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228384150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侯国金四川外语学院摘要: 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 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 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关键词: 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Metaphor Interpretation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0. 引言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 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 Lakoff & Johnson 把隐 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 7 隐喻是人类认知 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 “体认”( 2.1.15 ),即把 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 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 同语言隐喻的更替。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 死。 20 世纪初 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 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 50 年代 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 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 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semantic field, culture convergence, black box, hotmail, cold war, “系统过 程”、“神经模式”、“电话网络”、“热线电话”、“网络空间”等。1. 隐喻是语用现象隐喻首先是话语现象。“话语 ”就是 Saussure 说的 parole ,而 “语言 ”是他说 的 langue 。只有了解了 “语言”和“言语”的冲突才能了解语言的创造性。隐喻的 使用造成了意义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只能体现于具体的“言语”或话语中。再者, 隐喻依赖于多义性。“活喻”相当于“言语”,用熟了便成为多义的创造者,回归于 “语言”。隐喻是以词为焦点( focus ),以语境为框架( frame )的语用现象。典型的隐喻是 A=B 这样的结构,那么我们简单地、武断地把 B 当作隐喻, 其实它只是隐喻的焦点,那么 A = ( = 就是 is )就是隐喻的框架。更常见的 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很多其他成分,像 A=cdefghiBjklmn ,那么除了 B 以外的 所有的词都是该隐喻焦点的框架,虽然有的成分(如 A )比其他成分更重要。 如:(1)Perhaps Moore would not have been so categorical in his praise of AgnesGrey but for the blemish in Wildfell Hall. (Anne Bront ? , pl4)blemish 本是“瑕疵”、“污点”,可以喻指人、物或品质上的 “小缺点”。这句话的 其他词就是焦点 blemish 的框架。(2)To begin with, the stimulus of the new and luxurious surroundings acted lik e a tonic on his shattered morale. (Anne Bront ? , pl0)tonic 是“补药”,作为比喻就是 “激励物”的意思。 morale 是“士气”,作为隐喻就 是“信心”的意思。 shatter 是“使散开 ”,喻义是“砸碎”,后来产生“破坏”的喻义, 这里有“使萎靡不振 ”的喻义。连在一起就是三重隐喻: tonic on his shattered morale 。这三个词单独都充当 “焦点”而互为“框架”的一部分,连同其他 “框架” 部分构成焦点所需要的总“框架(语境)”。若没有框架,焦点不能成为焦点。单 独说 tonic 就很难判定它是不是隐喻。第二点,隐喻只有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成为其隐喻。语境小则指前后句和情 景,大则指整个语篇和言语使用双方、他们的关系、背景、情景、共享的知识以 及上下文。可以说,一个词、短语,甚至句子都不能构成绝对意义的隐喻。而我们以词、短语、或句子为单位来定位和讨论一个一个的隐喻实在是因为篇幅的限 制和分析的方便(参见 3 )。如:(3)Dust thou art. ( Henry W. Longfellow, A Psalm of Life )单看这句话 / 诗,不能明确理解诗人的意思,更不了解他的意图(是褒是贬还 是讽刺?)。再看它所在的语境(限于篇幅,我们提供它的小语境即一节诗):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 , t 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这是 9 节中的第 2 节。诗人要说的其实是前两行: “人生是实在的,人生是热 切的!人生的目标决不是坟墓。”至于第 3 行“你是尘土,应归于尘土”不是诗人 的意思,它与下行联系起来就清楚了:“此话指的不是我们的精神。”2. 阅读过程中的隐喻理解2.1 隐喻的辨认阅读过程中每每遇到隐喻,尤其是鲜活的隐喻,都能得到一种惊喜,这种惊 喜构成了阅读主要快乐。对隐喻的理解首先在于辨认。而真正意义的辨认就是理 解,至少是大部分的理解。隐喻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征兆或标记。主要有话语领域信号、元语信号、强 调信号、模糊信号、明喻信号、拟人信号、借代信号、引号信号、语域信号、话 题特征信号、身份信号、语用语境线索、语法隐喻信号、根隐喻信号、具体化信 号、容器信号、连贯信号等。2.1.1 话语领域信号有些修饰词表明所修饰的词或者中心词的意义转移到了另外的领域,这些就 是领域信号。如:战争密云;“小鹰”号航空母舰;“大黄蜂”战斗机;关税壁垒; “小马”轿车;美用“空中炮舰 ”打击塔利班;“火神”双管炮;知识饭桶; intellect ual stagnation (智力的停滞不前); tax haven (免税避风港); psychic ed dy current (心理旋涡)等。2.1.2 元语信号对话语本身的意图进行暗示或说明的言语手段称为“元语(言)信号”( me talanguage ),如 I mean 、 thats to say 、 in other words 、 metaphoricall y 、so to speak 、 so to say 、 as it were 、 metaphorical 、 compare A to B 、 so-called 、“打个比方”、“可以比作”、“所谓的”等。2.1.3 强调信号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叫“强势语”( intensifier )。如“简直是”、“完全是”、“的 确有点”、 literally 、 simply 、 actually 、 indeed 、this 等。例句:2.1.4 模糊信号有时为了使自己的话语不那么绝对于是采用缓冲的方式,即模糊限制语信 号,如“ 有点”、“或多或少 ”、“俨然 ”、 in a way 、 more or less 、 a bit 、 practically 、 a touch 、 kind of 、 sort of 、 form of 、 type of 、 a kind of 等。 例句:2.1.5 明喻信号明喻一般被看成隐喻的扩张,而相反隐喻则被看成压缩的明喻。虽然后半句 的科学性还有待论证,但是对“明喻也是一种意义的隐喻”的说法一般不会遭到反 对。明喻的记号主要有:“ 像”、“如”、“如同”、“宛如”、“好像”、“简直就是 ”、 “跟 一模一样 ”、 as 、 like 、 seem as if 、 resemble 等。2.1.6 拟人信号这种隐喻的特点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作有生命的,尤其是比作人。这也许 是因为人们对有生命的实体尤其是自己的了解(自)以为是十分充分的缘故。看 例子:(4).the shy wind steals through the wood, rich with the pine and the poplar smell.the joyous earth reels like a dancer through April days. (Hamlin Garla nd, April Days )“羞怯”( shy )的怎能是“风”( wind )?风也不能“溜走”( steal );“大地” ( earth )也不能“高兴”( joyous ),更不能像 “舞蹈家”( dancer )一样“舞 动”( reel )。前后有 4 个拟人。2.1.7 借代信号借代是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如:说 sail 代替 boat/ship ,说 Be ijing 代 China 。也可以以一事物名称象征性地喻指他物。以 gray hairs 代 theold ,以 the fair sex 代 women 。传统修辞学称前者为“借代 ”( synecdoch e ),称后者为 “提喻 ”( metonymy ),又说有时难以区分二者。我们把它们 作为一种辞格处理。再看例句:(5) The emerald, the rugby , and the topaz gleam upon its dress. (G. L. L. Buffon, The Humming-Bird )用具有色彩的宝石“绿宝石”( emerald )指翠绿色,用 “红宝石 ”( rugby )指 艳红色,用“黄玉”( topaz )指嫩黄色。2.1.8 引号信号引号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的隐喻标记,以免受话者误解。如:(6) Anne Bront ?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a literary Cinderella. (A nne Bront ? , p18)2.1.9 语域信号Goatly (1997:312) 对不同语域的语言进行抽样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语域里 隐喻出现的频率是不等的。 口头交际: 10% ;国内新闻报道: 4% ;科普读 物: 18% ;杂志广告: 22% ;现代小说: 28% ;现代英语抒情诗歌: 56%2.1.10 话题特征信号Katz (1996) 的实验表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题越熟悉,说话者就越可能 使用隐喻以便解释,而不熟悉则可能使用讽刺以便说明态度。我们的意见正好相 反。如果对方熟悉某话题还大量使用隐喻,那只是求新求异而已。科学家对宇宙 和原子结构的描述大量使用隐喻,否则普通人不懂。英美科学家把银河称作 Mi lky Way ,这是隐喻。但是看到孩子在前院小道上写粉笔字或泼了牛奶,说 Yo uve turned our path into a Milky Way. 的隐喻价值不如其讽刺价值。2.1.11 身份信号Katz (1996:11) 通过实验发现听话者对不同的说话人有不同的隐喻使用可 能性的期待 (看 2.1.9 ): 艺术家: 7 ;作家: 6.87 ;诗人: 6.6 ;记者: 5.93 ;律师: 5.93 ;卡车司机: 2.42.1.12 语用语境线索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这句话若说石头就是直陈意义, 若是说一个老人则产生话语意义。该语境若既有石头又有老人,则产生双关的语 境意义。也就是说 the old rock 到底是不是隐喻,多大比重是隐喻,得看语境。 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和分析都是有欠缺的。 Ortony (1979:74) 提出判 定隐喻的三条标准: 1) 语境异常条件( contextual anomaly condition ); 2) 隐喻张力原则可以消除; 3) 说话者有使用隐喻的意图。就第一条标准而言, A 1 B 时却说了 A=B ,这就是隐喻。理解话语和隐喻既可以“自上而下”( top-down ),也可以“自下而上”( b ottom-up )。前者指利用语境来理解,如:(7)O Captain !, my Captain ! Our fearful ship is done:The ship has weathered every rack ,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But O heart ! Heart ! Heart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Fallen cold and dead. (Walt Whitman, O Captain! My Captain! ) 在惠特曼的这首诗里,“船长 ”( captain )指林肯( Abraham Lincoln )。这是 诗人悼念革命领袖林肯的诗。“船”喻指美国,“船长”是林肯。“船长”的不断重复, 构成了“船”( ship )的隐喻氛围,于是 “经风雨的考验”( weathered every rac k )、“港口 ”( port )、 “甲板 ”( deck )相继出现。还有同一首诗后面(看 (45) )的“船”( ship )、“抛锚(泊船) ”( anchored )、“航行”( voyage 和 trip )都是这一隐喻氛围的 “子隐喻”或“派生隐喻”(参见 2.1.14 )。“自下而上”的话语和隐喻理解指在语境知识不足以让人理解话语和隐喻时 着眼于字面意义的相加和拼缀。如:(8) But then, it flashed upon me that these were very improper thoughts fora place of worship. (Anne Bront ? , p41)根据 flash 的“闪亮”、“突然燃烧 ”的字面意义推测 it flashed upon me tha t.的结构的意思大概是“某思想的闪现 ”或“忽然想到”。2.1.13 语法隐喻信号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指故意绕开习惯或规约的表达式而表达类似思想的 方式,如,不说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Shanghai. 而说 Shanghai saw gr eat changes. 不说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in Shan ghai in the last ten years. 而说 The last ten years saw a lot of development i n all aspects in Shanghai. 或 Shanghai saw a lot. 。下面的例子选自 China Daily2001 年 15-16 日头版,都有语法隐喻的意味。 domestic demand would bolster it; Beijings judicial system has clamped dow n on crime involving banks; the crack down on the corruption in official app ointment procedures; the year-on-year increase stood at merely 0.9 per cent; A ctivities aim to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s; President: China poses no threat to any nation; Exports enjoy solid growth through August 等。2.1.14 根隐喻信号认知语言学认为, 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2) 隐喻作为人类 组织经验的根据。 3) 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4) 隐喻是类推说理的方式 / 手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人的认知离不开隐喻,概念系统中的很多 基本概念都是隐喻性的。“根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深层次里的核心概念,制约着 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例如, Life is a journey 作为很多(绝大多数)语 言的很多隐喻话语的根隐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Robert Frost 的诗 The Roa d Not Taken 就是借用这个根隐喻来发挥的。人们以起点站、中转站、目的地、 抛锚、加油、修车、走不动、别掉队、休息、冲刺、终点站等隐喻概念创造的无 数隐喻都是来源于上述根隐喻。Samuel Butler 的小说 The Way of All Flesh 是众生之路,吴承恩的西 游记是众僧之路。 Jonathan Swift 的 Gulliver Travels 是周游列国, Daniel Defoe 的 Robinson Crusoe 是探险之路(含隐居荒岛直至回英国)。 John Bun yan 的 Pilgrims Progress 是朝圣之路, Sackville-West 的 No Signpost in the Sea 是茫茫海路。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三日长江江水路。当我们说这样的隐喻时,使用和理解都不困难。因为我们对其根隐喻有同等 的理解。2.1.15 具体化信号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根据,可以把某一领域的经验迁移到另一领域上 去。根据 Lakoff & Johnson 的分析,人的概念系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 “本体隐 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的基础上。它由“实体和物质隐喻 ”( entity and s ubstance metaphor )与 “管道隐喻”( conduit metaphor )构成。 7 (关于后 者请看 2.1.16 )既然把经验和经历物质化(即抽象 = 具体),就可以对它们指称、范畴化 和量化。有关物体,尤其是人的身体,为各种本体隐喻提供了存在的前提。如, terrorism 这种人类 20 世纪后期到现在最可怕的人类经历本是抽象的,但是可 以物质化成某一实体,使 Terrorism is the greatest common foe for humanity. 和 Lets stand together to fight terrorism. 这样的隐喻表达成为可能。2.1.16 容器信号“管道隐喻 ”( conduit metaphor )把语言特别是词语看成携带意义的容器。 “管道隐喻”把人的土地和相关的事物看作一个容器,有包容的外壳,有内容,有 大小,有渗透等(即 a b )。例如,把视觉领域看作容器: The ship is out of sight now. 把事件、行动、活动和状态等看作容器: in love 、 out of lov e 、 in the race 、 in the programme 、 out of the coma, 、 in sight 、 out of sight 等。2. 1.17 连贯信号衔接是语篇的关键,连贯则是语篇的经脉。衔接的手段有很多,如代词照应、 代替、省略、连词连接、词义连接等。而连贯是看不见的网络。有明显的衔接手 段的句子可能是连贯的(如 9a ),也可能不连贯(即假连贯,如 9b )。没有 衔接词语的语句可能连贯( 9c ),可能不连贯(如 9d )。(9a) She describes him as a lion, thus making him very happy.?(9b) She describes him as a lion, because making him very happy.(9c) She describes him as a lion, making him very happy.?(9d) She describes him as a lion, making him very hungry.我们这里说的是“隐喻连贯 ”, 即整个语篇或段落都围绕某一隐喻展开。我 们可以从该隐喻的网络里找到任何一个单个的隐喻的语义线索。如:(10) Now, Halford, I bid you adieu for the present. This is the first installme nt of my debt . If the coin suits you, tell me so, and Ill send you the rest at my leisure: if you would rather remain my creditor than stuff your purse with such ungainly heavy pieces ,tell me still, and Ill pardon your bad taste , and willingly keep the treasure to myself. (Anne Bronte, p44)这是一封题目是 A Discovery 的书信(以书信的形式和口吻写的小说部分)的 末尾一段,与第一句呼应: You must go back with me to the autumn of 182 7. 作者(女)或叙述者(男)与收信人 Halford 之间根本没有 “欠债”的事。但 是这个根隐喻有 7 个派生隐喻:“分期付款”( installment of my debt )、 “钱 币”( coin )、“余款”( the rest )、“债权人”( creditor )、“钱包”( purse )、“很重的丑币”( ungainly heavy pieces )、“财富 ”( treasure )。上文的 例( 44 )船长则是以“船“为根隐喻派生出其他派生隐喻的。(参见 2.1.12)2.2 阅读中隐喻的理解与推断读者理解隐喻一般有辨认、认知和欣赏的过程。辨认并不难,不论是“死喻” 还是“活喻”,凡是他陌生的都权当“活喻”,也不论是明喻、暗喻(即传统意义的 “隐喻”)、拟人、借代、提喻还是移觉修饰,凡是把 A 1 B 的情况说成 A=B 就有理由倾向于把它理解成隐喻。我们以 voice 为例:(11a)Amandas voice is like magic. (明喻)(11b)Amandas voice is magic. (暗喻 / 隐喻)(11c)Amandas voice thrills all audience. It does not finish even when she do es. (拟人)(11d)I like Amandas vowels and consonants. (借代)(11e)Amanda has a golden throat. (提喻)由于读者的认知水平,由于隐喻的无所不在,由于他的隐喻习得的沉淀,由 于他对不同文体、话题、情景和说话人 / 作者使用隐喻的数量、频率、深浅、“死” “活”、风格等的期待,他对隐喻的理解(和辨认)一般不难,认知隐喻不太难, 欣赏隐喻也不太难。上面介绍了读者可以运用实际上也是常常运用的隐喻理解线索,要说明的是 读者利用这些线索都是很容易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Searle (1 978) 提出了推断隐喻的 8 条原则。当你听到 S 是 P 时,实际意义是 S 是 R 。要知道 P 的可能值,可以寻找 S 与 P 相似之处,而要判断 S 和 P 的相 似之处,可以寻找 P 类事物明显的、众所周知、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这就 是求得 R 的可能值的方法。以 Sam is a pig 为例, R 的可能值是“肥胖”、“贪 食”、“肮脏 ”等。但是, pig 可能还有其他特征,所以,回到 S 词组,看 R 值 中哪个与 S 有最大关联。这 8 条原则如下:1) P 事物在定义上为 R 。如: Sam is a giant. 可以理解成 Sam is big.2) P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 R 。如果隐喻有效, R 特征是 P 事物为人们熟悉 的重要特点。如: Sam is a pig. 就是 Sam is filthy, gluttonous, and sloppy, e tc. 。3) P 事物常被人们说成 R ,尽管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这不是真的。如: Sa m is a gorilla. 虽然双方以为或知道实际上大猩猩腼腆或敏感,还是可以理解成 Sam is mean, nasty, prone to violence etc. 。4) P 事物不是 R ,也不同于 R ,也不被人们认为是 R ,然而人们大脑里有 P 与 R 的联系。如: Sam is a block of ice. 可以理解成 Sam is unemotional, cold-blooded etc. 。5) P 事物与 R 事物并不相似,但成为 R 的条件,如: Sam has become an a ristocrat. 可能是 He luckily got a rise 的意思。不是说他是 “贵族 ”,而是说他加 了薪水后地位和景况好多了。6) P 和 R 意义相似,但是 P (也可能是 R )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字面上不 等于 S ,因此我们既能以 addled 描述 eggs ,也能隐喻地表达 Sams brain is addled. 。7) 将原则 1-6 用于非 S is P 类的隐喻,即关系式隐喻和其他句法形式的隐喻。 如:(12) Sam devours books.受话人要找出不同于 P 关系而又与 P 关系相似的 R 关系,使得原则 1 成了 “ P 关系在定义上是 R 关系”等。8) 换喻和提喻是隐喻的两大特殊种类。Searle 对隐喻的描述虽然很有意义,但是话语和隐喻的实际情况远远比他描 述的复杂,所以我们还是要依靠语境寻找关联。Wilson (2000) 说,隐喻是一种更进一步的间接表述( a further type of in direct argument )。 23:53 看 John is a lion. ,很多人把它解释为 John is brave. 。关于狮子的原型假设使得它产生上述语境含义。可是我们若以关联论来 看,那么上面的以原型假设为基础的推断是不充分的。倘若说话者只想说 John is brave. ,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为什么要费力、费时地思想和表达而且给受 话人以额外的处理信息的负荷呢?旨在最佳关联的说话人一定指望他的含有隐 喻的话语产生额外的语境效果。说话人不仅想表达 John is brave. ,他还想透露 出约翰是狮子般的勇敢,是体力或外表的勇敢,不是思想、精神或道义上的勇敢 等等。说话人要说的像 John is brave in the way a lion is brave. 。这样说来, John is a lion. 就是表达这个效果的很简约的表达方式了。隐喻是与语境关联的简约表达,受话人要寻找出关联。找到了关联也就找到 了语境效果。寻找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大,得到的语境效果的回报也就越大。一般说来,读者阅读书刊时不仅不害怕隐喻,还期待着隐喻。对“死喻”有好 感,因为它是隐喻,还因为它好懂,很容易就可以定位它与语境的关联从而取得 语境效果。读者更欢迎鲜活的隐喻即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虽然付出较大的努力, 但是一般终究能够理顺关联的头绪,得到作者赋予该隐喻的语境效果和阅读的快 乐。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和阅读面的拓宽,随着认知能力和对隐喻的敏感度的提高, 读者越来越能辨认和理解隐喻,越来越能使用隐喻。该例子选自英国女作家 Anne Bront ? 的小说 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1994) ,由 G. D. Hargreaves 编辑,由 Penguin and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于 1994 年联合出版。下文出现该小说时只交代作者和页码。转引自束定芳 38:211 。参考文献:1 Aristotle. 1954.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2 Black, M. 1962. Models and Metaphors 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3 Brown, P. & S. Levinson.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 Green, M. Georgia. 1989.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M.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tiates, Publishers.5 Hester, M. M. 1967.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 outon.6 Johnson, M. 1980.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roblems of metaphor J. In Honeck and Hoffman (eds.).7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University of Chic ago Press.8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 eveal about the Mind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9 Lakoff, G.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 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0 Langacker, R. W. 1987,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1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12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ss.13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 ers.14 Ortony, A. (ed.) 1979.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5 Ortony, A. 1979. The Role of Similarity in Similes and Metaphors A. In Ortony (ed.).16 Richards, A. 1965.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Oxford U niversity Press.17 Ricoeur, P. 1977. The Rule of Metaphor M. Routledge & Kegan Paul.Sack, S. (ed.). 1978. On Metaphor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 Searle, J. 1978. Metaphor, in Meaning and Expression M. 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 Sperber, D. &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20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21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22 Wheelwright, P. 1962. Metaphor and Reality 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3 Wilson, D. 1999.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 J. In G. Brown et al. (e ds.).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A.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4 Yule, G. 1996. Pragma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5 Yule, G. 2000.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 aching Press.26 耿占春 . 1993. 隐喻 M. 上海 : 东方出版社 .27 何兆熊 . 1999. 语用学概要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8 何兆熊等 .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 何兆熊、蒋艳梅 . 语境的动态研究 J. 外国语 1997 年第 6 期 .30 何自然 .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1 何自然 . 1988. 语用学概论 M.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32 侯国金 1997.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M. 武汉 : 中国地质大学出 版社 .33 侯国金 . 1998. 英语语言学精要问答与考试指南 M. 武汉 : 中国地质大 学出版社 .34 束定芳 . 亚里斯多德的隐喻理论 J. 外语研究 1995 年第 3 期 .35 束定芳 . 论现代隐喻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 J. 外国语 1996a 第 2 期.36 束定芳 . 隐喻的语用研究 J. 外语学刊 1996b 第 2 期 .37 束定芳 . 论隐喻的本质与语义特征 J. 外国语 1998 年第 5 期 .38 束定芳 . 2000.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感谢何兆熊教授对本人和本文的指导。2003 年 10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