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猪病.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231091 上传时间:2021-06-0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场常见猪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猪场常见猪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猪场常见猪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病学概述天津瑞孚饲料 Page 2 猪瘟:(HC)病原: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为RNA病毒。抗原性方面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和绵羊边界病病毒(BDV)有相关抗原。该病毒抵抗力强,在粪便中能存活数天,在肉制品中能存活3个月。n 2、流行与分布:n 20世纪60年代以前,HC在世界各地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南美、欧州、远东、亚洲,我国也不例外,并以急性猪瘟多见。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冰岛、西斑牙、葡萄牙、瑞典、北欧国家已消灭了猪瘟,但世界范围内仍有不少国家有猪瘟存在,60年代后我国猪瘟的发病有所减轻,病状缓和,死亡率下降,曾被控制。80年代以后,HC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我国也不例外,并且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不典型。表现为:温和型、持续感染型增多。母猪隐性感染、带毒而不发病,可垂直传染给后代。猪场中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相互转变, 持续感染成为本病传染源,使猪场难以净化。n 3、传染源、传播途径:病猪和无症状感染猪的体液,分泌液均含病毒,并不断向外排毒,污染饲料、垫草、饮水。传播途径广泛,可经口、鼻、眼、生殖道粘膜及皮肤擦伤传染,也可垂直传播。n 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有眼屎粘眼、喜喝脏水、扎堆怕冷、啃土。腹下及股内侧有出血点,耳、颈、臀、四肢、包皮、后腿、外阴紫红色,粪便带烂肉,弓腰,后肢麻痹,生长迟缓,公猪包皮积尿,白细胞数显著下降,猪瘟抗体测不出或很低。发病半个月后测猪瘟抗体明显增加。母猪可出现流产。 Page 3 猪瘟:(HC)n 附:体表发紫的诊断要点:n 耳朵和鼻盘比其它部位更紫,耳静脉充盈,蓝耳;仅仅耳朵发紫,耳静脉看不到,很可能与注射免疫抑制剂和退热药有关;耳尖、尾尖及四肢末梢发紫或背部发紫更重者,沙门菌;腹下及臀部更紫,猪瘟;胸腹两侧不对称紫红,附红体;全身均匀的紫红色,铜中毒;猪瘟造成的发紫,紫红色比黑紫和蓝紫好治些,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的说明已产生了猪瘟抗体更好治些。n 剖检变化:n 大肠扣状肿,脾不肿大边缘梗死,肾呈土黄色有出血点,先天性猪瘟肾上有缺损(沟或坑),淋巴结大理石样变。n 5、防治:理论上无药可医。实际上是可以治疗的,但临床上单纯用药根本治不住, 原因是有混合感染。并常与细菌病、原虫病、支原体病以及其它病毒病混发。所以只能采用混合感染的方案治疗 Page 4 n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患病猪出现免疫缺陷及先天性震颤,多系统衰竭,易继发其它疾病,病猪往往不出现免疫应答。n 1、病原: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猪圆环病毒。属DNA病毒,分PCV- 和PCV- 两型,分别为引起先天性震颤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病原。肾病皮炎综合症的病原为PCV- 。n 2、流行情况:1982年发现,被描述为猪肾细胞系污染物,1991在加拿大确定为园环病毒,1994年有引起先天性震颤病原的报道,首次爆发于1996年,我国1999年进行血清学调查表明,我国许多猪场均存在猪圆环病毒,并分离到PCV-2。现在世界各地的猪群中大都有PCV-2存在,现已被各国养猪界认为是危害养猪业的第一大疾病。n 3、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成年猪往往带毒不发病,但生长缓慢,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尚不清楚。 n 4、症状:猪圆环病毒流行广泛,血清阳性率高达30-95,常发生于6-16周龄的仔猪 ,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衰弱,光吃不长,淋巴结肿大,皮肤上起丘疹,排石灰水样尿液。有的病猪出现先天性震颤,继发感染时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腹泻等,注射疫苗后不产生免疫应答。n 5、剖检变化:先天性震颤尚未见剖检病变,感染PCV-2时可见病猪营养不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严重消瘦;所有淋巴结均明显肿大(大3-6倍),切面呈匀质白色;肺脏肿大色淡,脾脏前期肿大,后期萎缩 圆环病毒:(PCV) Page 5 n 1、病原:动脉炎病毒科PRRS病毒,属RNA病毒,分A亚群和B亚群。n 2、流行情况:PRRSV于1995年传入我国,现已传遍我国各养猪生产基地,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n 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3个月内仍可带毒排毒。可通过呼吸道及交配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和风媒传播。新疫区常呈地方性流行,老疫区则多为散发。n 4、症状:母猪感染发病后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发热。A亚群感染时耳部发紫,腹部及阴门青紫色,鼻盘紫红色,有时出现呼吸困难,往往在妊娠后期(产前10日内)发生死胎,足月生产,产出胎儿有死有活,死胎与正常胎儿不大一致,外观一致。n 仔猪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持续1-3天),呼吸困难,被毛粗乱无光、发育迟缓,耳、鼻、肢端发紫。有时出现眼脸水肿。n 老龄猪或育肥猪往往只表现一过性食欲不振,轻度呼吸系统症状及耳朵微紫现象,但可 因继发感染而加重。公猪有时可见阴囊水肿、睾丸单侧性肿胀等。n 5、病理变化:肺脏常有多灶性或弥漫性黄褐色或褐色的肝变。脾脏肿大,心脏肿大并变圆、变软等。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PRRS (蓝耳病) Page 6 伪狂犬病:Prn 1、病原: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属DNA病毒。n 2、流行情况:世界范围广泛分布,我国于1948年发现首例猫伪狂犬病,近年来猪伪狂犬病越来越多。多发生于寒冷季节。n 3、传染源及传播途径:PRN的宿主广泛,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易感性,包括牛、绵羊、山羊、犬、猫、兔、猪等,猪是唯一的保毒宿主。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及垂直传播。猪隐性感染者多见。n 4、症状:n 妊娠母猪于感染后10天左右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以死胎为主,流产胎儿大小较一致。新疫区可造成60-90的母猪流产和死胎。n 仔猪及小猪多出现发热、口腔附近皮肤溃烂、流涎、神经失常,有时出现咳嗽,流鼻液 、腹泻等。n 5、病理变化:n 肝、脾表面可见到黄白色坏死灶,肺脏偶见黄褐色病变、表面或边缘出现烤粉条样变化。 Page 7 n 1、病原: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猪细小病毒,属DNA病毒,该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界中能存活9个月之久。n 2、流行情况:1967年在英国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各国均有流行和报道,我国80年以后从各地相继分离到PPV,现该病几乎存在于所有猪场。(该病抗体的半衰期长,母源抗体易干扰免疫注射)n 3、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是感染母猪、公猪及持续性感染的外表健康猪。怀孕55天以内感染的仔猪可终生带毒排毒,经消化道、呼吸道及交配传染和垂直传染。n 4、症状:该病通常为亚临床形式,主要危害母猪,往往发生流产,并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流产胎儿大小不一,多为木乃伊胎,大多木乃伊全身发亮。母猪可再度发情怀孕,但产仔数明显减少,也可能既不发情也不怀孕,还有的母猪发情不正常,返情率升高,妊娠期延长或产仔间隔时间延长等。n 5、病理变化:除子宫轻微炎症外,无其它特征性病变。猪细小病毒感染.PP Page 8 n 1、病原: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属RNA病毒。七个病毒型即A、O、C、SAT1、SAT2、SAT3、Asia1其亚型有A型32个、O型11个、C型5个、SAT1型7个、SAT2型3个、SAT3型4个、Asia1型3个。易发生变异,常有新的亚型出现。n 2、流行情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隐性感染严重。但北美、中美及日本无此病。n 3、传染源:患病、带毒的家畜和野生动物。n 4、传播途径:病畜水疱皮、水疱液、分泌物、排泄物经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染。n 5、易感动物:偶蹄兽(牛-指示器、羊-存储器、猪-放大器)n 6、症状:季节性:冬春季易发,春季为流行盛期。多为周期性流行,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口腔粘膜、蹄部出现红、肿、热、痛及水疱,甚至蹄壳脱落,母猪乳房上出现烂斑,称之为“三烂+突死”。哺乳仔猪 多呈胃肠炎或因心肌炎而急死。n 7、病理变化:口蹄部有肿胀、水疱、溃疡,心脏变硬、血管怒张,心腔积血或出现胶冻样物、“虎斑心”等。 5号病:FMD 口蹄疫 Page 9 冠状病毒:包括TGE PEDn 1、病原:包括两个病,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分别由TGEV和PEDV引起,两个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RNA病毒,TGEV出现呼吸道变异株。n 2、流行情况:TGEV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日本和英国也相继报导,现已传遍世界各地。PEDV于1971年在英国,以后比利时、荷兰、德国、瑞典、法国、保加利亚、英格兰、台湾均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1987年-1989年疫病普查时有该病流行,且多与TGEV混合感染,据十几个省40多个猪场的抽样调查,发现PED的阳性率达78.57%。n 3、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TGE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而PED为经口传播。多在冬春季发病。n 4、症状:TGE与PED症状相似,但PED表现较轻。 n 小猪和仔猪表现较重,呕吐、腹泻、粪便呈黄色、黄白色、灰白色水样,采食正常、体温正常,粪便内带有小肉蛋(直径1-2mm),脱水严重,病死率较高。n 架子猪、育肥猪和母猪表现较轻,食欲不振,偶见呕吐,腹泻3日左右,可自然康复,继发感染时病死率增加。哺乳母猪可有体温升高、无乳、呕吐、腹泻。n 5、剖检变化:n 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哺乳仔猪胃内含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整个小肠气性肿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透明,小肠绒毛萎缩、变短、消失。 Page 10 弓形体病:n 由刚地弓形虫或龚地弓形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人和鸟类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世界性分布,流行广泛。猫鼠传播。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n 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2 以上,呈稽留热,一般持续3-7天,精神迟钝,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便秘或拉稀,并带有粘液和血液。呼吸局促,眼出现视网膜及脉络膜炎,甚至失明。皮肤有紫斑,毛孔有出血点,体表淋巴结肿胀。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和死胎,耐过急性期后,体温下降,食欲逐渐恢复,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往往造成僵猪,并长期带虫。n 剖检变化:肝有白色坏死,多呈放射状或云雾状。肠系膜淋巴结呈粗绳索状肿胀,切面外翻,有坏死点。肺间质增宽水肿。n 体液涂片镜检和动物接种检查可确诊。 Page 11 焦虫病:n 猪的焦虫有陶氏巴贝斯焦虫和柏氏巴贝斯焦虫两种,前者虫体较大,后者虫体较小,是寄生于猪网状内皮细胞和红细胞中的一种血液寄生虫。呈豆点状、梨籽状、圆点状,兰紫色,折光性强。多与附红体混发,在与附红体混发时,由于附红体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致涂片染色时焦虫不着色而观察不到,但能看到红细胞边沿的光晕现象。只要看到红细胞边沿有光晕现象,就一定有多量的焦虫存在。n 症状:体温39.5-40.5 ,食欲大减或不食,流泪,贫血,淋巴结肿大,血检能发现多量的焦虫。 Page 12 附红细胞体病:n 病原: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猪附红细胞体。直径2m以下,呈球形、环形、豆点状等,淡兰色,折光性呈紫红色强。瑞氏染色时。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病原体的猪。可通过口、生殖道、昆虫叮咬、污染器械或注射针头传播。n 流行情况:国内大部分猪场均有该病发生。n 症状:一般拒食3天后体温上升至41-42 ,持续不退,轻度气喘,耳部变为紫红色,全身变为紫红色或红色而成为”红皮猪”。贫血、黄疸,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同圈中个体大的猪先发病,个体小的猪后发病。n 剖检变化:脾脏表面有米粒大小红色丘疹。血液稀薄。 Page 13 猪沙门氏菌病:n 又名仔猪副伤寒,1992年该病流行时各种年龄的猪均有发病。n 病原: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等。抵抗力强,水中能存活2-3周,粪中1-2月,冻土中可过冬,潮湿暖处4-5周,干燥处8-20周。n 流行情况:各地均有发生,冬季多发,饲养管理差时多发。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猪、带菌猪和其它隐性感染动物为该病传染源。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传染。n 症状:体温升高,耳尖、尾尖、四肢末梢发紫,急性者背部先发红后发紫,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现阶段以湿疹、背部皮肤干裂、脱皮、出油和卷耳多见。康复猪生长发育不良。n 剖检变化:肠壁出血、坏死并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肺广泛性出血。脾出血,呈黑色, 质地较硬。肠粘膜坏死,并与纤维蛋白混合形成干酪样坏死物。肠壁淋巴结肿胀隆起、坏死并形成溃疡,呈中间凹陷的轮层状,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 Page 14 猪大肠杆菌病:n 包括仔猪黄白痢和猪水肿病。n 病原:大肠杆菌,血清型很多,G-,直杆菌、呈棒状,散在或成对存在,嗜碱性,有时两端略深染。n 流行情况:分布广泛、发病率高。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经口传播。n 症状:仔猪黄痢生后12-72小时发病,以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特征,传染迅速,死亡率高。仔猪白痢多发生于2-7周龄的仔猪,以排白色浆糊状稀粪为特征。猪水肿猪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以及头部和胃壁等处水肿为特征。病猪感觉过敏,眼睑、结膜、脸部、齿龈、颈部及腹部皮下水肿明显,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神经症状明显,肌肉颤抖,阵发性抽搐,步态不稳,四肢 划动,多数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不久后死亡。死亡率90以上。 Page 15 猪痢疾n 病原:猪痢疾螺旋体。n 流行情况:遍布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许多省市都有该病的流行,并且一旦传入猪群,很难根除。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带菌率高,并可达70天以上;犬、鼠、鸟类可带菌排毒。7-12周龄多发,经消化道感染。该病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容易复发。n 症状:体温升高到40-40.5 ,血便、弓背、脱水。n 诊断:取大肠粘膜或粪抹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直接镜检,发现密螺旋体可确诊。 Page 16 副猪嗜血杆菌病n 症状:多发生于3-10周龄的仔猪,急性症状为背毛粗乱,中度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运动,呼吸困难,身体倦曲,腹部触痛,跛行及关节肿胀等,发病14天后症状减轻,此后主要表现关节肿大,跛行,可持续2个月以上。母猪带菌可垂直传染给乳猪。免疫抑制剂能加速该病病原的繁殖,而很多公司的产品和方案中多含有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药,以致疾病在发展而症状被掩盖,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很多养殖户认为,该病防不胜防;同乐的保健方案都含有大量的免疫增强剂,所以用同乐的方案进行保健的猪场极少发生本病。n 病理变化: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关节炎。 Page 17 猪丹毒n 病原:猪丹毒杆菌n 流行情况:呈世界性分布,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现多为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危害架子猪。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最重要的带菌者是猪,约35-50的健康猪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猪丹毒杆菌。另外,从5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30多种野鸟、几十种水生动物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及蚊虫叮咬而传播。平均温度达18 时,进入发病盛期。n 症状:急性型体温可升高到42 以上,皮肤潮红,继而发紫,后期体温下降。亚急性者体温可达41 以上,多出现菱形疹块,慢性型多出现关节炎、心内膜炎。n 病理变化:胃底部充血出血肿胀,胃浆膜面有出血点。脾肿大、淤血。肾淤血肿大, 表面有白斑。偶见心脏瓣膜上有增生物。关节腔内有绒毛状物。n 治疗:青霉素。 Page 18 链球菌病n 病原:链球菌、血清型很多。n 流行情况:国外1945年首次报道本病,我国于1949年在上海发现该病,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流行,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n 病猪、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分泌物、排泄物排菌。此外,该菌还广泛存大于自然界和健康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中。传播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n 症状:脑膜脑炎型有神经症状,出现共济失调、尖叫、抽搐、转圈、磨牙、四肢划动。眼结膜潮红、水肿,呼吸困难。慢性型往往出现关节炎,身上长脓疱。溶血性出现渐进性贫血、黄疸。临床病例体温一般不高,有的甚至下降。除淋巴结化脓和关节炎型的以外,往往食欲很差。 n 剖检变化:脾脏和肾脏暗红或兰紫。胃底部充血出血甚至溃疡。关节腔有纤维素样渗出物。 Page 19 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n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禽霍乱、猪肺疫、牛出败的病原菌。n 流行情况:世界性流行。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人畜共患病,多种动物可带菌传染,健康动物上呼吸道也可能带菌,主要通过上呼吸道传染,也可经皮肤、粘膜的损伤和吸血昆虫叮咬感染;健康带菌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内源性传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发生较多。n 一些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长途运输、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等可促进本病发生,一般为散发,也可呈地方流行性。n 最急性型常突然死亡,病程长者体温稽留可达41-42 ,咽喉部水肿可延及耳根及胸前。呼吸高度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可视粘膜发绀,常窒息而死。腹侧、 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红斑。病程1-2天,病死率100。n 急性型可视粘膜发绀。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鼻流粘稠液体并混有血液。皮肤有紫斑或小出血点。多因窒息而死,病程3-5天,有的转为慢性。慢性者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鼻流粘液浓性分泌物,进行性消瘦。 Page 20 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n 剖检变化:n 最急性型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有大量出血点,咽喉部及其周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肺急性水肿,胸、腹腔和心包腔内液体增多。淋巴结充血、肿胀,肺气肿、出血。n 急性型除浆膜、粘膜、实质器官、淋巴结出血外、其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即肺有出血、水肿、气肿、红色或灰黄肝变、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严重时胸膜与肺脏粘连,胸腔积液,心包积液。n 慢性型肺脏多处有坏死灶内含干酪样物,胸膜及心包有纤维素性絮状物附着,胸膜变厚与肺粘连。支气管周围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以及扁桃体、关节和皮下组织有坏死灶。绒毛心 Page 21 猪支原体性肺炎:(猪喘气病)n 病原:猪肺炎支原体n 流行情况:该病的病原1965年被确定为猪肺炎支原体,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发病率高。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猪和带菌猪为传染源。病猪康复后可长期带菌排菌,故该病在猪场中很难清除。经呼吸道传播,病猪咳嗽、气喘形成的飞沫可造成周围猪群感染。n 症状:呼吸加深加快、腹式呼吸,但体温正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偶而呈痉挛性咳嗽。继发感染时常见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息痨沟,具有明显的喘鸣音,鼻流浆液性分泌物。n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初期咳嗽次数少而轻,后渐加重,冷空气刺激时咳嗽更明显,严重病例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喘气),症状时轻时重 。n 隐性型无临床表现或轻度咳嗽,但用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肺炎病变。饲养管理条件好时,肺炎病灶可逐步吸收消退而康复。反之,病情恶化而转变为急性或慢性型,甚至死亡。n 病理变化:急性病例肺水肿和气肿,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早期病灶呈粟粒大至绿豆大,逐渐融合,呈肉样变。 Page 2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n 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n 流行情况:该病在1957年发现,1964年被命名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1983年划归放线菌属,该病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均有发生和流行。n 流行病学:n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多暴发于高密度饲养、通风不良且无免疫力的断奶或育成猪群。n 传染源为病猪、康复猪或慢性携带者。经空气传播或猪与猪之间直接接触感染。n 转群、拥挤、气候骤变、湿度过高及通风不良等能促使该病流行。混发PRRSV和PRV感染可导致死亡率增高。n 症状:最急性型多见于断奶仔猪,体温突然升高达41.5 ,鼻部、耳部、四肢甚至全 身皮肤发紫,张口呼吸,濒死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分泌物。病程短,可突然死亡。n 急性型体温40.5-41 ,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张口呼吸、末梢皮肤发紫。n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见:病猪偶而咳嗽,食欲减退,生长发育不良、消瘦。n 剖检变化: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肺与胸膜粘连,胸膜肺炎,肺红色实变,胸腔有血样渗出液,气管、支气管充满带血的泡沫样粘液。 Page 23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n 病原:猪败血波氏杆菌,多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发。n 流行情况:1830年在德国发现,现世界性分布。n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发病猪及带菌猪为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染或内源性感染。n 症状:发病早期仔猪喷涕,继之鼻孔狭窄,呼吸困难,眼角分泌物形成半月状泪痕,出现化脓性鼻炎及面部变形等。采食及精神正常。 天津瑞孚饲料 2012.07.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