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

上传人:辰*** 文档编号:24028599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学1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讲课1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第2页/共27页岩石圈内力作用超过岩石承受限度破裂内能释放地震波地面振动(地震)有关地震的概念第3页/共27页20042005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2005年04月08日西藏仲巴县6.5级地震2005年04月06日新疆乌什县5.1级地震2005年03月06日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级地震2005年02月15日新疆乌什6.2级地震2005年02月01日台湾宜兰6.3级地震2005年02月19日 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级地震2004年10月19日云南保山发生5.0级地震2004年10月15日台湾以东海中6.2级地震2004年08月10日云南鲁甸昭通5.6级地震2004年07月12日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级地震2004年07月03日西藏班戈5.2级地震2004年06月29日青海治多5.3级地震2004年05月23日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级地震2004年05月19日台湾以东沿海6.7级地震2004年05月01日中国台湾莲花5.2级地震资料一:频率高,强度大;频率高,强度大;第4页/共27页资料二: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次,共有3次,即:1668年山东吕县剡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分布范围广;分布范围广;第5页/共27页资料三: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1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1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址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震源浅,危害大震源浅,危害大第6页/共27页2、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震源浅,危害大。第7页/共27页西部主要地震带西部主要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阿尔泰山地震带阿尔泰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红河地震带红河地震带东部主要地震带东部主要地震带台湾地震带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燕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秦岭地震带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第8页/共27页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思考思考:第9页/共27页【思考活动思考活动】1读图读图2-16,判断下列哪些省,判断下列哪些省(区区)属于多地震地区:河北省、湖属于多地震地区:河北省、湖南省、台湾省、黑龙江省、新南省、台湾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2你的家乡是否属于地震多发地你的家乡是否属于地震多发地区或位于地震带上区或位于地震带上?河北省、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河北省、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第10页/共27页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第11页/共27页(一)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特殊洪流。第12页/共27页2、类型:暴雨泥石流:冰川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渡带的山地环境102E 102E 以西的高原以西的高原第13页/共27页3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地形:地形:岩石:岩石:植被:植被:气候:气候:坡陡谷深的山区坡陡谷深的山区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泥石流的发生?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泥石流的发生?第14页/共27页中国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中国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哪些月份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哪些月份?为什么为什么?第15页/共27页4 4、泥石流分布地区、泥石流分布地区第16页/共27页燕山燕山龙门山龙门山邛崃山邛崃山大凉山大凉山乌蒙山乌蒙山第17页/共27页以燕山、太行山、以燕山、太行山、以燕山、太行山、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大凉山和乌蒙山大凉山和乌蒙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一线为界一线为界一线为界以西:以西:以东:以东:呈带状或片状呈带状或片状呈零星分布呈零星分布第18页/共27页(二)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整体下滑的现象。1、定义:第19页/共27页2、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第20页/共27页3 3、我国滑坡的分布、我国滑坡的分布第21页/共27页3 3、我国滑坡的分布、我国滑坡的分布以大兴安岭、太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峰山为界6 68 8月月东部:东部:西部:西部:稀疏稀疏密集密集时间分布:时间分布:秦岭秦岭川西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其中四川省的滑坡灾害频率最高其中四川省的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第22页/共27页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一)(一)成因上成因上的关联性的关联性位于板位于板块交界块交界处处我国川、滇、黔地区地壳地壳活动活动强烈强烈多地多地震震断裂断裂发育、发育、岩石岩石破碎破碎滑坡、滑坡、泥石流泥石流多发多发季风气候暴雨集中第23页/共27页(二)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二)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例如如破坏植被,地破坏植被,地表径流水量、表径流水量、速度加大速度加大泥石流滑坡地下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地震大规模工程大规模工程活动活动第24页/共27页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A海啸 B滑坡 C火山 D台风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 地震有关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ACABAD D 第25页/共27页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D震中距远近BCCDB 第26页/共27页感谢您的观看!感谢您的观看!第27页/共2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