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读后感教学文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3240189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键对话读后感教学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键对话读后感教学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键对话读后感教学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键对话读后感关键对话的作者首先界定了所谓“关键对话”的概念,即“两人或多人间的一种讨论,这种讨论具有三个特点:1)高风险;2)不同观点;3)情绪激烈。”。作者要探讨的,是那些可能存在分歧甚至冲突,但对于对话各方而言又必须面对的话题,有鉴于此,寻找一些日常交际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显的尤为重要。下面来看看关键对话所含要素:作为一个自认为合格的“倾听者”,对于分歧、争议或敏感的话题,我往往是习惯性地选择“沉默”这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天性加经验一方面,鄙人有着怕麻烦的惰性,从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忍无可忍”,否则懒于将辩论的禀赋应用于一时的意气之争。说白了就是避免矛盾,求同存异的心理。对于人、物、事、技术、机遇等人生百态的种种认识,也完全可能基于不同的立场、角度、层面而大相径庭。所以,对于不同观点,我已习惯了“未必没有道理”的思维定式,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传统,怠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而关键对话于我之启示也恰恰在此:对闲话杂谈而言,这种态度故无不可,但对于“关键对话”而言,沉默的效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质疑的虽然未必比意气之争更糟糕,但同样没有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认知与立场,因而难以建立信息分享的机制,也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默视形势失控后再发“不出所料”的马后炮,莫不如坦率地将个人意见拿出来探讨来的实际些。当然,打破沉默和语言暴力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对话营造理性沟通氛围的基本要求还包括:1、拒绝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所谓“傻瓜选择”);2、注意观察,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并予以维护;3、寻找共同目标,关注自己的真实目的;4、控制情绪,避免给自己“讲丑陋的故事”(即在基于自身臆断的主观层面编造一个故事,将自己描绘成“无辜的受害者”,而将相对方丑化为“大反派”,或者是夸大地渲染自己的“无能为力”);5、循循善诱而非武断的表达方式(即平和递进地展示自己的立场与理由,避免使用“一定”、“必然”一类的绝对化表述,或是仅仅基于自己的立场进行价值评判);6、了解彼此的动机,鼓励、引导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状态;7、将关键对话转变为行动和结果。比如尊重相对方;注意营造一个安全而富于建设性的对话环境;在坦率表达的同时注意换位思考与陈述的技巧;控制情绪并牢牢把握真实的目的;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提出问题凡此种种,说来简单,做来困难,但对于任何一个欲求和睦的家庭、意在卓越的企业和期望长治久安的国家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只有各方都能基于建设性目的开展“关键对话”时,才能保障其有效性,否则,一个意气用事的“麻烦制造者”,会轻易的毁掉一群人努力营造的良性沟通氛围毕竟人的忍耐与理性是有限度的,安全语境也好,共同目标也罢,如果是对牛弹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破坏而破坏远比建设来得容易,但越是容易,往往也就意味着越是没有意义。思考思考 从关键对话这本书中,我学到了:1、明确对话的目的,始终记住对话的目的所在。2、意观察对话氛围,保持安全气氛,防止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的状态。3、如果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暂停对话,或者必要的时候向对方道歉,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的误会,提出共同目的。4、在对话过程中管理情绪:寻找事实,摒弃主观臆断;不能让情绪控制自己。5、分享事实,注意分享的事实而不是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秉承真诚的心态;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尝试,创建安全氛围,鼓励对方说出不同于对方的观点。6、了解谈话动机,询问对方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通过阅读关键对话这本书,我对这本书也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事实上,由于文化的差异,书中的很多具体事例与对话技巧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显得不那么适用,而且,或是商业运作的原因,或是为了突出重点,作者似乎对自身的“行为变化调查研究”过于自信,并且在沟通渠道之外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影响沟通的诸多现实因素,难免给人留下些许“绝对化”或是“理想化”的印象。事实上,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国计民生,很多看似难解的死扣,除了利益本身的尖锐冲突外,往往是由于沟通中的瓶颈而被放大了:甲方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或“权威”而回避沟通,乙方付诸沉默式的“非暴力不合作”或显然过度的暴力对抗,甲方因为对方极端的选择而丧失安全感,更加决绝的拒绝对话甚至寻求对抗,双方开始在自己的“故事”中不断放大对方的“居心叵测”、“不可理喻”,直至局势最终变得不可收拾。谢谢!谢谢!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