迅:故事新迅:故事新编编写完写完,老子那老子那时时候是候是这这么想么想的的:“为为了出关了出关,我看我看这这也也敷衍得敷衍得过过去了。去了。”关尹喜关尹喜则给则给了老子一包了老子一包盐盐、一包、一包胡麻和十五个胡麻和十五个饽饽饽饽作稿作稿费费。关尹喜关尹喜还还特地申明特地申明说说,“,“这这是因是因为为他是老作家,所以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非常优优待。待。”第16页,共44页。(二)(二)老子老子、作者、作者是上述人的作品;是上述人的作品;书中的思想是春秋末老聃的,但成书于后;书中的思想是春秋末老聃的,但成书于后;书与人无关。书与人无关。、成书时间、成书时间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早出说:早出说: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孔子之前,代表学者有胡适、郭沫若、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孔子之前,代表学者有胡适、郭沫若、陈鼓应、唐兰等人。陈鼓应、唐兰等人。晚出说:晚出说: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前,代表学者有梁启超、钱穆、顾颉刚等人。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前,代表学者有梁启超、钱穆、顾颉刚等人。战国说:战国说: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亦有战国中期、后期的差别,代表学者有王国维、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亦有战国中期、后期的差别,代表学者有王国维、冯友兰、侯外庐等人。冯友兰、侯外庐等人。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创作。、内容与特点、内容与特点()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第17页,共44页。2、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1973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年长沙马王堆帛书19931993年郭店楚年郭店楚墓竹简墓竹简第18页,共44页。老子老子第19页,共44页。老子评价:老子评价:n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为而仍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n老子是一部奇书,它把真、善、美、伪、恶、丑融为一体。在老子是一部奇书,它把真、善、美、伪、恶、丑融为一体。在许多格言式的论断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浅薄的空论;乍然看许多格言式的论断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浅薄的空论;乍然看去,充满了辨证思维,揭开另一面又露出了形而上学;看起来荒唐,去,充满了辨证思维,揭开另一面又露出了形而上学;看起来荒唐,细琢磨其中又包蕴着真理的成分。作者对许多丑恶的现象进行尖锐细琢磨其中又包蕴着真理的成分。作者对许多丑恶的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使人感到痛快,可是借助批判又把人引向歧途。这部书给的批判,使人感到痛快,可是借助批判又把人引向歧途。这部书给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关于老子是不是一个权术阴谋家,有不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关于老子是不是一个权术阴谋家,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从其学说的效果上看,权术阴谋家从中学到了很多同的看法,不过从其学说的效果上看,权术阴谋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你相信它,那一定会上当;如果把它抛到一边,那就东西)。如果你相信它,那一定会上当;如果把它抛到一边,那就又抛掉了智慧之花。所有这一切都同政治思想连在一起。又抛掉了智慧之花。所有这一切都同政治思想连在一起。(刘泽华)刘泽华)n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那岂不是说,读史使人少热情而多冷静,少诗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那岂不是说,读史使人少热情而多冷静,少诗意而多理智,少幻想而多现实,少天真而多心机,少童心而多老滑,意而多理智,少幻想而多现实,少天真而多心机,少童心而多老滑,或者更直接地说,读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或者更直接地说,读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n注本:注本:n1 1、王弼道德真经注、王弼道德真经注n2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0页,共44页。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n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道道”之下。之下。“道道”反映了老子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反映了老子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会人生观。n(一)(一)“道道”的概念:多层次性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第二,规律性的第二,规律性的“道道”;第三,生活准则的第三,生活准则的“道道”。第21页,共44页。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020章)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管子内业内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庄子大宗师大宗师第22页,共44页。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1 1、道无形无象、道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14章)章)“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14章)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525章)章)2 2、道不生不灭、永恒存在、道不生不灭、永恒存在3 3、道永恒运动、道永恒运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25章)章)4.道最为显著的性质是道最为显著的性质是“自然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章)第23页,共44页。第二,规律性的第二,规律性的“道道”;1、规律、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章)章)“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辩若讷”(4545章)章)第24页,共44页。第二,规律性的第二,规律性的“道道”;2、“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四十章)对立转化的规律对立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后相随。”反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章塞翁失马)塞翁失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 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返本复初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点“有物混成有物混成周行(与周行(与返返和和复复同义)而不殆同义)而不殆强字之曰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作凶。”(16章)章)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第25页,共44页。第三,指生活准则的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道”。形而上的形而上的“道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方法。处世方法。“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内化形成各种事物的属性就是落实、作用于万物,内化形成各种事物的属性就是“德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生;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生活准则的活准则的“道道”,也是,也是“德德”。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13章)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道”的方法论意义的方法论意义 “道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第26页,共44页。第四、第四、“道道”的政治特点: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的政治特点: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政治理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政治理想的最后归宿。想的最后归宿。“道道”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因自然即因道,即因循、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因自然即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无为政治。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无为政治。老子的政治是要创造一个自然的社会,而不是自由的社会。老子的政治是要创造一个自然的社会,而不是自由的社会。政治存在是为了政治存在是为了道的自然生活。道的自然生活。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第27页,共44页。(二)道与政治的起源(二)道与政治的起源1、政治与人性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面向来解析。、政治与人性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面向来解析。其一为政治道德主义。人性是善良的,政治被理解为追求最好至善的生活。其一为政治道德主义。人性是善良的,政治被理解为追求最好至善的生活。其二为性恶论。政治社会的机能,不过是透过强制力来维持安定的政治秩序。其二为性恶论。政治社会的机能,不过是透过强制力来维持安定的政治秩序。其三为人权论。政治在建构一个正义原则的基本社会结构,来保障基本的人权;权其三为人权论。政治在建构一个正义原则的基本社会结构,来保障基本的人权;权利优先于善。利优先于善。2、老子的政治起源论,首揭人性沉沦的性恶倾向,而开启、老子的政治起源论,首揭人性沉沦的性恶倾向,而开启政治存在的必要性。政治存在的必要性。政治的存在,不仅是安全的必需,也蕴含道德意义上的自然理想生活的追求。政治的存在,不仅是安全的必需,也蕴含道德意义上的自然理想生活的追求。老子的政治人性论,跨越性恶与性善、政治和道德两个面向。老子的政治人性论,跨越性恶与性善、政治和道德两个面向。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第28页,共44页。(二)道与政治的起源(二)道与政治的起源3 3、人性(即道的本性)与、人性(即道的本性)与“忠、孝、仁、义、法令忠、孝、仁、义、法令”及各种规范形及各种规范形成鲜明的对立:成鲜明的对立:人性的沉沦正在于礼义典章的矗立。人性的沉沦正在于礼义典章的矗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十八章)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之首”“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多有。”(五十七章)(五十七章)名器制度的世界,仁义礼智的纲维,构筑了知识的霸权,区分美善丑恶。名器制度的世界,仁义礼智的纲维,构筑了知识的霸权,区分美善丑恶。大制不割的浑沌,崩溃为心知抉择的支离破碎。大制不割的浑沌,崩溃为心知抉择的支离破碎。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始制有名。(三十二章)始制有名。(三十二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十三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第29页,共44页。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二)道与政治的起源(二)道与政治的起源性恶论:性恶论:社会混乱社会混乱强化政治权威强化政治权威恢复政治秩序。恢复政治秩序。老子:老子:政治权威政治权威扬汤止沸,添增薪柴扬汤止沸,添增薪柴愈燃愈烈愈燃愈烈不能从政治作为来解决政不能从政治作为来解决政治动荡治动荡老子的性恶论政治逻辑陷于困局。老子的性恶论政治逻辑陷于困局。政治的作为政治的作为来自于人性的沉沦来自于人性的沉沦政治作为不能建立秩序,它还会制造更多的混乱政治作为不能建立秩序,它还会制造更多的混乱 解构政治的作为解构政治的作为无为;无为;既然政治作为仅是制造动荡混乱,何不将政治作为全然解消,成为无政府的状态。既然政治作为仅是制造动荡混乱,何不将政治作为全然解消,成为无政府的状态。无政府状态的秩序,也可以从人心的升华或是社会道德的组合来加以解决。但老无政府状态的秩序,也可以从人心的升华或是社会道德的组合来加以解决。但老子并没有走无政府主义的路径,他还是肯定政治权威的存在;但否定政治的作为;子并没有走无政府主义的路径,他还是肯定政治权威的存在;但否定政治的作为;这就造成了难以解开的矛盾困顿之局。这就造成了难以解开的矛盾困顿之局。性恶论的政治论述,亟需建立政治的权威;同理,政治道德主义,更需要政治权威来促进。政性恶论的政治论述,亟需建立政治的权威;同理,政治道德主义,更需要政治权威来促进。政治权威,成为政治源起的基础需求。治权威,成为政治源起的基础需求。而而政治作为政治作为政治作为政治作为本质上也兼具双重人性,既是善性的存在,又会沉沦为恶的情识。由于善性的存本质上也兼具双重人性,既是善性的存在,又会沉沦为恶的情识。由于善性的存在,政治权威不容消解,肩负起善性的功能;又因为性恶的流荡,政治要缩小精简它的有为功在,政治权威不容消解,肩负起善性的功能;又因为性恶的流荡,政治要缩小精简它的有为功能。能。依政治人性逻辑而言,性恶论需政治权威的存在来重建秩序,老子却消解了政治依政治人性逻辑而言,性恶论需政治权威的存在来重建秩序,老子却消解了政治作为的功能。由政治道德主义而言,作为的功能。由政治道德主义而言,主张人权论者,需要政治权威来捍卫正义的空主张人权论者,需要政治权威来捍卫正义的空间,间,陶铸政治美好的生活。也遭致了老子无为政治的反对。陶铸政治美好的生活。也遭致了老子无为政治的反对。第30页,共44页。1 1、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三去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二十九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时政之弊时政之弊2、清静无为,少扰民:、清静无为,少扰民:“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则无不治”(3 3章)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10章)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 2章)章)“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3737章、章、3838章、章、4848章)章)“治大国,犹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大国,犹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57章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飘风不终朝,鄹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飘风不终朝,鄹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三、无为政治:不扰民三、无为政治:不扰民+愚民愚民第31页,共44页。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观。“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也。”三、无为政治:不扰民三、无为政治:不扰民+愚民愚民第32页,共44页。4、薄税敛,轻刑罚:、薄税敛,轻刑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五章)(七十五章)“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五十七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诚信节俭、诚信节俭“心善渊心善渊”、“言善信言善信”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聋。朝甚除(朝廷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财货有余,朝甚除(朝廷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强盗头子)。(五十三章)是谓盗夸(强盗头子)。(五十三章)6、慎用兵:、慎用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三十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四十六章)第33页,共44页。n7 7、用行政、政治等办法消除使民有为的条件。、用行政、政治等办法消除使民有为的条件。n使民不争,不为欲求利,杀掉为非之人,使无人敢犯法。为避免政治冲突,使民不争,不为欲求利,杀掉为非之人,使无人敢犯法。为避免政治冲突,提出提出“愚民愚民”之术。使民无知无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术。使民无知无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四十六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七十四章)(七十四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七十五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4页,共44页。老子老子“无为政治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精神。“有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种政切祸源铲除。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为无为”。无为政治,不是要取消政治,让统治者放弃权力,解除对人们无为政治,不是要取消政治,让统治者放弃权力,解除对人们的一切束缚。的一切束缚。相反,老子正是企图以相反,老子正是企图以“无为无为”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其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其“治世治世”的目的;更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更有效地束的目的;更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更有效地束缚在自然经济这块缚在自然经济这块“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以实现统治的稳的土地上,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功利。定和功利。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的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的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智能不发达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智能不发达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圣人圣人”对广大的群氓的安稳对广大的群氓的安稳统治统治。第35页,共44页。四、弱用之术四、弱用之术l老子的弱用之术老子的弱用之术“反者道之反者道之动动动动,弱者道之,弱者道之用用用用”:、守弱用柔、知盈处虚、知雄守雌:、守弱用柔、知盈处虚、知雄守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途),柔弱者生之徒。死之徒(途),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如,莫能行。天下莫不如,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物壮则老。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不得其死。”“盈则虚。盈则虚。”“”“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第36页,共44页。四、弱用之术四、弱用之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二十六章)、居上谦下:居上谦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六十六章)“善用人者为下。善用人者为下。”(六十八章)(六十八章)“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孤、寡寡、不谷不谷(三十九章)(三十九章)第37页,共44页。、不争:、不争:A.“A.“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六十六章)B.B.争众人之不争,争众人之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八章)(八章)C.C.迂回曲线之争,迂回曲线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二十二章)D.D.不争之争更为特殊的方式是设法使对方不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满不争之争更为特殊的方式是设法使对方不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满足对方的要求,即使不合理,也要迁就、宽容,如足对方的要求,即使不合理,也要迁就、宽容,如“报怨以德报怨以德”(六(六十三章)十三章)、知微、治弱(防微杜渐):、知微、治弱(防微杜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于细。”(六十三章)(六十三章)第38页,共44页。、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将欲歙(敛、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将欲歙(敛、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三十六章)、以曲求全,深藏不露:、以曲求全,深藏不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二十二(二十二章)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精神满足:、精神满足:“知足者富。知足者富。”(三十三章)(三十三章)“知足常足矣。知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足不辱。”(四十四章)(四十四章)(三)正确认识老子的弱用之术(三)正确认识老子的弱用之术 贡献:贡献:贡献:贡献:缺陷:缺陷:第39页,共44页。五、小国寡民五、小国寡民n“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baiba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八十章)击壤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帝王世纪: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无物”。n一般认为老子的意图:一般认为老子的意图: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小国寡民说主要不是反对压迫与剥削,而是反对到最低限度。这种小国寡民说主要不是反对压迫与剥削,而是反对文明与技术进步。文明与技术进步。第40页,共44页。五、小国寡民五、小国寡民n老子小国寡民说的深意:老子小国寡民说的深意:1 1、“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人活在充满各种杀机的体制里,苟延残喘于人活在充满各种杀机的体制里,苟延残喘于“旦旦而旦旦而 被被 伐之伐之”(孟子)(孟子)的贫乏生态中。而按照老子,只有的贫乏生态中。而按照老子,只有柔弱化的寡民小国柔弱化的寡民小国才能生发出并维系住丰满自才能生发出并维系住丰满自然的人生形态。然的人生形态。2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利,不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老5656)这种无门道可入,无分锐)这种无门道可入,无分锐可恃、无利害贵贱可言的玄同态令体制的利刃无从下手,故为天下贵。可恃、无利害贵贱可言的玄同态令体制的利刃无从下手,故为天下贵。3 3、“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老(老6565)在此玄远)在此玄远顺时、得机得势的生存中,人民就会以其所食为甘,以其所服为美,以其所居顺时、得机得势的生存中,人民就会以其所食为甘,以其所服为美,以其所居为安,以其风俗为乐。邻国之间,并无相互窥测攀比之念,遥闻鸡犬之声,为安,以其风俗为乐。邻国之间,并无相互窥测攀比之念,遥闻鸡犬之声,知知其乐而自亦乐其乐而自亦乐,所以至老死而无需现实意义上的往来。这是终极道域中的人生。,所以至老死而无需现实意义上的往来。这是终极道域中的人生。4 4、“小国寡民小国寡民”蕴含清新之极的人生意境和思想意境,是真正蕴含清新之极的人生意境和思想意境,是真正“信道笃而自知明,信道笃而自知明,特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5 5、“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对人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具体的规定,并非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是对人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具体的规定,并非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本溯源。本溯源。“公公”、“私私”之辩并不能切中生存含义或道的问题本身。一个社会从体之辩并不能切中生存含义或道的问题本身。一个社会从体制上可以是制上可以是“为公为公”的,但却桎梏人的生存。的,但却桎梏人的生存。“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则与一切体制相左,却则与一切体制相左,却与人的生存意义的天然构成密切相关。与人的生存意义的天然构成密切相关。第41页,共44页。作业作业讨论讨论怎样理解老子提出的怎样理解老子提出的“道道”这一概念的含义这一概念的含义和政治特点?和政治特点?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是什么?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是什么?第42页,共44页。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1996年简体横排版,年简体横排版,“本本论论”部分第八、九章。部分第八、九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98年版,第一编年版,第一编第五章。第五章。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984年版,第七章。年版,第七章。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992年版,第五章。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年版,第五章。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版社19961996年版,第七章。年版,第七章。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99年版,第一章年版,第一章第五节。第五节。经典原著:老子(道德经)经典原著:老子(道德经)第43页,共44页。谢谢观赏!2020/11/544第44页,共4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