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1924429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1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1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10课 游褒禅山记 开卷有益 文如其人 游洞半途而废,他从 探察奇绝胜景 的角度议论,指出志、 力、物齐备才可能成功,而其中志最为重要。对于探察者,要做 的就是尽志不悔,这一精神实质与他后来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实 践是一致的。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 “ 华山 ” 这个名称的读法 上以讹传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 “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 的观 点。善于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伟大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 思维,那探究不息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求知中踏下坚实的每一 步! 山水可以怡情也!王安石,在游览失败之 后以洞察入微的目 光在两件小事之上发现了人生的大道理,引申发展,演变为抒发 志向,感慨人生的含意深沉作品。笔法高明,可以借鉴! 基 础 导 学 1. 文学常识 王安石 (1021 10 86)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 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也称 “ 荆公 ” ,卒谥文, 故又称 “ 王文公 ” 。 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诗文方面有着 卓越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学革新 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王安石反对西昆派对声律对偶的片面追求,主张 “ 所谓文者,务 为有补于世 ” ,提出 “ 以适用为本 ” 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他的散文雄健峭 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 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他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主张 “ 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提倡不断革新的精神。他 抓住 “ 理财 ” 和 “ 整军 ” 两大课题,推行变法主要是为了发展农 业生产,抑制兼并,抵抗外侮,富国强兵,使当时的国家得以长 治久安。尽管王安石 制定的新法在取得一些效果后被守旧派罢 去,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列宁称王安石为 “ 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 2 写作背景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 (1054) 写的。当年 4 月, 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 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 (1058) 他给宋仁宗上 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 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尽管受到 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 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 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人如其名。 “ 安石 ” ,安然挺立一巨石,是坚硬如磐 石般不肯改变的巨石。 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 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 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 反对变法者,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连朋友和恩人也毫不放 过;他做的一切,不过是 “ 国富民强 ” 四个字。 3. 相关知识 游记散文 游记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游记取材的范围极广,无 所不包,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 风土习俗的 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 重大事件。 游记有带抒情色彩的,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 便形诸笔墨,往往情与景相生相发。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借 美景抒豪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借凄景寄寓失意之感。 游记有带科学色彩的。这种游记的写作总是作者亲临实勘的 结果,因而包含了地理气候、风俗、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 方面的记录,往往翔实精确而科学。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 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游记大多以记叙和描绘为主,但有的侧重于议论,通过记游 而说明事理。如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记 “ 记 ” 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 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 负 ( 感情和主张 )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作为一种文体, “ 记 ” 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 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自 主 预 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 禅山 ( ) 舍 于其址 ( ) 庐 冢 ( ) 有碑 仆 道 ( ) 有穴 窈 然 ( ) 咎 其欲出者 ( ) 瑰 怪 ( ) 无物以 相 之 ( ) 安上纯 父 ( ) 盖音 谬 也 ( ) 夷 以近 ( ) 罕 至 ( ) b o sh zh n g p y o ji gu xi ng f m i y h n 2 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2) 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古义: ; 今义:数目,十一。 对这件事 十分之一 (3) 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之观 古义: ;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5)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 今义:连词。 泛指求学的人 不平凡,非同寻常 到了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 观 古人之 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 ( ) 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 也 ( ) 玄都 观 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 予 观 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观察、看 景象 建筑物的一种, 读 gu n 观赏,看 (2) 道 有碑仆 道 ( ) 何可胜 道 也哉 ( ) 得 道 者多助 ( ) 以其人之 道 ,还治其人之身 ( ) 道 芷阳间行 ( ) 道路 说、讲 王道,人道 方法 取道 (3) 名 以故其后 名 之曰 “ 褒禅 ” (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 者 ( )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 ) 不 名 一钱 ( ) 狄公有盛 名 ( ) 命名,定名 说出,解释 出名,有名声 以私人名义占有 名声 (4) 文 独其为 文 犹可识 ( ) 不以木为之者, 文 理有疏密 ( ) 属予作 文 以记之 ( ) 文 过饰非 ( ) 文字 纹理 文章 掩饰 (5) 得 此余之所 得 也 (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往往有 得 (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 极夫游之乐也 ( ) 吾 得 兄事之 ( ) 得 复见将军于此 ( ) 心得体会 心得 能够 必须 能够 4 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 乃 以其 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 ) 问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 ) 度我至军中,公 乃 入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 翁 ( ) 良 乃 入,具告沛公 ( )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 有二十八骑 ( ) 是,在 却,竟 ( 然 ) ,反而 才,这才 你的 于是,就 只,仅 (2) 其 以故 其 后名之曰褒禅 ( ) 其 孰能讥之乎 ( ) 独 其 为文犹可识 ( ) 问 其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 盖 其 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 其 弥章 ( ) 指示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难道,表反诘 代词,它,代仆碑 代词,它的 代词,那,代指后洞 代词,代指自己 他们,代指古人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 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 唐浮屠慧褒始 舍 于其址 (2) 火尚足以 明 也 (3) 以故其后 名 之曰褒禅 (4) 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5) 有泉 侧 出 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6) 问其 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 也 (7) 则其 至 又加少矣 (8) 谬 其 传 而莫能 名 者 (9) 其进欲难,而其 见 欲奇 (10) 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 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 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6 翻译下面句子。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2)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我们 ) 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 他出来,而未能极尽那次游洞的乐趣。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 ( 文献资料 ) 的原因 啊。 (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的文献未能存留下来, 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说得清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7 填空。 ( 1 ) 既其出,则或 ,而余亦悔 也。 ( 2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 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咎其欲出者 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然力不足者 而又不 随以怠 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 而又不 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 下面都是王安石的名句,你能填写完整吗?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泊船瓜洲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 元日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 ) (4) 王安石, (1021 1086) ,北宋 、 , 字介甫,号半山,江 西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 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卒谥 “ 文 ” 。被列宁誉为 “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 。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 “ ” 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5) 记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可以 , , 也可以 , ( 写法 ) 。游褒禅山记不同于岳 阳楼记,它是作者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 。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畏浮云遮望眼 政治家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游记 课 堂 探 究 一、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 是什么? 答案: 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 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 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 己的观点有根据: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 ” 2 作者为何由 “ 仆碑 ” 而 “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 ” 呢? “ 仆碑 ” 和 “ 古书 ” 有什么关系? 答案: 作者并不只想就 “ 仆碑 ” 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 议论人们对所有 “ 不存 ” 的 “ 古书 ” 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 害,从而得出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的结论, 因此作者自然由 “ 仆碑 ” 过渡到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 仆碑 ” 和 “ 古书 ” 是特殊和一般的关 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 “ 斑 ” 和 “ 豹 ” 的关系。 3 本文由 “ 不得极夫游之乐 ” 生发出 “ 尽吾志 ” 的观点, 又由 “ 仆碑 ” 生发出 “ 深思慎取 ” 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 系吗? 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 生哲理 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 “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 ,从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悟出 “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 非有志者不能至 ” 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 “ 极夫游之乐 ” 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 体分析了 “ 至 ” 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 “ 尽吾志 ” 的观点 这正是 “ 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 ” 的结果。由此 可见, “ 尽吾志 ” 的观点跟 “ 深思慎取 ” 的观 点是有联系的: “ 尽吾志 ” 的观点是在 “ 深思慎取 ” 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 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 “ 深思慎取 ”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 调的是 “ 尽吾志 ” 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 “ 深思慎取 ” 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 方面。 “ 古人之观于天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这句话,即可看出 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4 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 “ 志 ”“ 物 ”“ 力 ” 这三者 之间关系的? 答案: 作者提出了三个 “ 不能至 ” : “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 “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 “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这 三个 “ 不能至 ” 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 件: “ 志 ”“ 物 ”“ 力 ” 。在提出 “ 志 ” 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 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 “ 有志 ” ;在提出 “ 力 ” 和 “ 物 ” 这两 个条件时,又分别把 “ 有志 ” 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 “ 志 ” 。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 “ 志 ” ,其次要有 “ 力 ” ,再次要有 “ 物 ” ,把要有坚定的方向、不断的艰苦努力 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 “ 志 ” 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 “ 志 ” 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 述。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是说有 “ 力 ” 而无 “ 志 ” ,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 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指出只要 “ 尽吾 志 ” ,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 “ 力足以至 ” 而未能至和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 两种情况,得出 “ 可讥 ”“ 有悔 ” 和 “ 无悔 ”“ 无讥 ” 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 “ 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突出 了 “ 有志 ” 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 “ 尽吾志 ” ,即全力以赴、坚持不 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 的道理推进一层。 5 王安石认为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你 认为 “ 力 ”“ 志 ”“ 物 ” 这几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 答案: 观点一: “ 志 ” 起决定作用。首先要确立志向,因为 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志向,才有目标,有方向。 “ 尽吾志也 而不能至者 ” ,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一个人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笑, 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观点二:三个条件缺 一不可。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 坚强意志,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 具备 “ 志 ”“ 力 ” 和可以辅助的 “ 物 ” 这三者,才能到达预期的 境地。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作者通过叙述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进而 议论并抒发感想,说明无论治学还是处事,要实现理想,成就一 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 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 “ 深思而慎取 ” 。 读 写 迁 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 一 ) 素材这样积累 1 在教材中提炼 (1) 尽志无悔 “ 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 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论 定的人物。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 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 “ 正史 ” ,还是在民间的小 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 道德品行,无不被人诟病。 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 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他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他是改 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面对种种非难,他 抱定 “ 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 ” 的坚定信念, 在那死气沉 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这惊雷,绵延至二十 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 必冒风险。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 这个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 “ 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 (2) 志当存高远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 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 “ 志 ” 的过程 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 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 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 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 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 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 “ 不怠 ” 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 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3) 拒绝平庸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 ” 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 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 我之路。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 是死亡的问题。 2 在名句中选择 王安石名句集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 船瓜洲 更无一片桃花在,借问春归有底忙。陂麦 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五更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花 ) 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 王安石传 ( 二 ) 素材这样运用 范文参考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 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 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 这一感慨。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 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呢? “ 有志者事竟成 ” 。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这 句话很有道理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 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 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 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 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 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 说: “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虽然变法 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敬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 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 远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 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志向,还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 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 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因此我 们作为学生 ,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还应尽 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 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 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 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二、类文品读 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 类文品读】 读文赏景游褒禅 位于含山县北 15 华里的褒禅山,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 石到此一游并留下千古流传的游褒禅山记而闻名于世。褒禅 山山势幽深,古洞奇奥,自古以来为旅游胜地。现在按照王安石 文中的记载和描 述重修景点,以重现当年风貌,迎接天下游客。 为了突出褒禅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品位,景区正在褒禅寺后兴建了 一座占地近 700 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并对当年王安石半途而废的 华阳洞也进行了改造。 游客可以在千年古刹褒禅山寺领教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还可以顺着当年王 安石的足迹,重温游褒禅山记中描述的华阳洞险、奇、美、绝的意境, “ 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 ” 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另外,在景区内的农家 饭店,吃上一顿经济实惠的农家饭,再买一些昭关翠须茶、小磨麻油等特色 产品,也是妙趣横生。入春以来,来褒禅山游玩的客人不绝于道。王安石在 他的 游褒禅山记里对 “ 古人 ” 面对世界而屡有生发的现象做了一个小结: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 ” 王安石自己现在也早已作古了,他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表达 的那一番道理,也早已为世所公认,并指导着人们向着世界的深处远处险处 前进。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这道理平实,简单, 朴素 世上的真理都是平实简单朴素的 却来之不易,这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的十几个字,含在历史的嘴里多少年代了,一直要等到王安石, 才由他说了出来。 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 “ 华山 ” 这个 名称的读法上以讹传 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 “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 的观点。善于 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未来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思维。 【 经典感悟】 古人评论 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 “ 志 ” 字是通篇之主,谓非定力以 济之,即有志亦复无用。故公之行新法坚决,不信人言也。所谓 “ 无物以相之 ” ,相者,火也;火尽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须人 以助。武灵王行新法,有肥义诸人相之;公不得韩、富为之相, 专恃吕惠卿、李定辈,无济也。 “ 于人可讥 ” ,则指同时指斥新 法者; “ 在己为有悔 ” ,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 “ 尽吾志 ” 三字,表明公之 倔强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 行者之不力。始终不肯认过之意,溢于言表。 按至和为仁宗年号,公实未相,新法亦未萌芽,吾言似少近 穿凿锻炼。不知言者心声,公之宿志如此,则异日之设施亦正如 此。但以文字决之,已足为公一生之行述。唯文字之千盘百转, 尽伸缩之能事,自属可贵。 ( 近代 ) 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卷九 有志有力,而又有物以相之;其终不能至者,则亦无如何焉。 借题发意,文人之常,然必说破正旨。此只于言外遇之,又是一 格。 ( 清 )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三十 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 故, 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 ( 清 )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王安石剪影 在封建士大夫中,王安石的个人品节是难能可贵的。他位尊 宰相,却 “ 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 ” ,质朴俭素,生活 简约。他的妻子吴氏曾经瞒着他为他买了一名小妾,王安石发现 后,将小妾退还原来的丈夫,并赠给金钱。王安石性孝友,所得 的俸禄,任凭家人取用。他在为母亲守孝期间,一个送信的人来 到他家,见他穿着朴素,竟误认他是 “ 院子 ” ( 家仆 ) 。他一生为 官清廉,反对贪鄙,从不坐人抬的轿子。 有一次生病时,部属送给他一些党 参,他也断然拒绝。晚年退居 江宁时,他住在蒋山半山园的几间简陋的房子里,后来又捐出作 寺院;每逢外出,他骑一头小驴子,途中要逢客人,便下驴坐在 小凳子上交谈。王安石这种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的作风,使得那 些百般诬蔑、攻击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 “ 素有德行 ” , “ 平 生行止无一污点 ” 。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 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 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 “ 夫面垢不忘洗,衣 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此岂其情也哉? ” 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 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 斗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