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古村落文化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22900693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古村落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注古村落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注古村落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书屋XIANGZHENLUNTAN20081乡镇论坛 关注古村落文化: 客家人的桃花源 作者:陈志华李秋香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 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 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 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书首先从客家文化入手,揭示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接着 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梅 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梅城盆地,背后便是山区,山那边是更大的兴宁盆地。在山地和盆地交界处的官 路边,往往是商旅行人打尖住宿的地方,通常都会形成村子。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的主姓都是潘姓,三村共有潘姓4 0 0多户,其中寺前 排7 0 0多人,2 0 0 0人左右。高田6 0 0多人,塘肚6 0 0多人。他们,老祖屋”在寺前是同一个宗族“ 排。梅县居民9 8%以上是客家人,这潘姓也是客家。客家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中 原河洛地区。从古以来,由于中原人口稠密,灾荒时见,便陆续有人向南方人口 稀少的地方迁徙垦拓,先到江淮地区,再渡江而南,辗转直至赣、闽、粤。这些 南迁者与当地土著居民又争斗又融合,几经演变,在大江以南直至海陬形成了五 个民系,客家是其中之一,它的特点最鲜明而且最稳定。作为一个民系,客家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的语言,这是客家人认同的 力量之一是宗族或家族的团结,所以,宗族或家族的凝聚力很强。他们聚族而 居,形成血缘村落。宗族有组织,有公产,有法规,有管理制度,具有地方自治 单位的全部职能。还有不断续修的家谱,记载着宗族的历史和世系。各个宗族或 家族牢牢记得他们在中原时候的郡望,用来作他们在新定居点的祖屋或宗祠的堂 号。一个堂号,一部家谱,几句乡音,便能使漂流各地的后裔认祖归宗。这种宗 族凝聚力表现在血缘村落的结构布局上。在安徽、浙江、江西各省以及福建和广 东的许多地区,与宗族的层次结构相应,村落里有宗祠、分祠、支祠直至香火堂 的各级家庙。各级宗族组织成员的住宅以这些家庙为核心,形成团块,这些团块 再构成整个村落,以大宗祠作为全村布局的重心。虽然这个布局格式在血缘村落 中清晰可辨,但它是松散的、随机的、无定形的,除了少数特例,住宅规模一般 不大,只适合于一个家庭居住,它们是独立的、内向封闭的,有很高的私密性。 按人口计算,住屋面积很宽裕。但是,客家的集体聚居方式很特殊。一个大家族之内的十几个甚至达 精彩片段 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 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 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 表村落。寺前排、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位于梅县西偏南17公里处。寺前排在东头,塘 肚在西头,高田居中。元代天历年间建造的从梅县到兴宁、龙川再到韶关或广州 去的东牛驿道,在高田和塘肚之间穿过,进入狭窄的山谷。这三座村子,面向富 饶的主要依据,所以有研究者称客家为“方言群体”。客家民情风俗中最突出的一个特 点是妇女不但主持家政,而且是生产劳作的主力。因此,梅县妇女不但不缠足, 而且直到明代末期,梅县“男女饮酒混坐,醉则歌唱”,或者“饮酒则男妇同席,醉 或歌,互相答和”。在客家地区,女性甚至参加宗族的一切祭祀活动。这些在汉 民中是不可能的。小家庭大家族的集体聚居方式是客家风俗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江南地区的汉族 人民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逐步迁移万里,从中原来到南方定居,其间经历了许多 艰难困苦。他们克服这些艰难困苦的支柱2 0 0个以上小家庭的居室,以祖堂为中心,组合成一座结构形制相当严谨统一的超大型集体住宅。一座超大型住宅几 乎相当于其他民系的一座血缘村落,所以百姓也叫它为“屋村”。小家庭居室在这 所大宅里既没有完 1乡镇论坛2008全的独立性,也很少有私密性,更谈不上个性。它们显示出客家人对宗族共同体 特别强的依附性。这种类型的聚居住宅,虽然在潮州、漳州一带非客家汉民中也有,但无疑在客家 中最流行、最典型、最大量集中,成了客家文化中最容易被直接感知的独特因 素。这种大家族小家庭的超大型聚居住宅,大约形成于明代末年。形成的原因很 复杂,众说纷纭,一时难有定论。不过客家的长期长途迁徙、当地的土客斗争以 及此起彼伏的各种盗寇,迫使客家人产生很强的宗族凝聚力和个人对宗族共同体 的依附,无疑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圆形土楼、方形土楼、五凤楼都有很强 的防御性。围龙屋的形成,除了宗族的内聚力和客家人对宗族共同体的依附之外,至少还有 两个原因。一个是妇女的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妇女作为劳 作的主力和家政的主持人,地位比较高,所受的礼制禁锢比较少,所以才能出现 没有小家庭私密性的集合式住宅。另一方面,劳作和持家的妇女,更需要群体的 支持。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普遍的贫穷。从事于农耕的客家人,其宗族内部还没有 发生有明显影响的贫富分化,在超大型聚居住宅里,每个小家庭不过占有三五间 小小的房子。小家庭在早期围龙屋外圈按既定模式造房子的时候,也是三五间甚 至一两间而已。在寺前排村,清代中叶第一个因经商而致富的十二世潘钦学,便 离开住了九世的“老祖屋”而另建了一幢改进型的“上新屋”。在“老祖屋”里居住直 到如今的,都是些务农的比较贫穷的人家,已经到了第二十世。至于超大型集合式住宅的基本形制,则无疑受到潮州一带非客家汉民的“堂横式” 大住宅的影响。潮州的汉民,也是从中原播迁而来的,也有大家族聚居的需要和 习惯。他们的大型堂横式住宅,由小型的“四点金”“、三间过”“、五间过”到“三堂串”再加 横屋,发展过程历历可见,很完整。客家在大迁徙过程中养成了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浓厚的家族观念。影响寺前排、高 田和塘肚三村聚落建筑环境的,第一是客家的大家族聚居习惯和妇女的劳动持 家,第二是他们抛家离乡去开拓南洋,备尝艰辛,小有成就,不忘故土,对家乡 建设尽心尽力。如今三村的高质量房屋,全部是他们建造的。而且,他们眼界 宽,思想活,常常招聘潮州工匠,采用海外样式,大大改进了传统的围龙屋。虽然每个围龙屋的“祖堂”都是一级独立的“家庙”或者“香火堂”,客家的血缘村落 还是有统一的宗族组织和宗祠,由于历史上的大迁徙,宗族的凝聚力原本很强 大。宗族有几位族长,称为“叔公,掌管一切有关宗族的内外事头”务。淑公头”由族内辈分比较高、财产比较富足、威望较高的人担任。叔公头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团结宗族组织每年从正月十六直到清明的扫墓和祭祖、 分胙。祠祭不在通常的冬至而在除夕下午,祭祖在寺前排的老祖屋,老祖屋是全 族最高的总祠,而且是全梅县潘姓的总祠,是宗族的最高象征。然后各房派再在 自己围龙屋的“祖堂”里祭祖,也分等级层次。祭礼完毕发胙肉,有礼生肉、主祭 肉、敬老肉、科甲肉、仕宦肉等等,分别发给各种不同的人。加强宗族凝聚力的另一项措施是举办公益事业。首先是办教育,早期有笃才学塾 和毅成公家塾,后来有安仁学校。其次是组织娱乐活动,以过年时候的舞狮、台 阁游行等为主。龙灯和狮子从老祖屋出发到各房祖屋,然后要走遍每一幢围龙 屋,在屋前的禾坪上大耍一番。各家置备酒肉款待,并送红包。禾坪的面积,一 般要求可舞四支龙灯,所以都社区书屋XIANGZHENLUNTAN很宽大。此外,公益事业还有养老、济贫、助残、救灾等等,穷人的婚丧、造房 也有资助。为了祭祀和公益事业,宗族拥有很可观的公产,称为“公尝”。公尝的主要来源之 一是兄弟分家析产时,一定要提留一部分给宗族。客家传统,盛行小家庭制,代 代都分家,以致公尝越来越多,这是宗族内部的平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公尝 是小家庭与宗族间的经济纽带。公尝的内容很山林、池塘、水圳、店面等多,有 田地、等,以出息支付各种费用。公尝有大公尝、小公尝之分,大公尝为全宗族所有, 小公尝是各房派的。三村潘氏的大小公尝约为全村各种收入总数的四成到六成。 公尝由叔公头管理,有一定的制度。例如,山林一年开放一次供人采薪,其余时 间封山育林;池塘由各房轮流养鱼挖肥泥,轮值的一房要负责承担当年的祭祖分 胙费用,还要缴纳税金;水圳灌溉农田,凡,用来整修水用水的要缴“陂圳谷”利 工程。其他如建桥造路、植树护林,也都是宗族管理的事。围龙屋内部也有公产,小家庭只有堂屋间和横屋、围屋的居住房间,厅、天井、 楼梯、水井、禾坪、门、廊、外墙、水塘等都是公有的。这种公产成为小家庭与 大家族间的脐带。宗族也管理房屋的兴建。这种管理往往借保护风水的名义。风水是一种迷信,有 时也可以起到加强宗族凝聚力的作用:村落的形局好,宗祠在龙脉上,祖坟是个 吉穴,都能使宗族成员对血缘村落的前景抱有信心,从而不致轻易离去。因此, 几乎每个村落都要标榜自己风水之好并约束村民不得破坏。例如,寺前排的老祖 屋旁边,20世纪30年代造了一座两层的始光庐,上下层都低矮,夏天里二楼 又闷又热。原因是建造的时候,叔公头为保护老祖屋的风水“不受阻挡”,给屋主 人一根竹竿,指令“大栋”(即脊檩)的高度不得超过竹竿的长度,因此就使始光 庐造得不尴不尬。4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